吕英医生谈五运六气与中医临床
- 格式:pdf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39
师父吕英教授讲中医思维及伤寒论十二大类方乙未年师父讲授· 酒泉传承基地大家好,一路走下来,我们感觉到庄浪的课程安排得还不错,因为我们都是专业技术人员。
我始终觉得,我们要学本事,保护每一个来到我们身边的人。
我希望只要我会的,只要大家想学,我们都会教给大家。
所以想让大家要信心,中医不难学的,就在生活当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偏,不管医德再高,医术再高,我们都不可能代表太阳的中心,我们只不过是太阳放射出的无数束光的其中一束而已。
所以我们的医路就非常地宽,什么样的病人来了,我们就用相应的方法。
如果这样,大家能够认识到天地是这样,生命又是什么规律,疾病肯定有共性,那么每一个人有自己禀赋的特殊规律。
只要我们把握了这四个规律,中医就可以重复了。
那么针对我们现在走的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的医路,《伤寒论》的方药是医剑。
从太阳篇到厥阴篇再回去,是一气周流的,你在太阳篇可以看到四逆汤,你在厥阴篇可以看到太阳篇的方药(桂枝汤),在阳明篇也能看到厥阴篇的方药(吴茱萸汤),那么阳明篇的方药在少阴篇也有(承气汤)。
它本来就是一个气,只不过我们要认识疾病的规律,李可老先生就说我们要辨证,我觉得这是中医一定要走的路。
那么到底这个证是什么,就是病机,所以我们就以病机统万病,执万病之牛耳。
今天我看了一些病人,有很多主任已经学了很好了,大的方面,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在李可老先生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总结出来了。
我们要怎么传承,才能把内难本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糅合在一起,那么我们肯定要先明理,明理是第一关,必须先明理。
这三年来,我觉得参加过师承班的,尤其是回炉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掌握的,但是随着2013年到今年运气的改变,在不同人身上,同一个病,发生了不同的改变,甚至跟之前我们学到的这些相反的改变。
昨天我的徒弟,张院长就提出来,今年大乌头汤不好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就是缘于年运的不同。
2013年酒泉揭牌的时候我就讲过引火汤和水地比卦方,就是因为那一年的年运,这就是五运六气在临床上的运用。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吕英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2009年11月19日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这里,感恩广州中医药大学,感恩无私教诲我的老师,感恩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朋友,2002、03年我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跟随罗颂平老师进修学习了一年,我的妇检技术是罗老师手把手教会的。
05-08年因为被选拔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骨干,三年的理论学习是在这所大学完成的。
今天是继10月19号大学城的那次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临床》之后的深入。
上一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讲的以理论为主,这次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因此今天我们主讲临床。
希波克拉底誓言1、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
2、寄希望于自然。
3、人生矩促,技艺长存。
4、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
5、暴食伤身。
有听过我的课的人都知道,我用这一张PPT替代了“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
相信同学们也知道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医生,在欧洲他被誉为“医学之父”,把他这几句经典的语言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是想告诉年轻的中医学子们,古今中外医者之路的宗旨是一样的,真的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学习还是临床,希望能走“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这条路。
治病求本那么很多人就问,我走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就源于四个字——“治病求本”。
因此关键是,就因为想找到这个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因此指导我临床用药的就是从先后天八卦、河洛数理、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到腑脏学说,用一根线贯穿起来,其实我想很多人很清楚,大道无言呐,而能够用语言描述的都已经是低的东西,但是我们要让年轻的一代人走这条路,还不得不去说,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中医学,我们读大学走的这条路不过是学习中医的一条路而已,包括我今天所走的中医之路,也不过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条而已。
因此今天讲的是一家之言。
希望大家“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具体这个“本”,如果听过上次的课,就简单了。
吕英医生方解吕英医生方释:(这里转载的是吕医生写的明医堂方解,吕医生叮嘱,一定要写上:这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
1、高山流水方组成:小青龙汤去半夏、五味子加熟附子、山萸肉。
桂枝3~15、赤芍6~30、麻黄1~3、干姜5~15、细辛1~5、炙甘草(附子两倍)、熟附子1.0~15、山茱萸3~24治疗分析:治根—元气不足—坎位北方,治标—局部郁热—离位南方。
治疗之理:助北方生发之源、助东方升发之序、开南方散郁热、降西方敛燥金2、和风细雨方药组成:小建中汤加山茱萸、乌梅、砂仁。
看仲景的这些方,小青龙汤、大青龙汤、真武汤,白虎汤,四逆汤为什么用“四”,就是四季、四时,这就是一个四逆汤主打天下的原因。
用对了,关键是药量。
风和日丽汤:生生不息汤加细辛、赤芍。
瑞雪丰年汤虎啸汤加细辛、赤芍。
四逆汤分析:生生不息汤分析:四逆加山萸肉。
龙吟汤分析:生生不息汤加桂枝、赤芍,吾命之曰龙吟汤虎啸汤:四逆汤加乌梅。
四季方、五气朝元方(四逆汤、山萸肉、乌梅、细辛、赤芍)、(四逆汤、山萸肉、乌梅、细辛、赤芍、紫油桂、桂枝、吴茱萸、制川乌)厚德载物方河图4.根据勾股定理,勾3、股4、弦5,由河图生数一至五,由五个自然数能反应宇宙中任何一个事物处于最自然、最平衡的状态便是前图。
此图(见前图)虽是一长方体,但长方体中心内是边长为5的正方体,而正方体所对应的是一半径为5的圆,这与由河圆生数所反应的天圆地方是一致的。
也是万事万物所对应的天圆地方。
中国文化对宇宙本源的认识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如果用圆的容积(三维空间)反应所对应的时空和状态,那么第二个圆的容积是第一个圆容积的2√2倍。
关键是这个数及其这个数的理,关键之要是对2的理解,吾是这样理解的:1)一阴一阳之谓道。
2这个数代表了阴阳,那么这个数代表了元阴或元阳或元气或混元一气。
那么所对应的能量或信息可用的≥1任何数表达,也就是说最小倍数为一倍。
师父吕英教授讲中医思维及伤寒论十二大类方师父吕英教授讲中医思维及伤寒论十二大类方乙未年师父讲授· 酒泉传承基地大家好,一路走下来,我们感觉到庄浪的课程安排得还不错,因为我们都是专业技术人员。
我始终觉得,我们要学本事,保护每一个来到我们身边的人。
我希望只要我会的,只要大家想学,我们都会教给大家。
所以想让大家要信心,中医不难学的,就在生活当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偏,不管医德再高,医术再高,我们都不可能代表太阳的中心,我们只不过是太阳放射出的无数束光的其中一束而已。
所以我们的医路就非常地宽,什么样的病人来了,我们就用相应的方法。
如果这样,大家能够认识到天地是这样,生命又是什么规律,疾病肯定有共性,那么每一个人有自己禀赋的特殊规律。
只要我们把握了这四个规律,中医就可以重复了。
那么针对我们现在走的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的医路,《伤寒论》的方药是医剑。
从太阳篇到厥阴篇再回去,是一气周流的,你在太阳篇可以看到四逆汤,你在厥阴篇可以看到太阳篇的方药(桂枝汤),在阳明篇也能看到厥阴篇的方药(吴茱萸汤),那么阳明篇的方药在少阴篇也有(承气汤)。
它本来就是一个气,只不过我们要认识疾病的规律,李可老先生就说我们要辨证,我觉得这是中医一定要走的路。
那么到底这个证是什么,就是病机,所以我们就以病机统万病,执万病之牛耳。
今天我看了一些病人,有很多主任已经学了很好了,大的方面,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在李可老先生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总结出来了。
我们要怎么传承,才能把内难本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糅合在一起,那么我们肯定要先明理,明理是第一关,必须先明理。
这三年来,我觉得参加过师承班的,尤其是回炉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掌握的,但是随着2013年到今年运气的改变,在不同人身上,同一个病,发生了不同的改变,甚至跟之前我们学到的这些相反的改变。
昨天我的徒弟,张院长就提出来,今年大乌头汤不好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就是缘于年运的不同。
2013年酒泉揭牌的时候我就讲过引火汤和水地比卦方,就是因为那一年的年运,这就是五运六气在临床上的运用。
五运六气详解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汇总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
部的五种气和运动变化的规律。
在医学上,五运六气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诊断: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根据气
候的寒热、干湿、早晚等变化,结合患者的体温、汗液、尿液等指标,可
以判断疾病的属性、轻重和病程。
例如,夏季患者出汗多、皮肤湿滑、舌
苔黄腻,可以判断为暑湿之邪。
2.治疗: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选择对应的疗法。
根据五行学说,用相
生相克的方法调节五脏的功能。
例如,在冬季患者出现畏寒、肢冷等寒症时,可以使用温阳之法,采用温热的方法来调节体温。
3.预防: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气候的变化选
择合适的保健方法,如春季多风,容易上火,可以适当补充清凉食物,调
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4.中药治疗:五运六气与中药学有密切关系。
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
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在夏季的湿热环境中,患者容易出现湿
热症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气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5.饮食调理: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调节饮食结构,保持身体的阴阳
平衡。
例如,在春季的木气旺盛时,应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类、蔬菜等,以保持身体的生机勃发。
需要注意的是,五运六气是一种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法,在实际应用时
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都有所不同,需要个体化的调整和治疗方案。
五运六气是中医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体内外环境与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它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对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五运六气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文将对五运六气进行详细讲解,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五行与五运五行,又称五行之气,包括金、木、水、火、土,它是古代我国哲学和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五行理论强调了事物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相互影响的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理论被应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运,是指五行与时间的关系,也就是五行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五运分别为少阳、阳明、太阳、少阴、厥阴,它们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法。
五运的变化规律与季节、气候、地理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五运的变化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二、六气与疾病发生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它们是自然界中的六种气候变化因素。
六气与五运的变化密切相关,它们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风寒外袭引起感冒、湿邪侵袭引起关节疼痛、暑气炽盛引起中暑等。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六气的变化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五运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1. 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生理指标,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阶段,并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调整治疗方案。
2. 五运六气理论也为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3. 五运六气理论也为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的认识,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师父吕英教授讲内经图与气一元论内经图与气一元论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主任吕英教授大家下午好!现在什么都不要想,把你所有人生,从一出生,甚至从受精卵结合的一刹那,那个中阴身一投胎到现在的你,所有的东西都不想,给脑袋一片净土来听这些东西。
内经图都知道吧,就是一个腔,其实就是那个脊柱,那个形、上面头都是空的,那么优美。
比如我们的高山流水写的那么优美,上焦怎么样、中焦怎么样、下焦怎么样,都是已经连带到后天了,真正的就是一个空腔。
我把所有的,从太阳到厥阴,厥阴再到太阳,其中非常关键的厥阴和阳明主阖这一块从头给大家讲到尾,看看能不能用十分钟讲完。
先这样想,这个人体的气就是在这里面运行的,“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
就在这个腔,我们在干什么,现在这个人是病了的人,这个邪气进来之后,如果是按照仲景是《伤寒杂病论》的顺序,从皮毛而言,是先从毛进,皮就是里,毛就是表,再从皮和肌而言,皮是表,肌是里。
就是这么一层一层往里压,因为人而言,皮毛是最大的保护。
所以不管是从什么地方进入,腠理、毛孔、汗孔、玄府、鬼门是指的同一个,就是指皮毛这一块,不管是从头还是从脚,先不分,就是邪气进来了。
进来之后,如果是非常简单的,就在这个层次,不管你是什么症状,那么在表的这一块,如果是外感风寒表实证,憋的很实,就是麻黄汤;稍微往里一点,皮肌之间,叫外感风寒表虚证,就是桂枝汤;如果都有,麻二桂一。
其实从毛开始就有问题了,这是最表层,但是大家想过没有麻附细是干什么的,因为太阳是主表的,人身最大的皮毛,然后太阳在哪里?主气图告诉我们它在终之气,叫太阳寒水之气,这个气的根是在地球的最中心,或银河系的黑洞那里,在一个圆的球心那里,这个也叫做太阳寒水之气,这是它住的地方,但是虽然它在最里面,但它偏偏跟最表的皮毛是有关联的,所以我们有手足太阳经嘛。
其实真正到了那一块,经脉只是其中一点点哦。
因为我们就这样讲讲就很多东西,天、地,天地怎么来的?是从先天乾坤两卦化合出来的,所以先天八卦没有方位,只有数,没有东西,就是混元一气。
五运六气详解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疾病辩证在中医学上,运气学说主要就是用来推测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作为临床诊断与防治疾病时的参考。
一、运气与生理人与自然界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
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
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
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
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因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就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
从人体水液代谢与调节上,可以瞧出运气与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这就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的生理反应。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就是必需的条件。
但就是,如果这些规律反常或变化超越常度,又必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故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
六气合于四时,在正常情况下.能促进力物的生长,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六淫,则为致病因素了。
学中医不可不知的五运六气临床用药五运六气临证方药是在学习《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五运六气理论,药用《神农本草经》性味功效,结合临床实践创制,临床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运用运气学说治疗疾病,首先要认识疾病与运气的关系,确定发病病机,制定治疗原则,选择对症方药。
邹氏五运六气临证方药1.运用运气学说治疗疾病具体方法:(1)先用天干确定岁运岁运“太过”、“不及”会影响人体相应脏腑:土运太过,雨湿流行,易伤脾、肾;土运不及,风乃大行,易伤肝、脾、肾。
金运太过,燥气流行,易伤肺、肝;金运不及,炎火大行,易伤心、肺、肝。
水运太过,寒气流行,易伤肾、心;水运不及,湿乃大行,易伤脾、肾、心。
木运太过,风气流行,易伤肝、脾;木运不及,燥乃大行,易伤肺、肝、脾。
火运太过,炎暑流行,易伤心、肺;火运不及,寒乃大行,易伤肾、心、肺。
(2)根据岁运太过、不及,制定五运太过、不及临证方药。
2.五运太过方药(1)岁木太过《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岁木太过,乘土侮金,理论上以泻肝、补脾、润肺为法,临床实际以泻肝为要,岁木太过,肝气上从,解决发病原因为肯綮,临证结合实际加减。
自拟方:1)芍术汤:芍药、生白术。
芍药酸以抑木,芍药之苦以泻子抑母;白术甘土以养。
2)乌萸汤(乌梅、山茱萸):以乌梅、山茱萸酸抑风木。
常用抑木药物:乌梅、生白芍、山萸肉。
常用扶土药物:白术、人参、山药、大枣。
常用润金药物:天冬、麦冬、沙参、生地。
(2)岁火太过《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岁火太过,心气上从,乘金侮水,火乘金则愈燥,火侮水则交争。
理论上考虑心、肺、肾,临证实际以泻火为要。
自拟方:1)连冬汤(黄连、天冬):黄连苦寒泻火,天冬甘土生金。
2)连栀汤:黄连、栀子苦寒泻火。
常用泻火药物:黄连、竹叶、栀子等。
师父吕英教授讲引火汤如何增强元气?病例一:吕老师您好!有个病人请教一下:女性患者,28岁,面部红色丘疹约8年。
8年前外地上学时开始出疹,出疹时面部瘙痒、发热,经期明显,曾经服用大量清热除湿中药不效。
有痛经史,婚后痛经消失。
舌淡,边有齿痕,脉未知!我用了小剂四逆合麻附细、桂枝汤,病人感觉很舒服,近加黄芪250g、当归45g,现患者全身舒服,易饿!但颜面疹子消退不明显,敬请吕老师指点:见图:病例二:女性,33岁,腹部风团样皮疹10年。
每天下午5-7点开始出风团,以腰带周围为主,严重时延及颈部、腘窝,奇痒难忍。
次日早晨全部自动消退。
刻诊:形体瘦,面色暗,疲乏、纳差,全身冰冷;食多后胃脘胀满不适,便秘。
舌质略红,边有多处瘀斑。
月经量色质期正常。
我用己丑六君子汤合娇芽方、定风丹(首乌、白蒺藜),现疲乏症状明显好转,但疹子如期而至,只是消退时间增快,出疹后1-2小时消退,请老师们指点一下:附图大家好,源于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兰州传承工作站已经开展民间中医的师承培训班。
接下来两个星期之内,国家基地安排了三师姐和张博士,还有兰州传承工作站的诸位老师们,跟大家进行沟通交流。
我也会花一些时间在群里面回答大家的问题。
因为我昨天才回广州,暂时没有收到各位老师的问题,正好今晚看到朱老师和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及讨论,就先跟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要在群里注明姓名和地址,写清楚是在单位、还是个体医生、乡村医生,标识清楚,我就可以针对性地与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
一、在医言医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有七大要点,这些理论都是来源于内难本、《伤寒杂病论》,还有《周易》。
这些医理脱离不了易经这个中国文化的总源头。
李可老中医是一位学识非常渊博的人,对后世中医大家的书都读过,且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年轻的时候也是易学大家,但他教导我们“在医言医”,希望大家一定要把握,我们是医者,在医言医。
二、医易同源从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和我参悟到师父的东西来讲,我们一般是运用六经辨证;但明医堂的一些方,是运用了易经的理念,(如)先天定坤汤、后天定坤汤、三界方、中脉方、水地比卦方,不是单纯来源于内难本伤寒杂病论,还融合了易经先后天八卦的内涵。
『名医经验』吕英教授“气一元论”论治五迟五软的经验李可老中医(山西省名中医)认为,“气一元论”是以《易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
《周易》阐明:“无限大和无限小相互包容,完全统一于太极,太极是至大的客观世界的缩影,也是至小的微观世界的全息图,宇宙是一个大太极,人是一个小太极;《黄帝内经》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实是一气的变现,《黄帝内经》中所命名的宗气、中气、肾气、胃气、阳气、真气、天气、地气、夏气、神气等80余种气亦是一气的变现;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提出:“五行的运动圆,合成一气。
木升金降,木不病风,金不病燥。
水升火降,火不病热,不病暑,水不病寒。
土运于中,土不病湿。
运动不圆,升降不交,各现各气,则病风、热、暑、湿、燥、寒,病者,大气病也。
人身之气,亦如是也;《伤寒杂病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本气分别为寒、燥、火、湿、热、风。
是故立足气一元论辨证疾病,效如桴鼓。
笔者跟师吕英教授期间,归纳整理了其治疗儿科五迟五软的部分病案,吕教授根据“气一元论”论治儿科五迟五软,取得了良好疗效。
1立足气一元论辨治五迟五软五迟五软患儿多属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
多数患儿兼有怕冷,颜面咣白、眼周、鼻周、唇周青黑等少阴虚寒的症状和体征;故吕教授治疗五迟五软必用四逆汤加强釜底火、固护先天肾气。
依郑钦安“坎中一点真阳乃人立命之根”之理,后天八卦中北方坎卦不足,对应先天肾气不足,阳不生阴,可致人体六气乖乱,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
对应六经辨证,少阴虚寒为本,致太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部分或整体气机失调;对应彭子益人体气机之圆运动,釜底火不足,可致中气、釜中火、四维之轮的和缓有序运转等出现异常。
临床除釜底火不足、少阴虚寒等主症,常见以下兼症。
①兼症1:多数患儿有食欲差、食量少、手心热、多汗等中气不健、太阴虚弱症状。
依圆运动之说,中气为轴,四维为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中气不健久可致四维之轮失灵;中土不沃,可致地势不坤,无以恒顺承天、厚德载物;依李可老中医的“三阴统于太阴”之理,太阴之伤,亦可损及少阴、厥阴。
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 胸痛、胸闷导读:人是自然的产物,天地四时的寒热变化对人的体质及健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其一生,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有六气,人有六质,脉症相应,天人合一—————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作者/陈斌当前,随着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的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成为常态,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健康中国,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中医也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期,学术氛围较为宽松,各种培训班层出不穷,国医大师的评定,屠呦呦诺贝尔奖的获得,还有美国《自然》杂志报道,中医将被纳入2019年出版的最新版全球医学纲要等,使中医进一步走进了世界的视野。
因此,回归经典,重视中医传统脏腑、经络、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理论的学习,是加强内功,提升自身实力的有效保障。
同时要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必须通晓现代科技的各种临床检查、诊断和治疗,这样才能恰当的选择适合中医治疗的病种。
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优势。
1.中医的天人观:天有六气,人有六质中医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内经》有:“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不可不通。
”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沟通内外、联络上下、运营阴阳、运行气血的通道,所以天地、阴阳、五行、五脏、经络是中医的根本,五行的生克乘侮及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基础,“气”是决定生死、脏腑传变的根本,《内经》言:“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人是自然的产物,天地四时的寒热变化对人的体质及健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其一生,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即地气,地气即六气,为厥阴风木(风)、少阴君火(热)、少阳相火(火)、太阴湿土(湿)、阳明燥金(燥)、太阳寒水(寒)。
所以人也效法之,亦有六质,分别为巳亥厥阴风木(风)、子午少阴君火(热)、寅申少阳相火(火)、丑未太阴湿土(湿)、卯酉阳明燥金(燥)、辰戌太阳寒水(寒)性六种体质。
五运六气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的核心理论是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研究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医学,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生命与大自然存在着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
而大自然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日月星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日月星与地球的运动都有一定的周期规律,这就给我们探讨五运六气有了方便之门。
我们的祖先在研究探讨天体运动中发现,天体运动不但有时间性,也有空间性,并以时间为主线来统摄空间,从中探索其运动的规律性,创建了中医的时空医学——五运六气医学,而且用中国特有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文化来记录这种运动的周期性规律变化,这为我们今天研究五运六气理论提供了极大方便。
那就是阴阳、五行的“亢害承制”自衡理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这种生化和制约现象,从而保证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自然界万物处于和谐稳定状态。
有了这个“亢害承制”理论,就能阐述万物生命的生、长、壮、老、死或生、长、化、收、藏过程,把握生命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发展。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这是以五行生克来推论疾病传变的,以胜制不胜,至其当旺本位之时病情好转,至其所生之时而疾病向愈,至其被克之时病情加重,至于生其时则病情稳定。
从而根据天时把握疾病的发展和临床上的最佳治疗时间,此其一。
其二,预防疾病的发生,养生治未病,“先立其年,以明其气”,掌握当年运和气的性质,把握其可能的传变方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对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其“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等观点,指出了临床医生研究五运六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故后世医家曾有“不懂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之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