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8-2019学年度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现实,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他们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的事例和数据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资料、历史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5课。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另外一部分讲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看似两个割裂的内容,实际上有共通之处。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涌入中国,促使中国社会发生种种变化,很多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促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而这种经济的变化也引发了社会生活,包括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习惯、思想领域等的变化。
所以,在整合教材的时候,应该可以将这两者融合成一个整体,便于教学过程的流畅与一脉相承。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于呈现的史料也能进行分析,所以在课堂中可以适当运用史料进行有效讲解。
经过一年来适应初中生活,初二的学生基本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领悟,因而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有新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建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2.依据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材料,利用小组合作等形式,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当代结合,认识在不同的社会性质之下,民族企业发展不同的原因,认识到只有国家独立,民族企业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突破方法:以小见大。
利用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发展历程作为例子,结合近代不同时期,来为学生呈现,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教学难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突破方法:利用图表、填空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知识。
制作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折线图,来呈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主要围绕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展开。
本节课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商业发展等,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
3、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学习重点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习难点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原因:
(1)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
(2)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
路。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
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
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