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9.6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17.00 KB
- 文档页数:5
论文编号:(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征文封面)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练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台风具有能量B.楼上阳台上的物品坠下会伤人,阳台上的物品具有能量C.干电池使石英钟转动,干电池具有能量 D.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量。
知识巩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课件展示尺子将小木块弹开。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物体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讲述:弹性势能跟物体本身和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尺子将橡皮擦弹开。
观察:尺子的形变程度与橡皮擦被弹开的远近程度。
学生举例。
利用身边物品可以随时进行实验探究,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特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转换问:滚摆为何可以连续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滚摆上升的高度都会降低?(转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展示图片: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以发生互相转化。
观察得出结论:滚摆下降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了解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学生解释:1.撑杆跳高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2.皮球落地后又弹起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利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利用视频资料拓展思维,采用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今后学习能量守恒打下基础。
知识巩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它们的相关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
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书P210:1、2、3、4板书设计*能*能(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能的单位:J课后反思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关因素及其转化。
教案: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3. 机械能的守恒定律。
4. 实际应用中机械能的合理利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机械能的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能的守恒定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物理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弹簧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滚摆上升和下降过程中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a.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它们的相互转化。
b. 介绍机械能的守恒定律,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c. 讲解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合理利用,如节能减排、机械设备的设计等。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讨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机械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验对机械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机械能的概念及组成2.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3. 机械能的守恒定律4. 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机械能的概念。
2. 解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3. 根据机械能的守恒定律,分析一个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速度和高度变化。
4. 举例说明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及机械能的守恒定律一、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019年春沪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今天的课程充满期待。
这是一堂以“合理利用机械能”为主题的物理课程,我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让孩子们了解到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并学会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让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提高生活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
难点:让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提高生活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机械能模型、生活用品等。
学具:笔记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化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机械能的存在和转化。
2. 讲解:通过模型和实例,讲解机械能的概念,让孩子们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
3. 实践: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生活用品制作简易的机械能利用工具,如滑轮组、斜面等。
4. 分享:每组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利用。
难点:让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合理利用机械能,提高生活效率。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课程,看看孩子们对于机械能的概念和利用是否有了清晰的理解。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的机械能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效率。
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乐趣,也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教案(沪科版初二)2教学目的1、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明白得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阻碍它们大小的因素;能用实例讲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明白弹性势能;明白机械能及其单位。
2、解动能、势能能够相互转化,能用实例讲明物体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用能量观点分析咨询题的能力和意识。
4、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具演示用:斜横,钢球,滚摆,单摆,弹簧,木球。
学生用:铁架能,细线,橡皮泥。
重点、难点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
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原明白得释简单的物理现象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一、导入新课你明白满足什么条件的物理物体具有能?演示钢球从斜横上滚下,斜槽的倾角应尽量小些。
滚下来时推动木球。
〔一个物体能对不的物体做菌,我们就讲那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提咨询: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如何判定策略势能大小的变化?5、当钢球滚到斜槽上的某一点时,钢球具有什么能?比较该位置和起始位置和钢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总结学生发言,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专门多,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咨询题。
二、进行新课1、能的概念复习功的概念,推动粉笔合在讲桌上移动一段距离,分析重力是否做功,推力是否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出示教材图1-1实验装置,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
引导学生分析在碰撞木块的过程中,钢球是否做功?讲述: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讲它具有能。
2、动能概念归纳学生列举的事例,引出动能的概念,如运行的列车、流淌的河水、奔驰的运动员……讲明: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
阻碍动能大小的因素讲明: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的多少不尽相同,如微风只能使树枝轻轻动,而飓风却能把大树连根拔起。
学生实验: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结论: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10.6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十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1.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2. 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3. 学会运用机械能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描述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能够运用机械能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环保意识,使其养成合理利用机械能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分类,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如何运用机械能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重物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的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小车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2. 知识讲解(1)介绍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和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的总和。
(2)讲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机械能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省力的斜面?如何计算物体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的速度?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机械能的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易的升降机,计算升降机上升和下降过程中的速度等。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合理利用机械能?如何培养节约能源、环保意识?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0.6 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和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的总和。
二、动能、势能、机械能的相互转化:1. 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2.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第九章机械与人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让学生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⑵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⑶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能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节能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⑵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难点:⑴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⑵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的分析。
三、教具:课件、斜槽、钢球、木块、小桌、沙、重物1、重物2、橡皮筋、弹簧、滚摆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复习提问: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②演示:将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推市面上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分析推力和重力的做功情况。
结论:推力做了功,重力没有做功。
2、引入出示斜槽,并演示(1):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引导学生分析钢球撞击木块的过程中的做功情况,(引出能的概念)(二)新课教学★能如果一个物体能移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移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动能再演示(1)分析钢球能做功是因为钢球在运动。
引出动能的概念。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2、举例:流动的水、风(流动的空气)、运动的汽车、运动的火车、飞行的飞机等都具有动能。
以汽车和火车为例,设问:运动的汽车和运动的火车都有动能,它们动能是一样大吗?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出新问题)3、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2)让同一钢球以不同的速度对木块做功。
合理利用机械能 社旗县城郊二中 张淑铮 2013.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以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它们的转化。 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2001年12月1日晚,南航海南公司3931航班在海口美兰机场正常起飞.当飞离地面大约500英尺时,飞机左发动机传来的声音出现异常,反应机敏的机组迅速采取行动,确认发动机各项工作参数正常,机组驾驶飞机继续飞行。飞机在一个小时后。在广州白云机场安全降落,经地面机务人员检查,确认飞机遭到小鸟“袭击”,出现异常的左发动机有明显的鸟击痕迹,叶片变形,另有残余的小鸟羽毛和腥味。 据了解,小鸟一直是航空公司的”心头大患”,历史上曾有多次因飞鸟撞击而造成飞机损坏,甚至机毁人亡的恶性事件。在高空中,一只飞鸟与正快速飞行的飞机相撞会粉身碎骨,而由高级合金制造的飞机机体也会严重受损。 引入新课:你们听说过“能源危机”、“核能”吗?你们听说过风能、水能吗?这都涉及到能,可见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物体具有能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动能与势能 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物体做的功越多,说明某种能转化为别的形式的能越多。因此,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功和能单位都是焦(J)。 【讨论】满足什么条件的物体才具有能呢? 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注意】物体有时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例如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 流动着的水、风、张开的弓各具有什么能吗? 流动着的水、风具有动能,张开的弓具有弹性势能。 如图所示,将木块放在水平面上,让小球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撞击平面上的木块。 【说明】球在斜面上滚下时,起点越高,到达底端的速度越大。 运动的小球的动能大小与被撞击的木块的运动距离的关系。 被撞击的木块的运动距离越远,小球对木块做功就越多,小球动能越大。
(1)比较木块分别被处于不同高度的同一钢球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2)比较木块分别被处于同一高度的木球、钢球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归纳】质量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在(1)中为什么让同一钢球处于不同高度做实验,而(2)中让不同的球处于同一高度做实验? 由于动能大小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在(1)中控制质量相同,速度不同,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在(2)中控制速度相同,质量不同,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 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的速度加以限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不同车型的,即使速度相同,它们的质量也不同,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更小。 【实验】用重物从空中自由下落冲击小方桌,小方桌的腿由四根钉组成,并放置在沙箱的沙面上。 【讨论】用什么来量度重力势能的大小,如何研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小方桌被撞击后下陷的深度可以表示重力势能的大小。可以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重力势能与高度和质量的关系。 (1)同一重物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冲击小方桌,比较小方桌下陷的深度。 (2)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两个不同质量的重物冲击小方桌,比较小方桌下陷的深度。 【归纳】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弹性势能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在弯弓射箭时,弓张得越满,箭就射得越远。这表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二、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观察】滚摆的能量转换 滚摆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其动能与势能在不断地转化。滚摆上升时,速度越来越小,高度越来越高,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滚摆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说明】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等因素作用,机械能总量在不断减少,最终滚摆将停止运动。 风能、水能的利用 怎样利用水能和风能? 将风能、水能转化为电能。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类型之一: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例1】(05年南通市)如图所示,小明在玩蹦蹦杆,在小明将蹦蹦杆中的弹簧向下压缩的过程中,小明的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变化是( ) A.重力势能减小,弹性势能增大 B.重力势能增大,弹性势能增大 G.重力势能减小,弹性势能减小 D.重力势能增大,弹性势能减小 解析:本题考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解答的关健是正确分析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的变化。小明将蹦蹦杆中的弹簧向下压缩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少,如此同时,弹簧的弹性形变程度增大,弹性势能增大。 答案:B 变式题:如图所示的情景是一种游戏,叫做蹦极.游戏者将一根有弹性的绳子一端系在身上,另一端固定在高处,从高处跳下.图中a点是弹性绳自然下垂时绳下端的位置,c点是游戏者所到达的最低点.对于游戏者离开跳台至最低点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游戏者的动能一直在增加 B.游戏者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游戏者通过a点之后,绳子具有弹性势能 D.游戏者到a点时,他的动能为零 解析:由于a点是弹性绳自然下垂时绳下端的位置,所以游戏者过了a点绳子才发生弹性形变,绳子才具有弹性势能,并且对游戏者施加了向上的拉力,随着高度的不断降低,拉力不断增大,在a、c之间某点重力等于拉力,在此之后,游戏者开始减速,到达c点瞬间速度为零,动能为零。 答案:C 【例2】(05年襄樊市)为了使快速降落的“神舟”五号返回舱安全着陆,返回舱在距离地面几米处,向下迅速喷出高温高压气体。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返回舱的( )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D.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解析:“神舟”五号返回舱着陆前,既有高度又有速度,所以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着陆后,高度和速度都为零,动能和重力势能都为零,机械能为零。 答案:D 类型之二: 影响动能、势能大小因素的探究 【例3】(05年武汉市)图甲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打到同一个木块上。图乙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请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甲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钢球动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设计乙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运动的钢球速度减小的快慢与所受 的关系。 (2)甲实验是通过木块被推动 的大小,说明钢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乙试验是通过钢球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远近,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运动的物体如果 ,将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 (3)两个实验都涉及到同一种物理方法,叫 。 解析:本题体现了运用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设计的方法,在初中物理很多实验中,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当研究某一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时,适合用这种方法。甲实验中,同一球,处在斜面上高度不同,控制了质量相同,高度不同,这是研究动能与高度的关系,动能大小表现在钢球推动木块运动距离的长短;乙实验中,同一钢球,从相同的高度滚下来,到达平面时,速度相同,但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阻力不同,这是研究钢球速度减小的快慢与所受阻力的关系。 答案:(1)高度;阻力(2)距离;不受阻力(3)控制变量法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动能: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2.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4.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拓展】(05年济宁市)是小朋友玩蹦蹦床的情景,对他们在上升和下落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小孩上升到最高点时的重力势能最大 B.小孩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小孩下落到最低点时蹦蹦床的弹性势能最大 D.小孩下落到最低点时的动能最大 解析:小朋友在蹦蹦床上弹跳过程涉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小孩在空中下落时,高度降低,速度增大,这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小孩下落到脚触及蹦床时,由于受到阻力,速度减小,动能减小,但如此同时,蹦床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势能增大,这是由于动能、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当小孩达到最低点时,动能和势能都为零,全部转化为弹性势能,弹性势能最大,反弹时,弹性势能开始转化为动能和重力势能,当小孩脚离开蹦床时,动能最大,动能开始转化为重力势能,达到最高点时,动能为零,势能最大。 关于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下落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撞击 重力势能、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反弹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势能 上升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答案:D 点评:本题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将所要考查的知识融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物理,充分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是有用的,有利于增强他们今后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五)当堂检测反馈 1.建水电站要修筑较高的拦河坝,是为了______,增加水的______能. 答案:提升水的高度;重力势能 2.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过程中,他的动能______,势能______,机械能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不变;变小;变小 5.下列情况中,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 ( ) A.张开的弓把箭射出 B.人造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 C.汽车快速驶上一斜坡 D.用火箭把卫星发送到太空 答案:AB 1.如图所示是研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情况示意图.图中A、B两球是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小球.下列哪组图的比较可以说明当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 ) A.a图和b图 B.b图和c图 C.a图和c图 D.b图和d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