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457.92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古代先哲思想中的辩证思维述评我国古代先哲思想中的辩证思维,是指古代中国哲学家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问题,追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和历史性。
古代中国哲学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辩证思维的核心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它强调事物具有运动和变化的属性,主张人们应该去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在古代中国,辩证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中以墨子的辩证法最为著名。
墨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强调要从矛盾的统一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墨子的辩证思维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的辩证传统。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儒家学派的刘向、王充等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辩证思维观点。
刘向强调应该从事物的变化和差异中寻找到普遍规律,提出了“观远”、“览远”的思想。
王充则主张要超越一切局限和固定的观念,以开放的态度去认识和理解事物。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辩证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朱熹认为事物具有矛盾统一的特点,主张“理学”的核心在于对反对面的辩证思考。
朱熹强调要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目的。
明清时期,王夫之等学者将辩证思维应用到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以辩见长”的思想,主张辩证思维应用于社会实践,并能够推进社会进步和治理。
古代中国哲学家在思考问题时,都倾向于采用辩证思维的方式。
他们通过辩证思维,寻找事物的根本原因和规律,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在实践中,他们将辩证思维运用到各个领域,从而对古代中国的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古代中国哲学家在辩证思维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而忽略了事物的个别性和差异性。
这使得他们很难对一些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判断。
古代中国哲学家在辩证思维中,常常将矛盾的解决归结为“中庸”和“和”的方式,缺乏对矛盾的深入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探索。
相反相成的素材
“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
'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
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
‘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
‘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
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相反相成"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术流派可以分为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其中有成绩可观的只有前九家(九种学术流派叫"九流")。
他们的学说都是兴起在周王朝统治衰落,诸侯各自为政的春秋战国时代。
九派的学说蜂涌而起,各从一个方面来宣扬他们自已的主张,到处游说,以迎合诸侯在政治上的需要。
他们的学说虽然各不相同,但好比水和火一样,可以互相消灭,也可以互相生成。
“仁"与“义",“敬"与“和"也是一样,他们互相对立,也可以统一。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辩证思维摘要:文章论述了辩证思维在古典艺术领域表现为多种对立的艺术范畴,这些对立的范畴有统一性、普遍应用性,并举例说明了艺术发展史中由于对立矛盾的存在促使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古典艺术辩证思维中华民族在历史早期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思维,先秦两汉时期,是祖先对艺术、社会、世界等多种物质、精神领域进行探索并且形成一系列观念的时期,是思想集大成的时期,后代几乎各个领域的重要思想都能在这里找到渊源。
辩证思维在这时期已经有充分的体现。
著名典籍《周易》、《老子》、《论语》、《荀子》、《孙子兵法》中有极其丰富的论述。
如《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论语》中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孙子兵法》中有:“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等等。
先秦时代的辩证思维在20XX多年的封建时代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哲学领域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同时对中医、文学、文字、戏剧、绘画、建筑、音乐领域也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在古典艺术的领域,辩证思维有其独到的价值与作用1.辩证思维在古典艺术领域表现为多种对立的艺术范畴古典艺术中的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领域都有辩证思维的存在,并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如常见的范畴有虚实、藏露、明暗、黑白、繁简、变奇、形神、画中的宾与主等。
虚实:文学中实写的可以有现实中的景物、事件;而虚写的可以有想象中的景物,或者是作者、人物的情志、理想,或者是哲理诗中的抽象本体。
绘画中则有“虚白”观念以及“画愈简,意愈足”的观念,“虚白”主要是指画面上的空白,以衬托画中主体,后者则是针对画中已有意象来强调“画外之意”,都在于使观者有无限的遐想空间、思考空间。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摘要】辩证法思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在这一领域上发展完善他们的思想。
本文主要讲述了老子、韩非、张载三位思想家的辩证观,另外还探究了《周易》这本著作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字】辩证法思想;老子;《周易》;韩非;张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并且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提倡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易经》是中国辩证法观念的萌芽,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纵观历史,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就有“物必有盛衰,完事必有弛张”的思想,宋代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又创造性地增添着人类认识史上真理的颗粒。
1老子辩证法思想1.1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1.1.1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老子》第四十章)。
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
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
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
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1.1.2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
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
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
论“相反相成”姓名:班级:学号:内容摘要:相反相成思想源来已久,从古代的福祸相倚,美丑相对的简单范畴,到近现代矛盾论中对立统一。
学习认知好相反相成的思想理论,对于人生的智慧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对于今日的社会发展也还有不可忽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矛盾论发展相反相成正文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这大概可以算作“相反相成”思想的雏形。
相反相成,顾名思义,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成。
即相反的东西也相互依赖,具有同一性。
在中国唯物辩证法思想中,就是对立统一的思想。
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
可是过了没几天,丢的马不仅自己回了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而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
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是匹好马。
每天都骑马出游,一次却摔断了腿。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
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便是这个道理,物生有两,过极必反。
事物的好坏存在总是相互依赖,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看到事物中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而且还要注意到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统一和相互转化。
相反相成的思想可以说体现于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拿中医医药发展来说,五味与五行,阴阳,五脏配伍关系,反佐学说,毒药学说等理论都运用到相反相成用药配伍思想的理论。
而中国传统建筑建设思想中,同样运用到这类理论,如“反者道之动”,即以自然与社会为对立统一,“自然中有人生,人生中见自然,和而不同,各尽其性。
”等等,而在贴近生活中这类思想例子也不胜枚举:没有生,死就不见; 没有死,生也不见。
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
没有祸,无所谓福; 没有福,也无所谓祸。
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
而对于事物之间以及内部要素之间的相反相成、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关系,中国道家的经典著作《老子》分析得比较深刻。
美术绘画中的辩证法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美术绘画中。
辩证法以矛盾为核心,强调事物的对立面和统一性。
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辩证法的运用,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美术绘画中的辩证法体现在对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上。
形式是绘画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内容则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辩证法的指导下,艺术家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绘画作品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例如,当艺术家想要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时,他们可以选择用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同时通过构图的方式将自然景观与人物融合在一起,以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辩证法在美术绘画中还体现在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上。
光影和色彩是绘画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们可以通过对比和补充来表现事物的矛盾和统一。
例如,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利用明暗对比来突出物体的立体感,同时通过冷暖色彩的运用来表现事物的情感和氛围。
这种光影和色彩的对比和统一,使绘画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辩证法还在美术绘画中体现在对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
材料和技法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可以通过对立和统一的方式,创造出各种独特的效果。
例如,在水墨画中,艺术家可以运用干笔和湿笔相结合的技法,通过深浅相间的墨色来表现事物的质感和立体感。
这种材料和技法的对立和统一,使绘画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和表现力。
美术绘画中的辩证法还体现在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上。
艺术作品需要观众去欣赏和解读,而观众的感受和理解也会影响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在辩证法的指导下,艺术家创作出的作品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使绘画作品具有了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影响力。
美术绘画中的辩证法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光影与色彩的运用、材料与技法的运用以及观众与作品的互动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通过辩证法的运用,艺术家创作出的绘画作品更加丰富和有深度,同时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美术绘画中的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它为绘画艺术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灵感。
相反相成无理而妙——古典诗词艺术辩证之一
张笑庸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正> 中国古代诗歌在内容上包容广袤,博大精深;在形式上则千姿百态,变化万端。
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方法和写作技巧也得以极大的丰富和提高。
更为可贵的是自觉不自觉地触摸到了文学的艺术规律,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艺术辩证。
其中在情与理关系的处理上,就是一个突出的方面。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张笑庸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古典诗词“无理而妙”现象研究 [J], 徐继红
2.无理而妙妙在无理--浅谈古典诗词作品中“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 [J], 许林军
3.中国古代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J], 姜耕玉
4.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死水》艺术辩证法初探 [J], 董建华
5.无理而妙:古典诗词篇性开掘的一种视角
——以《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为例 [J], 上官文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古代先哲思想中的辩证思维述评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中,辩证思维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综合性认识和把握。
辩证思维在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中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
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对立统一。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对立面,这些对立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产生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孟子提出的天与人的关系中,人是天的一部分,存在互动关系,同样道家思想中的阴阳观念也是对立统一的表现。
辨证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只有通过对立面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进步。
辩证思维还强调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世界都是一个整体,各个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能孤立地看待。
这在儒家思想中特别明显,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只有关注整体,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辩证思维还强调矛盾普遍存在。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力量。
这在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道家认为一切事物都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诸如阴阳、柔刚、虚实等,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中国古代先哲也强调矛盾的解决是事物发展的关键,通过矛盾普遍存在和矛盾的统一解决推动事物的进步。
辩证思维还注重对事物的全面观察。
中国古代先哲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片面现象,还要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儒家思想中的“格物致知”即是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深入思考的重要方法。
只有通过全面观察,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先哲思想中的辩证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和独到之处。
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对立统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存在以及对事物的全面观察等,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一>—、求同尚中、防变惧变的矛盾观和发展观:消极的辩证法1.求同尚中的矛盾观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很早就对一些矛盾现象有了质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一些相互对应概念来表达这些矛盾对立的性质,如高下、正反、大小、曲直、明晦、美丑等。
但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矛盾观是不彻底的。
它虽然承认事物的矛盾性,甚至也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矛盾存在的内在本质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即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①这个根本的矛盾观,而把矛盾实际上看作是暂时的、局部的、外在的,因而是不应该有的,可以取消的。
与此相联系的是,在对待矛盾的处理方式上,只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忽视矛盾的斗争性,把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及其统一看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极力采取种种方法去限制矛盾,消解矛盾。
这样,古代辩证法从承认矛盾出发,最终还是取消了矛盾。
2.“防变惧变”的发展观它虽然凝聚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丰富经验和巨大智慧,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它在古代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却沦为维护封建专制社会的稳定和延续的具有保守性的实用工具,这给中国古代辩证法烙上了一个深深的历史印记。
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
二、直观体悟、类比外推的直觉思维方式:辩证法与认识论、逻辑学的脱节1.直观体悟:辩证法与认识论的脱节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在具体形成和表述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借助于“涤除玄览”的直觉体验和“豁然贯通”的神秘顿悟,而不是对概念的辨析和语言的陈述。
因此,中国古代各种辩证法思想都力图脱离开具体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形式,以某种超语言的、直观的、意会性和象征性的方式直接把握事物的辩证性质。
在这种倾向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范畴给予严格概念界说,各种辩证法范畴往往是模糊多义的、随意流动的,更没什么人要着意建立一套自己独立的概念体系。
由这种直观体悟方法所带来的的辩证法思想的模糊性、意会性等特点,就使许多古代辩证法命题总是多义的,这固然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巨大灵活性和包容性,但也容易使它们变成无所不包的空洞命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思想。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道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融和个体的自由发展。
这两种思想都认为矛盾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人们应该通过协调矛盾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体自由的统一、在《易经》中,阴阳学说也体现了辩证思维的观念,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古代的军事思想中,辩证思维被运用于军事谋略的制定和应对战争中的各种变化。
例如孙子兵法中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强调了对敌人的全面了解和灵活应变的重要性。
在政治上,传统的“明君”不仅要了解民众的需求,还要把握政治矛盾的动态,通过处理矛盾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在经济上,辩证思维被应用于商业经营和贸易中,人们通过掌握市场矛盾和需求的变化来寻求商机和发展。
在医学中,辩证思维被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辩证思维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和文学。
中国古代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矛盾的描绘和对矛盾的思考,例如山水画中的山水对比、古文中的对立句和对仗句等。
这种辩证思维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有韵味和内涵,并传达了思想和情感的丰富性。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受到了一些冲击和挑战,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辩证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进取和灵活应变的态度,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并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应用于哲学、政治、经济、医学等领域,也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