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锥形束CT评估上颌中切牙髓腔增龄变化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7.68 KB
- 文档页数:3
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征研究孙苏;冷迪雅;王晶艳;顾培玉;杨连丰;吴大明;孙超;张娟【期刊名称】《口腔医学》【年(卷),期】2024(44)2【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前牙区多生牙(supernumerary tooth,ST)的影像学特征,为ST的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共收集805例CBCT数据,利用专用软件NNT评价ST的影像学特征,包括:数目、形态、位置、方向、发育情况和并发症,并分析上述影像学特征的性别差异。
结果男女比例2.96∶1,男性和女性ST均以单枚、锥形、牙弓腭侧、倒置和阻生为主,但男性发生2枚ST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P<0.001),女性ST倒置的比例更高(P<0.001)。
最常见的ST相关的并发症是鼻腭管管壁骨质吸收,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
此外,ST累及解剖结构及相关临床并发症还包括鼻底骨质吸收,形成颌骨囊肿,牙滤泡间隙增宽,邻牙阻生、移位或扭转、根吸收。
结论男性和女性上颌前牙区的ST以单枚、锥形、牙弓腭侧、倒置和阻生为主,但发病特点存在性别差异。
ST可导致多种并发症,CBCT的准确分析有助于ST的诊断和治疗。
【总页数】6页(P115-120)【作者】孙苏;冷迪雅;王晶艳;顾培玉;杨连丰;吴大明;孙超;张娟【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相关文献】1.锥形束CT诊断上颌前牙区多生牙价值研究2.锥形束CT在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3.锥形束CT与数字化曲面断层片在正畸治疗中对于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应用对比4.锥形束CT在儿童上颌前牙区多生牙定位中的应用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锥形束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在上颌第一磨牙钙化根管MB2治疗中的应用江慧超【摘要】目的:锥形束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在上颌第一磨牙钙化根管MB2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牙体牙髓科2016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患者57例作为本组研究对象,男27例,女30例,年龄34~78岁,患者均已同意开展椅位治疗,且身体耐受性较佳,11例为初次治疗者,46例为多次治疗者.在牙髓病的治疗中,根管钙化是口腔临床医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X线片上根管影像不清或根管细小,开髓后无法探及根管口或根管不通.若未得到有效处理,也会导致根管治疗失败结局的发生.结果:利用显微超声技术可提高根管治疗过程中的可预见性,为根管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视野.结论:锥形束CT(CBCT)客观地再现根管的三维结构,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8(024)022【总页数】2页(P25,103)【关键词】显微超声技术;CBCT;MB2根管根管;再治疗【作者】江慧超【作者单位】大连市口腔医院辽宁大连 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05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牙体牙髓科2016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患者57例作为本组研究对象,男27例,女30例,年龄34~78岁,患者均已同意开展椅位治疗,且身体耐受性较佳,11例为初次治疗,46例为多次治疗者。
初诊时所有患者均进行显微超声治疗未有效疏通,继而行CBCT扫描并根据获得的三维信息配合显微超声技术进行再治疗。
1.2 器械和材料根管显微镜(GLOUBAL,美国),C+锉(8#~10#),超声治疗仪、超声工作尖、超声根管锉(赛特力,法国),CBCTKodak9500(柯达,美国),根管润滑剂(EDTA),DG16探针。
1.3 治疗方法纳入本组的研究病例肉眼下未见髓腔内存在MB2根管口,开展术前片、试主尖牙片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存在MB2[1,2],基于此,开展显微治疗时,可在显微镜下髓底或者MB2根管口见钙化反应,多与正常牙本质不易区分。
应用锥形束CT诊断上颌埋伏尖牙造成的切牙根吸收田玉楼;刘芳;吕品;韩坤;赵修良;刘明【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诊断上颌埋伏阻生尖牙造成的邻近切牙根吸收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经曲面平展片确定有上颌埋伏尖牙,但无法判定其整体位置及是否造成切牙根吸收情况的患者36例,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并制作出相应的矢状向、冠状向、轴状向等不同轴位的二维图像,确定埋伏尖牙在上颌骨中的位置、与切牙的位置关系、是否对切牙造成根吸收及根吸收程度.结果 36例患者的41颗埋伏尖牙经CBCT确切诊断出19颗(46.4%)于唇侧阻生、16颗(39.0%)于腭侧阻生、6颗(14.6%)阻生于牙槽骨中央;41颗埋伏尖牙中33颗(80.5%)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邻近切牙牙根吸收,其中15颗(36.6%)埋伏尖牙只造成侧切牙根吸收,6颗(14.6%)仅造成中切牙根吸收,12颗(29.3%)造成中切牙和侧切牙根均发生吸收,另外8颗(19.5%)未造成邻近切牙根吸收.结论埋伏尖牙容易造成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应当引起正畸医生的高度重视应用CBCT能够客观地显示上颌埋伏尖牙的空间位置以及对邻牙造成的根吸收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42)011【总页数】5页(P1043-1047)【关键词】上颌尖牙;埋伏阻生;锥形束CT;切牙;牙根吸收【作者】田玉楼;刘芳;吕品;韩坤;赵修良;刘明【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辽宁省口腔医学研究所正畸学研究室,沈阳110002;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辽宁省口腔医学研究所正畸学研究室,沈阳110002;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辽宁省口腔医学研究所正畸学研究室,沈阳110002;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辽宁省口腔医学研究所正畸学研究室,沈阳110002;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线科,沈阳110002;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线科,沈阳1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5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在正畸临床中比较常见。
39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3·综述·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多辅助以根尖片、数字化曲面断层片等影像学手段,这些方法得到的是颌骨内的二维信息,且容易影像重叠、放大与失真。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二维影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锥形束CT是口腔医学中影像学检查的新方法,与传统CT相比,其照射剂量低,扫描时间短,成像精度高,应用方便[1]。
本文将对CBCT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 CBCT在牙槽外科中的应用作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0.4%~ 9.8%[2]。
术前对下颌神经管与第三磨牙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定位是避免术中神经损伤的重要手段,使用CBCT可较准确的定位此位置关系,为手术操作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3]。
此外,在埋伏牙的诊断中,使用CBCT进行单次扫描,再经过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再通过多角度旋转,就可以获得所需的完整图像信息,清晰观察到多生牙的方向、形态等信息,为手术入路提供准确信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同时减少术中对相邻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患者的康复[4]。
2 CBCT在颌骨囊肿诊治中的应用颌骨囊肿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可累及邻牙和周围结构,传统影像仅能提供二维影像信息,这使得颊舌向影像相互重叠,术前无法精确定位。
CBCT可以了解颌骨缺损的三维信息,可在各个方向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边界、骨质破坏情况[5]。
通过CBCT影像可以获取颌骨囊肿周边部位的三维信息,了解囊肿与颌骨骨壁的三维关系;了解囊肿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
此外,CBCT还能测量囊肿骨壁的准确厚度,为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准确信息[6]。
3 CBCT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在颌面部外伤中,下颌骨骨折发生率最高[7]。
对本病症,临床上首先使用曲面断层片检查[8]。
但是,曲面断层片易导致下颌骨折出现漏诊[9]。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BCT技术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0]。
口腔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郝良山;施丽霞
【期刊名称】《现代医用影像学》
【年(卷),期】2024(33)4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埋伏牙诊断中口腔锥形束CT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上颌埋伏牙患者100例,依据诊断方法分为口腔锥形束CT组、传统X线检查组两组,各50例。
统计分析两组诊断结果、检查依从性、检查满意度。
结果:口腔锥形束CT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100.00%(50/50)高于传统X线检查组88.00%(44/50)(χ^(2)=4.433,P<0.05)。
口腔锥形束CT组患者的检查依从性98.00%(49/50)高于传统X线检查组
84.00%(42/50)(χ^(2)=4.396,P<0.05)。
口腔锥形束CT组患者的检查满意度98.00%(49/50)高于传统X线检查组80.00%(40/50)(χ^(2)=8.274,P<0.05)。
结论:上颌埋伏牙诊断中口腔锥形束CT的应用价值较传统X线检查高,对后期临床诊断以及方案设计有重要参考意义。
【总页数】4页(P644-647)
【作者】郝良山;施丽霞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口腔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
2.口腔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3.形成性评价在中学生英语个性化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4.口腔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颌窦分隔发生率及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卡地里亚·吐尔逊江;丁成芳;王玲
【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40)3
【摘要】目的:观察人群中上颌窦分隔的发生率及形态特征,进一步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牙列状态等的关系。
方法:收集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就诊患者的锥形束CT(conical beam CT,CBCT)图像,进行评估、测量、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本研究纳入的500例患者和1000个上颌窦中,在219例(43.8%)患者和306侧(30.6%)上颌窦中发现了分隔,其中部分型分隔为273个(85.58%),位于上颌窦中部的分隔为170个(53.29%);部分型及上颌窦中部分隔占比最高。
分隔在不同性别、年龄、牙列状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本研究中上颌窦分隔在高度、位置、方向上存在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上颌窦内手术的复杂性,因此术前的影像评估有助于评估手术难度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总页数】6页(P259-264)
【作者】卡地里亚·吐尔逊江;丁成芳;王玲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附属(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口腔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基于锥形束CT对上颌窦分隔分布的影像学分析
2.上颌窦骨分隔及骨瘤患者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
3.上颌窦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征
4.锥形束CT诊断上颌窦内病变的发生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颌后牙区正常解剖结构的留锥形束CT分析中期报
告
这是一份中期报告,关于上颌后牙区正常解剖结构的留锥形束CT分析的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收集了多位正常人群的上颌后牙区留锥形束CT影像,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对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切片观察,我们确定了正常人群上颌后牙区的骨骼解剖结构包括上颌骨体、上颌窦、牙槽骨等。
其次,我们对上颌骨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将其分为前部、中部和后部三个区域。
在前部,我们观察到上颌前牙区由齿槽隆起、颧嵴和鼻前切迹组成;在中部,我们发现上颌中牙区由一条更深的颧线和更突出的上颌骨嵴组成;在后部,我们观察到上颌后牙区由一些小的上颌嵴和上颌窦的后部壁组成。
最后,我们对牙槽骨和上颌窦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牙槽骨的解剖结构可以通过异根牙槽骨间的骨嵴以及上颌骨内的骨质分为三个部位。
上颌窦的位置和大小也被确定,我们观察到上颌窦的体积和形态取决于上颌牙中的牙根大小和形态。
综合以上,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上颌后牙区的正常解剖结构提供了详细的描述,并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未来,我们将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上颌后牙区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
成人骨性Ⅱ类错合上颌切牙、尖牙冠根角的锥束CT分析摘要】目的采用锥束CT(CBCT)探究成人骨性Ⅱ类错合上颌切牙、尖牙冠根角(CRA)特征。
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发育完成的成人Ⅱ类错合畸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发育完成的成人Ⅰ类错合畸形患者100例作为对照,将其作为Ⅰ类错合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BCT扫描,采用Dolphin头影测量软件测量患者的右侧上颌中切牙、侧切牙以及上颌尖牙的CRA。
结果Ⅱ类错合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的CRA明显的低于Ⅰ类错合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Ⅱ类错合患者的上颌上颌尖牙的CRA明显的低于Ⅰ类错合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错合患者的上颌切牙、尖牙CRA明显低于Ⅰ类错合患者,其具有特殊性。
【关键词】:骨性Ⅱ类错合畸形;锥束CT;冠根角;上颌前牙Cone beam CT analysis of the maxillary incisors and canine crown angles of adult skeletal class II malocclusion LIANG Ying,ZHENG Zhi -jun, LI Qi,et al.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Guiyang Stomatological Hospital,Guiyang,550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skeletal class II malocclusion maxillary incisors and canine crown angles (CRA). Methods Thirty patients with developed adult type II malocclusion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4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100 patients with developed adult type I malocclusion were selected as Class I mismatch group,All patients underwent CBCT scans and AutoCAD image analysis software was used to measure CRA in the right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lateral incisor, and maxillary canine. Results The CRA of the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and lateral incisors in patients with type II misalign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lass I mismatch group (P<0.05). The CRA of the maxillary cani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II misalignment was obvious. Below the class I mismatch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RA of the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in adults with skeletal class II malocclus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type I mismatch. [Keywords]:Bony class II malocclusion; cone beam CT; crown angle;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骨性Ⅱ类错合畸形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错合畸形,随着社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美观度等要求的提高,成年骨性Ⅱ类错合畸形患者行正畸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