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山地城市设计的技术观与适宜技术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906.13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景观设计与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对景观要求也越来越高。
景观设计对人们的生活品质、格调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现在很多景观设计由于是照搬照抄而过于单调、死板,没有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景观设计没有地方文化底蕴。
因此,要想造就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景观设计思路,将地方文化特色及风俗习惯融入其中。
以下是笔者总结在实践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以供参考。
标签:景观设计地方文化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现在很多景观设计死板、单调,没有生机,其主要原因是景观设计没有地方文化底蕴。
尤其是,很多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支撑在景观背后的文化根源;注重从感官上取悦民众,过多的强调现代技术及高档材料的运用,而忽视景观给予人们情感与精神上层面的感受。
这样的景观设计显然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也就是说脱离地方文化底蕴的景观设计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要想创造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优秀景观作品,设计师们应该从场地本身出发,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特点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将其特点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1 地方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地方文化是指当地人们在当地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并不断沉淀下来的精华,是当地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当地人们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升华。
它包含地方的经济水平、价值观念、艺术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
园林景观本来就应该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的实体,它更能体现当地人们的审美观、生活习性、思想意识、精神需求等。
不同地域的文化对应不同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紧密结合。
2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思路2.1 注重“形、神” 相结合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园林景观的形式、形态,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景观设计,首先在形式上就应该地方化。
尽管构成园林景观的要素不外乎水体、地形地貌、植被、建筑等,但是不同的景观设计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不尽相同,这都与当地的人们的审美取向、文化风俗等密切相关。
室内设计开题报告室内设计开题报告(通⽤9篇) 随着⼈们⾃⾝素质提升,报告⼗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室内设计开题报告(通⽤9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室内设计开题报告篇1 通过对现代⼈活动⾏为的调查表明,绝⼤多数⼈⼀⽣中有三分之⼆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从⽽可以确定室内环境对⼈的重要性是很受关注的,这也是这次选题的必要性。
⼀、选题的依据。
现代简约风格的家居设计起源于1919年成⽴的包豪斯学派的现代风格,其核⼼是实⽤功能主义风格。
重视功能和室内空间组织、结构的形式美,其造型简洁,尊重材料本⾝的性能,⾃⾝的质地及⾊彩配置效果。
现代风格在材料上,⾸选铁制构件、铝塑板或合⾦材料;在设计上,会把机构组织暴露在外,注重室内外、整个房间的沟通与搭配;在颜⾊上,多⽤⽩⾊、灰⾊作为主基调⾊,并搭配其他颜⾊的家具,表现个性及张⼒。
简约风格多以规则⼏何,线条为主要元素,突出功能美。
较多采⽤⿊、⽩、灰等中间⾊为基调⾊,也可适当搭配其他⾊系,起到跳跃眼球的功效,亦能活跃室内⽓氛,让⽣活为之更加轻松、和谐。
适合⾼级⽩领、单⾝贵族。
⽽在此基础上⼈们对室内家装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理性化,具有⼈性化功能的室内设计应运⽽⽣。
它的新式概念,亲切,⾃然,⼴受⼤众青睐,已成为现今的主流。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1、将120平⽅的户型设计成现代简约风格的室内室内空间;客户是⼀对年轻的新婚夫妇,两⼈都是⾼级⽩领,收⼊在中等偏上,没有孩⼦,平时⼯作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打扫房间,所以选择现代简约风格,简单,实⽤。
2、现代室内装饰⾏为中的⼈性化设计的具体表现; 密斯凡得罗提出“less is more”,并由“少即是多”衍⽣出简约主义,倡导“简约⽽不简单”的⽣活哲学。
在横平竖直的⼲练中寻求⼀种平衡的美感,⽤更加精细的⼯艺与考究的材质,展现出⼯业化社会独有的精致与个性。
节能低碳绿色建筑论文(4篇)绿色建筑论文篇一欧洲门窗看纽伦堡,中国门窗看高碑店河北与浙江显然都是建筑节能工作走在前列的省份,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两个建筑节能大省的着力点和发展路径却有所不同。
“河北版”的建筑节能依靠的是市场力量,所以才有“欧洲门窗看纽伦堡,中国门窗看高碑店”的说法。
依靠市场的动力推动建筑节能,对河北来说实属无奈之举。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谁也不愿意看到全国空气质量预报时,排名靠后的几个城市都是河北的“专利”。
”由于前者沉重的环保欠账和令人诟病的雾霾天气,而不得不在转型中加速而艰难地与建筑节能赛跑。
而“浙江版“的建筑节能则不同,虽然不能说浙江的空气质量就是“天生丽质”,也不能说江南水乡依然是那么小桥流水,但节能减排和碳排放的压力毕竟还是要小于河北。
因此,依靠政府的号召和推力是浙江的特色。
这样的文字显然还交代得不够,首先让我们看看“河北版”建筑节能的市场推动力和吸引力。
9月16日,中德建筑节能领域系列合作项目在中国国际门窗城签约。
德国驻华大使馆大使柯慕贤、德国能源署署长斯蒂芬#8226;科勒到场。
本来这样一个商业活动不太可能惊动省领导,但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却亲自来到签约现场。
用现在比较时髦的一句话是:为企业站台。
记者发现,这次“河北版“的建筑节能,依靠市场的力量共签订了六个大项目。
分别是德国能源署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合作建设被动式门窗博物馆项目;德国威玛生物质燃料公司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合作生产生物质燃料项目;德国梅森伯格商贸无限责任公司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共同在中国国际门窗城建设德国绿色家居建材展览中心项目;德国诺托。
弗兰克五金集团、德国格屋五金集团、德国雷诺科涂料公司入驻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项目。
签约的主角,是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这个我国最大的节能门窗生产企业,2004年就通过市场谈判与德国合资,将欧洲节能门窗理念技术引入中国。
谈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看建筑的发展方向【摘要】科学技术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冲击,以及注重技术表现的建筑创作倾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活,新技术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状态。
人们在探索建筑创新的道路上,一直追求理想化的乐土,人们如何利用生态环境来打造理想的生态建筑。
【关键词】建筑技术;生态建筑;发展(一)生态建筑的分析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
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
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
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一.背景二.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
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绿色建筑论文精选3篇绿色建筑论文篇一[论文摘要]本文以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为例,从集成化设计、精细化设计、适宜性技术的运用等方面探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一、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案例分析深圳体育新城安置小区是深圳市为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而建设的住区,需要解决5个村落的500户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
因为由政府投资,资金受到严格控制,工期紧张,需求也非常特殊。
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对项目的分析和定位非常重要,原住民对设计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工期和拆迁进度。
综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我们通过规划与设计阶段的精确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适宜技术的绿色建筑目标,该小区也获得2006年国家财政部、建设部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图1,图2)。
1.集成化设计在规划过程中我们成立专门的沟通组及设计组,同步开展工作,从而保证不会因为工期缩短而降低质量。
我们一方面与建设方沟通,以求更好地实现安置政策;另一方面与村民沟通,以保证我们的方案能够更贴近村民需要,也为方案后期的顺利实施打下必要的基础。
为了更顺利地与村民深入交流,我们还专门选派了会方言的建筑师参与沟通。
考虑到原住村民的客家文化背景,在对客家民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又引入社会学、民俗学、植物学等学科学者协助建筑师进行协同设计,丰富了方案的内涵。
2.精细化设计为满足原村民自住房与出租房分开、每个村要相对集中等要求,针对用地紧张的情况,我们将相对比较安静的东部设为自住区,西侧为小户型出租区。
5个村从南到北依次排列,通过道路、景观、幼儿园、会所等公共设施来间接区分,而不是用围墙生硬地隔断,这样既保证了整个小区设计一体化,又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
我们采用数字化手段,从定性判断走向定量验证,力图把常规技术作精,提高舒适度的同时节约资源。
结合日照模拟,调整总平面布局,使所有住户都能达到规范中的日照要求,并借助通风模拟验证了小区内每栋建筑都有顺畅的通风(图3)。
现代低碳化建筑设计理念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低碳型建筑普遍推行,人们对于低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各种低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而房屋建筑能耗是我国能耗一大部分,做好建筑的低碳设计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了建筑设计低碳技术的要求,并详细阐述了低碳建筑设计技术应对策略。
关键词:低碳建筑低碳策略设计技术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日益突显。
气候及环境恶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最大的危机不是金融,不是经济,而是环境。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在减少总的能源需求的同时改善能源结构。
作为地球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建筑的材料生产、建造过程、建成后使用、废弃后的处理等全过程都存在着巨大的能耗。
拯救地球家园已成为每个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的共同使命,我国早已在各方面付出了行动,并积极推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模式。
1 低碳建筑的概念建筑是人与自然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的媒介。
建筑师对建筑、市镇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所做的决策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碳排放水平等都将取决城市的发展模型。
低碳建筑可以被认为是实现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是指建筑在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在满足室内热湿环境等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直接或间接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使用清洁能源,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 低碳策略低碳建筑设计的降耗过程是通过空间组织、体量设计、绿化设计、构造及围护结构设计、采光设计、日照控制、通风组织等一系列适宜技术形成综合的低碳效应,使建筑形成良性的微气候自循环系统,以最经济的措施实现节能降的最大化。
对于建筑来说,低碳设计意味着整个设计、建造、使用与废弃环节都要考虑到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
现代山地城市设计的技术观与 适宜技术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Technical Perspective and Appropriate Technology of Modem Mountain City Design
李和平陈亮LI Heping,CHEN Liang
摘要: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极大改善人类生存环 境的同时,也造成人类的盲目自大。本文首先研究 现代山地城市设计空间同质化、缺乏个性等城市 问题,认为现行山地城市设计技术观是造成此类 城市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探讨现代山地城市设 计应有的技术观,并以此技术观形成现代山地城 市设计在物理环境、景观塑造、地形处理、交通 组织、建筑布局等重要方面的适宜技术和原则。 关键词:现代山地城市设计,技术观,适宜技术
Abstract:Technology is a double—edged sword: On one hand,it improves the living condition dramatically;On the other hand,the development has rendered individuals pride and blindfold. By analyzing the urban problems about spatial homogenization of modern mountain city design and the absence of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believes the current technical perspective of mountain urban design is the key of these problems.Furthermore,it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suitable technical perspective of the modern mountain city design and utilize the technology to formulate the appropriate technique and principle on several significant aspects,such as: physical environment,landscape construction, terrain management,transport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layout. Keywords:Modern Mountain City Design, Technical Perspective,Appropriate Technology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山设路、填 湖造城”等人类行为已由天方夜谭变成了现实, 城市一一 ‘人工化的自然环境”,在强有力的技 术条件支撑下正发生根本性的角色转变。山地面 积广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约占我国城镇总数一 半的山地城镇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条件下,城市建 设发展速度加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对新技术的运 用有所迷失,主要体现为在解决“山地城市建设 发展受限于山地自然环境”这一核心矛盾时所采 用的方法技术没有基本准则,缺乏较系统的技术 观。山地城市设计作为研究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 主要方式,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技术覆盖面较全 面,本文选取山地城市设计为研究对象,主要关 注其中的方法技术和形成的技术观,探讨现代山 地城市建设的~些问题。 山地城市设计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 山地城市设计技术是指在山地城市设计及建设中 采用的技巧、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等,广义山地 城市设计技术则不仅包括狭义山地城市设计技 术,还包括了整个山地城市设计及建设过程中的 劳动对象、工具和产品等等。广义山地城市设计 技术的研究覆盖面过于广泛,且已有类似大量的 论述,因此本文所论述的山地城市设计技术主要 以狭义定义为主,即主要指山地城市设计设计过 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技巧。山地城市设计技术 观的定义为“关于山地城市设计技术的本质和发 展规律的理论体系研究”,实质即在山地城市设 计过程中,人类将现代技术这一作用力运用于山
重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 新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 号:CDJXS11191165)
作者单位:李和平,重庆大 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 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副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陈亮,重庆大 学建筑城规学院2009级城 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 究生 格之美,以山水比附人格特征,‘‘人法自然”的意 识便是在当时初步形成并延续至今,现代山地城 市设计更应当深入地研究这种哲学观念。同时, 山地自然环境资源丰富、山水景观独特,使山地 城市设计并不需要像平原城市那样,需要费尽心 思地人为制造城市景观、特色空间等,可以说, 山地城市设计在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方面,具有得 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在山地城市设计中,应当将 这一资源予以继承和发扬,使其成为山地城市的 主要特色。 由此,将我国山地城市在长期实践中应有的 设计原则归纳如下:在以人为本和生态可持续的 前提下,讲求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及自然与人 工环境有机结合。以人为本即山地城市设计所产 生的空间是为城市大众所服务的,必须以大众的 利益为出发点;生态可持续是指在认识到山地环 境脆弱性的基础上,必须将维持和保护山地环境 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这是山地城市设计必须 坚持的前提。同时,将传统城市设计技术与现代 技术相结合,运用适宜山地城市的设计技术来形 成山地城市人工环境,使山地人工环境较好地融 入到山地自然环境中。因此,现代山地城市设计 技术应当是被作为一种辅助的力量(人工力),使 山地人工环境迎合山地自然环境(自然力),形成 特点突出、活力十足的山地城市空间,所形成的 技术观应当强调山地技术适宜性。 4.结合现代山地城市设计技术观的适宜技术 明确山地城市设计应有的技术观,即“技术 仅是山地自然力的辅助力量,是用来使人工环境 融入自然环境的人工力”之后,回归到山地城市 设计关注的主要对象一一山地城市空间,这样所 形成的城市空间才是充满特色和富有生命力的。 这里必须纠正一个观点,即借助自然力的技 术时常被一些城市管理者认为是传统技术,而他 们眼中的传统技术就是“低造价、低层次”的代名 词,完全不足以展现现代城市的“魄力”,笔者认 为这一观点必须首先予以放弃,决定采用哪种技 术,不应考虑其是否“先进”或“时代性”,而是 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来定。虽然一些沿袭下 来的设计技术可能未经科学检验,但它体现的是 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总结,仍闪 烁着真理的光辉。对于山地城市设计,也应当如 此,对技术的选择以适宜性为首要因素,同时考 虑其经济性,而不是考虑其“先进性”。 鉴于上述山地城市设计应有的技术观,在设 计过程中,注重物理环境营造、景观塑造、地形处 理、交通组织、建筑布局等方面,运用综合传统与 现代的适宜技术,形成丰富并充满活力的现代山 地城市空间。 (1)物理环境营造技术:以生态技术营造适 宜山地城市发展的物理环境,即确定山地城市结 构与营建城市循环气候的技术。确定山地城市的 结构布局,应当从多个方面考虑,延续原山水格 局的同时,将城市人工环境融入其中,形成“山、 水、城”相互耦合的关系,同时注重山地绿化与 河流水体等有较直接通廊,形成生态廊道,使城 市自然通风,营造舒适的城市小气候(图3)。 (2)景观塑造适宜技术:运用造景技术塑造 适宜山地城市的景观形象,即以中国古典园林移 景、挡景、透景、迂回、交错、流动、渗透等多种手 法,留出自然山体并使其成为空间景观节点,得到 强调。同时以高地高用、低地低用的原则将城市 不同建筑适当分区,与前景水体、背景山体等共 同构筑多重天际轮廓线,使山地城市既是优美的 园林城市,城市内部空间又充满丰富变化和人情 味(图4)。 (3)地形处理适宜技术:运用分台技术处理 山地城市建设用地,即按照原始地貌条件,对一 定高程内的地形进行整合,使其成为逐级升高的 台地,每一台地内部相对平整,便于建设,达到 最小破坏原始地貌、最大程度满足城市用地需求 的效果。同时加强各级台地之间的绿化和高差利 用,形成极其丰富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图5)。 (4)交通组织适宜技术:交通是山地城市的 一大城市特色,同时也是山地城市的难题所在。 在城市设计中应形成多维交通的概念,即引进 先进的交通方式一轨道交通等来作为城市出行 的主要方式,同时在道路组织上把握随弯就势、 分段取直的原则,保证城市各组团间有便利、快 速的联系,同时又有随地形蜿蜒起伏的城市次干 道、支路、步行系统联系各组团内部空间,形成可 达性强,系统性较好的交通结构(图6)。 (5)建筑布局适宜技术:运用有机生长技术 对山地城市设计中的建筑布局进行统筹考虑,使 城市建筑如同由山地自然环境生长出来一般,同 时注重簇群生长和分片集中手法的运用,每个片 区设置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物,增加山地城市空间 特色和形成空间归属感。对具有价值的传统街区 进行严格保护与控制,周边建筑布局注重对其肌 理的延续,同时注重“吊脚、挑台、跌落、错层” 等形态构造上的技术的使用,将山地城市建筑布 局特色进行展示(图7)。 5.结语 山地城市建设过程反映的是人类在山地自然
图7 图7建筑布局:有机生长、 延续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