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胃阻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6
胃痞消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的影响胃痞消胃痞消是制剂名,主要成分为苦酸草、枳壳、枸杞子等药材。
其药理作用包括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胃黏液生成和分泌、抗胃溃疡等。
近年来,胃痞消在临床上治疗胃肠疾病的应用有所增多。
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持续的慢性炎症,并伴有胃黏膜局部及全面的萎缩。
该病通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其中,原发性常见于中老年,多见于女性,与体质弱、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常见于胃切除术后以及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恶性肿瘤发生前的病理改变,也称肿瘤前病变或癌旁病变。
在肝脏、胃肠道、乳腺等恶性肿瘤发病中,癌前病变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胃炎是导致胃癌的一大原因,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针对该病的药物治疗对胃部癌前病变的影响十分必要。
大鼠胃黏膜上皮大鼠胃黏膜上皮是指胃黏膜层上覆盖的细胞,包括内皮细胞、粘液细胞、主细胞、壁细胞等。
胃黏膜上皮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胃黏膜的功能,以及人们的胃肠道健康状况。
因此,使用药物治疗从而影响胃黏膜上皮的健康状态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实验设计我们使用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将它们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的胃痞消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不予治疗。
治疗期为30天。
治疗结束后,我们检测了大鼠胃黏膜上皮的形态、抗氧化能力、黏液合成等指标。
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在治疗组中,大鼠的胃黏膜上皮形态更加规整、正常,黏液合成能力也有所提高。
同时,治疗组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能力。
这表明,小剂量的胃痞消治疗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部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
它可以改善胃黏膜上皮的健康状况,减少癌前病变的发生。
结论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容易发展为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为了预防和治疗胃癌,需要探究药物治疗对于癌前病变的影响。
本实验结果表明,胃痞消治疗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可以改善胃黏膜上皮的健康状况,减少癌前病变的发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胃部癌前病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为病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之一,而中、重度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plgc),常在 cag 基础上伴随发生。
目前较为认可的胃癌发生模式是 1988 年 correa 提出的:“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中重度)-癌(肠型)”。
对 cag 及 plgc 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中医采用整体调理与个体化用药相结合,不仅能显著改善症状,而且对部分患者的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有逆转作用。
王垂杰教授早年即参与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进行了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拜得门下,现试将导师对 cag 病因病机及临证思维要点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cag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归为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缠绵,非一病一证所能囊括,临证时须四诊合参,仔细辨证,不可生搬硬套。
本病病程缠绵,非单一因素短时间作用所致,长期饮食不节,进食辛辣热烫粗糙之食,贪凉饮冷,酗酒吸烟;或忧思恼怒;或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或用药不当;或久病体虚,这些因素均可使脾胃受纳腐熟功能受损,运化失常,日久则可出现脾胃气虚之证,可见面色萎黄,胃脘痞满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调等症。
清代叶天士指出“病初气结在经,病久则血伤入络”。
胃病之为病,病程长久,迁延不愈,脾胃气虚,运化无权,气血阻滞胃腑,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血脉不畅而致瘀血内停,郁热内生,而见胃脘灼痛,刺痛等症。
综合分析 cag 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认为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气滞血瘀胃热乃病理关键。
针对胃癌前病变的病机特点,认为此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即脾胃之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热毒等为标。
胃祺饮阻断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的临床观察马贵同;龚雨萍;胡鸿毅;陆雄;柳文;谢建群【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1999(13)3【摘要】为观察胃祺饮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癌前病变细胞及其抗自由基损伤作用 ,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大肠化生或伴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中药胃祺饮治疗组 3 0例 ,西药叶酸对照组 3 0例 ,分别予胃祺饮及叶酸口服 ,共 3月。
观察治疗前后胃粘膜肠化组织切片中硫酸粘液转化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ras癌基因蛋白P2 1表达变化 ,以及胃液中过氧化脂质 (LPO)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变化。
结果表明 :中药组硫酸粘液转阴率为76 .6 7% ( 2 3 /3 0 ) ,治疗前后PCNA、P2 1蛋白表达和LPO活性明显下降 ,GSH -Px活性上升 ,较西药组有显著差异 ,从而证实胃祺饮不仅能阻断促癌过程中的氧化损伤 ,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也有良好的逆转作用。
【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胃祺饮;胃癌前病变;硫酸粘液转化率;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P21;抗自由基损伤【作者】马贵同;龚雨萍;胡鸿毅;陆雄;柳文;谢建群【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胃肠病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相关文献】1.胃宁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附三九胃泰冲剂治疗30例对照 [J], 朱君华;林馨2.滋胃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贾晓玮;闫良;郭立中3.胃祺饮全方挥发油对AGS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英文) [J], 谭宝;石海莲;季光;鲁岚;曹爱丽;施松善;谢建群4.胃祺饮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J], 谢建群;马贵同;程焕章;陈光钓;李千红;龚雨萍;瞿文龙;王楠;陆雄;贾筠生5.胃祺饮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胃动素的影响 [J], 柳文;郝微微;朱凌宇;龚雨萍;唐志鹏;王臻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珍珠蛇草胶囊防治胃癌前病变临床疗效观察作者 斛丽梅 指导老师 李晶 冯五金(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关键词 】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 珍珠蛇草胶囊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不典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难治病。
有研究表明[1],CAG是发生胃癌重要前驱疾病之一,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约5℅~13℅。
因此,1978年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性定为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
积极防治本病对减少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西医对CAG还没有有效地根治手法,本文采用纯中药制剂珍珠舌草胶囊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我们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本组159例为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我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患者。
观察对象共159例,遵照随机、均衡、对比的原则,以2:1分为两组,珍珠舌草胶囊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共108例,猴头健胃灵对照组(简称对照组)51例。
其中男93例,女66例,年龄20~65岁,平均(41.2±10.3);职业分布为工人47名,农民55名,干部37名,教师13名,其他7名;病程为1~25年,平均13.1±8.6;病种分为萎缩性胃炎128例,胃溃疡22例,胃息肉2例,其他7例;病理分为轻度不典型增生22例,中度不典型增生5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6例,伴有中度肠上皮化生58例,重度肠上皮化生32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入标准参照2006年9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简称2006年《共识意见》)。
1.3 病例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过敏体质。
(2)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恶性肿瘤者。
(3)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益胃抗癌汤治疗慢性胃炎癌前病变43例临床观察
王新杰
【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
【年(卷),期】2006(19)5
【摘要】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其间经历癌前病变。
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ATP)及肠上皮化生(IM),尤其是其中的不完全结肠型肠化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从2002—2005年,作者运用益胃抗癌汤配合西药果胶铋等治疗胃癌前病变4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426-427)
【作者】王新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9
【相关文献】
1.胃宁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观察--附三九胃泰冲剂治疗30例对照 [J], 朱君华;林馨
2.益胃抗癌汤治疗胃癌前病变43例 [J], 王新杰;赵明星;郑玲玲;于靖
3.林寿宁教授运用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经验 [J], 刘强;姜俊玲
4.林寿宁教授运用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经验 [J], 刘强;姜俊玲
5.林寿宁教授运用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经验 [J], 刘强;姜俊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虚痞(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药治疗观察
董建华;王长洪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1989(004)006
【摘要】本文报道选取既符合中医虚痞诊断,又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患者154例为观察对象,辨证分型为三组,分两个临床阶段,分别以甘平养胃方、酸甘益胃方、甘温健胃方的汤剂及冲剂进行治疗观察取得比较满意的近期疗效。
其中第二阶段104例中,临床症状改善率达98.78%,主症痊愈率为65.45%,癌前病变征象改善率为95.76%,消失率为52.12%;临床总有效率为96.15%。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董建华;王长洪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33.2
【相关文献】
1.芪莲舒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徐珊珊;张乃卫;闫玲
2.王道坤运用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经验 [J], 王韶康;段永强
3.芪莲舒痞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 [J], 黎冉冉
4.中药胃安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虚痞)60例临床观察 [J], 张占海;杨丽彩;危北海;赵子厚;金敬善;朱纯周;刘晋生;赵敏;赵荣莱;李乾构
5.从“因滞致虚,因虚夹邪”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J], 李昆阳;刘华一;仝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萎胃灵1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党民卿【摘要】目的:探讨萎胃灵1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61例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萎胃灵1号,3粒/次,3次/d.脾虚气滞证加用化瘀消痞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加用疏肝和胃汤,中焦虚寒证加用温中愈溃汤,胃阴不足证加用枳壳益胃汤,脾胃湿热证加用三仁汤,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虚气滞证,占42.62%;萎缩的病理改善总有效率为85.25%.结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痰瘀互阻,胃络血瘀”,治疗主要以“健脾益气,理气祛湿,活血通络”为大法.【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6(029)007【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证候;萎胃灵1号【作者】党民卿【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敦煌医学与转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王道坤(1939—),教授,主任医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和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年,医道精纯,仁心仁术,学验倶丰,擅长中医内、外、妇、儿等各科疑难病症的治疗,在脾胃病方面造诣尤为突出[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chronic at rophic gast ritis,PLGC)是病理学概念,指较易转变为胃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包括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两种形式。
Cor rea模式认为,胃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 ficial gast ritis,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 rophic gastritis,CAG)-IM-Dys-胃癌,目前这种模式已被广泛接受[2]。
叶酸联合摩罗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叶酸联合摩罗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2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2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叶酸和摩罗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与胃镜下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与胃镜下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叶酸联合摩罗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缓减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叶酸;摩罗丹;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两者位居中焦,阴阳相配,脏腑相和,通过升清运化、受纳腐熟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吸收传输。
当饮食、生活等外界病因造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时,可导致本病发生[1]。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癌癌前病变之一,主要以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或者消失为主要表现,因此治疗上要以改善或者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为原则[2]。
本院采用叶酸和摩罗丹联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治疗的42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2例。
观察组中,男性124例,女性88例;年龄32~65岁,平均(48.27±4.87)岁。
对照组中,男性120例,女性92例;年齡31~68岁,平均(48.74±4.91)岁。
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
方法:选取2004年2月~2012年5月于我院内科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
治疗组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方式,对照组方式采取麦滋林西药治疗的方式。
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临床症状以及胃镜检查等项目来判断疗效。
结果:治疗组经过中医治疗后总有效率(98.2%)远远大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90%),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在hp转阴率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上,治疗组改善的程度要高于对照组。
结论: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取中医治疗的方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三参滋胃饮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65-01现阶段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前病变的概率极大,为了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和降低发生胃癌的概率,我院针对48例患者特别采取了中医治疗的方式,观察其疗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2月~2012年5月于我院内科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
全部患者中有42例为男性,剩余54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维持在37~76岁之间,平均年龄53.7岁;患者病程维持在4~19年之间,平均病程8.9年。
治疗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患有萎缩性胃炎并且伴有出血糜烂的现象,25例患者属于浅表性局限萎缩性胃炎的情况,剩余18例患者确诊为萎缩性胃炎;40例患者为hp(+),13例患者出现了伴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情况。
治疗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患有萎缩性胃炎并且伴有出血糜烂的现象,26例患者属于浅表性局限萎缩性胃炎的情况,剩余16例患者确诊为萎缩性胃炎;41例患者为hp(+),12例患者出现了伴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情况。
《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疏肝健脾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一、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癌变率。
中医学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疏肝健脾化瘀方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对疏肝健脾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二、研究背景疏肝健脾化瘀方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剂,其理论基础在于调整肝脾功能,活血化瘀,以达到治疗目的。
该方剂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医院近五年内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接受疏肝健脾化瘀方治疗的患者资料。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结果以及中医证候评分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疏肝健脾化瘀方的临床疗效。
四、临床疗效分析1. 改善临床症状:经过疏肝健脾化瘀方治疗后,患者的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中医证候评分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肝郁、脾虚、血瘀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
2. 胃镜下表现: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胃黏膜萎缩程度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得到改善,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也有所减轻。
3. 实验室检查:治疗后患者的血清胃泌素、胃蛋白酶原等指标有所改善,提示胃黏膜功能得到恢复。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疏肝健脾化瘀方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通过调整肝脾功能,活血化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反应,减缓胃黏膜萎缩程度,降低癌变风险。
同时,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也提示了胃黏膜功能的恢复。
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中,疏肝健脾化瘀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患者依从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因此,该方剂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六、结论基于真实世界的数据分析,疏肝健脾化瘀方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韩国征蔡钢边文贵宋建华【摘要】目的观察荣胃阻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2例cag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4例予荣胃阻癌方,每次250 g,每日2次口服。
对照组48例予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2组均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症状、胃镜及病理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1%,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胃镜及病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荣胃阻癌方治疗cag癌前病变疗效确切。
【关键词】癌前状态慢性病胃炎萎缩性并发症胃肿瘤汤剂中药疗法【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ongweizuai compound (rc) on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 (gpl)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differentiated as spleen deficiency with liver stagnation and bloodstasis i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lve patients fitting to the admittance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ixty four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c a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forty eight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weifuchun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cases were treated for 24 weeks.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symptom, gastroscopy and pathologic chang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effect ofanti-helicobacter pylor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rc is a good effective drug for gpl. 【key words】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 chronic disease; atrophic gastritis; complication; gastric tumor; decoction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
2007-03—2007-12,我们采用荣胃阻癌方治疗cag癌前病变64例,并与胃复春片治疗48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cag的纳入、排除、中医证候诊断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以及胃镜和病理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的标准[2]。
1.2 一般资料全部112例均为本院中医科患者,门诊73例,住院39例,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ag并伴有大肠不完全型im 和(或)atp,中医辨证均属脾虚肝郁血瘀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治疗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26~65岁,平均(48.23±9.07)岁;病程1~26个月,平均(9.47±5.41)个月;cag轻度17例,中度38例,重度9例;伴有大肠不完全型im 47例,其中轻度15例,中度25例,重度7例;伴有atp 29例,轻度8例,中度17例,重度4例。
对照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28~62岁,平均(46.48±9.11)岁;病程1~20个月,平均(9.25±3.96)个月;cag 轻度13例,中度25例,重度10例;伴有大肠不完全型im 35例,其中轻度11例,中度19例,重度5例;伴有atp 16例,轻度4例,中度10例,重度2例。
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1.3.1 治疗组予荣胃阻癌方(药物组成:生地黄20 g,沙参20 g,当归15 g,麦门冬20 g,枸杞子20 g,夜交藤15 g,白芍药10 g,半夏10 g,黄芪30 g,白花蛇舌草15 g,黄连8 g,莪术10 g,炒白术12 g,鸡内金15 g,砂仁10 g,柴胡10 g,瓜蒌15 g,炙甘草8 g。
由本院中药房浓缩煎制,每剂煎2袋,每袋250 g),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
1.3.2 对照组予胃复春片(药物组成:红参、香茶菜、炒枳壳。
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每片0.359 g),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及其他2组均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组在治疗期间均停服一切影响该项研究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每周记录1次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胃镜由固定专人负责操作检查。
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取5块胃黏膜活组织作病理检查。
活检胃窦组织2块取自距幽门口2~3 cm处的大弯侧和小弯侧;胃体2块取自距贲门8 cm处大弯侧和小弯侧(约距胃角4 cm);胃角1块。
标本大小约为0.2 cm×0.2 cm×0.2 cm,并且尽量达到黏膜肌层,不同位置的标本以标识识别。
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
治疗2个疗程后全部病例均行胃镜检查、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及hp检测,治疗前后活组织病理检查部位力求一致。
并观察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1.5 疗效标准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疗效、胃镜疗效及病理疗效标准参照文献[2]有关标准拟定。
hp疗效标准参照文献[3]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略)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症状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2组症状疗效比较例(略)由表2可见,2组腹痛、泛酸、胃胀、嗳气、嘈杂及便溏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2.3 2组胃镜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2组胃镜疗效比较例(略)由表3可见,2组胃镜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4 2组病理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2组病理疗效比较(略)由表4可见,2组萎缩、肠上皮化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5 2组抗hp感染疗效比较见表5。
表5 2组抗hp感染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5可见,2组抗hp感染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2组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前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未见异常改变。
3 讨论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hp、自身免疫、物理、化学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萎缩性胃炎、im和atp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4~8]。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im→atp→胃癌的发展模式[9]。
尤其im 被认为是萎缩的典型标志以及胃癌的前兆[10~12]。
cag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30%,其癌变率文献报告不一,约为2.0%~13.8%[13]。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肿瘤之一[14],占我国癌发率和死亡率之首[15]。
cag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泛酸、恶心等。
严重者可有贫血、消瘦、腹泻表现,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同时,cag 及胃癌前病变(gpl)是一个病理性概念,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此,早期诊断cag,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对预防胃癌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cag 治疗主要以抑酸或抗酸、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根除hp等对症及病因治疗为主。
目前,西医对cag缺乏理想治疗方法,研发安全有效的药物和中医中药治疗便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中医学对其尚无明确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属胃脘痛、胃痞、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多为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伤及脾胃;七情所伤,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气血不和,经络瘀阻,运化无权;郁久化热,热邪伤阴,耗伤阴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瘀,久病必瘀,胃络瘀阻。
其病在脾胃,与肝有密切关系。
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在脾胃气阴两虚,实为气滞、血瘀、热毒等。
cag发病缓慢,根据中医学久病必虚、久病致瘀,辨证多属脾虚肝郁血瘀证,治疗多从脾虚和(或)血瘀立法处方,以健脾化瘀为大法,或根据相关证型,同时结合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养阴益胃等法治疗。
多数研究证实,健脾益气与活血化瘀合用治疗cag的疗效最好[16,17]。
治宜标本兼治,以补气养阴、理气活血为主,以清热化湿为辅,据此治法组成荣胃阻癌方治疗cag癌前病变,取得良好疗效。
方中生地黄、沙参滋阴生津,以救久病之后胃阴亏虚;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更兼振动脾阳,疏经通络;麦门冬、枸杞子滋肾阴,制胃火耗伤营阴,配合黄芪则兼备气阴双补之功效;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以助黄芪、白术健脾和胃;柴胡和解少阳,条达肝木,与补脾之白术、砂仁、黄芪共用,借其生发之气,振动清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传输;鸡内金、半夏消积和胃,和中化痰导滞;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黄芪补中益气,补益脾、肺,以治脾虚之本;夜交藤滋心阴,安心神;白芍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与白术、黄芪、柴胡配伍既可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又能养肝阴而和柔刚木桀骜之威;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诸药相互协调,共奏健脾和中、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效。
cag发病与hp感染关系密切,hp分布多与胃黏膜炎症分布一致,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方中白花蛇舌草、黄连、黄芪、柴胡、白芍药、甘草等对多种病菌有清除或抑制作用,对hp也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