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理生理图
- 格式:doc
- 大小:45.59 KB
- 文档页数:1
糖尿病糖尿病●概述西医糖尿病(diabete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
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上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发生酮症酸中毒。
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大小血管病变以及神经病变。
糖尿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大都继发于造成胰岛组织广泛损害的疾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或继发于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过多的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目前仍按WHO1980年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一天内任何时候血糖值(静脉血浆真糖法)≥11.0mmo1/L(≥200mg/dl);或空腹血糖值≥8.0mmo1/L(≥140mg/d1)者,不需作糖耐量试验即可诊断糖尿病。
②有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值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作OGTT2小时血糖值≥11.0mmo1/L。
③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OGTT2小时及1小时血糖值均≥11.0mmo1/L;或重复一次OGTT2小时血糖值≥11.0mmo1/L,或空腹血糖值≥8.0mmol/L。
凡符合上述标准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中医根据本病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临床特点,属于祖国医学“消渴”或“消瘅”的范畴。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的症状、合并症及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肺、胃、肾三脏热的阴亏,水谷转输失常所致的疾病。
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
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解析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过高。
这种疾病涉及到胰岛素的分泌和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
本文将解析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展、诊断和治疗。
一、正常胰岛素与血糖代谢1. 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这是一个关键激素,控制着血液中葡萄糖水平。
当我们摄入食物时,食物中含有葡萄糖,这会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
2. 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能量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内。
同时,它还抑制葡萄糖产生和释放,并促使肝脏合成和储存多余的葡萄糖。
3. 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控制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对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细胞会释放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的发展与机制1. 类型1糖尿病类型1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造成的。
这种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完全停止。
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来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因此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上升。
2. 类型2糖尿病类型2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所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肥胖有关。
在此类型中,身体对胰岛素逐渐产生抵抗。
最初,胰岛细胞增加了胰岛素的分泌以应对耐受性,但最终无法满足需求。
3. 其他类型的糖尿病除了类型1和类型2糖尿病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期糖尿病。
这些类型的糖尿病具有不同的发展机制,但最终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
三、糖尿病的影响与并发症1. 血管损伤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血管并发症。
2. 神经损伤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引起周围神经性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3. 肾脏损伤高血压和高血糖可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进而导致慢性肾脏疾病。
4. 视网膜问题长期高血压和高血糖可能导致视网膜受损,引发失明或视力丧失。
四、诊断与治疗方法1.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测量、胰岛素分泌功能以及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足病理生理
糖尿病足病理生理是指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疾病的病理和生理
过程。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等代谢异常,容易出现血管和神经损害,导致足部血液循环不良、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
糖尿病足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病理生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管收缩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等,导致足部血液循环减少、毛
细血管供血不足,易发生糖尿病足部溃疡和坏疽等并发症。
2. 神经病理生理: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伤称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末梢神经功能障碍。
足部神经损害导致感觉丧失或减退、
疼痛感降低,患者容易忽略足部受伤,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及感染。
3. 软组织病理生理:糖尿病患者的皮肤较干燥,易出现皮肤龟裂,皮下组织萎缩,导致足底承受压力增加,容易产生鸡眼或溃疡。
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预防糖尿病足病理生理的发生和
发展:
1. 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避免高血糖状态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
2. 定期检查足部,及时发现和处理足底的异常情况,如鸡眼、
凹陷等。
3. 正确穿戴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压迫或摩擦导致皮肤损伤。
4. 注意足部卫生,保持足部干燥、清洁,并定期修剪指甲。
5. 定期进行足部按摩和活动,增加足部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病理生理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疾病的病理和
生理变化,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足病需综合管理,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和足部保健。
Ⅱ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
特点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其作出反应,使胰岛素的效果大打折扣。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病理详情致病原因病情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致癌几率展开病理详情致病原因病情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致癌几率Ⅱ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易出现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NKHHC).常见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周围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大血管并发症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变。
新观点: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在胰岛,目前医学上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模式大都参照Ⅱ的来治,这样子根本没有办法治愈.而只有找到真正的患病原因,才能治愈,Ⅱ型糖尿病发病原因在于血液循环系统和肝脏的代谢.只要把这个调好,糖尿病就能不治而愈.而目前所谓的糖尿病的一些并发症,大多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而非糖尿病引起.更可以这么说,糖尿病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Ⅱ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Ⅱ型糖尿病的诊断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细胞膜上接受胰岛素的接受体即受体(酪氨酸受体)发生病变,影响到胰岛素的发挥作用,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至6.8mmol/L(毫摩尔)以上。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5.5μIU/ml(国际单位)但同时并存有高血糖,即空腹血糖高于6.8mmol/L(毫摩尔)以上时即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其他即有正常胰岛素水平(空腹胰岛素5-25μIU/ml之间)又有血糖升高超过正常标准,口服优降糖、二甲双胍效果不佳,血糖居高不下,临床又必须依赖注射胰岛素者,仍诊断为2型糖尿病。
致病原因引起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1型糖尿病一样,Ⅱ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明显,机制也更为复杂、对此有人提出了“节约基因”的假说,认为为了适应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在贫困国家以及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居民的体内逐渐产生了一种“节约基因”,使人在能得到食品的时候,善于把热量集攒起来,以备荒年,结果在发生饥荒之时,有这种基因的人就容易得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