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猪病的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猪病大全及治疗方法
以下为猪病大全及治疗方法:
1. 猪瘟
症状:发热、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
治疗方法:隔离患猪、按照兽医指导给予抗生素、补液等治疗。
2. 猪蓝耳病
症状:发热、厌食、呼吸急促、皮肤发绀等。
治疗方法:隔离患猪,进行药物治疗,提供高质量饲料和补充充足水分。
3. 猪传染性腹泻
症状:腹泻、厌食、发热等。
治疗方法:隔离患猪,提供易消化饲料,补充充足水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症状:发热、流鼻液、喘息、流产等。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口服或注射抗生素,提供合适的饲料和营养补充。
5. 猪链球菌病
症状:发热、鼻白膜水肿、关节肿胀等。
治疗方法:注射抗生素,进行扩散性治疗,隔离患猪,提供适宜饲料和水分。
6. 猪犬瘟
症状:高烧、腹泻、呕吐、咳嗽等。
治疗方法:隔离患猪,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供高营养饲料和补充水分。
7. 猪弓形虫病
症状:发热、厌食、抽搐、流产等。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疾病情况复杂,应及时请教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猪发烧怎么办,五种治疗方法看一看
当猪有发烧症状时,应视病情轻重施以不同的处治办法,可以加抗菌药物,以去除发热激活物,当温度在40.5度以下时,可以用Vc 来清除体内毒素,还可以用物理散热、药物散热等方式来退烧。
猪发烧的处治办法
1、去除发热激活物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应加抗菌药物,以去除发热激活物。
对于因高温引起的发烧,需要把猪移到阴凉的地方,有助于体温的下降。
2、清除内毒素
发烧温度在40.5以下时,建议使用Vc来清除体内毒素,对于缓解发烧症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药物散热
猪发烧之后,轻易不要使用作用于体温中枢的药物,比如安乃近、氨基比林等。
只有当体温超过41度时,为了防止温度的持续上升对
猪只造成更大的损害,才会考虑使用这类药物。
4、物理散热
在炎热的夏天,如果母猪因高温中暑出现发热时,使用安乃近等太危险(体内蓄热),使用vc效果太慢,可以使用冰块、凉毛巾、酒精等擦拭猪体,或挖一个大泥坑让猪窝在泥坑里,都能帮助退烧。
5、土法治发烧
用浮萍,石苇及蒲公英等混合均匀,用水煎熬,把汤药的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小心喂给猪服用,每天喂1次,连续喂5天。
另外,还可以使用薄荷叶、野菊花、苏叶等煎熬半小时,待汤药凉后,给猪服用,每天喂2次,连续喂5天,效果明显。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减少疾病的关键步骤,早知道早预防在我国养殖行业中,猪是主要的物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以及食用价值。
因此加强对猪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能够降低猪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高猪养殖的效率,促进养殖户经济收入的提升。
从我国当前猪养殖的过程来看,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探讨发病的原因,同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1、饲养管理因素在对猪的饲养管理方面,也会对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猪养殖过程中,在饲料、饮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所以要想降低生猪感染呼吸道疫病的几率,养殖户们需要保证生猪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加强对生猪养殖的管理,提高猪舍中空气的流动性。
尤其在猪呼吸道疫病的高发期,也就是在夏季或者秋季,更需要加强对猪舍的通风,避免出现闷热、潮湿的环境。
在饲养管理中,养殖户还需要提高对生猪饲养的重视,防止出现猪呼吸道疫病的可能。
2、季节和环境因素导致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季节和环境因素。
从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时间上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
在春秋季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季节中,空气中粉尘较多,再加上气候相对干旱,因此容易导致生猪出现呼吸道疾病。
除了季节因素之外,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也与生长环境有很大的联系。
通常来说如果养殖场内有生猪,感染上了呼吸道疫病,那么将会通过空气的形式,使得其他生猪也发生感染。
在季节和环境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猪舍的管理,来营造出有利于生猪生长的环境。
3、传染因素传染因素也是猪呼吸道疫病方式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猪呼吸道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病毒可以借助于空气的流动,在区域之间进行传播。
因此养殖户们需要从传播途径角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猪呼吸道疫病的防治。
猪病大全及治疗方法猪病是养猪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保障猪群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猪病及其治疗方法,希望对养猪人士有所帮助。
一、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症状主要包括高烧、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同时对症治疗,保持猪舍清洁卫生,隔离患病猪只,避免交叉感染。
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副猪瘟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流涕、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避免潮湿环境。
三、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止泻药物,同时保持猪舍的卫生,避免饮水受到污染。
四、猪猪传染性腹泻。
猪传染性腹泻是由猪传染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脱水、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止泻药物,同时加强营养,保持猪只的饮水卫生。
五、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烧、关节肿胀、呼吸困难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同时对症治疗,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六、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烧、皮肤发绀、呼吸困难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同时对症治疗,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隔离患病猪只。
七、其他常见猪病。
除了上述疾病外,猪还可能患有口蹄疫、猪疫、猪肺疫等疾病。
对于这些疾病,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
总结: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猪病的控制至关重要。
在养猪过程中,要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现猪只的异常症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猪群的健康。
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是预防猪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养猪技术猪病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病防治措施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养猪数量的增加和养猪方式的多样化,猪病的发生和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因此,采取有效的猪病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猪群的健康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猪病的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保障猪群健康的基础。
要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通风,注意饲料营养均衡,加强猪的免疫力,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2.实行封闭式管理。
封闭式管理可以减少外界疾病的传入,减少猪群之间的接触。
养猪场应设置消毒设施,进出人员和车辆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根据猪的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疾病流行情况等因素制定的,目的是使猪只对相应的疾病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4.定期进行药物预防。
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可以根据疾病的发生规律进行药物预防。
如球虫病的预防可在断奶前后使用抗球虫药物。
二、猪病的治疗1.诊断要点。
在诊断上,首先要了解猪病的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等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确诊。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皮肤病变等。
2.选择合适的药物。
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抗生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抗寄生虫药可以治疗寄生虫病,抗病毒药物可以治疗病毒感染。
3.制定治疗方案。
4.观察治疗效果。
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猪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三、猪病的传播与控制1.猪病的传播途径。
猪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空气、接触、食物、水等途径传播。
一些疾病还可以通过人员和工具的流动传播。
2.控制措施。
控制疾病的传播,首先要隔离病猪,防止健康猪与病猪接触。
同时,对病猪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消灭传播源。
对于已经发生的疫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目前,一些养猪场存在饲养管理不善、防疫措施不到位、治疗不当等问题,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养猪场应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式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和药物预防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养猪场的防疫水平。
生猪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随着猪肉需求的不断增长,猪的养殖业已成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常常会遭受各种疾病的侵害,这给生产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益和生产安全,下面将介绍常见的生猪疾病及防治措施。
一、猪瘟猪瘟又称猪病毒性疾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症状有高热、咳嗽、鼻流涕、皮肤发红、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等。
这种疾病会对猪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猪只生长迟缓,还会引起群体死亡,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业。
防治措施:1.疫苗接种:在猪只生长的关键时期,对生猪接种猪瘟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该疾病的发生。
2.病毒隔离:将病毒感染的猪只单独隔离,减少病毒传播。
3.消毒:猪舍使用后彻底清洗和消毒,防止病毒滋生和传播。
二、猪肺炎猪肺炎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疾病,症状为咳嗽、气喘、发热、食欲减退、身体虚弱。
这种疾病一旦发生,容易形成肺部化脓或浆液性渗出,导致猪的呼吸困难。
1.改善环境:保持猪舍内的通风良好,保持温度适宜,减少氨气浓度,增加猪只的舒适程度。
2.疫苗接种:使用细菌和病毒疫苗来预防这种疾病。
3.营养均衡:为生长性猪提供足够的高质量饲料,提高其免疫力。
三、猪红腹泻猪红腹泻是由福氏杆菌引起的疾病。
症状为腹泻、便秘、营养不良等。
这种疾病可以导致猪的死亡,并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1.营养均衡: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维持猪体内良好的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
2.消毒:在每次投放新的猪只入栏前,清洗和消毒猪舍和器具,减少菌群在环境中传播。
四、猪一氧化氮中毒症猪一氧化氮中毒症是由猪只长时间处于高浓度的一氧化氮环境中而导致的疾病。
症状为呼吸困难、运动困难、肉碱含量低、生长退化等。
1.保持通风:保持猪舍的通风良好,减少一氧化氮浓度。
3.简单的检测:定期检查猪舍中的一氧化氮浓度,预防中毒发生。
总之,生猪养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风险的生产活动,生猪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生产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养猪注意事项及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养猪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需要农民在养猪过程中注意很多事项,如饲料、驱虫、预防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养猪注意事项及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一、养猪注意事项1. 饲料饲料是养猪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同阶段的猪需要不同种类的饲料,猪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与饲料也有密切关系。
因此,养殖户必须根据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和饲料需求来选择饲料。
孕育期猪需提供高营养的饲料,如胚胎发育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D3、钙以及铁、锰等微量元素。
生长期猪需要的蛋白质、能量等也有所不同。
2. 环境在养猪中,环境和饲料同样重要,猪喜欢干净和柔软的环境,而且环境对于猪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也有影响。
养殖户应该每天清理猪舍和饮水器,并且要保证充足的饮水量,这样可以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3. 驱虫驱虫是养猪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猪体表容易滋生各种虫子,如虱子、蝇子、蜱虫等,这些虫子会对猪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传染疾病。
因此,养殖户应该每月定期给猪进行一次驱虫,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换药品。
二、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1. 猪瘟猪瘟是猪类发热、怕冷、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甚至出现颤抖、咳嗽等症状。
预防猪瘟的方法是进行疫苗注射,如出现疫情情况,立即进行隔离,并对疫区进行消毒,以防止疫病扩散。
同时,养殖户可以给猪多提供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强猪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猪肺炎猪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猪出现发热、咳嗽、喉部有粘液等症状。
养殖户应该做好猪舍的通风和消毒工作。
同时,在猪发病期间要多给猪提供新鲜水和易消化的饲料,保证猪身体健康。
3. 猪蓝耳病猪蓝耳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导致猪出现发热、呕吐、厌食等症状。
预防猪蓝耳病的方法是进行疫苗注射,并且要做好猪舍的消毒和通风工作。
若猪发病,立即进行隔离,为患病的猪进行治疗。
4. 疥癣疥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导致猪出现泛红斑点、瘙痒等症状。
防止疥癣的发生,养殖户应该及时清理猪舍和饮水器,并进行消毒工作。
夏季常见猪病的防治措施猪病的种类繁多,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病、外科病及产科病等,而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病,其次是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病(含代谢障碍病),这些病如果预防不好,会给猪场造成无法估量损失。
因此必须实行饲养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防疫措施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
要控制猪病的发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科学饲养管理(1)实行分群饲养;(2)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3)加强哺乳期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
2.自繁自养;3.引进种猪时,要做好检疫;4.制订合理的防疫制度;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6.认真按免疫接种方案做好免疫工作;7.有计划地进行药物预防。
一、猪瘟病原:病原体为该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全身和体液中,其中淋巴结、脾和血液中含毒量最多。
病毒对不利因素作用的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和一些消毒药作用下易于死亡。
发病猪舍及污染的环境在干燥和较高温度下,经1~3周即失去传染性。
2%~3%火碱经30分钟可使病毒失去活性,5%漂白粉经1小时可将病毒杀灭。
流行病学: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野猪也易感,病猪和带毒猪是传染源,通过粪、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
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
侵入门户是扁桃体,后进入血液循环。
此病具高度传染性,发病无季节性。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10天。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度,精神极度沉郁,卧地不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
急性型:本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40~42 度,病猪寒战,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病猪有神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病程初期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亚急性和慢性型:病程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表现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胎儿木乃伊化,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最后死亡。
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暗紫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会厌软骨和喉头粘膜、膀胱粘膜、心外膜、肺膜、肠浆膜、腹膜及皮下等处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血斑;肾呈土黄色,表面散有小红点,脾有梗死灶,慢性猪瘟大肠粘膜有出血和坏死,在回音瓣附近和盲肠、结肠粘膜上,可见大小不一的扣状溃疡,突出于粘膜表面。
防治:无特效药物,加强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
二、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其特征:猪细小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猪群,易感猪在怀孕早期感染猪细小病毒时可导致胎儿死亡、胚胎重吸收和胎儿木乃伊化,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流行病学:几乎所有猪群都感染此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易感,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传染源是带毒的公猪和母猪,流产和死胎、活胎及子宫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
本病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生存数月之久,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
临床症状:猪群爆发此病时,时常与木乃伊、窝仔数减少、母猪难产和重复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
在怀孕早期30~50天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
怀孕中期50~60天感染,胎儿死亡之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60~70天以上的胎儿有自免疫能力,能够抵抗病毒感染,则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
防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在污染的猪场应用疫苗接种或采取自然感染结合,推迟初配日龄的方法。
疫苗接种:目前有两种疫苗,一种是疡毒苗,适用于未怀孕的初产母猪;另一种是灭活油乳苗,适用于各种猪。
灭活油乳苗在配种前2个月左右注射。
三、猪乙型脑炎病因:1948~1950年日本学者先后从猪流产胎儿和母猪脑组织中分离出日本脑炎病毒,并用病毒感染怀孕母猪引起死亡和流产。
临床病状:猪突然发病,发烧40~41度,呈稽留热,持续几天或十几天以上。
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白色粘液,有的呈关节炎状。
妊娠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大小不等或为木乃伊胎。
公猪睾丸肿胀,多是一侧性。
病猪精神食欲无大变化,一般转归良好。
预防:在疫区或疫场曾试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疫苗,于流行期前一个月免疫,4日龄以上至2岁的后备母猪都可注射,免疫后一个月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防止妊娠后的流产或公猪患睾丸炎而造成的生精机能障碍。
四、猪丹毒病原:此病原体为猪丹毒菌,是一种纤细、形直或微弯的小杆菌。
该菌对自然抵抗力较强,但对某些药物敏感,如1%漂白粉,1%氢氧化钠,10%石灰乳均可在5~15分钟杀死病原。
流行特点:此病传染途径有4种,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猪吃了病猪的排泄物(粪尿)或病猪血液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其次是皮肤的创伤处接触到丹毒杆菌;第三是内源性感染;第四种是吸血虫吸了病猪的血液而带给了健康猪,从而造成了病菌传播。
临床症状:急性型:急性型的临床症状随着日龄和免疫状态而不同。
仔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高烧(41~42 度),皮肤和耳朵发红并有红色斑点,大猪,食欲废绝,发烧。
临床症状表现为在于24~45小时内皮肤上形成钻石斑,随着病情发展,能触摸到。
白毛猪皮肤呈紫红颜色。
妊娠母猪流产,公猪发烧,使母猪返情增加。
慢性型:(1)慢性型猪可以康复,皮肤结节坏死并且发黑,耳尖也可能烂掉。
(2)导致关节炎,病程经过2~3周时,关节肿胀,僵硬。
(3)慢性型猪如发展到心脏上,往往引起心脏杂音,突然衰竭而死。
预防:此病菌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定期预防接种猪丹毒弱毒菌和灭活菌苗。
发生疫情时认真消毒,隔离病猪,单独饲养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药,并且加大剂量,每千克体重4万iu,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次。
五、仔猪白痢病原:病原体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是一种革蓝氏阴性、无芽胞、不形成荚膜的短杆菌。
该菌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和消毒方法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7~30日的仔猪,7~20日龄居多。
此病菌常存在于猪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
当猪舍卫生不好,气候骤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造成仔猪抵抗力降低时,就会发病。
此病高度传染,一窝小猪中有1头下痢,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很快传播。
临床症状:下痢,排白色、糊状、腥臭味稀便,肛门周围被稀便污染,喜欢钻进垫草里卧睡,慢慢消瘦而死亡。
病死率的高低与饲养管理及治疗情况有直接关系。
治疗:口服或注射抗菌素、电解质和高免血清可加强抗菌素的治疗。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三甲氧二苄氨嘧啶(tmp)等药物通常最有效。
预防:l 对怀孕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采取合理的免疫程序。
l 产房的卫生、温暖和干燥特别重要。
l 要使新生仔猪从免疫良好的母猪上吸取足够的初乳。
六、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仔猪先表现严重的打喷嚏,有鼾声,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鼾甲骨萎缩和鼻中隔歪曲,有时还伴随着上颌变短和扭曲等症状。
病死率低,此病普遍发生在集约化养猪场中。
临床症状:仔猪首先表现严重的打喷嚏。
随病程的发展,出现上颌变短或扭曲。
感染猪,打喷嚏是短暂的,生长不好和饲料转化率不高引起鼻甲骨萎缩。
病因:本病的病原主要是支气管败血布氏杆菌的病菌,其次是产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是口型)所引起的。
防治措施:l、用抗生素药物早期预防可以降低此病发生,一般仔猪在此3天、7天和14天时给仔猪注射四环素,断奶仔猪在饲料中加抗生素,连喂几周可以预防此病。
2、注射疫苗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3、管理上做到全进全出,良好的卫生条件,也能消灭病因。
七、蓝耳病1989年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疾病在养猪场迅速蔓延。
此病特点为母猪怀孕后期流产,死胎,生下仔猪体弱,各种年龄的猪表现呼吸道症状。
当时把此病称为"神秘症"大约在相同时间,类似的疾病横扫欧洲。
在英国称为"蓝耳病",母猪会有这种临床症状。
这个病先后有几个不同的名字,猪不授精子呼吸综合症,猪流行性流产与呼吸综合症,现在公认的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等。
病原:美国的病毒株称为sius病毒,荷兰则称lelystad病毒。
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产仔体弱,有的生后几天死亡。
呼吸道症状:初生和哺乳期猪表现快速、困难的呼吸症状,感染猪群生长性能下降。
不会有其他症状,如鼻炎、肺炎和细菌感染等。
急性呼吸综合症病例因产下的仔猪断奶平均率非常低,常常每窝低于1头,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控制:一旦在一个猪场已诊断发生呼吸综合症,要想改变此病的过程是难以做到的,通常繁殖障碍过程要持续2~4个月,此后母猪将会产生对呼吸综合症的免疫力。
这种免疫力保持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还不清楚。
经1~4个月呼吸道症状可平静下来,但是在连续流水式生长育肥设施的猪场,易感哺乳仔猪会不断从较大的仔猪处获得感染。
按猪龄隔离饲养,最好是全进全出饲养方式,这是减少该病临床症状最好的饲养管理程序。
八、猪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猪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子宫阴道排出的分泌物、胎衣和胎儿中,其他组织则少,各种年龄猪都有易感性,以性成熟猪易感性最大。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生殖道和皮肤粘模、消化道,经常由交配时感染。
可引起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是严重危害种猪生产的一种疾病。
症状和病变:病猪通常在妊娠中期、后期流产,流产的前兆症状常见病猪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发生阴道炎或子宫炎,阴道流出粘性或粘脓性腥臭分泌物,排出的胎儿多为死胎,极少出现木乃伊,流产后经常伴有体温升高。
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丸炎,表现为一侧或两侧无痛性肿大,性欲减退,失去配种能力。
新感染本病的猪场个别病猪症状较急,局部热痛,并伴有全身症状。
病猪有时可见关节炎、跛行或出现后躯麻痹,在皮下各处形成脓肿,呈消耗性慢性疾病,流产胎儿皮下、肌间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胸腔、腹内有纤维性渗出物;胃、肠粘膜有出血点;胎衣水肿、充血出血,流产母猪子宫粘膜上有多个黄白色、芝麻大小的坏死结节。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防治:1、全场猪群应定期采血进行血清学监测,场内可用虎红平板凝集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敏感度高,发现阳性可疑血清进行补全结合反应试验,若为阳性,立即隔离及早处理。
2、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1~3个月,经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才可投入生产群使用。
3、加强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卫生清洁,如果猪群发生流产,应立即隔离流产母猪,流产母猪经血清学检验为阳性者应及时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以及阴道分泌物作消毒处理后再废弃,已污染的环境要进行认真彻底消毒。
4、曾经发生过该病的阳性猪场可口服"布氏杆菌猪型二号"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