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丹参的化学成份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作者:李宣怡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31期摘要:目的对于丹参的根和根茎的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相关抗氧化性的活性进行相关性的研究。
方法分别去采用醇提法与水提法分离其脂溶性的化学成分以及水溶性的化学成份,这两种成分分别是丹参酮和丹酚酸。
运用相关的水杨酸与邻苯三分法分别去分析丹参酮对于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阴离子清楚的能力。
运用水杨酸法以及还原法分别的去分析其丹酚酸对于羟自由基清楚的能力和还原的能力。
结果丹参酮清除其羟基自由基与超氧阴离子能力强,丹酚酸有着较强的清除其羟基自由基的相关的能力和还原能力。
结论丹参根以及其根茎当中的含有的水溶性与脂溶性的相关的化学成份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和还原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去预防治疗心血管等相关的疾病疾病,有很好的药用价值,非常值得使用。
关键词:丹参化学成分抗氧活性讨论与分析中图分类号:TS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213-02中医的相关理论认为,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祛淤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
古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可以适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瘾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和肝脾肿大以及心绞痛等等。
丹参和自身的相关制剂对于治疗一些心脑血管的疾病或者是癌症、中风以及肝炎等等包括抗衰老都有着十分好的效果。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们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都分分对丹参相关活性成分与相关的药理作用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并且还得到了大量的化学成分。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使用水提法和醇提法来对丹酚酸和丹参酮,经过分离之后就可以使用这些分离出来的成分对羟自由基以及超氧阴离子这些与抗氧性活性有关系的元素进行清除以及研究,最终为丹参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 仪器与试药1.1 仪器HW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磁力搅拌器(德国);电子天平(梅特勒);DHG-9005型的电热鼓风干燥箱(北京恒泰);7235型可见光的分光光度计(上海天普);离心机);组织粉碎机(上海胜启仪表有限公司);250ML的烧杯;专用移液器;ZKJ-1001型循环水真空抽气泵(成都普龙科学仪器有限公司);KQ3200型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精密)。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白花丹参中丹参酮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姓名:董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药学指导教师:郑毅男20040601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白花丹参中丹参酮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摘要本文沮开发利用丹参的新资源,探明丹参的一个种下变种一一白花丹参(&,viaⅢf,tiofrhizaBungevar.albaC.Y.wuetH.w.Li)的化学成分及进行含量测定为主要目的。
对白花丹参中的丹参酮进行提取分离,初步摸索了采用新的提取分离方法,着重分离得到了三种纯度较高的单体化合物。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白花丹参与紫花丹参中的丹参酮IIA进行含量测定,证明白花丹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丹参的药用价值,为开发利用白花丹参这一新的药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首次将复日FR一980生物电泳图像分析系统应用到对白花丹参与紫花丹参中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中,为扩大中药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正品丹参来源于唇形科鼠尾草植物丹参(Salviamiltio,.,hiza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陕西随州(现湖北省境内),山东和河南等地。
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70年代中期,药材丹参已经供不应求,目前发现鼠尾草属Salvia共有40多个种(含变种、变型)的根及其根茎可作丹参使用。
白花丹参为丹参的种下变种,白花丹参的花冠为白色或淡黄色,不同于正品丹参的紫色或紫红色花冠,为山东特产。
据文献报道,白花丹参为优良品种,其有效成分二萜醌类成分高于正品丹参(紫花丹参),被誉为妇科良药,固具有降血脂、降血压、延年益寿之功效,长久以来,民间得此为宝,常以礼品相赠。
白花丹参野生物种极为稀少,已濒临绝迹。
为挽救和开发利用这一名贵药材,1987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白花丹参丘岳iltiotrhizaBungeval.aIba包括在内。
一、实验目的1. 学习丹参药材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2. 掌握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纯化技术。
3. 提高对丹参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植物,其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心除烦等功效。
丹参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丹参酮、丹酚酸等。
本实验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利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初步分离,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纯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丹参药材(干燥)、乙醇、正己烷、硅胶、薄层板、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2. 仪器:电子天平、回流提取器、旋转蒸发仪、薄层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四、实验方法1. 丹参提取(1)称取干燥丹参药材10g,置于回流提取器中;(2)加入50mL 95%乙醇,回流提取1h;(3)冷却,过滤,收集滤液;(4)将滤液旋转蒸发至近干,用正己烷溶解,备用。
2. 薄层色谱分离(1)制备薄层板:将硅胶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晾干;(2)点样:将提取液点于薄层板上,晾干;(3)展开:将薄层板置于展开缸中,加入正己烷,展开至溶剂前沿;(4)显色:将薄层板取出,晾干,喷以10%FeCl3乙醇溶液,显色。
3. 高效液相色谱纯化(1)制备样品:将薄层色谱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溶解于甲醇中,制成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2)色谱条件:色谱柱:C18柱;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80:2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m;(3)进样:将样品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薄层色谱分离结果通过薄层色谱分离,观察到丹参药材中存在多个斑点,说明丹参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2. 高效液相色谱纯化结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成功分离出丹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丹参酮IIA、丹参酮IIB等。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采用乙醇提取法成功提取了丹参中的有效成分;2. 通过薄层色谱法对丹参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3. 高效液相色谱法进一步纯化了丹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丹参药材分析方法的确认丹参是一种常见的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血、降压等药理作用。
为了确保丹参的质量和药效,需要对其进行药材分析。
下面是丹参药材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1.外观特征分析:通过观察丹参的外观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质量。
正常的丹参应该呈黑褐色,紧密而有弹性的质地,无霉斑和虫蛀。
同时,还需要观察丹参的香气是否正常,香气浓郁的丹参药效更好。
2.理化指标分析:可以通过测定丹参的含水量、挥发油含量、总黄酮含量等理化指标来评估其品质。
含水量过高可能是由于丹参储存不当或存在霉变现象,而挥发油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则能够反映丹参的药效。
3.超微量元素分析:丹参中含有多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钙等。
这些元素对丹参的药效起到重要的作用。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技术,可以对丹参中的微量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评估其品质。
4.薄层色谱分析: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利用不同溶剂体系的柱层进行分离和鉴别,在紫外可见光或者荧光检测器下观察色谱图谱,可以判断丹参中是否存在其他成分,进而评估其纯度和品质。
5.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通过采集丹参提取物的色谱图谱,并与已知标准品进行比对,可以鉴定丹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如丹参酮、丹参酸等,并测定其含量,从而评估其药效。
总之,丹参药材分析方法的确认包括外观特征分析、理化指标分析、超微量元素分析、薄层色谱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对丹参的质量和药效进行准确评估,确保丹参的药用价值和安全性。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关键词】丹参;隐丹参酮;丹参酮H A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及河南等省。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泥沙,须根晒干。
其根茎短粗,顶端有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有须状细根,长10-20 cm,直径0.3-1 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脱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本部灰黄色或紫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丹参有效成分主要有脂溶性非醌色素类化合物,如丹参酮H A、丹参酮HB、隐丹参酮及其异构体。
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如原儿茶醛、丹参素。
其中,隐丹参酮是抗菌的有效成分。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丹参粉末,乙醇,苯,氧化铝,丙酮。
1.2实验方法取丹参粉末,用乙醇热煮,煮沸15-20 min,用苯洗脱过滤,洗脱液经氧铝(皿级)层析,再用苯洗脱,样品呈紫色样段,橙红色样段,暗红色样段,取橙红色样段经过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板状结晶,为丹参酸甲脂,呈橙红色结晶,为隐丹参酮。
将暗红色样段,氧化铝棒置容器中,经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暗红色结晶,为丹参酮H A。
隐丹参酮与丹参酮H A为脂溶性成分,样品的甲醇提取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溶于氯仿期滤,滤液加水振摇静止,取氯仿层浓缩至干,加氯仿显色。
原儿茶醛、丹参素为水溶性成分,用荧光法鉴别。
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于紫外灯(365 mm)下检视,呈灰色荧光,即原儿茶醛。
薄层色谱法:样品水提液,浓缩后,以80% 醇沉,用盐酸调值,pH 2,乙醚萃取,醚提取液挥去乙醚,用乙醇溶液,点于硅胶G (或H)—羧甲基纤维素钠薄层板上,先以苯一乙酸一乙甲酸(4 : 1)展开1 cm取出挥溶剂再以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80 : 50 8)展开,以三氯化铁一铁氰化钾(1 1)试剂显色。
丹参最重要具有旳成分为脂溶性旳二萜类成分和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因此在设计丹参提取分离时,重要考虑旳是这两类物质旳提取过程。
其中脂溶性成分以丹参酮ⅡA为重要有效成分,其含量也相对较高;而水溶性成分以丹参素、丹参酚酸类、原儿茶醛为重要成分,原儿茶醛虽为活性成分,但其在丹参中含量很低。
且水溶性成分对于热旳敏感性强,脂溶性成分有升华性,在长时间热解决过程中容易成分损失。
1、提取已知丹参中成分热不稳定,采用梯度渗漉法对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进行提取。
先以95%乙醇对丹参药材进行浸泡溶胀一段时间后,再用95%乙醇进行渗漉,采用正交法选用合适旳渗漉速率,注意低温操作。
滤去渗漉液A(重要为提取丹参酮等脂溶性成分),再用8倍量水对药渣进行渗漉,滤去渗漉液B,提取水溶性成分。
两份渗漉液均需要采用减压浓缩旳方式进行合适浓缩,温度不适宜过高,时间也不适宜过长。
2、分离对渗漉液A可以采用水沉法进行精制。
由于丹参酮ⅡA等二萜醌类成分具有共轭体系,刷型作用力强,也可以选用合适旳大孔树脂吸附进行分离,再使用95%旳乙醇进行解吸附。
对渗漉液B可以采用醇沉法,查资料可以加醇使药液含醇量达50%,能减少成分旳损失,起到最佳旳分离效果。
此外,由于水溶性酚酸成分中,丹酚酸具多种酚羟基、且分子量较大,可以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聚酰胺树脂吸附旳措施进行分离;而丹参素与原儿茶醛分子量不不小于丹酚酸类成分,分子间作用力相对于丹酚酸类较小,因此与水旳亲和力更大,更适合于阴离子互换树脂进行分离。
若要对丹酚酸类成分过大孔树脂进行分离,可采用先用水洗脱,再用醇洗脱旳方式进行分离纯化。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现行以便、有效提取丹参中有效成分旳措施,同样在条件旳选择上需要控制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此外可以加入合适旳夹带剂来提高提取效率。
如脂溶性成分可以加入高浓度旳乙醇来增长脂溶性成分旳溶解性,而水溶性成分也可以选用合适旳夹带剂,有文献提出可以选用10%醇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如吐温旳混合体系溶液进行提取。
丹参的水溶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一、实验目的对丹参药材中脂溶性成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脂溶性成分纯化研究二、实验原理丹参是中国传统中药, 是山东省的地道药材。
其主要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中风、微循环障碍等疾病据文献报道, 丹参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脂溶性与水溶性两大类。
其中α脂溶性成分主要有三种: 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和隐丹参酮, 目前多以丹参酮Ⅱ A 或以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及隐丹参酮等多种脂溶性成分联合作为含量测定的指标。
大孔吸附树脂具有吸附性和筛选性,其吸附性是由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选性是有其本身多孔性结构所决定的。
通过吸附和分子筛原理,有机化合物根据吸附力的不同及分子量的大小,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经一定的溶剂洗脱而达到分离、纯化、除杂、浓缩等不同目的。
三、仪器与材料1、丹参药材、乙醚、乙醇、蒸馏水、丹参素对照品、、大孔树脂等2、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天平、蒸发仪、水浴锅、锥形瓶等四、实验内容1、提取1.1 丹参脂溶性成分初提物的制备取粉碎的丹参药材50g,90%乙醇水浴回流三次,每次10倍量、1.5h。
合并滤液并回收溶剂。
残渣用氯仿萃取溶解3次,每次50ml,合并氯仿液,回收氯仿,残渣用适量乙醇溶解,备用2、大孔吸附树脂使用2.1三种不同的大孔吸附树脂对丹参素的静态吸附量考察精密称取大孔树脂各1g,置100ml烧杯中,精密加入上样溶液20ml,每隔5min振摇10s,持续120min,然后静置过夜,使其达到饱和吸附,过滤取续滤液,通过0.45μm的微孔滤膜,上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丹参素的含量,按公式计算树脂的饱和吸附量静态饱和吸附量=[(初始浓度—吸附后浓度)×吸附液体积]/树脂量(mg.g-1)。
2.2 各种大孔树脂对丹参总黄酮的静态吸附-洗脱性能将2.1中过滤的大孔树脂精密加入70%乙醇20ml,时时振摇,持续120min,静置过夜,过滤取续滤液,通过0.45μm的微孔滤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计算丹参素的含量静态洗脱率=(洗脱剂浓度×洗脱剂体积)/饱和吸附量×100%。
不同产地丹参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测定吴世蓉(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院,安徽合肥230031) 关键词:丹参;有效成分;差异;不同产地 中图分类号:R 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199(2002)0320024201 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 a lv ia m iltiorrh iz aB ge .的干燥根及根茎[1]。
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
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络,清心除烦的功效。
其分布广泛。
其中以安徽、山西等地产量最大,此外尚有甘肃丹参、褐毛丹参、滇丹参等几种植物的根亦作丹参入药[2]。
丹参的活性成分为两类,一类为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具有抗菌、抗炎及扩张血管作用,另一类为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凝,溶纤及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本文作者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中丹参酮 A 和原儿茶醛进行测定,比较了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 A 和原儿茶醛的含量。
1 仪器、设备及试剂紫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
紫外检测器;C 18色谱柱。
丹参酮 A 和原儿茶醛由中检所提供;甲醇、冰醋酸。
2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分析2.1 供试品的制备 取丹参粉末约0.3g ,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 l ,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h ,放冷,密塞,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滤液为脂溶性成分样品。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丹参酮 A 对照品,用甲醇制成每1m l 中含丹参 A 16Λg 溶液。
2.3 色谱条件 C 18色谱柱,甲醇2水(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 。
2.4 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Λl ,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
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 A 的含量丹参药材产地阜阳永诚医药有限公司提供涡阳元化堂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安徽中药材公司提供丹参酮 A 含量(m g g )2.3、2.6、4.03.00.443 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分析3.1 供试品的制备(供三种方法)3.1.1 取丹参粉末约5g ,加水250m l ,索氏提取回流8h ,放冷,用水定容至250m l ,为水溶性成分样品。
丹参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酚酸B和丹酚酸A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血栓、心肌保护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为了提高丹参的药效和药品质量,开展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水煎提取、超音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水煎提取是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
然而,水煎提取时间长,繁琐,且溶剂用量大,易造成有效成分的破坏和损失。
超音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利用超声波和微波的物理效应,能够加速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扩散,提高提取效率。
超临界流体萃取则是将CO2等作为溶剂,利用其溶解力和物理性质的变化,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提取,可避免传统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技术、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
液相色谱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逆向离子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其中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由于其高分离能力和灵敏度,成为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主流方法。
薄层色谱技术虽然简单易行,但分离能力较低,通常用于快速初步分析和鉴别。
气相色谱技术适用于揭示丹参有效成分的挥发性组分,但无法处理不挥发的成分。
此外,还可利用超滤、纳滤、离心等膜分离技术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其中超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大的有机酸类成分,纳滤技术适用于分离较小的多酚类成分。
目前,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提取分离方法,如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微萃取和离子交换膜萃取等。
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萃取将超临界流体和超声波相结合,能够提高提取效率和提取选择性。
固相微萃取是将固相材料与样品接触,利用纯净水等溶剂进行脱附,可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
离子交换膜萃取则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吸附特性,对丹参有效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
总之,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丹参化学成分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反相硅胶柱色谱(ODS)、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reHPLC)等技术对丹参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甲氧基-苜蓿素(1)、苜蓿素-4′-O-葡萄糖苷(2)、地芰普内酯(3)、丹参酮Ⅰ(4)、隐丹参酮(5)、丹参酮ⅡA(6)、柳杉酚(7)、槲皮素(8)、咖啡酸(9)、β- 谷甾醇(10)。
结论:化合物1~2 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 and rhizome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Methods:Th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various column chromatographies.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means of chemical evidences and spectral analyses (MS,1H NMR,and 13C NMR). Results T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7-methoxy-tricin(1),tricin-4′-O-glucopyranoside(2),loliolide(3),tanshinone I(4),cryptotanshinone(5),tanshinoneⅡA (6),sugiol(7),quercetin(8),caffeic acid(9),β-sitostenrol(10). Conclusion Compounds 1~3 are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s for the first time.关键词:丹参;根及根茎;凝胶柱色谱;波谱解析;丹参酮ⅠKey words: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root and rhizome;sephadex LH-20;spectral analysis;tanshinone I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6-0240-030 引言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草部上品。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丹参;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及河南等省。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泥沙,须根晒干。
其根茎短粗,顶端有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有须状细根,长10-20 cm,直径0.3-1 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脱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本部灰黄色或紫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丹参有效成分主要有脂溶性非醌色素类化合物,如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及其异构体。
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如原儿茶醛、丹参素。
其中,隐丹参酮是抗菌的有效成分。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剂丹参粉末,乙醇,苯,氧化铝,丙酮。
1.2 实验方法取丹参粉末,用乙醇热煮,煮沸15-20 min,用苯洗脱过滤,洗脱液经氧铝(Ⅲ级)层析,再用苯洗脱,样品呈紫色样段,橙红色样段,暗红色样段,取橙红色样段经过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板状结晶,为丹参酸甲脂,呈橙红色结晶,为隐丹参酮。
将暗红色样段,氧化铝棒置容器中,经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暗红色结晶,为丹参酮ⅡA。
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为脂溶性成分,样品的甲醇提取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溶于氯仿期滤,滤液加水振摇静止,取氯仿层浓缩至干,加氯仿显色。
原儿茶醛、丹参素为水溶性成分,用荧光法鉴别。
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于紫外灯(365 mm)下检视,呈灰色荧光,即原儿茶醛。
薄层色谱法:样品水提液,浓缩后,以80%醇沉,用盐酸调值,pH 2,乙醚萃取,醚提取液挥去乙醚,用乙醇溶液,点于硅胶G(或H)—羧甲基纤维素钠薄层板上,先以苯—乙酸—乙甲酸(4∶4∶1)展开1 cm取出挥溶剂再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展开,以三氯化铁—铁氰化钾(1∶1)试剂显色。
丹参有效成分分离的研究进展叶勇 朱静娟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药物研究院泰州225321摘要丹参是益气活血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但可归纳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前者以丹参酮为主后者以酚酸为主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最主要的有三种丹参酮I II A 和隐丹参酮其中丹参酮II A 含量相对较高约为药材的0.1~0.9%一直作为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指标丹参酮分离一般采用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二氯甲烷等提取传统的分离方法是用95%乙醇热回流提取但由于丹参酮在受热时不稳定因而超声法作为非热提取可有效避免加热造成的损失提高其含量超临界提取是近来发展新方法尤其适合丹参酮的提取分离其纯度和得率都有大幅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丹参中水溶性成分为原儿茶醛丹参素和丹酚酸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丹参水溶性最有效成分不是前二者而是丹酚酸其中丹酚酸A 活性最强丹酚酸A 的含量约为丹参药材的0.01~0.06%而丹酚酸B 的含量较高可达2~8%因此丹酚酸B 为丹参水溶性成分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传统的水溶性酚酸分离采用的是水提醇沉但加热处理包括热提取热浓缩干燥均引起了丹酚酸的降解因此缩短受热时间是提高其含量的有效方法如减压浓缩喷雾干燥等大孔树脂提取是近年发展起来用于分离丹参水溶性酚酸的方法采用此法分离效率高酚酸含量高损失小实验室分离已经获得了多种丹参有效成分但以此开发的药物仍然较少如丹参注射液和丹参滴丸分别以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为主的制剂相信不久会有越来越多的丹参有效成分药物得以开发丹参中药材取自唇形科植物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根是临床上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常见中药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和滋补之功效[1]目前发现丹参的药理作用有减轻心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抑制胶原纤维的产生和促进纤维蛋白降解清除自由基等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等[2]同时还用于治疗肝纤维化消化性溃疡白内障癌症记忆缺失爱滋病等疾病[3]由于丹参中有效成分多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其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中所以对其进行综述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和发掘丹参的药用价值1 丹参的有效成分的演变 丹参的化学成分众多有二萜醌类如丹参酮I II A II B 异丹参酮I II A 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 二氢异丹参酮I 等酚酸类如丹酚酸A~K 原儿茶醛丹参素熊果酸异阿魏酸等还有其它成分如黄芩甙-谷甾醇胡萝卜甙氨基酸无机元素等[1]但其有效成分一般归为两大类即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中尾万三他首先发现了丹参酮[4]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们注意力较多地集中丹参的脂溶性成分研究上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最主要的有三种丹参酮I II A和隐丹参酮[5]其中丹参酮II A 含量相对较高约为药材的0.1~0.9%[6]丹参酮II A 一直作为有效成分的质量控制指标在中国药典中也以丹参酮II A 作为丹参药材和丹参注射液的定性定量控制标准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丹参中存在水溶性有效成分原儿茶醛[7]原儿茶醛被认为是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的代表在药材和制备工艺的研究中多以原儿茶醛作为质量控制指标但原儿茶醛中丹参药材中含量较低约为0.03~0.16%[8]80年代又发现了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素[9]药理实验证明它能较显著地比丹参酮II A 磺酸钠和原儿茶醛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并有对抗吗啡和心得安收缩冠状动脉的作用因此丹参素成为丹参中最有效的活性成分丹参素在药材中的含量约为0.1~0.3%[10]丹参注射液就以丹参素为主要质量控制指标结合原儿茶醛对水溶性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人们在分离比较丹参中水溶性酚酸活性中发现丹参的主要作用在于水溶性酚酸已发现的主要酚酸有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甲酯迷迭香酸丹酚酸A 丹酚酸B 丹酚酸C 丹酚酸A 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为丹酚酸B 再为迷迭香酸其活性比抗氧化剂Vitamin E 强百倍至千倍[11]丹酚酸A 的含量约为丹参药材的0.01~0.06%而丹酚酸B 的含量较高可达2~8%[12]因此丹酚酸B 应为丹参水溶性成分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2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 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目前均以丹参酮为有效成分参考指标水溶性成分以原儿茶醛丹参素丹酚酸B为有效成分参考指标2.1 丹参酮的提取分离丹参酮的分子结构如下 O OO R 2R1 丹参酮的脂溶性较强故多用有机溶剂提取王介明等以不同溶剂提取丹参酮[13]结果表明以甲醇为溶剂提取的丹参酮II A 较乙醇提取的高其提取率随醇浓度降低而下降以95%和无水乙醇的提取率较高溶剂量加大提取时间延长可显著提高提取率工业生产宜用3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1次2小时第2次1.5 小时提取物含量为0.2%郭增军等以正交试验考察了丹参酮II A 的提取参数[14]结果影响因素醇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选择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2小时为最佳提取条件提取物含量高达0.7%黄政德等正交试验也得出相似的结果[15] 丹参酮II A 在水溶液中受热会产生降解李磊等研究发现[16]以甲醇-二氯甲烷为溶剂进行热回流50分钟后丹参酮II A的浓度降为原来的65.1%因此非热提取更为科学超声波提取常温下可显著提高提取率其效果优于热浸冷浸和用醇加热回流提取李磊等实验表明二氯甲烷与甲醇比例为28时丹参酮的提取率最高超临界提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提取技术以CO2为溶剂无毒无残留并可循环使用由于萃取中空气含量少受热小丹参酮几乎不发生降解通过改变萃取参数可以提高CO2对丹参酮溶解的选择性姚建国等对CO2超临界萃取参数进行考查[17]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分别为20Mpa 453520~25kg/h 1L/h1h 萃取物收率可达0.77%其中丹参酮含量可达89.5%而用乙醇浸提含量只有18.8%查道成等比较了丹参酮提取工艺也得出相同的结论[18]由此可见超临界提取是丹参酮提取的最佳方法2.2水溶性酚酸的提取分离 2.2.1丹参总酚酸的提取丹参中的水溶性酚酸呈弱酸性溶解于水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溶剂中李静等考察了酸性丙酮酸性甲醇酸水对丹参酚酸的提取效果[12]结果表明酸性甲醇的提取率最高但杂质含量较高而用水提法通过冷浸热提及超声波提取以热提效率最高儿茶醛需要提取时间较长2小时较适宜其它酚酸随受热时间延长而破坏降低以0.5小时提取率最高丹参酚酸的大量制备一般采用水或醇提法张荣泉等通过正交试验设计[19]以提取物丹参素含量为指标考察水提取参数结果以加水12倍量提取时间1.5小时浓缩体积为1:1.5 (g/V)醇沉时含醇量达50%可以获得较高的丹参素含量64~68mg/g 王介明等考虑将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与水溶性成分综合提取[13]即先用95%乙醇回流提取脂溶性成分后再加8倍量水提取3I R1=H R2=H A R1=CH 3R2=H B R1=CH OH R2=HA R1=CH 3R2=OH次滤液浓缩后加醇至50%沉淀法过滤滤液浓缩喷雾干燥这样丹参酮及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均较高由于酚酸具有热不稳定性因此在提取分离中应减少受热时间缩合类酚酸如丹酚酸A B C 等在受热时会水解成丹参素造成水溶液丹参素含量增加[20]富志军等研究了浓缩与干燥条件对酚酸的影响[21]结果表明减压浓缩的酚酸转移率高于常压浓缩提高了8%减压浓缩时提高温度可缩短浓缩时间因而可提高转移率喷雾干燥优于真空干燥也是因为受热时间缩短的缘故丹参水提醇沉工艺在复方丹参提取液丹参注射液等制剂中得到应用但此工艺仍有较多不足由于丹参酚酸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在提取中受热而易破坏醇沉造成的损失高达30%目前新的制备工艺中采用大孔树脂法可避免以上的缺点尹英等考察了D101D3520NKA-9聚酰胺对酚酸吸附与解吸[22]以丹参素和原儿茶醛计D101的提取率高达88%可以替代传统的醇沉工艺以树脂提取总酚酸和丹酚酸B方法目前已经申请了专利2.2.2丹参酚酸化合物的分离原儿茶醛其结构为OH OH CHO丹参素其结构为 HO HO CH 2CHCOOH OH药理实验证明丹参素能较显著地比丹参酮A 磺酸钠和原儿茶醛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并有对抗吗啡和心得安收缩冠状动脉的作用 唐昌炯等对丹参素的提取工艺进行改进[23]收率明显提高可达2.6%提取工艺如下丹参 →酸碱处理,水提取粉碎水提液 →浓缩浓缩液 →乙醇提取醇提液 →浓缩浓缩液 →水提取水提液 →浓缩浓缩液 →盐析盐析液 →提取提取液 →浓缩浓缩液 →调pH 粗品 →精制精品 丹酚酸A B C 具有如下结构H OH OH OO H C OO C H C H 2C O O H O HO H HO HO O H H C C O O O O C C H COOH H COOH OH OH OH OH HO O COOH C O OH HO HO OHHOA B C从结构上可以看出丹酚酸A 是由一分子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B 是由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而丹酚酸C 是由二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它们在受热后缩合键断裂而成为丹参素与咖啡酸[7]可增加冠脉血流量用沸水提取再用乙醚萃取和薄层制备得到原儿茶醛杨春欣等将丹参水煎液浓缩后用乙醇水交替23次提取液浓缩放置析出结晶精制得到水溶性的白色结晶[9]经结构测定证明为D 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定名为丹参素收率为0.200.28这是首次从丹参的干燥根部得到的一个新的活性成分1980年陈政雄等用乙醚萃取丹参注射液[24]乙醚层浓缩析出3,4-二羟基苯甲醛原儿茶醛水层用饱和食盐水盐析过滤盐析物滤液放置得白色沉淀在水中重结晶得丹参酸甲丹参素盐析物酸化至pH4~4.5再用乙酸乙酯萃取溶剂回收后进行纤维柱层析用0.001N硫酸冲洗洗脱部分再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后用于薄层制备得丹参酸乙丹酚酸B和丹参酸丙丹酚酸C黎莲娘等用95%乙醇浸提丹参[25]浸提液回收乙醇后用热水提取静置过液后滤去沉淀水液用乙醚萃取醚液浓缩后与硅胶拌样1501000g进行干柱层析洗脱液CHCl3/MeOH/HCOOH (85151)将柱分为16等份分别用温乙醇洗脱洗脱液用薄层制备第1份得原儿茶醛与原儿茶酸第7~9份得迷迭香酸第10~13份得到丹酚酸A与C13~14份得丹酚酸B如直接将水提液浓缩70%醇沉后醇液与硅胶拌样在索氏提取器中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水依次提取收集水提部分酸化后萃取乙酸乙酯萃取层用葡聚糖凝胶和制备薄层处理得丹酚酸D E和异阿魏酸紫草酸甲酯[26]通过对水溶性成分的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先后分离出丹酚酸A B C D E H及迷迭香酸等酚酸类成分[28~30]对其有了较深的认识3 丹参有效成分的利用丹参中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酚酸均具显著的药理作用将其开发为药物无疑是造福于人类丹参作为一种中药材在许多处方中存在近年来开发出的丹参注射液是以丹参中水溶性成分为主的制剂丹参滴丸则是以脂溶性丹参酮为主的制剂随着对丹参有效活性成分研究的深入丹参酚酸作为丹参中最有活性的成分也在进行药物的开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丹参中的有效活性物质均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开发参考文献[1]郑虎占, 董泽宏, 佘靖主编. 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 第二卷.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7.10[2] 周孜.丹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4): 242~243[3]戈升荣,俞一心,谢更新.丹酚酸药理作用. 中药材, 2002;25(9): 683~686[4]中尾万三他.药学杂志,1934;54:844[5]Omitsuka.M. etal. New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 from Tan-shen. Chem. Pharm. Bull. Japan, 1983;31(5):1670[6]林佳, 徐丽珍, 李琰, 等. 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II A的含量比较. 中国中药学杂志, 2002;27(2): 153~154[7]姚俊严等.丹参中有效成分原儿茶醛的分离鉴定.南京药学院学报, 1979;(1):74[8]吴世蓉.不同产地丹参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分离与测定.基层中药杂志, 2002; 16(3): 24[9]杨春欣,张冰天.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丹参素的提取分离和注射剂的试制.药学通报.1981;16(11): 6-7[10]陈彦贾,晓斌,施亚芳,等.不同提取方法测定丹参药材中丹参素含量的比较研究.江苏中医药, 2003;24(6):55~56[11]黄诒森,张均田.丹参中三种水溶性成分的体外抗氧化作用.药学学报, 1992;27(2):96~100[12]李静,何丽一,宋万志.丹参中水溶性酚酸类成分的薄层扫描测定法.药学学报, 1993;28(7):543~547[13]王介明,周宇,李洪.中药丹参制剂提取新工艺的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10(6):334~336[14]郭增军,苏纪兰,王开,等.丹参提取工艺的实验研究.西北药学杂志, 2002;17(2):62~63[15]黄政德,蒋孟良,李昌刚,等.丹参中脂溶性成分提取工艺优选实验.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5):338[16]李磊,胡广林,Frank S.C, 等.丹参抗氧化成分及其分布特性.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 23(4): 487~491[17]姚建国,蒋永红,周卯星,等.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丹参中的丹参酮.中药制剂工程与技术, 2003; 4(1):1~3[18]查道成,贾书阳.提取丹参酮II A的工艺探讨.时珍国医国药,2002;13(9):517[19]张荣泉,王德仁,张蓉.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材, 2001;24(11):818~819[20]毛声俊,侯世祥,唐昌炯,等.丹参素在加温加速条件下的含量变化规律.中国中药杂志,2003; 28(3): 220~222[21]富志军,林以宁,亢俊伟.浓缩精制及干燥对复方丹参提取液中水溶性成分的影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3; 22(2):52~54[22]李文春,李吉良,崔玉海,等.不同型号的吸附树脂对丹参水溶性成份的影响.黑龙江医药,1999;12(4)193~194[23]唐昌炯.丹参素提取工艺的探索.华西药学杂志, 1998; 13(2):117[24]陈政雄,顾文华,黄慧珠.丹参中水溶性酚性酸成分的研究.药学通报,1981,16(9): 24-25[25]Li Lian-niang, Tan Rui, Chen Wei-ming. Salvianolic Acid A, a New Depside from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Planta Medica, 1984:227~228[26]Hai Jun ZHANG, Lian Niang LI. Salvianolic Acid H, a New Depside from Salvia cavaleriei Var. Simplicifolia.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1993; 4(6): 501~504[27]李静,黎莲娘,宋万志.南丹参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 1994;25(7):347~349[28]CHUN-Bo AI, Lian Niang LI. Stereostructure of Salvianolic Acid B and Isolation of Salvianolic Acid C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1988;51(1):145~149[29]Rena Kasimu, Ken Tanaka, Yasuhiro Tezuka, etal. Comparative Study of Seventeen Salvia Plants: 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Water and MeOH Extracts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Water Extracts. Chem. Pharm. Bull. 1998; 46(3): 500~504[30]Geng-Tao LIU, Tie-Mei ZHANG, Bao-en WANG, etal. Protective Action of Seven Natural Phenolic Compounds Against Peroxidative Damage to Biomembranes.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1992; 43(2):147~152。
丹参多酚酸提取物(Salvia miltiorrhiza polyphenolic acids)是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药物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心血管保护等。
对丹参多酚酸提取物的分离和鉴定通常需要进行多个化学技术和分析方法。
以下是分离和鉴定丹参多酚酸提取物的一般步骤:
提取:首先,丹参植物中的多酚酸成分需要通过适当的溶剂(如乙酸乙酯或乙醇)进行提取。
这一步骤通常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
分离:提取物中可能含有多种多酚酸,因此需要对提取物进行分离。
分离可以使用色谱技术,如柱色谱、薄层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来进行。
这些技术允许将不同多酚酸分离出来,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鉴定:分离后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鉴定,包括质谱分析(如质谱联用技术,LC-MS)、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确定各个多酚酸的分子结构和组成。
定量:通过比较各个多酚酸的相对峰面积或浓度,可以定量测定各个多酚酸的含量。
生物活性测试:鉴定和定量后,通常会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来验证提取物中多酚酸的生物活性,例如抗氧化活性或其他药理作用。
这些分离和鉴定步骤需要使用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并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化学分析师或药物化学家进行操作。
丹参多酚酸提取物的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它有助于了解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为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重要信息。
第42 卷第 12 期2023 年12 月Vol.42 No.121615~1622分析测试学报FENXI CESHI XUEBAO(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基于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测定不同加工方式丹参的化学成分范佳丽1,3,纪文华1,3,王晓1,3,郭兰萍2,李丽丽1,3*(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省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100007;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药学院山东省高等学校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摘要: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LC-HRMS)技术,对鲜切法(鲜切后烘干、鲜切后晒干)和干切法(全干切片、传统切片)处理的丹参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基于质量数、保留时间和二级质谱数据,从丹参样品中定性出27种初生代谢物(氨基酸类、脂肪酸类、有机酸类、核苷类)和17种次生代谢物(丹酚酸类、丹参酮类)。
主成分分析发现干切法和鲜切法有显著性差异,鲜切法两种干燥方式的差异较小。
9种丹参酮类和1种丹酚酸类物质被筛选为差异次生代谢物。
其中,丹参酮 Ⅰ、丹参酮 ⅡA 和丹参新酮 Ⅰ在全干切片中的丰度高于传统切片,高于鲜切后晒干片。
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酮 Ⅰ、丹参新酮 Ⅱ、亚甲基丹参醌、异隐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丹酚酸B在全干切片中的丰度高于鲜切后晒干片,高于传统切片。
脂肪酸类成分在全干切片中的丰度高于传统切片和鲜切后晒干片。
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是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前体物质,在干切片中的丰度显著高于鲜切后晒干片。
以上结果说明鲜切法丹参中有效成分的丰度低于干切法,传统切片的闷润处理会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全干切片可以积累更多的次生代谢物,品质最好。
该研究可为丹参的切片加工方式提供理论指导,为丹参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丹参理化鉴别方法
丹参的理化鉴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紫外灯下观察提取液点样,如果显亮蓝灰色荧光,氨熏后显淡亮蓝绿色荧光,这可能是丹参的特征之一。
2. 进行三氯化铁反应,如果呈污绿色,这可能也是丹参的特征之一。
3. 观察丹参的外观,正常的丹参呈不规则的形状,表面棕红色至黑褐色,有时有白霜;质地坚硬,易折断,断面有锯齿状边缘,横切面呈红棕色,有明显纵向纤维。
4. 闻丹参的气味,丹参有明显的特殊气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的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丹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摘要】目的:对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
结果:从山楂核体积分数70%乙醇水溶液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芥子醛(sinapic aldehyde)(1)、原儿茶醛(2)、原儿茶酸(3)、儿茶酚(4)。
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丹参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salvia l.)植物丹参(salvia miltr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丹参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记载丹参有“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的功效”。
《滇南本草》称其能“补心定志,安神宁心”。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能,临床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等症[1]。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等之功效[2],其对心血管心痛作用明显。
本研究对丹参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确定了化合物1-4的结构。
化合物1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 提取分离
丹参10kg,粉碎后用体积分数70%工业乙醇加热提取三次,减压回收,得浸膏600g,浸膏用水混悬后,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水层。
水层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甲醇-水系统梯度洗脱
(v/v=10%-95%),得到fr.1-fr.6 共6个馏分。
其中fr.3和fr.4继以sephadex lh-20、反复聚酰胺柱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反相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1(16 mg)、2(17 mg)、3(5 mg)、4(12 mg)。
2 结构鉴定
化合物1:淡黄色针晶(甲醇),香草醛-硫酸显蓝色,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示有酚羟基存在。
1h-nmr(300mhz,cdcl3)δ 9.65(1h,d,j=7.8hz),提示为醛基质子信号,δ 7.38(1h,d,j=15.6hz),6.60(1h,dd,j=15.6hz,7.8hz),提示存在一对反式双键,且反式双键与醛基相连,δ 6.81(2h,s)为苯环上间位2个质子信号,δ 5.95(1h,s)为活泼羟基质子信号,δ 3.93(3h,s)为甲氧基信号,推测有对称的四取代苯环结构,该化合物的氢谱数据与文献[3]报道数据基本一致,故确定化合物1为芥子醛(sinapic aldehyde)。
化合物2:无色结晶(甲醇),mp 153-154℃,fecl3反应呈阳性,提示有酚羟基存在。
1h-nmr(300mhz,dmso-d6)谱中,δ 6.90(1h,d,j=8.1hz)、7.26(1h,dd,j=8.1,1.8 hz)与7.23(1h,d,j=1.8hz)提示有一个abx耦合系统;δ 9.70(1h,s)为一个醛基峰。
以上数据与原儿茶醛的文献数据对照基本一致[4],故鉴
定该化合物为原儿茶醛。
化合物3:原儿茶酸无色结晶(甲醇),mp 197-201℃,溴甲酚绿反应呈阳性,提示有羧基存在;fecl3反应呈阳性,提示有酚羟基存在。
1h-nmr(300mhz,dmso-d6)谱中,δ 6.78(1h,d,j=7.2 hz)、7.29(1h,dd,j=7.2,1.2 hz)与7.34(1h,d,j=1.2hz)提示有一个abx耦合系统;δ 10.09(1h,br.s)为羧基峰。
该化合物经与原儿茶酸对照品共薄层,在三种溶剂系统下展开,其rf
值一致相同,故鉴定该化合物为原儿茶酸。
化合物4:无色结晶(甲醇),mp 104-106℃,fecl3反应呈阳性,提示有酚羟基存在。
该化合物经与儿茶酚对照品共薄层,在三种溶剂系统下展开,其rf值一致,故鉴定其为儿茶酚。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1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2.
[2]徐丽君,黄光英.丹参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1(1):45-48.
[3]王业玲,李占林,刘涛等.石见穿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26(2):110-111,156.
[4]张囡,吕阿丽,王玎等.苦碟子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24(9):54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