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根治+结肠造瘘术手术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手术记录:乙状结肠造瘘术(双管)
术前及术后诊断:
患者,男性,52岁,因“乙状结肠癌”入院。
入院后,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癌,无远处转移。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
手术方式:
患者接受乙状结肠造瘘术(双管)。
手术过程中,医生在患者腹壁上建立两个造瘘口,一个用于排空乙状结肠内的粪便,另一个用于尿液排出。
通过手术将乙状结肠与腹壁连接,以使肠道内容物通过造瘘口排出。
麻醉方式:
患者接受全身麻醉,通过吸入麻醉药物和静脉注射麻醉药物达到全身麻醉状态。
手术经过:
手术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进行。
医生首先进行腹壁的消毒,然后进行切口,接着分离乙状结肠,并在腹壁上建立两个造瘘口。
将乙状结肠与腹壁连接,确保肠道内容物能够通过造瘘口排出。
然后缝合腹壁的切口,并进行止血。
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任何异常情况发生。
术后注意事项:
1.患者在术后第一天需禁食,然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
2.术后需要常规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
3.术后要定期检查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
4.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造瘘口的清洁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皮肤刺激。
5.患者在恢复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6.患者需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癌症有无复发或转移。
7.如出现发热、疼痛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术前及术后诊断
术前诊断:乙状结肠癌,患者存在排便困难、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
术后诊断:经过手术确认,患者诊断为乙状结肠癌,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手术方式
乙状结肠造瘘术是一种较大型的腹部手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切除病变的乙状结肠,将健康的肠段连接至患者的肛门或腹部造口,以恢复肠道的通畅性。
麻醉方式
患者采取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无意识,同时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手术经过
1.患者在手术台上接受全身麻醉,并进行气管插管;
2.医生在患者腹部作一椭圆形切口,长度约为8-10厘米;
3.分离并切断乙状结肠,将病变的肠段切除;
4.将健康的肠段与肛门或腹部造口连接,并进行缝合;
5.清洗伤口并放置引流管;
6.逐层缝合切口,并进行包扎。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
2.给予营养支持,促进患者恢复;
3.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4.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辅导,减轻其心理负担。
内四155964司淑文女45 6 19
2010 03 12 16 00
双侧输尿管狭窄、肾功异常、宫颈Ca术后、肠梗阻术后
双侧输尿管狭窄、肾功异常、宫颈Ca术后、肠梗阻术后
左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
李友李磊
局部麻醉李友
患者入手术室,取平卧位,左上肢外展置于手术台上,近端放置气囊止血带(压力设置40Kpa),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
左上肢驱血后应用止血带,取左腕桡掌侧切口,长约5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分离显露左侧桡动脉及头静脉远端,结扎桡动脉及头静脉远端,近端离断修整后,显微镜下用8-0无创缝线做4定点12针外翻端端吻合,一次通血良好,无渗血。
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冲洗切口,逐层缝合,术区无菌纱布包扎。
听诊造瘘口可闻及柔和吹风样杂音。
结束手术。
手术顺利,麻醉平稳,术中出血少,止血带应用50min,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室。
右半: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逐层切开腹壁,探查如上述,向上延长切口至右侧肋缘下2cm,下方达髂前上嵴稍下方,放置切口保护器。
将胃结肠韧带切断后,在结肠中动脉左右支之间系膜无血管处切开,向下方直至横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升结肠系膜三者交汇处。
将回肠距离回盲部15cm处小肠系膜切开,切断小肠系膜并予以结扎。
紧贴肠系膜动、静脉向上解剖分离,清扫血管旁淋巴结。
在回结肠动脉汇入肠系膜上动、静脉的根部结扎切断回结肠动脉。
切开小肠系膜至横结肠系膜、升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的交汇处。
分别解剖出右结肠动、静脉,根部结扎。
显露结肠中动脉根部,保留左支切断结肠中动脉右支。
将右结肠外侧腹膜切开,沿腰大肌前向内侧解剖,完全游离右半结肠和回盲部。
然后切断回肠、横结肠,0.05%洗必泰冲洗腹腔。
回肠和横结肠端侧吻合(28号国产)并加强,国产闭合器关闭横结肠残端,丝线漿肌层加强,并关闭系膜,清点器械无误后逐层关闭切口。
横结肠:取上腹部正中切口,逐层切口腹壁,探查如上,延长切口上方至剑突,下方绕脐至其下方3-5厘米,置切口保护器。
在胃网膜血管胃侧切断大网膜,根部清扫切断胃网膜右血管。
向左切开大网膜至脾结肠韧带,向右切开大网膜至肝结肠韧带。
剥离胰背膜,在胰背横结肠系膜根部,清扫结肠中动脉根部淋巴结。
在左右二侧距肿瘤10厘米处分别切断肠管边缘血管弓,扇形切开肠系膜。
于预定处切断肠管,用0.5‰洗必泰液清洗术野,更换手套,严格止血,行横结肠端端吻合。
将系膜间隙间断缝合关闭。
清点器械无误后逐层关闭切口。
左半:取左侧经腹直肌切口,逐层切口腹壁,探查如上,延长切口上至肋缘下至髂前上棘,置切口保护器。
切开大网膜在胃网膜血管胃侧,在横结肠右1/3处切开大网膜,切断脾结肠韧带。
打开横结肠系膜,中结肠血管的左支根部清扫切断,自降、乙结肠交界处,扇形切开肠管边缘血管弓,切开系膜。
至左结肠血管根部,清扫、切断左结肠血管。
沿腹主动脉左侧向上切开系膜,与横结肠系膜切开处连接,至此全部切断左半结肠血管及系膜。
两例结直肠癌术后肠瘘治疗体会武正陆本组2例一男一女:患者:女性,年龄54岁,因内科住院肛门镜检7、8、9点钟巨肛缘约7cm见一肿物突起,基地较宽,较硬,活动性差,手指套上无血迹。
转入我科结肠镜检查并组织活检为直肠腺癌。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脐周胀痛16年,便血4天”入院。
既往16前有回盲部肿瘤切除术。
入院结肠镜检查并组织活检为横结肠低分化腺癌。
2.治疗方法患者:女性,经术前准备,全麻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
术后10天出现右下腹痛,腹部ct及肛诊证实为吻合口瘘,盆腔、直肠内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行静脉营养、口服百普力肠内营养、加强控制感染等综合处理,约40天后吻合口愈合,患者痊愈中、出院。
患者:男性,经术前准备,全麻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八天出现腹痛,腹部体检、腹部ct及其相关检查为吻合口瘘,再次剖腹行瘘口修复、回肠造瘘术,术后行静脉营养、纠正低蛋白、加强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约30天后患者进食良好,腹部造瘘口通畅,腹部检查无异常出院,建议最低3月后行造瘘口还纳术。
3.结果:两例经长达月余肠内外营养及综合治疗痊愈出院,术后均行化疗,近期定期追踪饮食良好、大便通畅、无肠根阻等并发症。
4.讨论:吻合口瘘一般是指胃肠道术后有胃肠道吻合口的,吻合口瘘一般发生在术后7-10左右,吻合口旁引流管见浑浊液体流出,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查体可见腹部压痛、反跳痛及及緊张,可有发热,发生较早的破裂有腹膜炎,发生较晚的可形成局限性脓肿,确定诊断ct检查、注入美兰、造影等检查诊断,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很复杂,有多方面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与吻合技术和手术操作密切相关,吻合口张力过大或吻合口缝合不当,吻合口局部感染,也可能因患者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使组织愈合能力差而发生,诊断确定时易手术治疗,术后行禁食、胃肠减压,加强引流,加强肠内外营养,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加强感染控制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治愈。
回肠造瘘术入院记录模板患者,女,64岁,因“大便习惯改变一月余”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伴排便胀痛感,无里急后重,有便血,无发热、胸闷、气急,无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腹痛,无腹胀、无肛门停止排便排气,2016-11-07本院肠镜提示直肠肿块Ca可能。
指诊发现直肠占位,门诊以“直肠占位”收住入院。
患者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胃纳可,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查体辅查查体:神志尚清,腹部外形腹部外形无异常,腹壁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肛门指检:在距肛缘8cm处的直肠前壁可触及一肿物下缘,质硬,活动度较差,表面欠光滑,有触痛,退出指套无染血。
辅查:血常规:白细胞 6.0 X10^9/L ,红细胞 4.14X10^12/L ,血红蛋白 123 g/L ,血小板 267 X10^9/L ,中性细胞百分比 58.0 % 。
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 1.40 ng/mL ,癌胚抗原(CEA) 15.97 ng/mL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0.70 ug/L ,糖类抗原(CA125) 8.21 U/mL ,糖类抗原(CA153) 9.55 U/mL ,糖类抗原(CA199) 26.57 U/mL ,肝肾功能,凝血未见异常。
下腹部CT: 1.直肠壁明显增厚,新生物可能大,请结合临床及肠镜。
2.子宫区点状钙化,考虑肌瘤可能大,请结合临床及超声。
上腹部CT:1.肝脏散在小囊肿。
2.左肾小囊肿。
肠镜提示:直肠肿块CA可能。
肠镜病理:(直肠):管状腺瘤伴腺体高度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
诊断处理术前诊断:直肠癌。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预防性回肠造瘘,探查见戳口无出血、腹内脏器未见损伤,腹水(-),肝脏、盆腔未见明显转移灶,腹腔粘连松解后探查发现直肠下段肿瘤,大小约4*5cm。
直肠癌根治+结肠造瘘术手术记录手术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气插全麻,截石位,消毒腹部与会阴部。
自脐上2cm至耻骨联合作腹正中切口。
切开腹直肠前鞘,将腹直肌向外拉开,切口下端的锥状肌也剪开,直达耻骨。
推开腹膜外脂肪及膀胱顶部后切开腹膜,进入腹腔。
探查腹腔探查肝、脾、大网膜、胃、全部小肠、结肠及其系膜均未见异常,腹、盆腔淋巴结亦未见肿大,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位于直肠右前侧壁膀胱直肠凹部,大小约4cmX3cmX3cm样大小,质硬,边界清,与周边组织无粘连。
将全部小肠推到上腹腔后,用纱布垫隔离,并以大的深部拉钩向上拉开。
分离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及其系膜,在乙状结肠系膜分出直肠上动脉处锐性分离显直肠上动脉及同行静脉,钳夹切除近心端分别用7、4号丝线双重结扎,集束横断结扎乙状结肠系膜,于肿瘤上方10cm乙状结肠处上一粗纱布条结扎后,于盆底两侧打开盆底部腹膜,完整分离切除直肠上部系膜,同时沿腹膜盆底反折剪开,至腹膜膀胱反折稍下缘,用电刀锐性分离完整分离出乙状结肠至直肠肿物下缘约5cm水平,在距肿瘤下缘约5cm处用一次性闭合器横断直肠,于肿瘤上方12cm乙状结肠处上一粗纱布条结扎上方用一次性闭合器横断乙状结肠。
将切除肠段连同肿瘤一并移除,碘伏消毒局部肠腔。
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一直径约3cm 的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后切开腹膜。
用一把肠钳由造口处伸入腹腔内,夹住近端乙状结肠,远侧再夹一把止血钳后,在两钳间切断乙状结肠。
将近端乙状结肠断端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2cm。
清点手术用品无误后,分别用生理盐水、蒸馏水冲洗腹腔。
逐层关闭腹腔。
采用开放吻合法作人工肛门,即将肠壁边缘全层与周围皮肤间断缝合一周,针距约1cm。
观察造口处结肠血供正常。
术毕。
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80ml,术中补液3000ml,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术后送ICU。
1.全麻后取低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导尿。
2.取脐上正中切口,穿刺充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压力维持15mmHg左右,右下为主操作孔,右中、左中、左下为辅助操作孔,置入腹腔镜器械,探查腹腔内无明显出血,没有明显粘连,无明显腹水,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未侵及浆膜层,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直肠指诊肿瘤距肛缘4㎝(距齿状线约1.5㎝),遂决定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Miles)”。
3.用超声刀沿直肠及乙状结肠系膜根部两侧分离骶前间隙(先内侧后外侧),骶前筋膜完整,未损伤双侧输尿管及腹下神经,向上分离至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于根部动脉夹钳夹切断肠系膜下动脉,钛夹钳夹肠系膜下静脉,清扫该处淋巴脂肪组织。
向下分离至腹膜返折下,完全分离全直肠系膜;前方切开腹膜返折,断扎左右侧韧带,游离直肠至膀胱精囊腺后方至提肛肌平面。
肿瘤下缘距肛提肌层面约1.5㎝。
向上分离至乙状结肠中段,距肿瘤25cm,于肠旁血管弓下断扎切除该段肠系膜。
4.于左下腹壁切除直径为3cm的圆形皮肤、皮下组织,十字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分离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于腹膜外分离隧道达侧腹壁,将乙状结肠拟造口段自此隧道钳夹提出,于肿瘤上20㎝缝合器闭合切断乙状结肠,远端亦缝合器闭合并放回腹腔。
近端乙状结肠肠壁浆肌层与腹外斜肌腱膜间断缝合8针待造口。
5.会阴部操作:环形荷包缝合一圈缝闭肛门,距肛缘约3cm作梭形切口(切除范围主要为后侧),切开皮肤、皮下,注意保护尿道,切除肛管及坐骨肛管间隙内淋巴脂肪组织、肛提肌及直肠,取出标本。
冲洗腹腔,检无出血,于骶前留置引留管一根,经左侧会阴部戳口引出固定。
分层缝合会阴部切口。
1/ 26.严格止血后,检查无明显活动性出血,清点器械无误后,缝合各切口。
切除外提乙状结肠缝闭部分,开放结肠断端,结肠壁与皮肤丝线间断缝合一周,完成造口。
7.术中出血约50ml,术顺,术后安返病房。
18.术后剖开标本,见直肠近系膜侧溃疡病灶(截石位3-8点钟),约3×2.5cm,未侵出浆膜层,周围无明显肿大淋巴结,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约1.5cm,近切端距肿物20cm,标本送病理检查。
Xx县人民医院手术记录
住院号:30xx 科室:普外科病房号:床位号:38
姓名:桂立军性别:男年龄:55岁手术日期:2019年10月10日
术前诊断:直肠癌拟施手术:经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诊断:直肠癌已施手术:经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手术名称:经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麻醉医师:xx
麻醉开始时间:08时42分麻醉结束时间:12时00分共计:3时18分
手术开始时间:09时35分手术结束时间:12时00分共计:2时25分
手术人员:主刀xx、助手xx 器械护士xx
手术过程:术中所见:结肠肠段无明显扩张。
盆腔、肝脏、胃、腹主动脉旁、腹壁等无转移性结节。
手术经过: 1.平卧位,气插全麻,常规消毒铺巾。
2.脐上缘TORCAL穿刺置入镜头探查如术中所见,拟行直肠癌根治切除术,再分别于左右侧上下腹部TORCAL穿刺,置入器械。
3.游离乙状结肠,生物夹结扎、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用超声刀游离直肠、乙状结肠系膜,游离直肠至尾骨尖,4.于直肠处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5.近端肠管于左下腹造瘘口处取出,修剪缩窄肠系膜,切除多余肠管,分三层固定于左下腹壁。
6.会阴组封闭肛门,切除肛管、直肠,因肿瘤侵犯较多,切除大部分内外括约肌,移除肠管,间断缝合肌肉,关闭伤口,7.留置盆腔引流管,于右下腹部穿刺口引出,8.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200ml,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病人安返病房。
主治医师:
主任医师:。
直肠造瘘口护理记录书写范文
患者姓名:XXX性别:男年龄:XX岁
住院号:XXXXXX病房号:XX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护理人员:XXX护士长
一、病情概述
患者因直肠癌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直肠造瘘口。
目前患者情况稳定,生命体征正常,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护理措施
1.每日进行造瘘口清洁,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干燥清洁。
2.每日更换造瘘袋,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和规格,避免过紧或过松。
3.定期更换造瘘袋内衬,避免细菌滋生。
4.监测患者的排便情况,及时清理粪便残渣,避免便秘或腹泻。
5.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少食多餐,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6.定期进行造瘘管的检查和维护,避免堵塞或感染。
三、注意事项
1.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造成造瘘口破裂或感染。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3.如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护理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患者的造瘘口情况良好,排便通畅,无明显不适症状。
同时,患者对护理措施也表示满意。
手术经过、术中出现的情况及处理:
气插全麻,截石位,消毒腹部与会阴部。
自脐上2cm至耻骨联合作腹正中切口。
切开腹直肠前鞘,将腹直肌向外拉开,切口下端的锥状肌也剪开,直达耻骨。
推开腹膜外脂肪及膀胱顶部后切开腹膜,进入腹腔。
探查腹腔探查肝、脾、大网膜、胃、全部小肠、结肠及其系膜均未见异常,腹、盆腔淋巴结亦未见肿大,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位于直肠右前侧壁膀胱直肠凹部,大小约4cmX3cmX3cm样大小,质硬,边界清,与周边组织无粘连。
将全部小肠推到上腹腔后,用纱布垫隔离,并以大的深部拉钩向上拉开。
分离乙状结肠及直肠上段及其系膜,在乙状结肠系膜分出直肠上动脉处锐性分离显直肠上动脉及同行静脉,钳夹切除近心端分别用7、4号丝线双重结扎,集束横断结扎乙状结肠系膜,于肿瘤上方10cm乙状结肠处上一粗纱布条结扎后,于盆底两侧打开盆底部腹膜,完整分离切除直肠上部系膜,同时沿腹膜盆底反折剪开,至腹膜膀胱反折稍下缘,用电刀锐性分离完整分离出乙状结肠至直肠肿物下缘约5cm水平,在距肿瘤下缘约5cm处用一次性闭合器横断直肠,于肿瘤上方12cm乙状结肠处上一粗纱布条结扎上方用一次性闭合器横断乙状结肠。
将切除肠段连同肿瘤一并移除,碘伏消毒局部肠腔。
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一直径约3cm 的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后切开腹膜。
用一把肠钳由造口处伸入腹腔内,夹住近端乙状结肠,远侧再夹一把止血钳后,在两钳间切断乙状结肠。
将近端乙状结肠断端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2cm。
清点手术用品无误后,分别用生理盐水、蒸馏水冲洗腹腔。
逐层关闭腹腔。
采用开放吻合法作人工肛门,即将肠壁边缘全层与周围皮肤间断缝合一周,针距约1cm。
观察造口处结肠血供正常。
术毕。
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80ml,术中补液3000ml,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术后送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