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0.60 MB
- 文档页数:58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是一种过飞性害虫,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迁入危害,只有掌握稻飞虱的发生规律,才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
一、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控制稻飞虱发生危害,在管理上稻田采取排灌方便,降低地下水层,及时排水晒田。
合理施肥,控制分蘖盛期和叶色转赤,使叶片变硬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土壤湿度。
二、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
文山地区稻飞虱发生危害较重是第二代和第三代。
5月上中旬是外地迁入危害秧田,第三代是6月中下旬水稻处于分蘖盛期;从80年代以来,水稻稻飞虱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较重的是第三代,由于田间水稻群体过大,稻飞虱虫态复杂,难以防治。
多年来各地采取多种防治对策,抓住第二代,压住第三代,狠抓大发生的前一代成、若虫防治,控制大发生的出现,重点挑治大发生的前一代虫口密度,因为虫态比较整齐,面积小,好防治。
三、药剂防治。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注意保护天敌,如蜘蛛,稻田养鱼,有效控制稻飞虱繁殖危害。
药剂选用:亩用25%稻虱净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6%克虫星乳油等高效杀虫剂兑水60公斤喷雾。
施药时间选择睛天下午3点以后,在防治稻飞虱时,田间要保持浅水层为好,这样防治效果才显著。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主要靠种群遗传、温度和天敌等因素来影响其发生。
首先是种群遗传,种群遗传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繁殖迅速、世代重叠、无性繁殖等特性使水稻稻飞虱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导致其种群迅速增长。
其次是温度,水稻稻飞虱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适温范围为20℃-32℃。
当温度在此范围内且湿度适宜时,水稻稻飞虱的生长速度和繁殖力明显增强,其种群数量也会迅速增加。
最后是天敌对水稻稻飞虱的控制。
天敌包括大黄蜂、天蝎等,它们分泌的毒素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强的杀伤力,对害虫种群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水稻稻飞虱的危害特点1. 寿命短:水稻稻飞虱的寿命一般为15-20天,但最长可达30天左右。
由于寿命短,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对水稻的繁殖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2. 吸食汁液:水稻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的韧皮部汁液为食,使水稻叶片出现黄化、脱水等症状。
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叶片干瘪、破裂,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降低产量。
3. 传播病毒:水稻稻飞虱是一种重要的病毒传播媒介,它可以通过吸食感染病毒的植物的汁液,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物,从而导致水稻发生病毒病害。
三、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生态调控: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天敌的数量和效果,降低水稻稻飞虱的种群密度。
可以采取增加花卉、灌木、草本植物等多样化的植被,吸引天敌。
在生长季节适时进行灭虫剂的施用,以减少残留化学物质的危害。
2. 追根溯源:及早发现水稻稻飞虱的发生,通过调查了解种群的演替规律,了解其滋生的原因,从而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案。
通过对种群的管理,如定期清除杂草、清洗种子等措施,减少种群的繁殖和扩散。
3. 生物防治:可以采取引入天敌、杀虫剂喷洒等生物防治手段。
引入天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以寄生性黄蜂为主,通过大量养殖和释放,来控制水稻稻飞虱种群。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同翅目,飞虱科。
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
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
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
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
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初探刘伟湖南省目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会面临稻飞虱这一病虫害,由于受到气候变化、水稻种植结构等客观影响,地区内水稻种植存在稻飞虱迁入时间早、峰期多、虫害发生面积大等特征,而且这一发生面积还在逐年增大。
如果条件适宜它会集中爆发,造成大片水稻出现枯黄倒伏现象,对产量影响极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年内湖南省水稻栽培种植都深受稻飞虱虫害影响,轻则减产#"$%&"$左右,重则减产'"$以上,甚至还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将对该地区的稻飞虱病虫害发生危害特征及发生原因展开探讨,并提出针对它的综合防治技术。
!(湖南省水稻稻飞虱的虫害发生现状湖南省是我国水稻种植大省,该省的早稻及晚稻等单季稻栽培技术成熟,已经培养出了国内比较著名的早稻品种像陵两优#)*、中嘉早!+、株两优*!,、潭两优*-等等。
另外还有晚稻品种诸如湘晚籼!#号、!-号、玉针香等等。
当然湖南省水稻种植存在两个特点,首先是这些早晚稻品种中存在大量的易感稻瘟病品种,所以当地在水稻种植方面也常常采用抗病性更强的品种。
再一点就是在种植双季稻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早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
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两点,省内水稻就会遭遇病虫害,近年来省内水稻栽培出现了大量的稻飞虱虫害,发生率几近达到!"".,导致水稻大面积减产,它严重打击了地方水稻种植产量,所以研究综合防治稻飞虱虫害的先进技术势在必行。
#(湖南省稻飞虱发生的基本特征与发生成因#(!虫源特征稻飞虱属于同翅目、飞虱科害虫,它一年内会发生&%'代左右,主要通过取食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植株汁液为生,比较常见的水稻稻飞虱就包括了白背飞虱、褐飞虱与灰飞虱-种。
在湖南省境内以白背飞虱为主,当每年!月省内平均气温达到+%!" 时,白背飞虱就逐渐迁移到省内,形成虫源。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它的危害范围很广,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
及早发现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护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1.1 环境条件水稻稻飞虱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以湿润的环境为宜。
高温、高湿、强光、肥力较低的水稻田特别容易滋生稻飞虱。
一年中,稻飞虱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期的6月至9月。
1.2 危害方式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生。
它的危害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吸食水稻叶片的汁液,造成叶片黄化、卷曲、枯黄;二是分泌蜜露,导致叶片被覆盖并发霉,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三是传播水稻白叶枯病和黄矮病病毒,给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失。
1.3 繁殖能力水稻稻飞虱的繁殖速度极快,雌虫寿命约20-25天,能产卵约200粒。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稻飞虱的数量会迅速增加,严重危害水稻田的正常生长。
二、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方法2.1 生物防治水稻稻飞虱的天敌有瓢虫、蚜虫食蚜瓢虫、蚜蚁等。
在水稻田中合理配置这些天敌,促使它们自然捕食稻飞虱,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2.2物理防治在水稻田里栽种辣椒、葱、大蒜等辛辣植物,可以驱避稻飞虱的入侵。
也可以在水稻田四周植栽乌蓼、芦苇等植物,制造天敌栖息地,促进天敌捕食稻飞虱。
2.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当前主要的水稻稻飞虱防治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点:(1)喷洒杀虫剂。
及时发现稻飞虱危害后,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来控制。
常用的有氧化乐果、噻虫胺、多菌灵等,要注意按照厂家说明使用,小心使用剂量,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污染。
(2)化学混剂。
可以将杀虫剂与粘附剂、增效剂相混合,在使用时会更加均匀和持久,提高农药的防效。
(3)化学调制释放剂。
可以将杀虫剂和释放剂配制成气雾剂、颗粒剂等形式,通过化学媒介安全、有针对性地释放杀虫剂。
绩溪县水稻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以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飞虱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为主的水稻害虫对水稻的高产、高效、优质、安全产生着制约作用,掌握其发生特征与规律,才能有效降低害虫对水稻的为害程度,从而为水稻的高产、优质提供保障。
本文在主要调查了解2000~2016年绩溪县水稻主要害虫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其发生规律与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建议。
研究结果如下。
1.绩溪县水稻主要害虫发生趋势。
稻飞虱迁入早、频次高,对水稻危害大,治理难度高。
据统计,2000~2016年5月至9月间,绩溪县稻飞虱出现时间依次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褐飞虱Nilaparuata lugens,始见期在波动中均有提前趋势,且近几年发生量均有下降趋势;灰飞虱为本地虫源,发生最早,一般为害分蘖期,白背飞虱主要为害分蘖期至孕穗期,褐飞虱主要为害孕穗期至灌浆期。
2000~2013年稻飞虱在分蘖期发生量大多低于灌浆期,而2014~2016年反之,分蘖期发生量高于灌浆期。
稻纵卷叶螟同样作为迁飞性害虫,与稻飞虱一样受气流、天气等因素影响,具有迁入峰次多、预防难度大等特点,同时具有迁入早,发生重,迁入晚,发生稍轻的规律。
大发生年主要集中在2011年之前,2012年之后有效虫量有递减趋势,尤其是2013~2016年四年间,平均有效虫量递减53%。
二化螟的始见期波动不大,有88%的年份在5月1日至11日间,但2010年以后提前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2016年提前到历年最早;并且近年有大发生趋势。
2010年平均幼虫量为714头/667m~2,2011年突增至其3.1倍;2013~2016年,每年日均幼虫量1665头/667m~2,比发生量趋势平稳的2000~2006年7年间平均数增加48%,差异显著;但近四年幼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平均每667m~2幼虫量在[1590,1770]区间浮动。
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作者:赵艳丽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就危害我省水稻害虫稻飞虱的种类、危害症状、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逐一做了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飞虱危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稻飞虱,别名稻浮尘子,属同翅目,飞虱科,是重要的迁飞性害虫。
主要危害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甘蔗、茭白等。
该虫害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南方稻区以褐飞虱为主,其次为灰飞虱和白背飞虱,而东北最为常见的则是灰飞虱与白背飞虱。
一、危害症状灰飞虱与白背飞虱除了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危害禾本科类杂草。
稻飞虱以成虫、若虫用刺吸式口器吸吮水稻汁液,使之造成损伤,同时所分泌出的毒素致水稻中毒枯萎,最后导致水稻死亡。
灰飞虱又可传播病毒,从而引发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及玉米矮缩病、小麦丛矮病。
由于灰飞虱与白背飞虱均为不完全变态昆虫,所以成虫与若虫都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为危害特征,并大部分聚集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位啃食茎秆与叶片。
成株期受害的水稻茎秆,表面会呈现一些长条形状的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整个植株生长缓慢,明显变矮。
同时还会造成一部分水稻不完全抽穗,即使抽穗也大部分是白穗,结实率十分低。
受害较严重的稻株下部逐渐变黑,结果造成倒伏腐烂枯死。
如果虫害发生早,成虫数量大,在稻飞虱产卵时,其产卵器就会划破幼苗叶片和茎秆,造成植株失水,严重时可使稻株幼苗枯萎死亡。
二、形态特征稻飞虱为同翅目,飞虱科。
灰飞虱与白背飞虱均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危害虫态为成虫与若虫。
1 灰飞虱若虫若虫体长约2.7毫米左右,体呈灰黄色或黄褐色,腹部中间颜色较浅,两则颜色较重,在三、四节各有一对“八”字形浅色斑纹。
2 灰飞虱成虫属长翅型,连同双翅体长3.7毫米左右,体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头顶突出。
雌成虫,小盾片中央呈淡褐色,两头暗褐色,胸及腹部呈黄褐色。
雄成虫,小盾片和胸腹部全部为黑褐色。
稻飞虱世代划分
稻飞虱世代划分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D1
稻飞虱属迁飞性昆虫,世代划分从成虫开始,经卵、1龄、2龄、3龄、4龄、5龄若虫发育到下一代成虫的过程为一个世代。
为便于监测预报,根据发生特点,将全国稻飞虱发生划分为以下八个代次。
第一代 4月中旬以前的成虫;
第二代 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成虫;
第四代 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成虫;
第五代 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成虫;
第六代 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成虫;
第七代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成虫;
第八代 10月下旬以后的成虫。
全国植保总站根据我国稻飞虱发生规律,将大陆地区发生的稻飞虱统一划分为8个世代,世代的划分起点为成虫,4月中旬以前发生的为第一代,发后从4月下旬起,每月下旬到下月中旬为一个世代,即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第二代,以此类推,10月下旬以后以生的为长八代。
由于稻飞虱是以迁入虫源为主,其个体产卵期长,所以在田间群体的孵化期拉得较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总以低龄若虫为主,这在大发生年尤为明显,测报上称为低龄若虫期,也是对农药反应的敏感期,预测低龄若虫盛期对指导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低龄若虫盛期与每年主迁入虫峰关系密切,一般以灯诱虫量来分析迁飞动态。
迁入虫峰的确定是灯诱成虫突增日起到高峰后突减日为一个峰期,峰期中虫量最多的一天为高峰日,两峰之间相距3天以内(含3天)则计入同一个峰期,当迁入峰垮过划分世代的界限,则看峰的偏向,偏在20日前的算前一个世代,偏在20日后的算下一个世代。
田间调查中,虫量出现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高峰日前虫量突增
至高峰日后虫时稳定的这一时期称为高峰期。
大的农户朋友提供了抗除草剂的品种玉米,切实解决了农户的重大问题。
1.2.2 抗虫基因玉米的培育 除了杂草问题以外,害虫问题也是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不高的重要原因,我国相关的科研人员也在不断进行研究以期解决这一问题。
而通过转基因技术的使用,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有效抵御害虫的玉米品种。
目前我国的抗虫品种玉米的研究大多在多类别害虫抵御玉米品种研究与现有抗虫玉米品种的进一步优化改革。
经过科研人员不断的努力工作,目前我国已研制出较为成熟的抵御害虫玉米品种。
1.2.3 抗逆转基因玉米的培育 以自然灾害为代表的客观天气因素是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相关科研人员不断进行转基因技术对玉米品种进行调整优化工作。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研制了抗旱、抗涝、抗风等品种的玉米,切实为我国农业产业解决了问题。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目前已有的分子层面上的科学研究,运用最广且运用价值最高的便是分子标记技术。
其原因在于分子标记技术相对其他基因工程技术更为简单,且能第一时间反映问题所在。
目前我国应用于农业技术上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体现在玉米的遗传工作、后代传播与基因突变。
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能够更好跟踪玉米基因的改造工程,便于相关科研人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
2 结论与展望进入新时期以来,以玉米为代表的农作物改良技术也迎来了全新的突破。
基于基因与细胞层面的技术改良,结合一定的技术措施,不仅提高了玉米种植的价值,也切实提升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并且帮助农户朋友解决了害虫、自然灾害等客观问题,为社会与人民群众做出了贡献。
生物技术是一类全新的科学技术,并已在玉米育种层面上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玉米育种技术仍然有诸多不成熟的因素与待改进的环节,如玉米品种的改良优化目前依旧在科研院所或实验基地进行,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广泛进行传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科技力量也日益提高,玉米育种的任务也会朝着更为科学有序的方向进步,切实为国家、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中带来更大利益。
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嘿,咱来说说稻飞虱这小家伙的发生规律哈!稻飞虱就像个调皮的小捣蛋,老是在稻田里捣乱呢!你想想看,这稻飞虱啊,它可会挑时候了。
天气一暖和,它就好像收到信号一样,“呼啦啦”地就出现了。
就跟那春天一到,花花草草都冒出来似的。
它们在稻田里飞来飞去,一会儿停在这株稻子上,一会儿又跑到那株上去了,真让人头疼!而且啊,它们还特别喜欢热闹呢!哪里稻子长得好,它们就爱往哪里凑。
就好比咱人一样,都爱去繁华好玩的地儿。
它们在那大吃大喝,把稻子的汁液吸得一干二净,可怜的稻子就遭殃啦,变得病恹恹的。
稻飞虱的繁殖能力也超强啊!一只母稻飞虱能产下好多好多的卵,没多久就能变出一大群小稻飞虱来。
这速度,简直比孙悟空拔根毫毛变出一群小猴子还快呢!你说气人不气人?咱农民伯伯为了对付它们,那可真是绞尽脑汁啊。
又是喷药,又是想各种办法。
可稻飞虱也不傻呀,它们也会想办法躲起来,跟咱玩捉迷藏呢!咱可不能小瞧了这稻飞虱,它们要是闹腾起来,那稻田可就遭罪咯。
那收成还不得大打折扣啊?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稻子,不就是盼着有个好收成嘛。
所以啊,咱得时刻留意着它们,可不能让它们太猖狂啦!稻飞虱的发生还和天气有很大关系呢。
要是雨水多,它们就更欢实了,好像在庆祝似的。
可咱农民伯伯就愁眉苦脸咯。
咱得想办法和这稻飞虱斗智斗勇,就像和敌人打仗一样。
咱要了解它们的习性,找到它们的弱点,然后一举把它们给打败!咱可不能让它们在咱的稻田里为所欲为,不然咱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嘛。
总之,稻飞虱这玩意儿可得好好防着,不能让它们坏了咱的好事。
咱要守护好咱们的稻田,让稻子茁壮成长,到时候丰收了,那才叫一个美呢!咱农民的日子也就过得更红火啦!。
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飞虱的种类很多,分布很广,有稻褐飞虱、拟褐飞虱、白背飞虱、白条飞虱、白颈飞虱、灰飞虱、稗飞虱、白条飞虱等。
真正为害水稻并造成严重为害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三种,为害区域遍及我国所有稻区。
在李集镇的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发生为害程度较重,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
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有四性:普遍性、隐藏怀、暴发性和毁灭性。
关键词:稻飞虱;规律;防治技术一、稻褐飞虱的发生规律1、生活史。
稻褐飞虱在李集镇一年发生五代,第一代盛发期在5月底 6月初,这时早稻处于拔节孕蕙阶段,一般年份迁入数量较少,田间基数较低,不会造成损失。
第二代发生期在6月底7月初,这时早稻处于灌浆乳熟阶段,如果外来迁入数量大,将会造成严重损失,如 2005 年李集镇早稻上部分地区就出现了为害较严重的“穿顶”田块。
一般年份基本不造成损失。
第三代发生盛期在7月底8月初,这时中稻处于孕蕙扬花阶段,如果二代数量大,外来迁入量大,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
第四代发生盛期在8月底9月初,这时中稻处于灌浆乳熟阶段,如果基数高,迁入数量大,极其容易暴发成灾,今年就是非常突出的年份。
第五代发生盛期在9月中下旬,这时晚稻处于抽惠扬花灌浆阶段,是稻飞虱发生频率最高,为害程度最重的一代,也是业务部门最为关注,领导最为重视的一代。
一般年份,稻飞虱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发生代数是正相关,特殊年份例外。
2、习性。
①稻褐飞虱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
有三个虫态:成虫,卵,若虫(昆虫变态形态有两大类,一是完全变态,二是不完全变态)成虫寿命一般为 15-25 天,有较强的趋光性。
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褐飞虱的繁殖力极强,一头雌虫可产卵 150-500 粒,最多可达 700-1000 粒,产卵部位在叶鞘组织的中肋,短翅型成虫增加多出现在水稻营养丰富的孕惠抽惠阶段,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特点:一是产卵量大,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往往的褐飞虱大发生的前兆。
湛江市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湛江市水稻稻飞虱发生特点是:迁入早、迁入峰次多、发生为害前轻后重,防治难。
防治方案上以水稻抛秧后15天,用噻嗪酮防治;分蘖盛期用噻虫胺防治;破口期用吡蚜酮防治的策略较为适宜。
标签: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防治方案水稻稻飞虱是湛江市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发生为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为各类害虫之首。
在湛江市,水稻生长前期发生的主要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农民使用烟碱类农药如吡虫啉、啶虫脒等进行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能有效控制白背灰虱的发生为害。
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生为害的主要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烟碱类农药对褐飞虱基本无效(有无根据,参考文献之类的?),由于农民不了解这一情况,同样按照水稻生长前期防治白背飞虱的办法进行防治,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造成水稻“穿顶”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水稻生长中后期稻飞虱难以防治的问题,农民反映十分强烈,迫切需要摸索出一套综合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为害。
握调查,湛江市稻飞虱发生特点为迁入早、迁入峰次多、为害重、防治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较少大面积发生成灾,但八十年代以来大发生频率上升,发生面积扩大,为害损失增大。
我市位于中国大陆的南端,是迁飞性害虫迁入我国的第一站,稻飞虱的发生为害与其它水稻区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
从2013年起,我们开始探讨湛江市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以及筛选综合防治的方案,对指导做好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特别是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的综合防治工作具有主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经过近三年来的观察与试验,我们认为水稻稻飞虱的发生程度主要与迁入时期、迁入峰次和迁入量有关,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则发生严重,反之则发生轻。
主要防控技术为:在做好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应做好水稻分蘖盛期和破口期这两个关键生育期的化学防治工作。
使用药剂主要为吡蚜酮和噻虫胺,特别是破口期,是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做好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