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外线对家畜的作用(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41 KB
- 文档页数:2
紫外线有什么作用紫外线是太阳光的一种组成成分,是一种波长较短的电磁辐射。
尽管紫外线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但它也有许多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紫外线的作用。
紫外线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在植物中,紫外线可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紫外线还会影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物质的合成,如色素和维生素C的合成。
因此,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对植物的生长是必需的。
在动物中,紫外线对生命活动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紫外线可以激活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D合成,有助于钙和磷的吸收,维持骨骼健康。
此外,紫外线还可以刺激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炎症和感染的发生。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牙周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紫外线还对生物的生物钟和睡眠有重要影响。
紫外线可以刺激人体产生褪黑激素,这是一种调节睡眠和觉醒的激素。
而且,紫外线还可以影响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促进快乐和愉悦感的产生。
因此,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可以帮助改善心情和减轻压力。
然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于生物体是有害的。
紫外线可以直接损害细胞的DNA结构,导致细胞突变和死亡,增加皮肤癌和其他皮肤疾病的患病风险。
长期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还会导致眼睛角膜灼伤和白内障等眼部问题。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皮肤和眼睛,尽量减少对紫外线的暴露。
总的来说,紫外线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合成有促进作用,对动物的骨骼健康、免疫力和睡眠等起调节作用。
然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细胞和皮肤都有害,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适度的紫外线照射和保护措施。
紫外光生态作用紫外光是太阳辐射中的一种,包括UVA、UVB和UVC三种波长。
紫外光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物种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本文将从紫外光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紫外光与臭氧层的关系以及人类对紫外光的利用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紫外光对植物的影响紫外光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等方面。
紫外光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产物的积累量,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但是,过量的紫外光会对植物产生负面影响,引起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叶片受损以及植物生长发育受阻等现象。
此外,紫外光还可以激发植物产生防御物质,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二、紫外光对动物的影响紫外光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皮肤、眼睛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皮肤能够吸收紫外光,并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 对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免疫系统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长时间暴露在强紫外光下会导致皮肤晒伤、皮肤癌等健康问题。
眼睛是紫外光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之一,强紫外光会损伤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引发眼疾病。
因此,正确使用紫外光防护措施对于保护眼睛健康至关重要。
三、紫外光与臭氧层的关系臭氧层是大气中的一层臭氧,能够有效吸收和屏蔽大部分紫外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臭氧层逐渐破坏,臭氧层变薄,无法有效阻挡紫外光的入射。
这就增加了紫外光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植物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保护臭氧层、减少紫外光的照射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四、人类对紫外光的利用人类对紫外光的利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紫外光在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加工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紫外光可以用于医疗领域的消毒、治疗皮肤病等,也可以用于环境监测中的水质检测、空气污染监测等。
此外,紫外光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的杀菌、保鲜等作用。
人类利用紫外光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总结起来,紫外光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气象因素与家畜的关系一、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的概念1、太阳辐射太阳以辐射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放射能量,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能的主要来源,对畜禽的健康和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太阳辐射的光谱组成太阳辐射由不同的光谱组成,与养殖密切相关的是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它们波长不一,对家畜的作用也不同。
红外线波长最长,大于760nm,可见光波长为760~400nm,波长最短的紫外线为400~4nm。
3、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要穿过大气层,受大气的吸收反射等影响,到达地面的光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紫外线被臭氧吸收,部分红外线被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吸收。
大约有43%的太阳辐射以直射和散射的形式到达地面。
对畜禽的生命活动发生影响。
地面实际得到的辐射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天气状况、太阳高度角、空气污染程度的影响。
二、太阳辐射对畜禽的作用1、红外线红外线可穿透畜禽深层皮肤组织,使血管扩张,产生热效应。
生产中根据红外线的热效应原理,用红外线灯作为仔猪、雏禽的热源,从而提高畜禽的存活率。
125W的红外灯育雏禽800~1000只,仔猪一窝。
另外,红外线具有治疗冻伤、风湿性肌肉炎、关节炎及神经病,可消肿镇痛,加强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红外线过度照射也会对畜禽产生危害。
红外线穿透力极强,能穿透露骨使脑内温度升高,引起日射病,最终可因心脏和呼吸中枢麻痹而死。
能够导致体温升高,皮肤温度可升高到40度以上,使皮肤发生变性,形成光灼伤,引起全身性反映。
照射在眼睛上可引起羞明、视觉模糊、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
2、紫外线3、可见光三、太阳辐射对畜禽活动的影响。
畜牧、兽医科学(家畜环境卫生学)试题与答案解析1.【判断题】凡产热多,散热难的家畜临界温度低。
本题答案:对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问答题】环境对家畜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本题答案:①环境影响家畜的生产力:夏季高温产蛋率,音乐,迁移应激本题解析:①环境影响家畜的生产力:夏季高温产蛋率,音乐,迁移应激。
②环境影响家畜的繁殖季节:鸡对光周期很敏感。
光周期的变化是鸡产蛋出现淡季旺季的决定性因素。
③环境影响家畜的分布和育种: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及家畜的适应性来决定的。
④环境影响家畜的生态特性:在生理、解剖和形态特征上的改变。
⑤家畜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应激综合征、无名热、口蹄疫。
⑥环境影响畜产品的品质:猪应激综合征(porcinestresssyndromesPSS):是猪在自然应激因子(如运输、高温、运动、争斗、交配、分娩等)的作用下,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高烧血管收缩,突然死亡,且死后迅速僵直的一种综合症。
这种猪往往以异常高的频率产生颜色灰白、质地松软和向外渗出水分的劣质肉(PSE 肉)。
⑦环境影响家畜饲养标准的制订。
3.【问答题】如何做好冬季畜舍的防寒保温工作?本题答案:㈠加强畜(禽)舍的保温隔热设计:①选择有利保温的畜舍形本题解析:㈠加强畜(禽)舍的保温隔热设计:①选择有利保温的畜舍形式;②增加外围护结构的热阻;③减少畜舍外围护结构面积;④畜舍的朝向:畜舍纵墙与当地冬季主风向平行或形成0°~45°角的朝向,减少冷风渗透,有利于畜舍的保温;⑤门窗设计:尽量少设门窗,加薄膜或窗帘等;⑥畜舍地面的保温㈡加强防寒管理:①适当增加饲养密度;②注意防潮;③铺垫草;④控制气流,防止贼风;⑤利用温室效应防寒;⑥寒冷时调整日粮、提高日粮中的能量。
㈢畜舍的采暖:畜舍采暖分集中采暖和局部采暖。
①集中采暖由一个集中的热源(锅炉或其他热源),将热水、蒸汽或预热后的空气,通过管道输送到舍内或舍内的散热器。
②局部采暖则由火炉(包括火墙、地龙等)、电热器、保温伞、红外线灯等局部产生热能,供给一个或几个畜栏。
《畜禽环境卫生》练习题第1章温热环境一、名词解释:1、温热环境;2、气象;3、动物福利;4、热增耗;5、气候;6、太阳高度角;7、光敏作用;8、等热区;9、绝对湿度;10、相对湿度;11、饱和差;12、露点;13、气温日较差;14、风向频率图;15、应激;16、适应 17、光周期 18、长日照动物19、临界温度20、有效温度二、填空题:1、温热环境是指与畜禽散热相关的所有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非蒸发散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其光谱组成按人类视觉反应可分为三个光谱区,即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应激反应阶段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紫外线的作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度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太阳高度角随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变化。
8、过度紫外线照射可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不良反应。
9、过度红外线照射可引起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不良反应。
10、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一旦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时,则黑色皮肤的较白色皮肤的家畜_______ 患佝偻病或软骨症。
11、可见光是太阳辐射能使家畜产生_______和__________的部分,并通过家畜的眼睛的视网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家畜机体反应,从而提高或降低新陈代谢,影响机体的生理过程。
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
紫外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在100纳米至400纳米之间,被分为三个区域:UVA、UVB和UVC。
紫外线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和人造光源等。
虽然紫外线对人类和动物有一定的危害,但它也有一些生物学作用。
1. 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维生素D3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骨骼的生长发育。
因此,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和佝偻病等疾病。
2. 抗菌作用
紫外线可以杀死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加工和水处理等领域。
紫外线可以破坏微生物的DNA和RNA,使其失去生存能力。
3. 促进免疫系统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紫外线可以刺激皮肤中的Langerhans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加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4. 促进心理健康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人体内的色素分泌,使人感到愉悦和放松。
紫外线可以刺激脑内的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缓解压力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5. 促进植物生长
紫外线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别是在植物的花期和果实成熟期。
紫外线可以刺激植物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合成,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紫外线虽然有一定的危害,但它也有一些生物学作用。
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抗菌作用、促进免疫系统、促进心理健康和促进植物生长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适量的紫外线照射,避免过度曝晒。
全光谱养猪灯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全光谱养猪灯,是指除了可见光部分近似于太阳光谱以外,还包括对人体和牲畜无害的紫外线和远红外线的光源。
在为猪场进行照明的同时,还具有利于钙质形成、杀菌、促进动物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1 全光谱养猪灯对仔猪的影响光照可以显著影响仔猪的免疫功能和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
特别在使用全光谱养猪灯,可以提高仔猪免疫力,通过光的刺激引起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发生变化。
断奶仔猪在黑暗的环境下不进食,延长光照长度可以使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增加,从而使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增加,同样对饲料的转化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原因是光照通过视神经系统刺激仔猪的兴奋系统,减少仔猪的褪黑素和其他神经抑制递质分泌,使仔猪处于清醒的状态,仔猪采食活动增加,从而延长了仔猪的采食时间。
全光谱养猪灯光照可以刺激和生长有关的激素的分泌,可以提高血液中的生长激素,通过刺激激素的分泌直接作用于仔猪的体组织促进仔猪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全光谱养猪灯光照可以降低仔猪患病的几率,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和仔猪的增生速度。
2 全光谱养猪灯对育肥猪的影响全光谱养猪灯光照对育肥猪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长育肥猪的健康程度,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钙质吸收,增强育肥猪的抵抗力。
生长育肥猪舍内使用70W全光谱养猪灯时,高度要挂到2.5米以上为好,以不影响猪的采食和睡眠的情况下,便于饲养工作者正常工作即可。
70W全光谱养猪灯可以在80平米左右泛围内使用一盏灯.可以增加日增重。
光照强度35lx至60lx可使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5%左右。
3 全光谱养猪灯对母猪的影响全光谱养猪灯光照对于母猪的影响比较大,与母猪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母猪在持续黑暗或短光照的环境中生活,其生殖系统的发育受到了抑制,全光谱养猪灯光照能促进生殖系统的发育,使性成熟提前。
由于圈舍内光照受到限制,后备母猪的初情期较舍外饲养的后备母猪的初情期要晚。
全光谱养猪灯光照能使母猪重新发情的天数缩短。
简答一、格罗杰法则的主要内容他阐述温度与湿度共同作用影响着动物的皮肤与毛色。
一般来说,生活在温暖潮湿地方的动物皮肤颜色较深,而生活在寒冷干燥地方的同种动物皮肤颜色较浅。
格罗杰法则阐述的是气候因素与动物皮毛颜色的一般关系(大自然还用许多特殊的情况)。
二、贝格曼法则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同种动物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体格较大,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体格较小。
三、爱伦法则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同种动物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体表面积较大;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小。
四、威尔逊法则的主要内容1被毛中绒毛的含量与环境温度呈反相关,粗毛的含量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2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皮肤较厚而且致密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则相反.3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皮下脂肪较多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则较少.五、GAS:全身适应综合症,动物应激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变化,表现为:1肾上腺皮质肥大,分泌活性提高,其标志是细胞增殖加强,蓄积物质的微滴排入血液。
2胸腺、脾脏和其他淋巴组织萎缩,血液嗜酸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嗜中性白细胞增多3胃和十二指肠内表面溃疡出血六、应激对家畜生产力和健康的影响(1)对生长和增重的影响:在应激时,糖皮质激素过量分泌,与生长激素之间的作用平衡破坏,蛋白质合成下降,糖原和脂肪分解加强,出现氮碳负平衡,生长停滞,体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2)对繁殖力的影响:对成年公畜:精液品质下降,受胎率低,应激过8-10周才能恢复;成年母畜:发情率低,影响卵子发育和排卵,妊娠初期对应激敏感,发生流产;中期对胎儿不利,后期对应激较敏感,发生早产。
初生重低,成活率下降。
可导致生长期的幼畜性腺发育不全,第二性征表现不全(3)对产蛋的影响:产蛋率下降,蛋重下降,软壳蛋增多。
(4)对泌乳的影响:使青年母畜的乳腺形成和经产乳母畜的乳腺再生受阻。
使乳的生成从量和成分上发生重大变化。
导致产奶量下降,乳的品质下降,乳房炎发生率升高。
(5)对肉品质的影响:死亡率高,肉品质降低,出现PSE、DFD肉。
家畜环境卫生学总复习题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1.自然环境的三大要素是指气候因素、土地因素、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具有双重性,家畜通过自身的实现和保持着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生产实践中应为家畜创造良好的环境。
3.家畜的体热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体热调节中枢存在于下丘脑。
4.温热因素的综合评定指标温湿指数的值越大(THI>69),奶牛热应激越严重;气温低于0℃时,风冷却力的值越大,家畜冷应激越严重;温热因素中以气温为核心。
5.可见光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眼、视神经导致动物的下丘脑兴奋,使其分泌促释放激素;这些促释放激素经下丘脑下部-垂体门静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分泌促激素;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产生相应的激素,参与代谢。
6.空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微生物和粉尘三个方面的内容。
7.畜牧场规模的表示方法有:(1)按存栏繁殖母畜头数计;(2)按年上市商品畜禽头数计;(3)按常年存栏畜禽总头数计。
8.土壤特性对畜牧生产的影响在于(1)土壤的生物组成,(2)微生物污染土壤对家畜的危害,(3)土壤的卫生学评价。
9.畜牧场环境污染的防治原则是、和。
10.畜牧场粪便处理与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用作肥料、用作饲料、生产沼气。
11. 畜牧业的三大支柱是、和。
12. 家畜被毛的隔热作用是因为:被毛的主要成分是角质蛋白,导热性差;且被毛层中有许多不流动的空气;被毛的光泽具有隔热性。
13. 高山病的发生,是由于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所致。
14.冷应激时的热调节方式有:提高温度;增加;减少气流。
15.水资源的种类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和降水三大类。
16.水资源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意义在于(1)保证动物的健康,(2)维持动物的生产性能,(3)使畜舍环境保持清洁。
17.畜舍自然采光要求,入射角不小于25 度,透光角不小于5 ;蛋鸡生产实践中光照时间最多不超过16 小时。
18.根据外围护结构的封闭程度,畜舍可分为开放式畜舍、半开放式畜舍、封闭式畜舍等类型。
家畜环境卫生学1家畜环境:家畜生活中一切作用于家畜的因素的总称,有内、外环境之分2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的措施和一门学科3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试验研究法、检测法4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或外界刺激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反应,包括生物学适应和遗传学适应,生物学适应分:行为学、生理学、形态解刨学5适应过程的调节:(1)首先,神经调节占主导,特点:快速、准确、短暂条件:环境变化短暂(2)其次,体液调节,特点:速度慢、范围广、时间长6适应的法则:(1)格罗杰法则:1833年指气候因子与家畜皮肤被毛颜色的关系(2)贝格曼法则:1847年气候因子与家畜体格、体型颜色的关系(3)爱伦法则:1877年气候因子与家畜机体绝对表面积的关系(4)威尔逊法则:1854年气候因子与家畜皮肤、被毛、皮脂的关系7应激:是动物机体受到的外界或内部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8应激原:仅是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9应激反应的三个阶段:(1)惊恐阶段(动员阶段)动物注意力集中,毛发竖起,凝视等呈惊恐状态(2)抵抗阶段(适应阶段):新陈代谢趋于正常,同化作用占主导(3)衰竭阶段10应激原的包括:物理、化学、生物、饲养、管理、心理、其他11应激的分类:(1)按发生时间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应激(2)按发生结果区分,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12应激的本质:非特异性的反应13应激的应对措施:(1)在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和饲养管理方法,仍不可避免时,可提前使用一些药物预防(2)提高家畜自身的抗应激能力(3)选育抗应激能力强的品种,淘汰应激敏感的个体14温热环境:是指家畜周围空气中的温度,炎热与寒冷,它由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太阳辐射等温热因素,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环境因素15体温:是家畜机体深部温度、生产上指家畜直肠的温度16皮温:家畜皮肤表面温度俗称“皮温”17平均体温:由于家畜从内到外,从中心到末梢各部位不同,整个动物之平均体温18体热平衡:在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使代谢产热量和从周围环境获得的手热量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19基础代谢产热:家畜在饥饿、休息、气温适宜和消化中无养分可吸收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的产热量20家畜机体热的来源:a 机体代谢(1)基础代谢产热(2)热增耗(3)肌肉活动产热(4)生产产热b外界环境传入:外源热21家畜机体热的散发:a 散发的途径:(1)皮肤(2)呼吸道(3)少量消化道、泌尿道b 散发的方式(1)辐射(2)对流(3)传导(4)蒸发(5)加热饲料和饮水及排泄22影响动物体产热的因素:(1)年龄(2)性别(3)营养状况(4)生产水平(5)采食量(6)活动量(7)皮下脂肪层23影响动物散热的因素:(1)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2)动物体表面积(3)动物姿态(4)动物被毛状态(5)皮下脂肪层24畜体热平衡:是指动物体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恒温动物体温保持恒定的前提25气温:来源于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通常用数值表示空气的冷热程度,称空气温度。
1 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家畜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的措施的一门科学。 家畜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他不仅要创造出适合于家畜生理和行为特征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保持家畜健康,预防疾病,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实现高产高效,还应该制定出对畜牧生产中产生的粪,尿,污水,药物残留等畜产公害的控制措施,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家畜环境:是存在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的总称 环境应激: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称为环境应激. PSE肉:宰后肉品质表现色泽蛋白,质地松软和有渗出液称为PSE肉。 DFD肉:表现切面干燥,质地坚硬和色泽深暗的肉。 气候服习:是指本来对某种气候如炎热或寒冷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较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中逐渐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原来因气候应激失常的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或有所恢复,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气候驯化:如果家畜“服习的时间延长,经过几个月后,会进一步引起保温性能的改变,甚至体型易发生改变。因不良气候所致各种生理机能的异常又恢复或趋于正常。 这种气候驯化,其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当不良的气候条件消失之后,动物又恢复原来状态。 气候适应:是动物在长时间生存竞争中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改善的表现,是经过若干年,若干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在行为,生理。解剖和形态上已发生根本的改变,并能遗传给后代。 威尔逊法则:是指在寒冷地区的动物具有较密,较厚的被毛和很厚的皮下脂肪;而炎热地区的动物则毛段,皮薄,轻而有光泽。 伯格曼法则:同一个种的恒温动物,处于寒带的体型较大,处于热带的体型较小,其原因使在于体型较小的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较大,易于散热,寒带正好相反,利于保温。 爱伦法则:则是对其补充,认为寒带身体的四肢,耳朵,尾巴,较小,以减少散热面积,而热带则相反,甚至垂皮,阴门等都很大,以利于散热。真正的适应,由于使经过若干年,若干代的长期气候驯化‘ 伯纳德法则:则是此种适应性不一定能从外观上表现出来,而是在身体组织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格罗杰尔法则:则是裸露皮肤的色素,具有抵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的作用,处于热带的动物皮肤颜色较深,被毛色泽较浅,具有光泽,前者利于防止紫外线,后者理由反射放射热‘ 家畜环境因素的分类: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 社会因素 典型的应激反应分为哪几个阶段:1动员或警觉阶段2适应或抵抗阶段3衰竭阶段 应激的防治:改善环境条件,选育抗应激品种,使用抗应激药物。另外重视家畜的锻炼提高对条件应激因子的耐受理,改善饲养管理水平,降低环境负荷。 温热环境:是指家畜周围的空气中的温度,炎热与寒冷,它由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太阳辐射热等温热因素综合而成,使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环境因素‘ 小气候:由于地表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使唯一恒定体热平衡的指标。 基本代谢产热:家畜在饥饿,休息,气候适宜和消化道中无养分可吸收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的产热量。 热增耗:饥饿的动物采食量饲料后,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但是体内以产生一定的热量。 等热区:是指恒温动物依靠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因素1动物的品种2年龄和体重3皮毛状态4饲养水平5生产力6对气候的适应性7管理制度8其他气象因素 气温: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来源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约25%的热被吸收只能使空气温度升高0.015-0.0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在一年中,一般在1月份的气温最低7月份的气温最高,最热月余最冷月之差 临界温度:当气温下降时,动物的散热增加,物理和行为调节无法使动物保持温度正常,必须提高代谢率已增加产热量,该开始提高代谢率使得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也称临界温度。 上限临界温度: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环境温度也称临界温度,但区别于下限临界温度,特称为过高温度或上限临界温度。 舒适区:是指动物产热正好等于散热,连物理和行为调节都不需要即可维持正常体温的温度范围。 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种所含水汽的质量,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绝对含量 相对湿度:是指用实际水汽压和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的百分率来表示。 湿度指数:是指气温和气湿两者相结合来评价炎热程度的指标 有效温度:是在人类卫生学中根据气温,气湿,气流 2
乌龟发色灯的工作原理乌龟发色灯,作为宠物龟饲养中常见的设备之一,其工作原理及其对乌龟的影响一直是养龟爱好者们关心的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乌龟发色灯的工作原理及其对乌龟的影响。
一、乌龟发色灯的基本概念乌龟发色灯,又称作UVB灯,是一种模拟自然光谱中的紫外线B波段的灯具。
紫外线B(UVB)是太阳光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对于许多爬行动物,包括乌龟来说,UVB是维持健康所必需的。
乌龟通过皮肤吸收UVB,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促进钙质的吸收和利用,维持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乌龟发色灯的工作原理乌龟发色灯的工作原理基于模拟太阳光中的紫外线B波段。
其内部通常采用特殊的荧光灯管或LED灯珠,能够发出特定波长的紫外线B光线。
这些光线通过灯罩的过滤和散射,均匀地照射在乌龟的身上,满足它们对紫外线的需求。
三、乌龟发色灯对乌龟的影响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乌龟通过皮肤吸收UVB,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维生素D是一种重要的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钙质的吸收和利用,对于维持乌龟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提高免疫力:适量的UVB照射还可以提高乌龟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
这有助于减少乌龟患病的风险,保持其健康状态。
影响乌龟的发色:对于一些品种的乌龟来说,UVB的照射还能够影响其发色。
例如,一些品种的乌龟在UVB的照射下,背甲和皮肤的颜色会更加鲜艳、亮丽。
这不仅能够提升乌龟的观赏性,还能够反映其健康状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量的UVB照射也会对乌龟造成负面影响。
过高的紫外线强度可能导致乌龟皮肤晒伤、眼睛受损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乌龟发色灯时,需要合理控制照射时间和强度,确保乌龟能够得到适量的紫外线照射。
四、乌龟发色灯的选择与使用在选择乌龟发色灯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波长范围:确保所选灯具能够发出适当波长的UVB光线,以满足乌龟的需求。
一般来说,适合乌龟的UVB波长范围在280-320纳米之间。
名词解释:1.家畜环境:是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之总体。
有内环境和外环境之分。
2.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家畜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的措施的一门学科。
3.环境应激: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4.临界温度:当气温下降散热增加时,物理和行为调节无法使动物保持体温正常,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这开始提高代谢率的外界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或“下限临界温度”。
5.舒适区:在等热区的下半部偏上有一区内畜体代谢产热刚好等于散热,不需要物理调节,而能维持体温正常,家畜最为舒适。
6.温室效应:CO2对于从地表放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几乎不能透过,而且能够强烈的吸收,从而阻止辐射扩散到高空中去。
这样把热量储存在空气中,使大气的平均温度增高这种现象,称之为“温室效应”。
7.阳伞效应: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一种效应,是由于大气中漂浮的许多固体和液体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引起的。
它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从而对地面产生冷却作用。
8.水的硬度:是指水中的钙、镁等盐类的总含量,铁及其他物质也占一小部分。
9.露点:空气中实有水汽量不变,压力不变,当气温下降到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该温度称为露点。
10.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11.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12.畜产公害:畜牧生产过程中,由于可以产生多种有害气体、粪尿、尸体、鸡的死胚与蛋壳,对人类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而在畜产品中由于某些元素的累积和富集、药物的残留,也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一定的危害,二者统称。
13.污染:有害物质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所允许的量,则称之为污染。
14.生物富集:是指有些物质通过食物链在各生物体之间传递过程中,其浓度逐渐增高。
15.环境自净:自然界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对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去除消害、降解、转化、灭活作用的能力。
思考题1一、名词解释1、环境: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的总合。
2、温热环境:由气温、气湿、气流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综合而成的空气环境,它主要通过热调节方式对家畜健康和生产力发生影响。
3、气象因素:决定气象的因素。
如气温,气湿,气流,降水等。
4、可感热:传导、辐射,对流散出的可使畜舍气温升高的热量。
5、气候:某地方多年和综合的天气状6、小气候:由于地表性质不同或人类生物活动引起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7、相对湿度:指气中实际水汽压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8、有效温度(ET):亦称实感温度,它是根据气温,气湿、气流三个主要气象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以人的主观感觉为基础而制定的。
9、水的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暂时硬度是指把水煮沸后可除去的硬度,因为水在煮沸时,水的重碳酸盐放出二氧化碳变成碳酸盐而沉淀。
但由于钙和镁的碳酸盐并不能完全沉淀,所以暂时硬度往拄小于碳酸盐硬度。
永久硬度是指水煮沸后不能除去的硬度。
10、水质三氮:是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11、专业性的畜牧场:只饲养一种家畜或某一年龄阶段的家畜,饲料依靠专业饲料厂提供,有的甚至除粪,清扫卫生和消毒以及产品销售都由场外职能部门负责的畜牧场。
12、自然通风:设进、排风口(主要指门窗),靠风压和热压为动力的通风。
13、入射角:是指窗上缘外至畜舍中央一点(跨度的1/2)的连线AB与地面的夹角α(即<BAD)14、透光角:是指窗口下缘内角至畜舍中央一点的连线AC与AB之间的夹角β(即<BAC),畜舍的透光角要求不小于5°。
15、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射线与某一具体地点的水平面所构成的最小夹角。
16、采光系数(窗地比):窗户的有效采光面积和舍内地面面积的比值。
17、应激:动物机体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18、等热区:外界环境的一个温度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家畜依靠物理调节足以维持体温稳定,勿需动用化学调节机能,因而代谢处于最低水平。
浅谈紫外线对家畜的作用(一)
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照射机体后可产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和光电效应,不同的波长其生物学作用的强弱不同,一般将紫外线分为三段,即:A段,波长320—400nm,其生物学作用较弱,主要起色素沉著作用;B段,波长275—320nm,生物学作用很强,主要是抗构楼病和红斑作用;C段,波长200一275nm,来自太阳辐射的这段紫外线不能到达地面,以人工装外线灯进行试验,此段具有最大的杀伤力,对机体细胞也有强烈的刺激和破坏作用。
紫外线的各种基本作用阐述如下:
1、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被照射部位皮肤会出现潮红,这种皮肤对紫外线照射和特异反应称红斑作用。
在紫外线照射一定时间后,由于皮肤的反射作用,毛细血管扩张,这时出现的红斑称为原发性红斑。
而当照射时,因皮肤表皮细胞被紫外线所破坏,释放出组织胺与类组织胺,这两者达到一定浓度,又能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加强,导致皮肤发红和水肿,这时发生的红斑称为继发性红斑。
这一过程较慢,一般发生在照射后6—8h,甚至24h。
紫外线的红斑反应有两个最敏感的波长区,即254nm和297nm,但两者所致红斑在性质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如在红斑深度、界限、温度、潜伏期、消失时间、色泽和血管反应方面均有不同,前者的表现分别为红斑深、界限明显、温度高、潜伏期长、消失慢、色泽为深红色、血管扩张;而后者表现为红斑深度浅、界限不明显、温度低、潜伏期短、消失侠、色泽为紫红有纹、血管痉挛。
引起红斑作用的紫外线剂量以红斑学位计。
不同紫外线的红斑剂量不同,现统一用功率入1w的297nm波长的紫外线灯的红斑辐射强度作为一个红斑剂量。
由于产生红斑作用的这—波段紫外线也具有抗佝偻病作用,两者生物学作用的最佳效果光谱相近,故可用红斑剂量宋代表紫外线的生物剂量G它不仅在紫外线治疗上常以皮肤的红斑反应强弱,作为紫外线治疗的剂量标准,而且又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
一般用红斑剂量来表示机体每天所必需的紫外线照射剂量。
2.杀菌作用细菌或病毒的蛋白质、酶和核酸能强烈吸收相应波长的紫外线,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离解,曲活性降低或消失,在核酸中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DNA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菌和病毒的死亡。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与波长有关。
280一302nm的紫外线主要引起蛋白质的离解;253—260nm的紫外线主要引起变性,而核酸对该波段的紫外线吸收量最为强烈。
对260nm的紫外线的吸收强度比蛋白质高30倍。
波长295nm的紫外线杀菌效果要比395nm紫外线的杀菌效果大l510倍.故波长越短,杀菌效果越好。
因此,一般认为:波长在300nm以下的紫外线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而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为253—260nm。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可用
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及表面感染的治疗。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还与紫外线的辐射强度、细菌对紫外线照射的抵抗力等有关。
不同类型的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不同,如结核杆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比葡萄球菌强2—3倍;金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对波长265nm的紫外线员敏感,而大肠杆菌则对234nm的紫外线最敏感.在空气中,白色葡萄球菌对紫外线最敏感,黄色八叠球菌耐受力最强.紫外线必须达到一定的辐射强度才具有有效的杀菌作用,研究显示,大约3W/m2的强度才可抑制细菌的生长。
紫外线不仅能杀死细菌,还能破坏某些细菌的毒素(如白喉和破伤风毒素)。
真菌对紫外线则具有较强的耐受力。
另据报道,因紫外线的能量能够破坏球虫的A链,因而,紫外线可用于生产中对兔球虫卵囊的消毒。
在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紫外线光源对畜舍进行灭菌。
目前在鸡、鸭、猪等畜禽舍使用的低压汞灯,辐射出254nm紫外线,具有较好的灭菌效果.据生产实践证明,用20w的低压汞灯悬于畜舍2.5m的高空,每20m2悬挂1盏,即lW/m2,每日照射3次,每次50min左右,这样可降低家畜的染病率和死亡率,生产力明显提高。
短波紫外线(c段)对人眼损害很大,但对动物的眼睛影响并不大。
因此,在布置低压汞灯灭菌时,可以直接向下方照射,而对刚出生的家畜,因其被毛稀疏,不能过多照射;奶牛、奶羊的乳部因皮藏在照射时应注意剂量。
另外,紫外线也可用于饲料、饲养工具的杀菌。
3.抗佝偻病作用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亲D而发生的钙、磷代谢紊乱疾病。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并与体内调节钙、磷的其他因子协调作用,使钙、磷在体内保持正常水平,促进骨基质钙化。
畜体在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中钙、磷浓度下降,为维持血内钙、磷含量的稳定,钙、磷从骨中分解出来进入血液。
因此,骨组织含钙的减少,成骨作用受到影响,成年家畜特别是妊娠及哺乳期母畜.则引起骨质软化症。
由于波长270一320nm的紫外线,将麦角固醇和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口的能力最强,而这部分紫外线在太阳高度角小于35度时,一般不能到达地面,所以纬度较大的地区,在冬季一般都缺乏这部分紫外线。
因此,在高纬度地区,冬季可对放牧家畜进行人工紫外线照射或通过饲料补加维生素D.在现代化的封闭式畜台中,由于家畜使用补充维生意D3的全价日粮,尽管常年见不到阳光,也不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
需要强调的是,为防止佝偻病和软骨症的发生,在对家畜进行紫外线照射时,必须选用波长283—295nm的紫外线,不可用一般的紫外线灯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