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家庭、婚姻和性
- 格式:pptx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49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1.请尝试着评论“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概念。
答: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共同构成了“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整体存在状态。
所有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机制,其实已经从中产生出来。
应该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层面。
(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如图9-2所示。
在图9-2中,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图中间的斜虚线则表示女人与孩子被生物地连接在一起。
图的顶部中央表示男人与女人主要通过性、爱情与婚姻来实现连接与互动。
图9-2 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整个图形表达的是:把男人与女人连接起来的纽带,客观上出现生殖的结果,迫使男人与女人不得不供养孩子,使之成长为新一代的男人与女人。
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级生活圈中生生不息。
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
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生活实体,各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答:(1)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家庭代表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作为社会设置,家庭则代表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这是因为,对于社会来说,家庭首先是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因此对于未成年孩子和老年人口的供养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必须强制规定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人之间的供养、赡养、财产分配和遗产继承等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
2016级应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思考题1.试述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则有作为社会行动着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从整体论的角度概括的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家庭是绝大多数人在出生之后即生活于、并且按中国的传统在有生之年会始终与之共存的初级群体。
其有多种含义与类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家庭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1、生育功能逐步退化在城市,新婚夫妇生育第一胎后基本上都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甚至婚后不要子女的家庭也日趋增多。
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这种恢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形成了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归家庭所有的社会化大生产,家庭的生产职能越来越社会化了。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进入温饱阶段,并向小康生活迈进。
同时,消费层次迅速提升,由生存型向质量型转变,消费行为更趋理性,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是家庭消费的基调。
4、赡养功能弱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共居”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分化独生子女逐渐普遍化造成了家庭重心的下移,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
虽然教育更多地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但家庭辅助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仍将要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生产力是改变传统家庭结构的动力因素。
社会分化和变动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首要前提。
从中国的情况看,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仅仅是在家庭关系趋向平等这一夫妇式家庭制度的根本特征方面出现古德所说的家庭变迁而在家庭结构方面则并未出现古德预言的变化。
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家庭结构仍保持这多样性。
中国社会的变迁的特点,也会导致家庭的变迁也有自己的特点。
2.试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连续性。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担当着组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生产、消费、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各项重要功能。
任何一个家庭,都有自己从建立、发展到解体和消亡的过程。
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一篇:婚姻家庭社会学1、家庭的特征是什么?答案版本一: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感情”是维系纽带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始于婚姻关系,男女双方的姻缘关系衍生出了血缘关系,感情是现代家庭的基础);家庭需要以责任为支撑;家庭是生活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答案版本二: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家庭是靠某种纽带紧密联系的系统;家庭成员间有长期共同生活和经济上某种程度的共享;家庭有足够的韧性和稳定性;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2、家庭的功能是什么?家庭的功能指的是家庭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家庭具有①生产的功能(重要生产单位);②消费功能(基本的消费功能);③生育功能(唯一合法的社会人口生产单位);④教育功能(儿童初级社会化);⑤抚育和赡养类社会保障功能;⑥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的功能;⑦社会控制的功能;⑧其他功能;家庭的负功能表现在:家庭对于社会发展以及家庭成员的成长具有的消极影响3、现代家庭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版本一:婚姻价值观方面,以家庭为本转向以个人为本;家庭关系平等化、民主化、主轴由纵向亲子关系变为横向夫妻关系;家庭结构小型化、多样化;婚姻家庭稳定性减弱;家庭功能弱化,部分家庭功能转由社会承担;答案版本二: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结婚动机、择偶标准和结婚媒介的变化;离婚率上升与再婚人口增加;生育观念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流动家庭大量增加;妇女家庭地位提高;性观念变化;家庭功能——由家庭走向社会4、现代家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版本一:老年人赡养问题;独生子女教养问题;性观念呈多元状态,性越轨行为容许度增加;家庭关系淡漠,家庭冲突增多并呈显性化趋势;版本二:家庭对性行为的社会控制功能在减弱,婚前和婚外性活动日渐活跃;婚姻生活质量不高;离婚率逐年上升,婚姻的平均社会寿命减短;婚姻“创新”引发家庭问题;老年人和独生子女问题5、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结合我国家庭工作现实,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既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及服务。
婚姻与家庭我国婚姻从社会学角度定义,它是性与经济的联合,使婚姻双方产生的后代合法化,同时在丈夫和妻子之间,肯定一种相互的权利和义务。
德国社会学家梅勒·李耳根据研究将婚姻的动机归纳为经济、子女和感情。
笔者课堂学习并认同接受这样一个不同时期婚姻结合动机排序:社会时期第一要素第二要素第三要素原始社会经济子女爱情奴隶—封建社会子女经济爱情工业文明社会爱情子女经济这一个排序是根据大多数人的思考因素出发的,它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情况。
爱情在工业文明社会从最后考虑的因素推崇到首要因素。
这是由于工业文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不再为物质的不足所困扰,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我内在需求,关注自我的情感需要。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近代的文化启蒙运动为“人”的解放提供了思想理论和文化塑像,这样让人更加大胆、有方向或着力点地去追求人的精神需求——爱情。
在理想状态中,婚姻与家庭的存在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婚姻的结合会因为爱情,家庭的存在要维系爱情转化而来的亲情。
又因为在当下婚姻是建立家庭的主要形式,从而爱情就成为了建立婚姻与家庭的基础。
爱情是什么?古希腊:追随和渴望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爱情!弗洛姆:给予而非获取。
弗洛伊德: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和升华。
夏洛蒂·勃朗特:爱情是真实的,是持久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甜也是最苦的东西。
但丁: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至至善之境。
三毛: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说。
陶行知: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从诸上名家之言可知。
爱情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结合,它具有直觉性、冲动性、隐蔽性、排他性。
除此之外,爱情还具有稀缺性,否则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苦苦追求而不得。
“爱情真的很像一扇时间的门。
当我第一次开门的时候,看见你经过。
第二次开门的时候,你已经消失不见了。
”爱情不易得且易碎,像一场梦,承载着我们所有的希翼与惊喜。
但它始终无法靠岸,所以一再游移。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它可以看做是社会学在这一领域中的基本研究对象。
图9-1(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3)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社会学婚姻与家庭第八章婚姻与家庭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是用于分析宏观社会结构的抽象范畴,是不容易被觉察到的重要单位。
它是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例如,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它的一个基本的需要就是以社会所赞同的方式来生养后代,教育年轻人。
这个任务是由家庭这种社会设置来完成的。
家庭这种社会设置包含了家庭群体和家庭角色及身份等特定的社会结构。
性行为应发生在夫妻之间,在绝大多数社会中,这对配偶还应承担起抚养后代的责任。
他们被期待着教育他们的孩子以一种为社会接受的方式去行事。
其他一些社会设置则满足了社会其他的基本需求。
社会通过教育这种社会设置将文化传递给青年一代,并希望他们能像社会中的其他所有成员一样行为和处事。
宗教增强了人们对共享价值观的使命感,促进了社会整合。
社会通过经济设置来生产和分配产品和服务,用政治设置来分配权力。
本章将就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设置之一--婚姻与家庭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节婚姻与社会婚姻在社会学上被定义为一种社会赞许的配偶约定,通常包括一男一女之间性行为及经济合作。
一、婚姻类型婚姻类型的不同,反映了世界不同地区社会制度的差异。
总体看来姻类型体系有两种:一夫一妻制和多偶制。
一夫一妻制(monogamy)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结合。
多偶制(polygamy)包括一夫多妻制(polygyny)和一妻多夫制(polyandry)。
◇一夫多妻制在世界上广泛存在。
一夫一妻制是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准则,绝大数婚姻是一夫一妻制,除少数仍居于森林中的印第安人部落外,一夫一妻制都是共同合法的婚姻习惯。
在亚、非的部分地区以及中东的部落社会里,一夫多妻制至今仍很盛行。
在中东,穆斯林男子被允许同时有四个妻子,所有的妻子和孩子通常都住在一起,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一夫多妻制有助于增加社会的人口出生数,或是有助于弥补由于战争而造成的男人短缺。
◇在一夫多妻社会中,妇女的声望及价值或高或低,每一种情形更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不是婚姻状况本身。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9.1复习笔记一、研究概述1.研究对象与意义(1)研究对象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被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它们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可以用图9-1来表述,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图9-1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
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研究意义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
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研究的独特角度(1)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2)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仅对生活实体的研究主要是心理诸学科的任务,仅对社会设置的研究则主要是法律诸学科的侧重方向。
社会学必须吸收和兼容它们的研究,确保从自己的基本假设出发,重点研究在同一载体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过程。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现实存在形态,往往是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这就是社会学研究这一领域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角度。
二、婚姻家庭社会学1.定义(1)婚姻①作为个人活动结果的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②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是指:a.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b.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2)家庭①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②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家庭与婚姻一、小组学习要点一、社会群体的概述(一)社会群体涵义、特征和类型(二)基本群体及主要类型二、婚姻与家庭(一)家庭形态与婚姻制度(二)家庭的类型(三)家庭生命周期(四)家庭的功能三、中国社会婚姻与家庭的变迁(一)婚姻与家庭结构的变动(二)家庭功能的变迁(三)婚姻家庭问题第一节、社会群体的概述一、社会群体涵义、特征和类型1、社会群体涵义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社会学界对它的理解存在分歧。
例如:(1)“所谓社会群体,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和成体。
这个群体,一般说,不仅群体中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是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了的”(2)“社会群体可定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又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多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我们认为,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又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特征(1)具有一定群体纽带,任何群体的组成成员之间都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稳定的社会关系,这成为一个群体存在的基本条件。
(2)在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往往会存在长期的互动关系,并且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又可能是为了共同的群体目标。
(3)共同的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长期互动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稳定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内化为群体成员的习惯,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就是已经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默知的知识。
(4)共同的群体意识,就是群体成员之间对群体的认同,这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萨姆纳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这也是社会群体成员社会归属感的主要来源。
3、社会群体的类型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般而言,社会学界通常采用以下五组分类:(1)主要依据群体成员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一、选择题在对家庭进行分类时,一般按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提出的家庭类型概念,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家庭和家庭。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主干;联合。
二、概念题1.主干家庭(人大2007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2.性社会学(中财2011年研)答:性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
性社会学有两个研究角度:①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各种社会因素;②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
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人类的所有性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人所处的社会使然。
3.性别角色(人大2006年研)答: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
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
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三、简答题1.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除了生理的构造外,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答:男性与女性的差别除了生理的构造外,是后天的。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差异社会学家认为,“心理差异是指人们的行为、脑力和个性的差异。
”科学家采用跨文化观察的方法收集的大量资料表明:①女孩比男孩更多愁善感,更愿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且女孩相对更具有养育和忍受的天性;②男孩子比女孩子敢出风头,争强好胜,容易产生侵犯行为。
第三章家庭与婚姻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和作用于双方的相互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男女关系孩子性生殖成长成长供养供养本章的主要内容一、家庭与婚姻的定义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一、家庭与婚姻的定义(一)婚姻:1.作为生活实体: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涵盖了多妻多夫或同性婚姻,容纳了经济、情感和潜在的生育等)2.作为社会设置:(1)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当事人的“婚”)(2)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当事家庭之间的“姻”)。
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生活实体:从个人活动的角度看,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都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社会设置:从社会运行的角度看,它们又都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人们并不总是跟自己所爱的人结婚”;“未婚同居”(费孝通:《生育制度》;电视剧:《橘子红了》)(二)家庭1.生活实体: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2.社会设置: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强制规定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人之间的供养、赡养、财产和遗产继承等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
孩子是核心。
中国社会学者(潘允康)“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1)家庭是群体(2)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基础和根据(3)是婚姻和血缘关系的合理延伸(4)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5)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社会制度之一,家庭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家庭关系和家庭活动的规范体系,家庭体现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等。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一)家庭的规模与结构1.核心家庭:夫妇家庭,父母+未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具体形式(1)夫妻;(2)夫妻+未婚子女(含领养);(3)单亲家庭2.扩展家庭(1)主干家庭:父母(或一方)+一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2)联合家庭:父母(或一方)+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3.其他(二)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各种活动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