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索 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14.7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性实验大全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性实验汇编蜡烛,排除烛焰易受气流影响不稳定的缺点,还增加了安全性。
5光的折射的如图所示,用眼睛可以观察到石块,但用竹签穿过细管却碰不到,改用激光笔通过细管照射,石块可以被照亮。
直观说明了光的折射。
调整细管角度,把石块改为容器壁上的记号,再次做实验,演示“池水变浅”现象。
1.直观性强,创造性的用呈直线状竹签比对沿直线传播的光路,学生易于观察和感受到光路发生了偏折的事实;2.器材简单,便于开展实验;3.实验过程加入学生参与,使其在探索中有“出乎意料”的情感体验过程,印象深刻。
6凸透镜成像1.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在其中一个上按一定形状(如三角型)扎几个小孔,嵌入手电筒上的led灯珠,连接好电路,立于光具座上,代替蜡烛进行实验。
2.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上,用笔标记出对应的灯珠位置,实验时用来比较物像是否同样大小。
1.灯珠的亮度更高,便于在较强光线环境下演示。
2.物像大小关系比较方法更科学。
7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位置,使其能够成清晰实像。
1.近视眼: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演示成像在视网膜前。
将近视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成像又变得清晰。
2.远视眼: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演示成像在视网膜后。
将远视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成像又变得清晰。
能够直观的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办法和部分成因。
8练习使用温度计将简单的测量改为先估测后进行测量,在实验室中准备好一大杯热水和一大杯冷水,让同学先进性任意混合,再用手试水温(注意烫伤),估测水温,同组之间进行比较,看谁估计的值与测量值最接近。
让学生用热水和冷水混合配比适当温度的温水,例如37摄氏度,再进行测量,看谁配制的水温最接近要求。
初中物理精品课程创新实验初中物理精品课程创新实验总结(共41个)首先,在瓶子里吹气球思考:瓶子里吹的气球,为什么气球口松开后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玻璃瓶,红绿两根吸管,一个气球,打气筒。
操作:1.事先用螺丝刀在瓶盖上打两个洞,插入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稻草上系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一个泵使气球在吸入管处变大。
5.放开红色的吸管,气球会立刻变小。
6.使用气泵,然后做一个红色的吸管,让气球变大。
7.快速捏住红色吸管和绿色吸管的两个喷嘴。
8.放开红色的吸管口,气球并没有变小。
说明: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其橡胶膜的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但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子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膨胀,而绿管是封闭的。
这样一来,瓶子里的气压就会降低——甚至低于气球里的气压,气球就不会再缩小了。
二、能接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不会在气球的球面上轻轻扣上一个小杯子,然后吸起来?材料:气球1 ~ 2个,塑料杯1 ~ 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1.吹气球,系好。
2.将热水(70℃左右)倒入约一半的杯子中。
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倒掉水。
4、立即将杯子紧紧倒在气球上。
5.轻轻提起杯子和气球。
描述:1.直接把杯子倒在气球上是吸不上气球的。
2.一个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里的空气逐渐冷却,压力变小,所以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扩展:孩子们,请想一想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把气球吸起来。
第三,可以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盖住燃烧的蜡烛。
蜡烛熄灭后,玻璃杯里会发生什么?材料:1个玻璃杯(比蜡烛高),1根蜡烛,1个平板,1个打火机和一些水。
操作: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里装满大约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蜡烛。
4.观察蜡烛燃烧和盘中水位的变化。
解释:1.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消耗完之后,蜡烛就熄灭了。
2.蜡烛熄灭后,杯中的水位会逐渐上升。
创建:可以用空容器自动收集其他溶液吗?四。
初中物理实验演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对物体自由下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作用。
2. 物体自由下落的规律。
3.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概念及作用,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2. 实验器材:准备两个相同的球体、一个尺子、一个计时器。
3. 实验步骤:(1)将两个球体分别挂在尺子上,确保球体能够自由摆动。
(2)让一个球体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同时启动计时器,记录下落时间。
(3)重复步骤(2),分别记录不同球体的下落时间。
(4)比较不同球体的下落时间,分析重力对物体自由下落的影响。
4. 实验现象:观察到不同球体的下落时间基本相同,说明重力对物体自由下落的影响不大。
5.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发现,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时间基本相同。
这是因为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重力对物体自由下落的影响不大。
6. 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球体的质量,以观察重力对物体自由下落的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
7. 总结:通过实验探究,我们了解到重力对物体自由下落的影响不大,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主要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同时,我们学会了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重力概念及物体自由下落的规律。
2. 思考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重力对物体自由下落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分析问题。
但在实验设计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与操作。
3. 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探讨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要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操作。
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 实验结论的得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提问法: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能力。
4.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桌子、铅笔、直尺。
2. 教学课件: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报告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八、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九、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提问学生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3.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演示物理实验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方式等。
3.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摩擦力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理论讲解:介绍摩擦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理解实验原理。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概括影响摩擦力的主要因素。
7. 练习与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2. 演示法: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法: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影响摩擦力的主要因素。
3. 学生能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4.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砂纸等。
2. 教学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处理。
3. 参考资料:有关摩擦力的科普读物。
七、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力的作用。
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5. 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概括影响摩擦力的主要因素。
物理实验公开课教案初中引言: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教案旨在为初中生设计一堂有趣、富有启发性的物理实验公开课。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探索光的折射定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定律的实验探究。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直尺、半圆透明器材(如半圆透镜或半圆玻璃棒)。
2. 实验材料:纸、铅笔、手电筒。
3. PPT演示文稿:包含实验步骤和相关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反射等基础知识。
- 提出问题: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这个现象有何特点?2. 实验探究(3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4人。
- 学生按照PPT上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 学生利用直尺、半圆透明器材进行光线折射的实验。
- 引导学生发现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概念解释与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定律。
- 通过示意图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角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4. 实验总结(10分钟)- 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归纳光的折射定律。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5. 小结与评价(5分钟)- 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强调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 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其他光的折射实验,探索不同介质产生的折射现象。
2. 给学生提供实际生活中光的折射应用的例子,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之探索【摘要】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
但是,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
【关键词】演示实验;探索性实验;积极思维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
大量的资料信息表明: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
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演示实验体现地尤为重要。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实验的正确操作起着示范的作用。
下面是本人就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演示实验想达到的预期目的效果,应精心选择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
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但教师不必一一演示,而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我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为何船大装的货物多而不下沉?船小装的货物少?随后用橡皮泥做的船进行演示实验。
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
初中物理人教版物理实验探索系列教案导言: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本教案将介绍一系列符合人教版教材要求的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一、实验名称:测量物体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质量与重力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秤、各种物体、增益杠杆、光电门等实验步骤:1. 将弹簧秤固定在平稳的支架上,并调整使其指针指向零刻度。
2. 选择一个质量较小的物体A,用弹簧秤测量它的质量m₁,记录下数据。
3. 将物体A挂在增益杠杆上,并用光电门判断物体A加速度是否为零,如果是零则完成了实验。
4. 重复步骤2和3,选择其他质量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
二、实验名称:测量热传导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热传导的规律实验器材:导热棒、温度计、烧杯、隔热材料等1. 将导热棒的一端放入烧杯中,确保烧杯内有适量水。
2. 使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水温,并记录下数据。
3. 打开加热装置,使导热棒受热,不断观察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
4. 根据温度变化的规律,判断热传导的特性,并进行实验结论总结。
三、实验名称:测量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声音传播速度,并探究影响传播速度的因素实验器材:振动源、共鸣管、码表、温度计等实验步骤:1. 将共鸣管中的水位调至一定高度,使其能够共鸣。
2. 打开振动源,产生声音波动。
3. 同时打开码表计时,并记录振动源与共鸣管发生共鸣的时间。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并分析不同温度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四、实验名称:测量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器材:电流表、电阻箱、电源等1. 搭建电路,将电流表与电阻箱和电源相连接。
2. 依次选取不同电阻值,将其接入电路,并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3. 记录电流值和对应电阻值,得到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实践课堂实录探索实验现象实践课堂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探索不同的物理现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呈现一堂九年级物理实践课堂的实录,让我们一同探索实验现象。
实验一:磁力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磁力的基本特性。
实验所需材料为磁铁、铁钉、小块木板和指南针。
实验步骤如下:1. 老师将磁铁悬挂在一根细线上,使其可以自由旋转。
2. 学生们围成一个圈,每个学生手中拿着一个铁钉。
3. 老师向学生们示范,将铁钉靠近磁铁的一个端面。
当铁钉靠近时,磁铁与铁钉之间发生了相互吸引的现象,铁钉被磁铁吸附住。
4.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示范,将铁钉靠近磁铁,并感受到了磁力的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对磁力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他们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磁铁与铁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明白了磁力的基本特性。
实验二:声波传播实验这个实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过程。
实验所需材料为电子钟和水槽。
实验步骤如下:1. 老师将电子钟放入水槽中,并打开。
2. 学生们观察到在水中,声音通过电子钟的震动传播,产生了水波。
3. 老师用手掌拍打水槽一下,产生了水波。
4. 学生们观察到水波从被打击的地方开始传播,逐渐形成一个圆形的扩散波。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通过观察到声音引起的水波现象,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声波的传播过程。
他们明白了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且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实验三:电磁感应实验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们亲自操作,观察电磁感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所需材料为线圈、铜管和磁铁。
实验步骤如下:1. 老师将线圈连接到电流表上,形成电路。
2. 学生们将铜管和磁铁准备好。
3. 老师示范,将磁铁放入铜管中,观察到磁铁从一端通过铜管时感应出电流,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4. 学生们依次进行操作,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随着磁铁从不同角度和速度通过铜管时,电流的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索
[摘要]物理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更能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延伸物理学科的影响。
但目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也不能从演示实验中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该文就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有效性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学习探究方法和理解物理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也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演示实验就是一种最有效、直观的实验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将物理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达到一定教学目的的实验教学方式。
演示实验不仅能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良好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示范也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演示实验目的很多老师以为演示实验只是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
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演示实验是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要求的。
有的课堂演示实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
如压强演示实验时,把几个气球绑在一起,然后放上一块木板,让学生踩在上面,很多学生以为气球将会破裂,但是实验结果却与他们的想象相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的课堂演示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概念和规律,提供感性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浮力的产生原因时,取一只塑料可乐瓶,其瓶口直径稍小于乒乓球的直径,剪掉瓶底,将瓶口向下,把一个乒乓球放进里面,然后用手堵住瓶口,往瓶内注水,学生观察到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而不上浮,只有少量
的水沿着瓶口流出,若用手心将瓶口堵住,会发现乒乓球浮起来了。
这样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推理论证,就让学生了解清楚浮力产生的原因。
因此要不要演示,怎样演示,都必须先从具体的物理教学的目的出发。
2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有个别教师由于不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导致演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甚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强行让学生接受既定结论,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还会造成学生感到失望,对教师的讲解不信任和失去兴趣,进而怀疑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后果。
为此,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演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且按照实际程序预先反复操作,熟悉仪器的使用性能,了解实验的准确程度,估计实验的时间,以及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对措施,即使出现异常情况,也不至于手忙脚乱,敷衍学生。
3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演示实验是一人演示,众人观察,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而准确地观察到演示的现象。
为使演示现象明显,演示仪器力求简单明了、尺寸够大,过程的变化要明显,还可以将实验全过程放大,放映给学生观看,使一些细小的操作也能够全部得到系统的展示,精心考虑演示装置的放置,使学生能看到演示的过程。
比如在声音的传声与传播实验中,为了让学生都能观察到发声体在振动,我们就把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或者用泡沫小球靠近音叉,从而将发声体的振动现象放大,使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再比如光的传播实验中,光束不明显,甚至看不到,可以用在空中点香、在水中加牛奶等方法来显示激光束。
4演示实验操作要规范教师在演示中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被学生作为独立操作、实践的依据和榜样,所以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做到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教材上的要求规范进行,争取在为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比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时,取砝码、移动游码都要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直接拿;测量仪器在使用时都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连接电路时,要断开开关,滑动变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