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2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文学家、官员贾岛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追寻隐士的情景,但却始终不得其人的情节。
这种意境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失望很相似,引起了读者共鸣。
首先,诗人通过松下问童子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人寻找隐士的场景。
松下问童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偏爱和对于想要寻找的隐士的期待。
然后,诗人进一步搭建了一个情节,写道隐士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里的隐士代表了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世的境界。
然而,诗人却遗憾地表示,隐士的行踪无法得知,且在浓云深处,难以寻觅。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又深入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寻觅而又碰壁的情感体验中。
隐士的隐匿状态,使得他像一朵深藏在浓云之中的花朵,给人一种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此外,诗中的寻隐者,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
无论是对于隐士还是对于理想境界,人们总是渴望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无法如愿以偿,从而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体来看,《寻隐者不遇》展现了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与现实失意的矛盾,以及人们在尘世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渴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诗歌通过简练的文字和精准的描摹,塑造了一个令人心生向往的情境,使读者在欣赏之余也能体味到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在这首简短的诗歌中,贾岛以深沉、含蓄的方式探讨了人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诗人借隐士与寻隐者的描绘,传递了对于内心自由、远离俗世束缚的向往。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贾岛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繁华喧嚣下人们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困惑,也反映了一种唐代文人士人哲学追求的特点。
贾岛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入的心境,将自己的感悟转化为诗歌,发出了一种温暖而又哀怨的声音。
他所探讨的问题,不仅仅是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也触及了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会关心的问题。
因此,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寻隐者不遇古诗寻隐者不遇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寻隐者不遇古诗等相关内容,欢迎借鉴!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汉族。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
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
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
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
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
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注释】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注释解释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
带:近。
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1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2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词赏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
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
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
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
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
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的全诗意思【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松树下寻问隐士的童子,他说道老师父采药而去。
【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题解】唐代贾岛的五言绝句。
写作者去寻找隐居在山里的友人而没有见到的情景。
全诗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意思是说,在松树下向隐者的徒弟打听隐者,他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山中,但云雾弥漫而又浓密,不知他在山中的什么地方。
诗中主要写童子的回答,通俗自然,清淡朴素,表现含蓄。
“去”,“处”二字,古代同属御韵。
【注释】①言:说、讲。
②处:这里是行踪的意思。
【全诗鉴赏1】诗写的是一次寻访。
寻访的结果是“不遇”。
“松下问童子”一句写问,以下三句则是对答。
问写得极简括。
不须明写谁问和问什么,因诗题和对答有清楚的交代。
答语是诗著意之处,“言师采药去”,童子说师父进山采药去了。
这一句本来已是一个完整的答复,但如果就此打住,就没有诗意了。
小童对答复作的一番补充: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在那云雾迷蒙的某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了。
“只在此山中”的“只在”二字是很肯定的语气,仿佛作了确切的回答,但“云深不知处”叫人哪里找去?说了半天,还是等于零。
然而这两句补充并非多余,它不但是十分天真的话,而且语意佳妙。
这不是故意卖弄口舌,而是生活中常有的那种无意中得到的妙语。
它生动反映出“隐者”特有的生活趣味和情操。
诗通过描写“隐者”那出没云中、神秘莫测的行踪,隐隐透露出其洁身自好,高蹈尘埃之外的精神风貌。
寻访“不遇”,通常是一种扫兴的事。
但读这首诗,却会感到有不同寻俗之处。
小童的天真答话,把人引进高远的意境中,使人恍如面对那白云叆叇的大山,想到有一位高士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活动,那人迹罕至的去处,一定别有天地、别有一番乐趣。
诗以小童的答话结束,虽然没直接写寻访者的反应,但读后令人觉得,他大约不会立即兴尽而返,而会站在松下,久久对着那云烟深处神往。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
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
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
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
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
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
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
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译文及注释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师苦吟诗人。
一般认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师“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师。
中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中首小诗师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师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中首诗师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中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师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师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师行踪。
在中里又把“采药在何处”中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师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然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师问题。
在中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师,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师手法,精简不二十字。
中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中首诗师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师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中首诗师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中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希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中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寻隐者不遇古诗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寻隐者不遇》古诗由唐代诗人贾岛所著,以下是《寻隐者不遇》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作者介绍及赏析。
【原文】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翻译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解释】1.寻:寻访。
2.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3.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7.处:行踪,所在。
【作者介绍】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含义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童子”可
能是指贾岛自己,他在向松下询问隐士的下落,希望能够找到他并
向他求教。
但是,隐士却不在山中,云深处更是无法找到他的踪迹,这也暗示了隐士的神秘和难以捉摸。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
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厌
倦和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人对于追求内心宁静
和超脱尘世的象征,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内心宁静和超脱尘世的追求依然存在,
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渴望能够找到一份宁静和平和。
这首古诗也
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寻找内
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要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而是应该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和超脱。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注释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⑦处:地方。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一】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
“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
“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
“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
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
“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言:说。
处:去处。
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诗文解释】一: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二: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