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年幼儿园大班观察记录(2)范文示例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观察背景午睡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幼儿的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午睡过程中的表现,提高幼儿午睡质量,我于某天上午对大班幼儿的午睡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
二、观察目的1. 了解幼儿在午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姿势等。
2. 分析幼儿午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3. 提高幼儿午睡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观察内容1. 幼儿入睡时间观察幼儿从午睡准备开始到完全入睡的时间,记录幼儿入睡时间的长短。
2. 幼儿睡眠质量观察幼儿在午睡过程中的睡眠状态,如是否打鼾、是否翻身、是否安静等。
3. 幼儿睡眠姿势观察幼儿在午睡过程中的睡眠姿势,如仰卧、侧卧、俯卧等。
4. 幼儿午睡习惯观察幼儿在午睡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如是否盖好被子、是否脱掉鞋子等。
四、观察过程1. 观察时间:某天上午10:30至12:002. 观察对象:大班全体幼儿3. 观察方法:现场观察、记录五、观察结果1. 幼儿入睡时间大部分幼儿在午睡准备开始后10分钟内进入睡眠状态,其中部分幼儿在5分钟内入睡。
2. 幼儿睡眠质量观察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睡眠质量较好,无打鼾、翻身等现象。
少部分幼儿存在打鼾、翻身等情况,但影响不大。
3. 幼儿睡眠姿势大部分幼儿睡眠姿势为仰卧,部分幼儿为侧卧,少数幼儿为俯卧。
4. 幼儿午睡习惯大部分幼儿在午睡过程中能够自觉盖好被子,脱掉鞋子。
少部分幼儿存在不盖被子、不脱鞋子等情况。
六、观察分析与建议1. 观察分析(1)幼儿入睡时间较短,说明午睡准备工作较为充分。
(2)幼儿睡眠质量较好,说明睡眠环境舒适,午睡习惯良好。
(3)幼儿睡眠姿势多样,说明幼儿能够自主调整睡眠姿势。
(4)幼儿午睡习惯良好,说明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午睡习惯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建议(1)针对少部分打鼾、翻身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幼儿的睡眠质量,必要时调整床铺或枕头。
观察时间:2023年4月15日观察地点:幼儿园大班教室观察对象:大班全体幼儿观察目的:了解大班幼儿在入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观察其自理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为后续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一、观察背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逐渐提高,入厕环节也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在入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排队、洗手、如厕等环节可能存在秩序混乱、时间过长、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班幼儿在入厕过程中的表现,特进行本次观察。
二、观察内容1. 排队入厕2. 洗手3. 如厕4. 情绪管理5. 社交互动三、观察记录1. 排队入厕观察时间:上午9:30观察内容:幼儿排队入厕,队伍整齐,但部分幼儿动作较慢。
观察结果:- 大部分幼儿能够按照顺序排队,等待入厕。
- 部分幼儿动作较慢,需要其他幼儿提醒或帮助。
- 队伍中存在插队现象,需要老师及时制止。
观察时间:上午9:35观察内容:幼儿洗手,观察其洗手步骤、洗手时间。
观察结果:- 部分幼儿能够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但洗手时间较短。
- 部分幼儿洗手不认真,只用水冲冲,没有使用洗手液。
- 部分幼儿在洗手过程中,边玩边洗,洗手效果不佳。
3. 如厕观察时间:上午9:40观察内容:幼儿如厕,观察其如厕行为、如厕时间。
观察结果:- 大部分幼儿能够独立完成如厕,但部分幼儿需要老师提醒。
- 部分幼儿如厕时间较长,可能存在如厕困难的情况。
- 部分幼儿在如厕过程中,边拉边玩,影响其他幼儿。
4. 情绪管理观察时间:上午9:45观察内容:幼儿如厕后情绪表现,观察其是否能够保持情绪稳定。
观察结果:- 大部分幼儿如厕后情绪稳定,能够快速回到座位。
- 部分幼儿如厕后情绪不稳定,需要老师安抚。
- 部分幼儿在如厕过程中,因为等待时间过长或如厕困难而出现哭闹现象。
5. 社交互动观察时间:上午9:50观察内容:幼儿在如厕过程中的社交互动,观察其是否能够与同伴交流。
第1篇观察时间:2023年4月15日观察地点:幼儿园大班教室观察对象:大班全体幼儿观察者:教师一、观察背景随着春天的到来,幼儿园的植物园里百花争艳,各种花卉竞相开放。
为了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我们决定组织一次大班面花观察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闻香等方式,深入了解花卉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观察目的1. 培养幼儿对花卉的观察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 帮助幼儿了解花卉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等。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4. 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观察内容1. 幼儿对花卉的观察兴趣和参与度。
2. 幼儿对花卉特征的识别和描述。
3. 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
4. 幼儿对花卉的情感体验。
四、观察过程(一)活动准备1. 教师提前带领幼儿参观植物园,了解各种花卉的特点。
2. 准备观察记录表,包括花卉名称、颜色、形状、气味等栏目。
3. 准备一些简单的花卉标本,供幼儿观察。
(二)活动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故事或儿歌的形式,激发幼儿对花卉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观察状态。
2. 观察环节: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植物园,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花卉。
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对花卉进行细致的观察。
3. 记录环节:教师指导幼儿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花卉特征。
4. 分享环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让他们描述自己观察到的花卉,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5.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大自然。
五、观察结果(一)幼儿对花卉的观察兴趣和参与度在观察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他们通过观察、触摸、闻香等方式,对花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二)幼儿对花卉特征的识别和描述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花卉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1篇 一、观察背景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逐渐从短袖、短裤过渡到了长袖、长裤。为了确保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舒适与安全,我们教师对孩子们穿衣服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以下是本次观察记录的详细内容。
二、观察目的 1. 了解孩子们在穿衣服过程中的行为特点。 2. 分析孩子们穿衣服时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3.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建议,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穿衣服。 三、观察对象 本次观察对象为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的全体幼儿。 四、观察内容 1. 穿衣服的速度和熟练程度。 2. 穿衣服时的注意事项和自我保护意识。 3. 穿衣服时与同伴的互动和沟通。 五、观察结果与分析 1. 穿衣服的速度和熟练程度 观察结果显示,大班孩子在穿衣服的速度和熟练程度上普遍优于中班和小班孩子。这主要是因为大班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穿衣服技巧,如先穿袖子、再穿裤子的顺序。而中班和小班孩子则在这方面相对较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分析:大班孩子穿衣服速度快、熟练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在幼儿园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穿衣服教育,掌握了基本的穿衣服技巧。而中班和小班孩子则需要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进行反复示范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穿衣服能力。
2. 穿衣服时的注意事项和自我保护意识 观察发现,大部分孩子在穿衣服时能够注意保暖,选择合适的衣物。但在穿脱衣物时,部分孩子容易受伤,如拉扯衣物、扯破衣物等。 分析:孩子们在穿衣服时的注意事项和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加强对孩子们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穿脱衣物,避免受伤。
3. 穿衣服时与同伴的互动和沟通 观察结果显示,孩子们在穿衣服时与同伴的互动和沟通较少。部分孩子会在同伴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但整体上,孩子们的互动和沟通相对较少。
分析:孩子们在穿衣服时的互动和沟通较少,可能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逐渐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伴进行互动和沟通。
六、观察结论 1. 大班孩子在穿衣服的速度和熟练程度上普遍优于中班和小班孩子。 2. 孩子在穿衣服时的注意事项和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3. 孩子在穿衣服时与同伴的互动和沟通较少。 七、建议 1. 教师应加强对孩子们的穿衣服教育,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穿衣服技巧。 2.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孩子们的穿衣服行为,及时纠正错误,提高他们的穿衣服能力。
第1篇一、观察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班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表现,我们选取了一节大班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作为观察对象。
活动前,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游戏环境,提供了各种角色扮演的材料,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角色,自由发挥。
以下是本次观察记录。
二、观察对象大班幼儿共20名,其中男生10名,女生10名。
幼儿年龄在5-6岁之间,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观察内容1. 游戏材料的自主选择2. 角色扮演的自主性表现3. 游戏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4. 游戏结束后的反思与评价四、观察过程1. 游戏材料的自主选择活动开始前,教师将各种角色扮演的材料摆放在游戏区,并告知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
观察中发现,幼儿在材料选择上表现出较高的自主性。
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了医生、护士、警察、老师等角色。
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幼儿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良好的社交能力。
2. 角色扮演的自主性表现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幼儿能够按照自己选择的角色进行表演。
例如,扮演医生的幼儿会为“病人”量体温、听心跳,而扮演护士的幼儿则负责为“病人”打针、喂药。
观察中发现,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出以下特点:(1)角色认知清晰。
幼儿能够根据所选角色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表现。
(2)角色互动积极。
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主动与其他角色进行互动,如医生与护士、病人与家人等。
(3)角色扮演富有创意。
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如将警察角色扩展为抓小偷、维持秩序等。
3. 游戏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
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在抓小偷时,会与扮演小偷的幼儿进行追逐、躲藏等互动。
此外,幼儿在游戏中还会进行语言交流,如询问病情、表达需求等。
以下为具体案例:案例一:扮演医生的幼儿为“病人”量体温时,发现体温偏高,便询问其他角色:“病人的病情怎么样?”扮演护士的幼儿回答:“病人的病情比较严重,需要打针。
幼儿园大班区域观察记录(一)幼儿园大班观察记录:爱护小草观察目的: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观察资料:晨间活动的时候,两组小朋友们在兴致勃勃的拍皮球,还有两组小朋友在走独木桥,玩得可开心了。
突然,看见几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老师,他们不听我的话,我叫他们不要踩小草,可他们偏要踩,而且那里的小草都被踩了倒下来了,老师,你再不去制止的话,那里的小草可要遭殃了。
”原先,是高懿洋和几个女小朋友。
我就沿着她说的方向看过去,原先,他们在踢秋呢,我就走过去,准备和他们去说说,可他们却无奈地说:“老师,如果我们不在草坪上守门,摔交的话就要摔疼的。
”“那你们能想个两全起美的办法吗”我说道。
“啊,老师,你能不能借个垫子给我们啊那样的话,我们就能够不用怕摔交了”“能够啊,我们一齐去拿吧!”状况分析:平时透过上课和活动,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幼儿都能够很好的记住老师的教导,在实践时,虽然有的幼儿不能很好的遵守,但他们也有这个意识就很好了。
启示:平时继续加强教育幼儿的品德意识,让幼儿不仅仅能在幼儿园做到,平时在家时更要有意识得保护花草树木。
幼儿园大班区域观察记录(二)爱护小草观察对象:黄伟妍等观察目的: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观察资料:晨间活动的时候,两组小朋友们在兴致勃勃的拍皮球,还有两组小朋友在走独木桥,玩得可开心了。
突然,看见几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老师,他们不听我的话,我叫他们不要踩小草,可他们偏要踩,而且那里的小草都被踩了倒下来了,老师,你再不去制止的话,那里的小草可要遭殃了。
”原先,是黄伟妍和几个女小朋友。
我就沿着她说的方向看过去,原先,他们在踢秋呢,我就走过去,准备和他们去说说,可他们却无奈地说:“老师,如果我们不在草坪上守门,摔交的话就要摔疼的。
”“那你们能想个两全起美的办法吗?”我说道。
“啊,老师,你能不能借个垫子给我们啊?那样的话,我们就能够不用怕摔交了”“能够啊,我们一齐去拿吧!”状况分析:平时透过上课和活动,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幼儿都能够很好的记住老师的教导,在实践时,虽然有的幼儿不能很好的遵守,但他们也有这个意识就很好了。
第1篇一、观察背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性格特点。
性格内向的幼儿在幼儿园中往往表现出较为安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这类幼儿,我选择了大班一位性格内向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
以下是该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表现。
二、观察对象姓名:小明(化名)性别:男年龄:6岁性格特点:内向、敏感、不善言辞三、观察内容1. 生活自理能力小明在幼儿园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好,能够独立完成穿衣、洗手、上厕所等基本生活技能。
但在集体活动中,他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不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2. 学习能力小明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但在回答问题时,他总是犹豫不决,声音很小,有时甚至不敢开口。
在小组活动中,他也不太愿意与同伴合作。
3. 情绪表达小明在幼儿园里情绪表达较为内敛。
当他遇到困难或受到挫折时,他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大声哭泣或寻求帮助,而是默默地忍受。
当他在活动中取得成绩时,他也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兴奋地展示,而是默默地将喜悦藏在心里。
4. 交往能力小明在幼儿园的交往能力较弱。
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他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
在集体活动中,他也不太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更愿意独自完成自己的事情。
5. 爱好兴趣小明在幼儿园里表现出对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兴趣。
在美术课上,他能够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品。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他也能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但在展示作品时,他总是害羞地躲在角落里,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作品。
四、观察分析1. 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性格内向可能与家庭教育有关。
家长可能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可能过于严厉,让孩子产生了恐惧和压力,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发展。
2. 教师教育因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关注到小明的性格特点,导致他在集体活动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锻炼。
此外,教师在评价幼儿时可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幼儿的其他方面能力。
第1篇观察时间:2023年4月15日观察地点:幼儿园大班活动室外观察对象:大班全体幼儿观察目的:了解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游戏需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观察背景随着春季的到来,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空间和机会,我们特别设置了多种户外游戏设施,包括攀爬架、滑梯、秋千、沙坑等。
今天,我们将对大班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的行为进行观察,以了解他们的游戏需求和发展状况。
二、观察过程1. 游戏选择上午9点,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户外活动区。
他们首先被眼前的各种游戏设施所吸引,纷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
观察发现,大班幼儿在游戏选择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兴趣广泛: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如攀爬架、滑梯、秋千等。
- 合作意识:部分幼儿在选择游戏时,会考虑同伴的兴趣,选择共同喜欢的游戏。
- 探索精神:个别幼儿在选择游戏时,会尝试新的游戏设施,表现出较强的探索精神。
2. 游戏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以下行为特点:- 自主性:大部分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自主选择游戏方式,如攀爬、滑梯、秋千等。
- 合作性:在攀爬架、滑梯等游戏中,幼儿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游戏任务。
- 规则意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如排队、轮流等。
- 创新能力:部分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新的游戏玩法。
3. 游戏中的互动在游戏中,幼儿之间互动频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交流:幼儿在游戏中会互相交流,分享游戏心得,如“你爬得真高!”“我来帮你一下!”等。
- 肢体接触:在攀爬、滑梯等游戏中,幼儿之间会有肢体接触,如拉手、拥抱等。
- 情感表达:幼儿在游戏中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高兴、兴奋、害怕等。
三、观察分析1. 幼儿游戏需求- 丰富多样的游戏设施:幼儿对户外游戏设施的需求较高,多样化的游戏设施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 充足的游戏时间:幼儿在户外游戏中的时间相对较短,需要增加游戏时间,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1
【篇一】
观察目标
1、了解小车的玩法,增强腿部肌肉力量。
2、幼儿能够按规则进行骑行活动。
观察记录
这学期刚刚开始了骑行区的活动,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有兴趣,
一部分小朋友先开始玩,王柄皓小朋友跨上平衡车开始骑,他先往草
坪上骑了过来,草坪上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分散游戏,于是我提醒到:
“自行车要到跑道上去骑哦,草坪上小朋友太多了容易撞到哦。”于是
他转了个弯,往跑道上骑了去,在跑道上遇见了宋昕悦,宋昕悦对王
柄皓说:“可以借我玩一会吗?”王柄皓说:“我再玩一会,等一下再
给你骑好吗?”宋昕悦说:“好的。”于是,王柄皓在跑道上骑了一圈
后,跑回来找宋昕悦,对她说:“你骑一会吧。”宋昕悦骑上车后,王
柄皓在边上看着她,对她说:“要在跑道上骑。”
分析评价
由于车子的数量有限,先让一部分小朋友玩,还有一部分小朋友
先玩分散游戏。玩骑行游戏时,发现很多小朋友都已经会骑小车了,
而一开始没有统一的讲清楚规则,导致王柄皓等小朋友将小车骑到了
人较多的草坪上,下次玩之前一定要先强调规则。并且我发现在游戏
中幼儿已经具备了分享的意识,和同伴的交流也得到了提高,懂得有
计划的玩,先是我玩再是你玩,还能够采纳老师提出的建议,同时告
知其他小朋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表现。
支持策略
在车子数量上没办法满足孩子同时进行游戏,那就分批玩,也可
以让孩子之间进行协商。大班的孩子大部分都具备了分享合作的意识,
教师只需提出要求,放手让孩子自己遇到问题,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实在不行,老师从旁辅助。
【篇二】
刘松源小朋友是我们班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一般,有一定的词汇量,
基本能运用合适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对图书阅读不感兴趣。他是
今年开学从别的幼儿园转到我们这来的。这个小朋友不太喜欢看书,
从不翻阅图书。今天早上,他来的很早,书包放好之后自己搬了凳子,
来到图书区。从书架上随意地拿起了一本《蛋和蛋巢》的书,他翻到
第一页看了看,又翻到第二页,翻到最后自言自语的说:“看完了。”
接着又翻了几页后把书合上,放到书架中,又拿了另一本书同样随意
翻了一下。
分析:
2
刘松源小朋友在阅读能力强的幼儿带动下已有了初步的阅读意
识,能够从第一页开始看书,知道看书的简单顺序,幼儿的角色意识
加强了,能够自由安排角色进行阅读活动,可是幼儿对书中画面的理
解还很单一,只局限看单页画面内容,不能把整本书的内容结合起来
看;再有,幼儿有看书的兴趣,但不能持续的完整的看完一本书。
教育策略:
通过这个幼儿的看书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培养他的兴趣。
让他尝试阅读的乐趣。老师争取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取得幼儿的信任。
【篇三】
观察背景:
李xx,5岁,是一个好动的孩子,小手指灵活性较差。不喜欢剪
纸,每次的剪纸作品都是几个不规则图形,且以圆形或多边形为主。
在区域活动中,他从来没有选择过到剪纸角去剪纸。
观察记录:
早饭后,小朋友纷纷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活动。只见李梓浩起
初来到玩具区想玩玩具,可是这次他来玩了,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他
在玩具区四周转了一圈,又来到图书区、益智区、美工区……各个区
的位置都被小朋友们“占领”了,这可怎么办呢?只有剪纸角还有空
位。他看到了,但却在远处矗立着,一动也不动,眉头一纵,嘴巴撅
得老高。我走上前去,问明原因,并建议他下次再去。李xx也没有别
的办法,只好很不情愿地坐在了那里。按照老师的要求,幼儿开始自
愿剪纸了。梓浩拿起剪刀在一张纸的边缘剪下了一个线条不光滑的圆
形,举起来对我说:“老师,我剪完了。”“你剪的是什么呀?”“不知
道。”孩子边说边低下了头。我说:“你有自己的名字,你也给他起个
名字吧!”“我的名字是我妈妈起的,我不会起名。”“你会起,没关系,
说出来,你叫他什么都可以。”孩子拿着作品,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
“是橘子。”“你真棒,你剪的这个橘子多好看呀!接着剪吧!”孩子听
了我的话,再也不忸怩了,迅速拿起了第二张纸……活动区结束时,
他还向我炫耀他剪的苹果呢!
观察分析:
孩子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他所在的生活环境熏陶,
父母与老师的引导。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功感,必定有了自信,兴
趣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从此,我不再硬性规定让幼儿去剪纸,而是
抓住一些良机,引导幼儿,让他们在剪纸过程中获得成功,从而体验
剪纸的乐趣,对剪纸也充满了自信。渐渐地,孩子便会在剪纸方面获
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反思:
1、关注个别幼儿。剪纸活动不适合开展集体活动。因此,老师在
3
进行小组剪纸活动中,能够很好的去关注个别幼儿,让他们树立自信,
获得成功的快乐与满足。思维的引领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一名
幼儿的进步,便是老师此次活动的成功。下次活动再来指导另一名幼
儿,不要急于求成。
2、老师要做一名旁观者。在进行剪纸活动的过程中,当幼儿出现
困惑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的解决方法,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
份加入到活动中来,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寻找解
决的答案。这样的过程,孩子乐于参加。他们不仅从中获得了自信,
同时在口语表达、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培养。
3、好作品的引领。幼儿在剪纸过程中,都有一幅自己最满意的作
品。老师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及时的将他们的这类作品在班上展出。
这不仅对幼儿本人是一种激励作用;对其他幼儿来说,也是互相学习
的机会;同时,对老师来说,可以将这些作品归纳整理,以便开展下
一次剪纸活动,确立恰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