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查对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输血查对制度专题模版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化验单上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____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由值班医师协助),核对无误后执行。
3)抽血(交叉)后须在盛装血标本的试管上贴好写有病区(科号)、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的条形码,条形码字迹必须清晰无误。
4)抽血时对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如发现错误,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和条形码,切勿在错误化验单和错误条形码上直接修改。
2、取血查对制度取血时,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编号、输血量、血型等是否与交叉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确保准确无误。
检查血液有效期及外观,符合规范要求。
3、输血过程查对制度1)输血前患者查对:须由____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核对供血者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
查实相符后进行下一步程序。
2)输血前血液及用物查对: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3)输血时查对。
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病人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后方可输血。
4)输血后查对。
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
将交叉配血报告单粘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冷藏保存____小时备查。
4、无菌物品查对制度1)使用灭菌物品和一次性无菌物品前,应检查包装和容器是否严密、干燥、清洁,检查灭菌日期、有效期、灭菌效果指示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若发现物品过期、包装破损、不洁、潮湿、未达灭菌效果等,一律禁止使用。
2)使用已启用的来灭菌物品,应核查开启时间、物品质量、包装是否严密、有无污染。
输血查对制度专题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订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②抽血时要有____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③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④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⑤抽血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级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2)取血查对制度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入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或清洁容器内取回。
3)输血查对制度①输血前病人查对。
须由____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②输血前用物查对。
检查袋血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③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共同到病人床旁核对床号,询问病人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
④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继续输注另外血袋。
输血期间,密切巡视病人有无输血反应。
⑤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进行核对医嘱,病人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订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通过“输血安全护理单”组织实施。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验单,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②抽血时要有____名护士(只有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③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患者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④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⑤抽血时对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年资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2)取血查对制度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入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或清洁容器内取回。
3)输血查对制度①输血前患者查对。
须由____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
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②输血前用物查对。
检查袋血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人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③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以确认受血者。
④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继续输注另外血袋。
输血期间,密切巡视患者有无输血反应。
⑤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进行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
输血科查对制度一、背景介绍输血科是医院内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为患者提供输血服务。
为了保障输血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建立和完善输血科查对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查对制度是指在整个输血过程中,通过核对患者信息、血液产品信息以及操作人员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查对制度的目的1. 确保输血的准确性:通过查对制度,可以避免输血过程中患者信息、血液产品信息或者操作人员信息的错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2.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查对制度可以有效防止输血过程中的错误发生,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3. 规范操作流程:查对制度明确了输血操作的流程和要求,使得输血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1. 患者信息查对:a. 确认患者身份:在进行输血前,查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确保输血赋予的患者是正确的。
b. 核对患者诊断: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避免输血赋予错误的患者。
c. 核对患者血型:查对患者的血型,确保输血赋予的血液产品与患者血型相匹配。
2. 血液产品信息查对:a. 核对血液产品标签:查对血液产品的标签上的信息,包括血型、血袋编号等,确保输血赋予的血液产品是正确的。
b. 核对血液产品保存条件:查对血液产品的保存条件,确保血液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3. 操作人员信息查对:a. 确认操作人员身份:查对操作人员的姓名、工号等信息,确保输血操作由合格的人员完成。
b. 核对操作人员培训记录:查对操作人员的培训记录,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输血知识和技能。
四、查对制度的执行流程1. 输血前准备阶段:a. 患者信息查对:由输血科护士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输血赋予的患者是正确的。
b. 血液产品信息查对:由输血科护士核对血液产品信息,确保输血赋予的血液产品是正确的。
c. 操作人员信息查对:由输血科护士核对操作人员信息,确保输血操作由合格的人员完成。
2. 输血操作阶段:a. 患者信息查对:由输血科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输血赋予的患者是正确的。
配输血查对制度
一、输血科工作人员认真核查申请单内容及标本质量无误后,根据临床医生申请的血液品种、数量进行配血。
二、配血者逐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科别,化验单联号,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操作。
三、配血者再次核查血型。
血袋上的编号、采血期是否齐全,检查是否是过期血液。
四、离心时,要注意时间及速度,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
五、配血完毕再次核对病人姓名、科别、床号、化验单联号、血型、血袋号、血型等,均要书写正规清楚。
六、接受病房及门诊标本者按化验单要求逐项核对,字体清楚,填写无遗漏,符合要求后方可接收,并签名×××收。
七、负责清理标本的同志,要认真核对各项,有问题随时与病区联系,输血科人员不能根据电话或口传更改配血单上的项目,需更改时由床位医生亲自更改。
八、样本处理程序,经“三查八对”后,血型经正反定型是正确的,操作者签名。
九、配好的血液必须由本院的工作人员拿取,病人家属不得取血,血取回后须由两名护士认真核对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床号、血型等,准确无误后再行输血,输血后血袋送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血标本2-6℃保存7天,血液质量反馈信息要及时反馈。
输血科查对制度一、背景介绍输血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输血服务的提供和管理。
为了确保输血工作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和执行一套完善的查对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科查对制度的标准格式和内容。
二、查对制度的目的查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和信息的准确性,防止输血错误和潜在风险的发生。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可以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查对制度的适用范围输血科查对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输血操作的环节,包括血液采集、血型鉴定、配血、输血前查对、输血操作和输血后查对等。
四、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1. 血液采集查对制度a. 采集血液前,护士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年龄、性别等。
b. 核对患者的身份后,护士应核对患者的诊断和输血指征,确保血液采集的合理性。
c. 在采集血液时,护士应核对采血管的标签和患者的身份,确保血液样本的准确性。
2. 血型鉴定查对制度a. 在进行血型鉴定前,实验室技师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样本标签,确保样本的准确性。
b. 进行血型鉴定时,技师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c. 血型鉴定结果出来后,技师应核对结果和样本标签,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 配血查对制度a. 在进行配血前,实验室技师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样本标签,确保样本的准确性。
b. 进行配血时,技师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血液的配血准确性。
c. 配血结果出来后,技师应核对结果和样本标签,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 输血前查对制度a. 在进行输血前,护士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输血医嘱,确保输血的合理性。
b. 护士应核对输血血袋的标签和患者的身份,确保输血血液的准确性。
c. 在输血前,护士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5. 输血操作查对制度a. 在进行输血操作前,护士应核对输血血袋的标签和患者的身份,确保输血血液的准确性。
b. 护士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输血操作,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用文档.. 输血查对制度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订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一、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1、抽血前必须两人核对病历医嘱、交叉配血单、患者血型化验单、输血前5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及条形码。
2、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只有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二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3、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采血时必须一人一次,如同时输两人血时,应分别执行。
4、抽血时对化验单与患者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年资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化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二、取血查对制度到血库取血时,与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
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有无溶血、血凝块)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袋号、血型、血液种类、输血数量,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三、输血查对制度1、输血前患者查对:须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
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2、输血前用物查对:检查袋血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振荡,勿加温,勿放人冰箱速冻,在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过长(血液取回后在30分钟内输用)。
3、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配血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血型,查看床头卡、腕带,以确认受血者。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继续输注另外血袋。
输血期间,密切巡视患者有无输血反应。
5、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进行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二人)、并作好相关护理记录。
输血科查对制度一、背景介绍输血科作为医院内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处理输血相关的工作,包括血液采集、储存、配型、交叉配血、输血操作等。
为了确保输血工作的安全和规范性,输血科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查对制度,以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二、查对制度的目的1. 提高输血工作的准确性:通过查对制度,确保输血先后的操作和信息准确无误,避免输血错误和潜在的风险。
2. 确保血液的可追溯性:通过查对制度,记录和追踪血液的来源、采集时间、储存条件等信息,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进行溯源和追溯。
3. 保障患者的安全:通过查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型配对、血袋标识、输血记录等环节的准确性,避免患者因输血错误而遭受伤害。
三、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1. 输血前查对:a. 患者信息查对: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b. 血型配对查对:核对患者和血袋的血型,确保血型配对正确。
c. 血袋标识查对:核对血袋上的标签信息,包括血型、血袋号、采集时间等,确保血袋标识清晰可读、无误。
d. 输血医嘱查对:核对输血医嘱的内容和患者信息,确保医嘱准确无误。
2. 输血中查对:a. 血袋标识查对:在进行输血操作前,再次核对血袋上的标签信息,确保血袋标识正确无误。
b. 输血记录查对:在输血过程中,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输血速度、输血量等信息,并与实际操作进行对照,确保记录准确无误。
3. 输血后查对:a. 输血记录查对:核对输血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记录包含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输血量等信息。
b. 不良反应查对:在输血后观察患者是否浮现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相关部门。
四、查对制度的执行流程1. 输血前查对流程:a. 护士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和输血医嘱,确保患者身份正确,医嘱准确无误。
b. 护士核对患者和血袋的血型,确保血型配对正确。
c. 护士核对血袋标签信息,确保血袋标识清晰可读、无误。
2. 输血中查对流程:a. 护士核对血袋标签信息,确保血袋标识正确无误。
输血科查对制度引言概述:输血科查对制度是指在输血科医疗机构中,进行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查对制度是指在输血过程中,通过核对患者信息、血液产品信息以及输血操作等环节,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输血科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性1.1 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在输血前,查对制度要求医务人员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以确保输血操作对象的准确性。
1.2 核对患者过敏史和疾病史查对制度还要求医务人员核对患者的过敏史和疾病史,以避免输血过程中浮现过敏反应或者其他不良事件。
1.3 核对患者血型和血型抗体输血前,查对制度要求医务人员核对患者的血型和血型抗体,以确保输血血液产品的匹配性,避免ABO血型不合或者Rh血型不合等问题。
二、保证血液产品的准确性2.1 核对血液产品标签查对制度要求医务人员核对血液产品的标签,包括血袋标签、血型标签、有效期等,以确保使用的血液产品符合患者需求。
2.2 核对血液产品的配型信息在输血过程中,查对制度要求医务人员核对血液产品的配型信息,包括ABO 血型、Rh血型等,以确保血液产品与患者血型的匹配性。
2.3 核对血液产品的保存条件查对制度还要求医务人员核对血液产品的保存条件,包括温度、过期日期等,以确保血液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保障输血操作的准确性3.1 核对输血操作流程查对制度要求医务人员核对输血操作流程,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记录等,以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2 核对输血设备和器材在输血过程中,查对制度要求医务人员核对输血设备和器材,包括输血针头、输液管路等,以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3.3 核对输血速度和输血剂量查对制度还要求医务人员核对输血速度和输血剂量,以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输血过快或者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
四、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4.1 核对输血前的预防措施查对制度要求医务人员核对输血前的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感染的措施、预防输血反应的措施等,以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李生晓梦晓李飞刀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再上传必究
输血科查对制度
(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
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
住院号、姓名、性别、血型、交叉试验结果、血瓶号、采
血日期、血液质量。
(3)发血后,受血者血液标本保留24小时,以备必要时
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