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及其建议分析【摘要】湿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湿地面临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本文通过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管理不到位、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管、制定科学规划等建议。
未来应加强湿地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通过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评估和总结,为未来湿地保护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管理, 湿地利用, 现状分析, 问题分析, 建议, 效果评估,总结, 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 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湿地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湿地资源,各国纷纷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和措施。
当前湿地保护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监管不力、生态恢复效果不佳、利益驱使过强等。
通过深入研究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对于更好地实现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推动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2 研究目的湿地是珍贵的生态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本文旨在通过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政策、提升湿地保护水平提供借鉴和指导。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探讨当前湿地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其成因和影响;二、剖析当前湿地利用的现状,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三、总结国内外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四、评估当前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效果,为未来政策调整和决策提供依据。
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对策1. 引言1.1 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们不仅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也扮演着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湿地可以帮助净化环境、防止洪灾、保持土壤水分和调节气候。
保护湿地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至关重要。
湿地的保护对于气候调节和水资源保障也至关重要。
湿地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并净化水质。
它们同时还可以在气候变化时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
湿地资源保护对于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至关重要。
湿地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为农业、渔业、旅游等产业提供支持。
保护湿地资源不仅可以保障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企业应该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共同致力于湿地资源保护的工作中。
只有充分认识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对策,才能更好实现永续发展目标。
湿地资源保护是当今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环境。
2. 正文2.1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包括沼泽、河流、湖泊、海湾等多种形式,这些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适合各种植物和动物生存繁衍。
在湿地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珍稀植物和动物,它们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链条,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湿地不仅为许多物种提供了家园,还对全球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湿地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起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
湿地还能够防止洪灾和干旱的发生,保障水资源供应。
在这些方面,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许多湿地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大量湿地面积在缩减,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
我们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湿地的功能及其利用与保护摘要分别介绍了湿地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并提出湿地的利用方法和保护措施,以期人们能够充分认识湿地的功能价值,学会尊重湿地、爱护湿地和保护湿地。
关键词湿地;功能;利用方法;保护无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即为湿地,如滩涂、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是天然湿地的类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湿地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湿地的功能1.1生态功能湿地是独特的生态系统,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湿地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很高的生态系统。
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防止自然灾害方面功能十分显著。
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许多湖泊曾经发挥着储水功能,防止了无数次洪涝灾害;许多水库,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2经济功能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中国鱼产量和水稻产量都居世界第1位。
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的造纸材料。
人工湿地在净化城市污水等方面显示出廉价高效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
亚洲、澳洲和拉美也在越来越多地建造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并投入运行,广泛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和各种工农业废水。
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湿地是地球上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
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湿地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济效益评价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增加当地旅游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当地就业,提高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镇化进程。
然而,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度开发和滥用湿地资源可能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湿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管理和保护不力的现象,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容易发生违规开发和破坏行为。
另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往往存在冲突,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平衡和协调机制。
为了实现湿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益最大化,必须对湿地旅游经济效益进行科学评价和研究。
经济效益评价是评判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过综合考虑湿地旅游资源的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外部效益,可以全面评估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还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和需求,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湿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和措施,才能实现湿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评价的关注,促进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山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与保护的探讨◎陈其应 黄琦 苏炳欢摘要:山口红树林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
该湿地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对构建和谐、绿色的生态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该湿地的基本情况及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山口红树林湿地;自然资源;生态建设一、山口红树林湿地状况红树林一般是指分布在亚热带、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红树林所具有的发达根系,使得其能够在海水中生长。
它的种子一般情况下,会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为小苗,脱离母体后坠入淤泥中生长。
红树林主要是由红树科植物及其他科树种组成。
其中,红树科植物又可以细分为真红树、半红树、伴生植物等三种。
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海洋类型保护区,位于广西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2002年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湿地总面积8000 hm2 ,海岸线长50km,红树林有林面积818 hm2。
湿地内气候湿润,降雨量充沛,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16种,真红树林有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半红树植物有黄槿(Hibiscus tiliaceus)和海芒果(Cerbera manghas)。
枝繁叶茂的红树林为鸟类及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资源。
此外,保护区英罗港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海榄林,是全球重要的红树林基因库[1]。
二、山口红树林湿地价值红树林湿地作为独特的海岸生态组合,形成了特殊的自然景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一)山口红树林湿地为生物提供了理想栖息地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物种多样化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关于走湿地公园发展之路促进城区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与建议湿地是地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兼具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多重功能,保护利用湿地资源已成为全球性共识,我国近年来对湿地的保护利用意识不断增强,国内众多城市对如何实现湿地的科学保护、有序利用这一崭新课题也做出了探索实践。
**城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湿地资源比较丰富,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的有机统一,走一条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湿地公园发展之路,对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涵养山海相拥知名旅游城市气质、彰显国际性生态型海滨城市特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率先破题的发展实践也将提供宝贵经验借鉴,带动全市湿地资源整体步入保护利用良性循环新阶段。
一、湿地资源现状分析1.湿地概念及功能。
根据1971年在伊朗签署生效的《湿地公约》中给出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或为半成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以该定义为基础,我国在1995年启动的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将湿地分为滨海、河流、湖泊、沼泽四类自然湿地和一类人工湿地。
湿地是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不仅具有调节气候、降解水体污染、保持水源、保护海岸、提供生物栖息场所、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功能,还具有蓄洪防旱、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和工业原料、提供城乡居民游憩场所、提供野外科学研究场所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库”。
2.**城区湿地资源概况。
根据2019年**区林业部门开展的专项调查,该区域湿地分为海岸湿地和河流湿地两种类型共22948公顷。
海岸湿地面积22630公顷,分布在**街道680公顷、**街道618公顷、**岛乡615公顷、**乡594公顷、**道20193公顷,由潮间带连成一体。
河流湿地318公顷,其中:排淡河18公顷,经**街道、**街道由大**入海;**河225公顷,进入**境内分叉,一支向东直接入海,一支向南经**入海;善后河75公顷(以河中心与**为界)经埒子口入海。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分析摘要:湿地保护区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为智慧生物的生存予以各种宝物资源。
湿地保护区一般在阴暗的森林和缓流或流水的水域,蕴藏着各种独特的地理优势。
事与愿违,在前期的快速发展阶段,没有认识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过度开发利用湿地储备,从而致使湿地储备资源不断减少。
鉴于不断研发,已被化学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湿地保护势在必行,但湿地保护不是简单的退耕还林等补救措施。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保护引言:湿地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与原生自然生态系统过渡的区域,其良好的生态净化功能非常强大,更是享誉海内外的“地球之肾”。
本文内容探讨了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补救措施,并参照结湿地保护区具体情况的测算提出了相应的有力建议。
一、湿地保护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社会效益湿地保护区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创造了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许多湿地保护区自然风光秀丽,是当时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此外,湿地保护区适宜的良好生态环境也是智慧生物栖息的选择之一。
在当今社会的研究内容中,很多湿地保护区历史悠久,在外有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它们具备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市场价值,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予以了充分的证据。
2、经济效益湿地保护区内还有相当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盛产鱼、虾等农产品。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区内群众的支出力度,对区内的农业经济、化工、生活等方面给予了最低限度的支持。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湿地保护区蕴藏着各种独特的地理优势,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等,结合现场实际,大量资源为全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予以了指引。
尤其是众多的湿地保护区隐藏油田着,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具备重要的社会意义。
3、生态效益湿地保护区还具备强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在有机物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湿地保护区充分发挥了良好的生态自然修复系统作用。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三江平原湿地形成因素组合正确的是①气候冷湿②地形地平不理排水③土壤存在冻土层不利地表水下渗④河流较多,降水较多⑤植被稀少⑥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A.①②③⑤⑥B.①③⑤⑥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地的形成主要从地表大量积水分析,从降水量、蒸发量、河流水、地形影响排水和地表下渗等方面分析,故与⑤⑥关系不大。
故选择C项。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江湿地发生怎样的变化A.湿地数量增加B.湿地数量减少C.湿地质量下降D.基本没有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从图中信息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小。
故选择B 项。
【3】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荒垦殖B.气候变化C.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D.矿产资的大规模开发【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减小,所以是过度开垦导致湿地减少。
故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湿地问题。
2.西藏和黑龙江沼泽湿地面积广大。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1】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B.纬度高,蒸发微弱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D.气温低,蒸发微弱【解析】沼泽湿地的形成与降水、地形、气温、地形等因素有关。
西藏内陆高原,地形的阻挡,降水稀少,排除A;冰雪覆盖描述的是西藏的自然景观,排除C;西藏地势高,起伏大,排除B;西藏地势高,黑龙江纬度高,二者温度低,蒸发弱,故选D。
【2】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答案】D【解析】黑龙江湿地减少,主要原因是人为的破坏,由于50年代不断拓荒,不断的破坏湿地,耕地不断的增加。
浅析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精编杭州西溪湿地是杭州市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杭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西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杭州市的重要生态旅游景区。
随着杭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溪湿地的开发和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目前,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主要集中在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方面。
政府投资大量资金进行了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升级,包括修建了步行道、观景台、游客中心等,使游客更方便地欣赏西溪湿地的自然美景。
同时,还建设了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进行了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大力推动湿地保护教育,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
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如湿地清洁、湿地植树等,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助力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在西溪湿地的发展前景方面,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杭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溪湿地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力度,保护好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珍稀物种。
未来,西溪湿地还可以在旅游资源上进行拓展,打造更多的旅游项目,如开发水上游览项目,开设湿地生态科普馆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
此外,可以与周边的文化景点进行联动,共同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从而提升整体的旅游价值。
另外,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开展更多的生态科研项目,推动科技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通过科研的支持,在保护西溪湿地的同时,也可以探索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杭州西溪湿地的开发现状和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当前正在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为主要目标进行开发,同时加强湿地保护教育和生态修复工程。
未来发展可以通过拓展旅游资源、加强科研合作等方式进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下,西溪湿地将成为杭州乃至中国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湿地景区之一。
浅谈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湿地是一个面积不大,但是生态价值却非常高的自然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气候稳定与调节作用;2、水质净化作用;3、生态保护作用;4、资源开发与利用;5、科学研究和教育价值。
因此,湿地是我们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湿地具有气候稳定与调节作用。
湿地可以缓冲气候变化的影响,减缓火灾、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同时,湿地还具有调节气体成分的作用,它能够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的含量,有助于保持大气的稳定性。
其次,湿地具备水质净化功能。
湿地是自然过滤系统,可以过滤掉水中的有害物质,清洁环境。
湿地可以自然净化环境中的液态和气态污染物质,如氨气、硫化氢等,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再者,湿地具有生态保护作用。
湿地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殖等生态条件,对于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贡献巨大。
湿地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使得各种生物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相互依存、互相制约。
此外,湿地具备资源开发与利用功能。
湿地是重要的渔业、农业、林业等资源区,其植物和动物资源也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加工、化学工业等领域。
人们可以在湿地开展旅游、狩猎、观鸟等各种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满足。
最后,湿地还具备科学研究和教育价值。
湿地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研究湿地的动植物、环境、生态系统等方面深入探究其奥秘,有利于促进生态科学的发展。
湿地也可以作为教育基地,为学生们提供科学知识的学习、研究的场所。
为了保护好湿地生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强湿地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工作。
湿地保护需要从立法、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入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和标准,确保湿地的生态安全。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学修复工作,对于已经破坏或受到污染的湿地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
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对策1. 引言1.1 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湿地资源保护是环境保护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湿地作为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复杂、自然生态功能强大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都生活在湿地中,保护湿地资源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物种的繁衍生息。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源涵养、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洪防涝等,保护湿地资源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湿地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如提供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等,保护湿地资源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湿地资源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认识到湿地资源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
【字数:221】2. 正文2.1 湿地资源保护的意义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湿地可以为众多物种提供栖息地和繁衍环境,是许多植物和动物的家园。
许多候鸟也依赖湿地作为迁徙途径和栖息地,在湿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候鸟可以找到丰富的食物和安全的栖息地,帮助它们完成迁徙过程。
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减少洪涝灾害。
湿地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当气候变化或暴雨来临时,湿地可以缓冲水流,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湿地还能够净化水质,保护水资源,减少土壤侵蚀,维持水域生态平衡。
湿地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湿地可以提供渔业资源、纺织原料,同时也是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保护湿地资源不仅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保护湿地资源,我们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 影响湿地资源保护的因素影响湿地资源保护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扎龙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及途径研究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今年来也在其旅游开发中打出了生态旅游这一主题。
本文对扎龙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及开发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扎龙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标签: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从近年来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生态旅游所占的比重日趋提升,扎龙湿地作为黑龙江省十分适合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自然保护区,也有着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为了更好地促进扎龙湿地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也应当制定适宜的开发策略,充分发挥出扎龙湿地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从而使得扎龙湿地保护区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
一、扎龙湿地保护区简介扎龙湖湿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鹤类水禽生态保护基地,总占地约有21万公顷,风景优美,水域密布,在我国也有着“鹤乡”之称。
扎龙湿地保护区与1976年开始筹建,目前已成为国家级4A景区,也建设了多个景点,如九间房、龙泡子、榆树岗、土木克西岗等等。
从近年来扎龙湖湿地保护区的开发情况来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资源存在开发过度的问题,特别是在土地开垦方面,由于部分湿地区域开垦过度,对于地表径流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因而在扎龙湿地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当注重对于其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旅游开发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前提。
同时,降水减少、工业污染、气温变化等也对于扎龙湖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扎龙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优势扎龙湿地保护区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也有着很多优势,例如在自然环境方面,扎龙湿地有着丰富的水域,水草丰茂,风景秀丽,成为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一道独特的风景。
同时,扎龙湿地也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形成了我国最大的以鹤类为主的水禽生存自然区域,有丹顶鹤、闺秀鹤、白枕鹤、灰鹤等多种国家保护鹤类动物。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的概念、分布特点及其重要的生态价值。
2.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3.分析某区域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思路,并探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湿地概述1.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两大类型(1)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两大特点(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
(2)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4.我国湿地的分布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二、“地球之肾”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1)较高的生产力。
(2)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重要作用3.洞庭湖湿地的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和旅游观光等。
三、湿地资源问题1.原因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
3.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4.洞庭湖的萎缩(1)原因错误!(2)影响:调蓄洪水能力降低,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
四、保护湿地1.湿地破坏的危害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及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
4.洞庭湖“变”大了的原因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
[问题探究]根据教材P41图2—7,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1我国湿地的东西分布有何差异?提示:东多西少。
探究2海南岛红树林湿地是淡水湿地吗?其主要作用是什么?提示:红树林湿地是咸水湿地。
分布在沿海地区,具有防止海浪侵蚀海岸、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的作用,是天然的海防林。
论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以杭州西溪公园为例
摘要:湿地与人类的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生态、经济效益巨大,探索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西溪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湿地湿地公园多重效益保护利用模式
近几年,我国开发和建设湿地公园的项目逐渐增多,“湿地”似乎成了时髦的名词,由于我国对湿地及湿地公园的认识和研究仍处初级阶段,一些观念和认识并不统一,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程度看法不同,再加上某些自然湿地的权属关系并不明晰,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
因此,在自然湿地开发和建设湿地公园一直都伴有争议。
一、湿地及其湿地资源的多重效益
湿地是指一些水陆交接的环境,包括低洼地区,泛洪平原,淡水或咸水所覆盖的地方,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为“湿地公园”。
我国湿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丰富的湿地资源是自然界赋予中华民族的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好我国的湿地资源,湿地与人类的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生态、经济效益巨大,提高对湿地的认识水平,合理规划利用湿地,全面保护我国的湿地生态系统已迫在眉睫。
(一)湿地的生态效益
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是生物多样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徒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降解污染物: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它活动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二)湿地的经济效益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水稻、鱼类是众所周知的湿地产品。
另外还有藕、菱、芡、茨菰、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副食品;有些湿地动植物还可入药;有许多动植物还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如芦苇就是重要造纸原料。
提供水资源: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是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众多的沼泽、河流、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
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
我国青藏、蒙新地区的碱水湖和盐湖中,不仅蕴藏有大量的食盐、芒硝、天然碱、石膏等普通盐类,而且还富集着硼、锂等多种稀有元素。
我国的重要油田大都分布在湿地区域。
(三)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
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
二、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西溪模式”模式构想
湿地类型很多:有海域、河口、河流和湖泊、沼泽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必须具有针对性,
地处杭州西北近郊的西溪湿地,是以鱼塘为主,河港、湖漾、沼泽相间的次生湿地,具有“杭州之肾”和“副西湖”美誉,是该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全国大中城市中唯一的一块城市湿地。
其水资源、多种植被及水生动物资源等保存完好,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其中70%是溪流、池塘。
历史上与杭州西湖齐名的西溪,现湿地生态遭受损伤,原有景致也显衰微,曾经占地60平方公里的湿地,因为受城市化扩张的蚕食,目前仅存10余平方公里,今年2月2日,第9个世界湿地日,国家林业局宣布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为了让湿地保护更加规范、有法可依,杭州市已将“西溪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调研范围。
将西溪湿地公园的探索,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希望打造出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西溪模式”
(一)、试点探索“湿地公园”保护模式,既要最大保护,也不排斥适度利用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为“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被定为全国首个湿地公园试点,相应确立了“积极保护”的思路,即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
以“湿地公园”的模式来实现湿地保护,这在我国还是全新尝试与探索。
西溪有1600多年人为干预的历史,属于次生态自然湿地,已不是国家生态保护区意义上的原始生态湿地,西溪湿地目前面积仅10余平方公里,这样小的范围,如果完全封闭保护起来,自我维持、自我循环的能力较弱,当物种衰退或死亡后,缺少补充,小环境有成为生态“孤岛”的危险而难以为继。
因此,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适度的人为干预,有助于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同时它又是国内大中城市中惟一的城市湿地,西溪更适合走“湿地公园”的发展之路。
(二)体现环境优先、最小干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的独特性,综合保护工程确定了环境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等六大原则。
综合保护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搬迁原先西溪地区农户和单位,减少湿地的人口负载和污染源,疏减农居和厂房,大大降低湿地区域内的建筑密度。
进行削层、整修后,粉墙黛瓦的朴拙民居静静地点缀在自然环境中,内部可以提供旅游服务,对影响景观、建筑质量差、密度较高的农居,全部拆除。
留下的空地则恢复植被、补种该湿地的乡土植物,避免人工斧凿痕迹过重的“公园化”种植。
同时,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污水纳管排放,或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装置,西溪湿地水质已经在逐步改善。
为了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最小干预,综合保护工程中有不少周到考虑、细心做法,尽可能保存西溪原貌,尽量少加干预和变动。
对生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水面,不采取清淤、沟通等人为保护措施,延续其自身良好的生态系统。
只是将部分封闭的小面积水体连通,利于物种在较大环境里自由交流,并吸引水鸟栖息;将鱼塘壁的坡度由陡坡改为缓坡,有利于湿生植物生长,为过往鸟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
再如原来西溪一带柿子树特别多,形态古朴苍凉,有许多巨大的鸟窝就筑在树枝上,水边则多见杨树柳树,有的大树向水面倾倒,历久形成奇异姿态,这些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今后西溪湿地内只能步行或舟行。
为方便游人西溪探幽,须铺设游步道,而游步道的设计和施工颇费心思,不能简单照搬一般公园或环西湖的行人道,国外常用的架空行人栈道与西溪的环境也不太相融,最后还是采用了不规则的石板或碎石铺路,中间不打混凝土,这样能起防滑作用、方便游人,又保护了典型地貌。
考虑到今后行船需要,有的河段进行了航道疏浚,河道两旁及时补种芦苇及一些沼生植物。
清淤护岸时,用“贴”淤泥的办法来加固塘堤,用木桩巩固堤岸,而且特意选用可以自然发芽的柳树桩。
(三)保护自然生态同时,负载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延续、湿地文化教育和普及等社会功能
在保护和恢复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的同时,上千年来西溪湿地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值得保护、应予保护。
西溪湿地范围内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一般不拆,“应保尽保”,修旧如旧,再现历史文化风貌。
西溪湿地留下的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也将得到挖掘和展示。
水乡渔火、龙舟竞渡等西溪民俗风情画,也要重现于世,在现代都市保留一曲“田园牧歌”。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表示,将陆续选择部分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户,迁回西溪湿地内,并组织农民耕种、养鱼,既保留了“活着”的农耕湿地文化,也可以承担旅游展示和服务功能。
此外,河渠行舟、碧潭网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极富江南水乡的田园气息,也有望成为游客参与度很高的旅游特色项目。
三、为保证“西溪模式”模式的实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与良好的生态景观,除了在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始终严格遵循“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基本原则,还应根据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保护措施:
(一)评估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图件库。
通过动态监测其时空变化,预测中长期的演化趋势,内容包括:建立卫星遥感信息接受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遥感中心;设立半定位地面观测研究站,并结合典型区域路线考察进行地面信息监测和空间定位监测等。
(二)对以湿地为对象的各类开发活动和开发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照有关法律严格管理。
把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湿地生态系统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使其得以持续地开发和利用。
(三)严格控制旅游人数。
这不但使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湿地公园活动中所产生的污染,更能较好地防止游客对植被的破坏。
(四).加强立法工作。
切实贯彻《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管理,使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五)充分发挥西溪湿地的文化特色和科普教育功能,向大众宣传西溪湿地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西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良好的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
1、陆健健,中国湿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国家林业局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9。
3、《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2004
4、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杭州大旅游发展规划(意见征求稿),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