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生活告诉我—温暖无处不在》体会在记叙文中恰当的运用议论抒

情的表达方式对表达中心的妙处。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的抒发感想,表达看法。教学难点: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的抒发感想,表达看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缘事而发,恰到好处”的将真实感受表达清楚。

教学方法:赏析分析发、发现法、实践法

课型:作文训练指导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辨析表达方式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我10岁那年,有一天,爸爸妈妈去给奶奶过生日,临走时,忘了给我留家门的钥匙,放学回家后,我坐在楼梯上苦等,结果被邻居发现,他们热心帮助我。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和动物都是大地之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善待生灵,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二、导入新课

三、写作指导

1、赏析《生活告诉我—温暖无处不在》

思考:①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中心是什么?

②找到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体会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面对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的大千世界,我们常常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不幸福。那是因为你总仰望天空,忽略了近在身边的幸福。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仔细体会,你会发现,生活中温暖无处不在。

用简单的自己感悟开篇,点题并引出下文的记叙事件。

噢,刘老师,当您做了这一举动时,也许是不经意的,也许是有意识的,但是,您知道吗?在我们这些热爱您的学生眼里,您是多么的伟大,了不起!为了不惊动这些正在熟睡的,可爱的孩子,您的举动真让我觉得受宠若惊,这样一件小事还不足够体现您对我们的爱吗?

直接表达作者对老师的热爱。

敬爱的刘老师,您的举动对于我的心灵是一次震撼。您这位美丽的女教师用阳光般的爱温暖了一个生长在山区贫困家庭女孩的心。

其实,用简单而干净的目光去凝视,你会发现,那份纯洁真切的爱正在弥散开来。温暖无处不在!

结尾的议论抒情锦上添花,既照应了文题,呼应了开头,又给人以启迪。

3、总结归纳

①议论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位置及作用

开头:引出叙述,点明题旨。

文中:过渡衔接,增强感染力,抒情更为强烈。

结尾:收束全文揭示(升华)主题

②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要求:抒发感受,提出见解要缘事而发、恰到好处。

四、写作实践

(一)选择练习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伴着妈妈的唠叨。早晨,是她的阵阵“闹钟”把我唤醒。晚上妈妈的“雷声”又猛烈的进攻,催我睡觉。因此,我没了钟,没了早晚的概念,我就编了个儿歌:“妈妈是闹钟,是雷声,常唤我起床,常催我早睡。”

但是,一但听不见妈妈的“雷声”,日子也难熬。妈妈出差了,我有条有理的生活秩序打乱了:果然一次少了本子,一次又忘了带笔。。

A、这时,我头一回感到妈妈的唠叨对我来讲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好听,那唠叨就像一曲爱之歌那么亲切,那么悦耳。

B、我爱妈妈的“雷声”和“雨声”。

(二)写作练习

阅读语段,在结尾添加感受的文字

作用:揭示(或升华)中心

要求:缘事而发、恰到好处

天色越来越黑,我只好坐在楼梯台阶上等,忽然听见楼梯里有脚步声,我一阵兴奋,却见上来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隔壁王阿姨,她看到我坐在门口,顿时明白了几分,忙招呼我:“佳,爸爸妈妈还没回来吧?到我家里等着吧!”说完拉起我的手就往家里走。“不,我就要在这里等!”我固执的说。“外面多冷啊,你穿得又不多,别感冒了!听话!啊!”阿姨话音未落,只见邻居黄叔叔风风火火走出来,边系着衣扣,边急切地问道:“佳,你爸妈去哪儿了?告诉叔叔,我去找!”说着就要去推车.楼上的张奶奶也出来了,摸着我的头说:“乖,这么晚了,还饿着肚子吧,快来先吃点饭!”张奶奶的小孙子还不满四岁,也推出玩具车,奶声奶气的喊:“姐姐别急,给你小汽车玩儿……楼道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五、布置作业

以期中考试作文片断为作文主体,在开头,结尾或者中间部分添加议论抒情的语句,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充实,主题鲜明。

字数:600——800。

要求:缘事而发、恰到好处

六、小结

同学们,所谓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其实就是在叙述中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或对所叙述的内容谈点看法,它属于文章的构思。构思的成功与否,只有用心感受生活,认真品味理解材料,才能“万法从心”,大到整篇的独特构思,小至一句妙语佳言也才能从心底流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