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复仇议 大学语文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86.50 KB
- 文档页数:32
柳宗元《驳复仇议》原文: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陈子昂(659年-700年,有争议)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
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yàn(1.审判定罪;主谳者。
——清· 方苞《狱中杂记》;主谳者亦各罢去。
又如:谳词(结案定罪的文书);谳治(审理案件);谳平(审议,平议刑狱);谳事(审理案件);谳囚(审讯犯人);谳案(审理定案)2. 将案情上报;请示,若州郡县所不能决者,谳之廷尉。
——《晋书·姚兴载记》. 又如:谳奏(将案情向朝廷上报或请示);谳文(向上司申报的议刑公文)。
3. 判明,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驳复仇议》。
4. 案件,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
——《汉书》又如:谳牍(判案的案卷);犯人的供词,拷治榜掠,无所得谳。
——清· 严有禧《漱华随笔·姜熊狱》。
臣伏见天后①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被动句1分,手刃1分,束身1分,句子大意1分)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我(从记载上)看到天后在位时,有个同州下圭人,叫徐元庆,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他终于能够亲手杀死父亲的仇人,再自缚其身投案认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处死徐元庆,然后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且请求将这一案例编入律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典。
我个人认为他的建议是不对的。
伏 1.趴,脸向下,体前屈:~卧。
~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
~输。
~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
降龙~虎。
5.隐藏:~兵。
埋~。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
~旱。
~暑。
~天。
7.姓。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伏惟: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归罪本指自首服罪,又指委罪于人功归于己,归罪于人(1).将罪过归于某人或某集体。
(2).自首认罪。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为贼虐)杀无赦。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表彰和惩处诛杀是不能同时运用到一件事情上的)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
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我听说“礼”的最根本作用,用来防止动乱。
如“礼”说,不要做凶残暴虐的事,凡是做儿子的杀害无辜之人,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
“刑”的最根本作用,也是用来防止动乱的,如“刑”规定,不要做凶残暴虐的事,凡是做官的杀害无辜之人,要处以死刑而不能赦免。
它们的根本作用一致,但运用起来有差异,表彰和诛杀是不能同时运用到一个人身上的。
《驳复仇议》唐柳宗元《驳复仇议》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驳论性的奏议,批驳初唐陈子昂提出地“既诛且旌”的论点,同时,该文高扬以人为本的光辉思想,对弱者的给予深切同情。
文中还深刻阐述了“调”即“和谐”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
全文立论清晰,层次分明、富有思想内涵,至今仍有启发。
《驳复仇议》作者柳宗元(773—819),该文是柳宗元在礼部员外郎任上写的一篇驳论性的奏议,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发的,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复仇议》中的观点是矛盾的,是不足取的,进而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3] 徐元庆为父报仇,杀了父亲的仇人,然后到官府自首。
对于这样一个案例,陈子昂提出了杀人犯法、应处死罪,而报父仇却合于礼义、应予表彰的处理意见。
柳宗元在文章中批驳了这种观点,认为这不但赏罚不明,而且自相矛盾,指出徐元庆报杀父之仇的行为既合于礼义,又合于法律,应予充分肯定。
虽然文章的主旨是要说明封建主义的礼义和封建主义的法律的一致性,但在吏治腐败、冤狱难申的封建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全文观点鲜明,逻辑严密,驳论有力。
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的合称,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1一、代词1.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2.指示代词: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
指示代词原指,那,那个,那些二、副词1.其,岂(岂)也。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2.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