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校典型案例:创新管理模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68.37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中,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成长,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就“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的实施途径进行探讨,希望对实际教学工作有所借鉴和指导。
一、理念和目标1.1 理念“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相互教育、指导和帮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管理模式。
它强调以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近距离互动为主要方式,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发展,实现学生成长成才。
1.2 目标“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能力、良好人格、坚定理想和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通过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建立有效导师队伍2.1 选派导师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教学水平高和富有责任心的专业教师作为导师。
导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为学生提供学业上、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
2.2 提高导师水平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校应该加强导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学校还应该对导师进行奖励和激励,鼓励他们更好地履行导师职责。
三、规范导师工作3.1 明确导师职责学校应该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包括指导学生学习、解答学生问题、帮助学生规划个人发展等。
导师应该在学生学习、实习和科研等方面起到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3.2 定期指导学校应该建立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确保导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定期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术和生活中的问题,确保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
四、加强学生指导4.1 倡导学生自主发展学校应该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管理模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国药科大学创新“一口清”管理模式,努力使辅导员成为学生事务的“百事通”,该模式有效提升了辅导员工作水平,取得显著效果。
“一口清”管理,打造“活字典”式辅导员。
“一口清”管理模式鼓励辅导员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准确了解学生第一手信息,做到对所带任何学生情况一口清。
辅导员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分阶段、有侧重地落实“一口清”制度。
在新生入学前,辅导员通过高考档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做到看学生照片说出姓名、籍贯、特长等信息。
在大一适应期,辅导员以服务者身份主动走进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心理辅导、校园活动、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
在大二、大三年级,面临学生考研、就业等个人成长发展问题,辅导员利用手机、QQ、微博、微信等多种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扩展“一口清”宽度。
在大四年级,辅导员通过就业意向摸底,全面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在接待用人单位时,辅导员能够详细告知学生的现实表现,并结合单位需求进行推荐,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全方位考评,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依据定性与定量、平时与年终、部门评价与学生测评、日常教育管理与学生工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中国药科大学辅导员考核及评优指标体系》,对全校专兼职辅导员进行全方位考核测评。
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和院部系齐抓共管的“大学工”机制,落实辅导员职务评聘和职级定级政策,将辅导员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超过半数以上的党政部门及院部系领导都有过担任辅导员的工作经历。
多渠道培养,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学校建立了分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辅导员培养体系,帮助辅导员把握医药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明确工作职责。
学校实施“新进辅导员导师制”,多名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中层干部被聘任为新辅导员导师。
学校鼓励辅导员积极承担形势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业指导课等教学工作,广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将辅导员和导师的作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中,这种模式的实施更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帮助。
本文将就如何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进行讨论。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实施者,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为了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学校需要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教学、指导和管理水平。
学校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师、邀请业内专家来校授课等方式,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
学校需要不断激励教师,提高其对“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认同感和积极性。
二、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在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学校要求为每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分配一名导师。
而选择导师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考虑导师的专业领域和个人优势,确保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合作愉快、顺利。
学校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导师在指导学生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激励或惩罚。
三、建立健全导师团队为了更好地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学校应该建立一支健全的导师团队。
这个团队包括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医学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
在这个团队中,每位导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教学经验,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指导。
学校需要为导师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确保他们在指导学生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学校还需要定期组织导师团队进行交流和经验分享,提高其整体水平和团队凝聚力。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依托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教学秩序,为导师提供良好的指导和管理条件。
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方式方法
哎呀呀,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方式方法这事儿。
你想想,辅导员就像是学生们在大学里的引路人,那得多重要啊!比如说,要是辅导员能够像个贴心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和学生们打成一片,那得多棒啊!就像朋友一样,随时能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他们出谋划策。
那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呢?咱可以多搞些有意思的活动呀!别总是那些
老一套的讲座啥的,偶尔来个户外拓展活动,大家一起玩玩游戏,既能增强团队凝聚力,又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辅导员的活力和亲和力。
这就像给一道菜加了新的调料,瞬间变得美味可口起来!
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呀!在微信群里随时和学生们互动,分享些有趣的
知识和信息,可不是那种死板的通知哦。
这就如同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多彩世界的窗户。
再说说沟通方式,可别总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势,要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呀!就像和好朋友聊天一样自然。
“嘿,同学,最近咋样啊?”这样亲切的话语多让人暖心啊。
还有啊,咱得鼓励辅导员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呀!就像运动员要不断训练保持状态一样。
这样才能给学生们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方式方法可太重要啦!这就像是给辅导员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他们更有活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咱可得重视起来,好好去做,让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
医学类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摘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医学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类高职稳定的重要保证。
要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医学类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必须建立和健全辅导员选聘机制和培训制度,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任务以及完善辅导员考评、激励机制等,以适应医学类高职发展需要。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措施前言:辅导员在所有的高校工作开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学校的稳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对学生品德、学习等方面的造成相应影响。
还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学院的观感。
所以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就至关重要。
1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性认识以及严格的岗位培训制度在进行辅导员人选的选聘时,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选聘标准。
医学类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知识水平,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里有部分辅导员就缺乏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且很多外聘辅导员年龄过大,且知识层次并不是很高,使得与学生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
1.2数量不足,工作强度大,定位不明确教育部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至少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
而现实情况中,许多医学类高职远远达不到,大多数医学类高职基本只能为每250、300名甚至更多学生配一名辅导员。
同一学校不同院系辅导员工作量也有不同。
要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辅导员工作就很难深入细致进行,因为深入引导较花费时间。
1.3专业素质不高目前伴随医学类高职的扩招,学生增加的同时辅导员的队伍也急剧膨胀,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要求降低了,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很多辅导员根本就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就匆忙上岗,一方面其本身的理论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同时缺乏专业的技能,更多的只是跟着感觉走,工作方式过于简单、呆板,无法令学生信服,缺乏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容易造成师生间的矛盾和对立情绪,工作无法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教育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中,引入“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
本文将从实施途径的角度,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
一、建立适应“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组织体系要想有效地实现“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适应这一模式的组织体系。
具体来说,需要完善相关教育管理机构、部门以及人员配置。
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中,可以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
需要配置专门的教育管理人员,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建立适应“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组织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实现更加科学、精细的教育管理。
在建立适应“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组织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机制。
具体来说,需要制定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规定,明确“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和要求。
这些制度和规定应该包括学生的指导计划、导师的指导责任、学生学业发展评价等内容,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机制,包括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方位指导、对学生学业发展的跟踪评估、对学生问题的及时解决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和导师的专业水平要想有效地实现“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和导师的专业水平。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师评优等方式,提升辅导员和导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好的学生指导能力和服务能力。
还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和导师的工作指导和管理,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案例本文将以某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为案例,介绍该团队的建设过程、成果以及经验总结。
一、建设过程某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始于2010年,该校在对辅导员队伍进行调研后发现,辅导员队伍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内容单一、沟通协作不足等。
为此,该校决定对辅导员团队进行改革和建设,提高团队绩效和服务质量。
1.制定目标和计划首先,该校辅导员团队明确了团队建设的目标,即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随后,该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计划,包括培训计划、沟通协作计划、工作量分配计划等,以确保团队建设的顺利进行。
2.加强培训和学习为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该团队加强了培训和学习。
团队成员参加了各类培训和研讨会,学习了最新的辅导理论和工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
3.优化工作流程为提高工作效率,该团队优化了工作流程,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标准和流程,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使得工作内容更加明确和具体。
4.加强团队协作为加强团队协作,该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建立工作交流平台、分享工作经验等,提高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使得团队更加团结和有力。
二、建设成果经过几年的建设,该校辅导员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效率提高经过团队建设,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工作流程的优化和任务分配的明确,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更加有条不紊,任务完成时间也得到了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服务质量提升经过专业培训和学习,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沟通协作能力的加强和工作经验的分享,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3.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建设使得辅导员团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工作协作更加默契,团队凝聚力得到了提高。
三、经验总结该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经验总结如下:1.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团队建设必须明确目标和计划,以确保团队建设的顺利进行。
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案例
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某学院辅导员团队建设工作的实际案例。
该学院辅导员团队由30余名辅导员组成,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班级和专业的工作。
然而,由于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人员之间的差异较大,团队协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沟通不畅、合作不够、工作任务不明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组织辅导员团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沟通和协作能力。
2. 设立辅导员团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以便更好地协作。
3. 建立辅导员团队的工作评估制度,定期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纠正不足和改进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该学院辅导员团队的工作得到了改善,沟通畅通了,合作更加紧密了,工作任务更加明确了,辅导员团队的工作效能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学生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得到了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 1 -。
基于医学高职学生视角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目的基于医学高职学生视角,探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方法本课题以3所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涉及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所需辅导员的帮助、对辅导员认可度及评价、对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培训以及考核等内容,同时对32名医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结果问卷及访谈分析发现,学生与辅导员间的双向沟通较少,希望辅导员能在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其提供帮助,并且在辅导员考评方面也提出了一些主张。
结论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在建立辅导员工作规范、转变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强化交流沟通、完善待遇、提高整体队伍素质、构建发展平台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为医学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依据。
标签:医学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与本科院校相比,医学高职院校起步晚、办学层次和类型较特殊,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尚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全面了解医学生对辅导员队伍整体认识状况和实际工作情况,2012年3~4月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成员,对省内3所医学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本课题组以3所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医学类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调查问卷(学生用)”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0份,回收率为98.3%。
问卷包括25项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辅导员的交流沟通、所需辅导员的帮助、对辅导员认可度及评价、对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培训以及考核等方面。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32名医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并对座谈会所得到信息进行分析。
2 结果2.1 医学生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心中辅导员应具备的品质前3项为:“沟通交流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占83%;“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占61%;“阅历丰富,能够做学生人生导师”的占57%。
辅导员队伍建设改革典型经验及典型案例1. 引言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辅导员队伍建设改革的典型经验及案例,旨在总结经验,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2.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能够提供学生所需的心理健康指导、职业规划咨询以及学业辅导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涯。
2.2 增强教育管理水平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还能够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协助学校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问题,保证教育教学秩序。
3. 典型经验总结3.1 加强培训与学习为了增强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一些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培训和学习活动。
通过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经验分享讲座等,辅导员队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3.2 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明确分工和责任,辅导员们能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3.3 激励与奖励机制学校可以建立激励与奖励机制来激发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例如,可以设立优秀辅导员评选以及奖金制度,激励他们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4. 典型案例分析4.1 案例1:某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某高校通过建立辅导员团队,有效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他们设立了心理咨询、学业辅导、就业指导等不同领域的子团队,并在团队内部实行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得辅导员们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
4.2 案例2:辅导员培训机制改革某大学针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机制进行了改革,他们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举办培训讲座,提供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分享。
此外,他们还鼓励辅导员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研究项目,促进个人学术能力的提升。
5. 结论辅导员队伍建设改革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培训与学习、建立团队合作机制以及激励与奖励机制,可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管理中,辅导员和导师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将“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教育管理中,是当前教育管理工作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如何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入手,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以及改进措施。
一、建立“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1. 制定明确的辅导员—导师制政策在高校内部,需要制定明确的辅导员—导师制政策,明确辅导员和导师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教育管理的权责清晰。
学校也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保证“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得到落实。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学校需要积极推动导师队伍的建设,选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良好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士担任导师。
导师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确保其具备辅导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3. 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体系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和成长平台。
学校还应配备一支专业的学生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指导,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需要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
学校还应着力培养学生成才观念、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为学生的成功发展打下基础。
2. 加强师生沟通和交流学校需要积极推动师生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在培养学生个人特长和发展潜能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和实践。
3. 建立专业学科导师工作室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领域,学校可以建立专业学科导师工作室,为导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和研究平台。
工作室可以为师生提供临床实践、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资源和支持,激发师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一、建立“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必要性1.1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是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区别性。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科知识系统性强且涉及医学专业的专业知识,临床实践以及近距离接触病患等。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关注。
1.2 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主动管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学术指导。
但实际上,由于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侧重于学生的管理和学术指导,时间和精力分配有限,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1.3 辅导员—导师制的优越性2.1 建立导师团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导师团队。
导师团队应该由资深的教授、副教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他们应该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2 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机制在建立导师团队的要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机制。
导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一对一的联系和交流机制,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生活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学术指导。
2.3 加强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协作辅导员在辅导员—导师制中的角色也需要有新的定位。
辅导员与导师之间需要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以确保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奖惩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与积极性。
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良行为,也需要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5 加强学生导师制的宣传与推广为了更好地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加强对学生导师制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宣传这一管理体系的优势和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并积极参与学生导师制的运作,使得这一教育管理模式得以完善与发展。
三、总结通过以上分析与讨论,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非常重要。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摘要】本文探讨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
通过建立辅导员制度、明确辅导员和导师职责、开展导师制培训、制定导师指导计划以及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高了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化成长。
这种模式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更好地满足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成长需求,对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实施途径、建立制度、明确职责、培训、指导计划、学生素质提升、学习动力、个性化成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学专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压力和竞争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学科知识繁多、实践技能要求高、临床实习时长长等。
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也备受关注。
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辅导员—导师制度,对于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希望通过本文对相关内容的探讨,为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为提高医学生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建立辅导员制度、明确辅导员和导师职责、开展导师制培训、制定导师指导计划和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并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师资建设Teaching Staff D evelopment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一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石乐王巍姚玉坏(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7)摘要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一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就是在医学本科生的教学管理队伍中,除了传统单一的配备专职辅导员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结合医学生的培养目标,配备学业导师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力量,配备临床导师作为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的突出力量,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教育、临床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辅导员一导师制”的双重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通过专职辅导员、学业导师和临床导师的积极引领,实现各路“育人纵队”的“横向衔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教育管理新模式,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关键词导师制辅导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途径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9.04.032The Implementing Way of"Counselor-Tutor System"Educational Management Model for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sSHI Le,WANG Wei,YAO Yuhuan(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17)Abstract The way to implement the"Counselor-Tutor System"educational management model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is to equip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team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with academic tutors as an important force to cultivate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ies,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single full-time counselors as the backbon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combined with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medical students.As a prominent force to improve medical students'clinical skills,clinical tutors practice the dual stud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 of"counselor-tutor system"which integrat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literacy education and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1.Through the active guidance of full-time counselors,academic tutors and clinical tutors,we can realize the"horizontal convergence"of various"educating columns",form a new mode of e 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 ll-round,all-round and whole-process education in a real sense,and form a"division of labor,cooperation and joint management"education personality style.Keywords tutor system;counselor;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ways of implementation在传统单一的专职辅导员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由于专职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众多,工作内容繁杂,工作的有效性和深入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1. 引言1.1 研究背景2000是指对研究对象的相关历史、发展、背景等方面的介绍和梳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途径。
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推动辅导员和导师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科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而辅导员和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在学术上提供指导和帮助,还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才成长。
在实践中,一些院校存在着辅导员和导师制度的差异和联系不明晰、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教育管理效果不佳。
研究如何推动辅导员—导师制度的实施,深化其内涵和实践,加强辅导员和导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本科生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课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中实施“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辅导员和导师制度的定义、作用、差异与联系,以及推动该制度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和导师在本科生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加强辅导员和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和深化辅导员—导师制度的内涵和实践,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成长。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关心与引导,进一步提升本科生的学习和发展水平。
1.3 意义实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辅导员—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定制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提升自我认知和成长。
医学类高校典型案例:创新管理模式推进辅导员队伍
建设
****大学创新“一口清”管理模式,努力使辅导员成为学生事务的“百事通”,该模式有效提升了辅导员工作水平,取得显著效果。
“一口清”管理,打造“活字典”式辅导员。
“一口清”管理模式鼓励辅导员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准确了解学生第一手信息,做到对所带任何学生情况一口清。
辅导员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分阶段、有侧重地落实“一口清”制度。
在新生入学前,辅导员通过高考档案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做到看学生照片说出姓名、籍贯、特长等信息。
在大一适应期,辅导员以服务者身份主动走进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心理辅导、校园活动、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
在大二、大三年级,面临学生考研、就业等个人成长发展问题,辅导员利用手机、QQ、微博、微信等多种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扩展“一口清”宽度。
在大四年级,辅导员通过就业意向摸底,全面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在接待用人单位时,辅导员能够详细告知学生的现实表现,并结合单位需求进行推荐,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全方位考评,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依据定性与定量、平时与年终、部门评价与学生测评、日常教育管理与学生工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大学辅导员考核及评优指标体系》,对全校专兼职辅导员进行全方位考核测评。
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和院部系齐抓共管的“大学工”机制,落实辅导员职务评聘和职级定级政策,将辅
导员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超过半数以上的党政部门及院部系领导都有过担任辅导员的工作经历。
多渠道培养,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学校建立了分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辅导员培养体系,帮助辅导员把握医药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明确工作职责。
学校实施“新进辅导员导师制”,多名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中层干部被聘任为新辅导员导师。
学校鼓励辅导员积极承担形势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业指导课等教学工作,广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通过举行辅导员技能大赛,举办学生工作论坛、辅导员沙龙,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定期选送辅导员参加学生工作事务专题培训,全力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