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0.13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单纯扩散:不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不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参与,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转运;易化扩散:物质转运的动力来自高浓度溶液本身的势能,细胞不另行供能,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转运,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参与;主动转运: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本身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细胞的代谢活动,逆浓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物质转运,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参与;入胞和出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饮泡或分泌囊泡的形式进入或排出细胞

2.简述由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到过程喝主要路径?

答:主要过程:(1)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2)激活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3)激活G蛋白效应器(4)产生第二信使(5)激活或抑制依赖第二信使的蛋白激酶或通道主要路径:(1)受体—G蛋白—AC信号转导途径()受体—G蛋白—PLC 信号转导途径(3)受体—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3,简述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答:静息时,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为钠离子的10到100倍。钾离子可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流向膜外,而膜对包内的有机负离子几乎不通透,于是他们便在膜外表面和内表面分别构成正负离子层,形成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此即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4,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1)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由于细胞介受刺激后,细胞膜结构中存在电压门空性钠离子通道开房,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细胞膜外钠离子快速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2)动作电位的下降支的形成由于钠离子通道失活,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钾离子外流,膜内电位由反极化状态恢复到原先静息电位水平(3)动作电位后膜内外离子的恢复细胞每兴奋一次或产生一次动作电位,膜电位出现一次波动后,膜电位虽然已经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但与静息状态相比,总有一部份钠离子在去极化时进入膜内,一部分钾离子在复极化时逸出膜外,出现了膜内钠离子的增多和钾离子的减少,细胞膜内外钠离子,钾离子浓度的变化激活膜上的钠泵,钠泵活动增强,将兴奋时进入细胞内的钠离子蹦出,同时将复极化时逸出细胞外的钾离子泵入,使膜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浓度也完全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构成后电位时相

5,简述静息电位,阈刺激,阈电位,峰电位,动作电位,钠泵,局部电位的含义?答:静息电位:细胞在未接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阈刺激:是引起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阈电位:去极化达到刚好产生动作电位时的电位钠泵:是指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逆浓度梯度将钠离子有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液,同时将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移向细胞内液,形成并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梯度的一种特殊膜蛋白局部电位:膜去极化的程度较小,未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不能形成动作电位的电位

9,以骨骼肌收缩的“滑动学说“说明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答:根据这一学说,肌纤维收缩时,肌节的缩短并不是因为肌微丝本身的长度有所改变,而是由于两种穿插排列的肌微丝之间发生滑行运动,即肌动蛋白细微丝像“刀入鞘“一样地向肌球蛋白粗微丝之间滑行,结果使明带缩短,暗带不变,H带变窄,z线被牵引向A带靠拢,于是肌纤维的长度缩短

3.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

(1)有很强的潜能;(2)有多相分化的能力;(3)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6.试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阈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并简述其原因

答;峰电位主要对应于细胞的绝对不应期,负后点位期细胞大约处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而正后电位期则相当于低常期原因:在峰电位的主要时期内,由于钠离子通道已经处于激活或失活状态,对刺激不能产生反应,此时兴奋性威灵,正处于绝对不应期;在负后电位或正后电位时期,钠离子通道已经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关闭状态,但由于电压门空性钾离子通道仍开放,钾离子外流仍继续,可以对抗去极化,因而阈强度的刺激不能引起膜产生动作电位,必须是阈上刺激才能使膜产生动

作电位,所以兴奋性较低,处于相对不应期或低常期。但膜电位复极化到静息电位之前的段斩时期内,钠离子通道已基本恢复到可被激活的备用状态,且膜电位的绝对值低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水平的差距较小,因而引起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比正常低,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故处于所谓的超长期

7,电刺激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可引起腓肠肌收缩,试分析这一过程中神经肌肉的生理活动过程级发生机制?

答:主要步骤:首先,当躯体运动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立即引起轴膜的去极化,改变轴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钙离子通道开放,膜外的钙离子进入轴膜内,使囊泡向轴突靠近,膜融合,破裂呈量子俟释放乙酰胆碱到接头间隙。接着,乙酰胆碱扩散到终板膜与N2型受体结合,是终板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引起钠离子大量进入膜内,发生去极化,接着使大量钾离子透出膜外,但钠离子的流入远超过钾离子的流出,总的效应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形成中板电位。再后,随着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终板电位随之增大,并使邻近肌膜去极化而达到阈电位水平,是肌膜爆发动作电位并传播到整个肌细胞。最后终板膜的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水解成乙酸和胆碱而失去作用。

8,骨骼肌的生理特性与其收缩机能有何联系?

答:在肌细胞兴奋传递过程中,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沿T管膜传入细胞深部;肌浆网和终末池的作用是通过对cu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和聚,触发肌节的收缩和舒张;三联管结构是把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相衔接或偶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1.血液有哪些主要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2)缓冲功能;(3)调节体温;(4)参与生理性止血;(5)免疫功能

2.血浆渗透压如何形成?有何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各种电解质构成,胶体渗透压是由各种血浆蛋白质构成。生理意义: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或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4.红细胞有哪些生理特征?个有何生理意义?

生理特征:(1)膜的选择通透性;(2)可塑变形性;(3)渗透脆性与溶血;(4)悬浮稳定性与沉降率

生理意义:(1)膜的选择通透性,红细胞从血浆中摄取葡萄糖,通过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产生的能量主要供应膜上NA+泵的活动,也用于保持膜的完整性及细胞的双凹圆盘形;(2)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运行时,必须经过变形才能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3)渗透脆性与溶血,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细胞内,使细胞膨胀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红细胞对地渗溶液的抵抗力称红细胞的脆性;(4)悬浮稳定性与沉降率,动物患病时血沉值会发生变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5.根据红细胞的生成,破坏以及红细胞生成调节的基本理论,分析导致贫血的各种原因。

红细胞的生成:是由红骨髓髓系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而成。

(1)某些放射性的物质或药物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造成再生障碍型贫血;(2)蛋白质和铁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若供应或摄食不足,造血功能将发生障碍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3)促进红细胞成熟和发育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12和叶酸,一旦吸收不足就可引发贫血(4)红细胞的寿命受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食物蛋白缺乏时,红细胞生存的期限缩短,导致贫血。

7.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①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作用。当血管损伤使血管内皮下组织直接和血液接触时,血小板被激活并发生显著的形态变化,表现为体积膨胀,形成棘状突起,并立即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