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 格式:doc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课程标准】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1.考查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访问亲历抗战的老人,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证人。
2.举办故事会,讲述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抗战的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3.举办抗战歌曲演唱会。
【重点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百团大战。
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配乐:感动中国】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八路军中有这样一位人物。
朱德总司令曾为他写下悼念诗词。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他就是以身殉国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将领。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我们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所感动。
今天让我们走进敌后战场的抗战,了解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封1937年,左权写给母亲的家书。
信中提到,日人大肆屠杀。
/这是一封熏染着战火硝烟的家书,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军的残忍,以及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我们来看1931年——1937年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一直处于失败状态。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奋起反抗的同时。
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一、忆首战告捷——平型关大捷1.背景:山西是我国的一个能源大省,它盛产什么呢?煤炭,很重要的矿产资源。
当时,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坂垣师团,企图夺取平型关,与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
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太原会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也开赴了前线。
那么,平型关有何战略地位呢?它位于山西东北部,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平型关是两山夹一谷,有制高点,正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
2.我们再来看交战双方:此战我军面对的是,日本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坂垣师团,它也是二战爆发前,日本的常备师团之一,属于甲种师团,战斗力很强,更是日军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敌后抗战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的抗战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的人物、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敌后抗战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树立英勇斗争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和重要作用。
2.难点:敌后战场抗战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作用。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事件,深入剖析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4.情感教育:结合抗战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资料: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3.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敌后战场的抗战场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历程,包括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战役,以及敌后根据地的建设等。
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作用。
每组选取一个典型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教授了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讲授,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下面是我在教学后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首先,我认为本次教学中我所使用的教学手段较为丰富,给学生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在讲解过程中,我采用了许多幻灯片和图片等媒体资料,以此使学生们通过视听方式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我还通过引导、提问和个体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与历史事件的联系,更好地明确了抗战历史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们对历史的认知需要加强。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中国抗战历史的了解非常肤浅,对历史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我采取了许多活动,如角色扮演和团队讨论等,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抗战历史。
同时,我也注意到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需加强。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注重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更加深入,更有价值。
最后,我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我发现在对课程内容介绍及任务要求的时候时间较为紧张,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准备时间。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有些学生的表现比较被动,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思考课程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总之,在这个历史课程中,我尽我所能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活动,并关注到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提高教学水平。
在回顾过程中,我认为我可以从中吸取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在历史教学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在本次历史教学实践中,我首先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视听习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有机会进行互动,展现个人观点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幻灯片和图片等多媒体工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工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的主题。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和英勇事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战役和英雄人物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2.难点:敌后战场抗战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历史思维;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
六. 教学准备2.多媒体设备;3.图片资料;4.历史地图;5.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2.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战情况;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重要信息。
操练(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形式(如游击战、地道战、破袭战等)及其战略意义;掌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敌后抗日军民英勇抗战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导入教师行为:•播放一段关于敌后战场抗战的短视频,展示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的战斗场景和抗日根据地的生活画面。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展示的是抗日战争中的哪个战场吗?这个战场有哪些独特的抗战方式?”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敌后战场的紧张与激烈。
•思考并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识别出是敌后战场,并提及游击战等抗战方式。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频展示和提问引导,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介绍敌后战场:简述敌后战场的形成背景、战略地位和作用。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敌后战场抗战案例(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详细分析战役的经过、特点和意义。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游击队员、民兵等角色,体验敌后战场的抗战生活。
•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记录关键信息。
•参与案例分析,积极讨论并发表见解。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投入角色,体验抗战的艰辛与英勇。
•小组合作探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内容丰富,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学习目标】1、平型关大捷及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及发展情况;2、体会八路军、新四军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百团大战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正确评价敌后战场的抗战【名词解释】敌后战场是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的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是在日本占领军所控制的后方,相对于日本军队和国民党政府军队正面交锋的战场而言,叫敌后战场。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平型关大捷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知识点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毛泽东《论持久战》(1)时间: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2)目的: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国亡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亡国论”的代表人物是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
卢沟桥事变后,汪精卫在他的各种演说中大肆宣称“战必大败”的“亡国论”,其代表作是题为《最后关头》的讲话。
(3)主要内容:①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
②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
③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④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4)意义:《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