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考点总结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考点总结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有哪些呢?地理知识繁多,同学们要认真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
北部与加拿大相邻,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濒墨西哥湾,海上交通便利。
2.领土组成: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居世界第四。
本土有50个州(本土48个州,2个海外州:3.人口和首都:有2.90亿人口,以白种人为主,属于移民国家。
首都华盛顿,位于美国本土的东侧,大西洋沿岸。
4.地形:平原为主组成——三个南北纵列带; 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b.中部------广阔的平原组成,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c.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5.河流和湖泊:.a.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b.五大湖--------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7.农业地区专业化:a.主要农产品:小麦、大豆、玉米。
b.主要农业区:乳畜带(国土的东北地区)、玉米带(国土的中部)、棉花带(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小麦区(国土中部,在玉米带的南北两侧)、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国土的西部地区)、亚热带作物带(墨西哥湾沿岸)。
8.工业:a.特点:工业体系完整,部门齐全。
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化工、电子、汽车、飞机等居世界前列。
b.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最著名的是位于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它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c.主要工业区:太平洋沿岸工业区,发展较快;南部工业区,开发较晚;东北部工业区,美国传统的工业区。
但是,美国的消耗量极大,是世界上进口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9.城市:纽约:大西洋沿岸,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芝加哥:美国中部工业中心,圣弗朗西斯科:有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洛杉矶:有著名的影视中心好莱坞,休斯顿:墨西哥湾沿岸的航天、石油工业中心。
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理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和地球运动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球体,赤道直径大于极地直径,南北半球面积不同。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公转的周期为365.25天。
3.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影响,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是标志着四季交替的重要时间点。
二、地球的自然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理学中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事物,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和动物等。
2.地形地貌:地形是指一个地区的地表高低、陡缓、平整的地形形态,地貌则是在地形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和地貌特征。
3.水文地理:水文地理是研究水文循环及其在地理过程中的作用的科学,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循环、水资源和水环境等。
三、地球上的人类活动1.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全球的居民总数,人口分布指人口在各地区、各国的分布情况。
2.城市和城市化: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城市化是城市人口、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形成大城市群的过程。
3.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等方面。
四、地球的环境问题1.气候变化: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导致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导致的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涝等。
3.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环境卫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总结:以上是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地球运动,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地球家园。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4. 地图的运用:学会阅读和使用各种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和气候系统。
- 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气候要素。
- 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水循环与河流:-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的形态、流域和水文特征。
- 地下水和湖泊的特点。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
- 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和人口问题。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
-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
-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合作。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遥感图像的解读。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 GPS在定位和导航中的应用。
五、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 环境破坏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2. 资源与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
3. 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
- 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
六、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验:- 气候要素的测量。
- 土壤和水质的分析。
2. 地理调查:- 社区环境调查。
- 地理现象的实地考察。
3. 地理制图:- 制作简单的地图和图表。
- 地图技能的应用。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对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的一个概括性总结,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所差异。
初二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地理下册重点总结初二地理下册重点总结本文档旨在对初二地理下册的重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快速复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近似球形的形状。
- 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缩小和扁平化表示,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地球的重要工具。
- 地球的四季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公转和倾斜轴所造成的。
- 地球上的经线是划分东西方向的线,而纬线则是划分南北方向的线。
第二单元:区域与分区- 区域是指具有一定特点和联系的一定空间范围。
- 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主要有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等。
- 世界上的地理区域可以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等大洲。
- 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主要考虑了地形地貌和人文环境等要素。
第三单元: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灾害事件,常见的有地震、洪水、台风等。
- 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包括开展科学研究、加强监测预报、合理规划设计等。
- 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方法包括建设防灾减灾设施、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第四单元:人口与城市-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内居住和定居的人的总数。
-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
- 城市是人口聚居、经济发展较为集中的地方,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以上是初二地理下册的重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教材或请教老师。
八年级册地理下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和人类的生活环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八年级下册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地理的知识点,下面我们来进行总结。
一、自然地理部分1. 气候带地球的气温和降水状况随着纬度的不同而出现各种变化。
根据纬度带来的气候差异,气候在全球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极地气候四种。
2. 自然资源按其来源和形态可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3. 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各种合作形式下,共同利用地区已有资源,开展经贸活动,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合作形式。
4.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风暴潮、洪水、干旱和沙漠化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尤其常见地震和洪水,因此我们要加强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的意识。
二、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与城市城市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经济文化活动在城市进行,形成城市化的现象。
城市也是人口聚集、资源集约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聚集地。
2.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公路、水运等各种交通方式都是重要的交通路线,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旅游与文化旅游是一种重要的产业,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体验,也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同时,文化在旅游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人类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景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例如我国的长城、故宫等都是重要的人文景观。
以上就是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地球的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八年级地理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理环境基础知识•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分类:大气、水文和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大气环境与水文环境、水文环境与地形地貌、大气环境与地形地貌2. 大气环境•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3. 水文环境•水循环和水资源•海洋水循环和海洋资源•淡水的分布、利用和保护4. 地形地貌•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演化和板块构造学说•地貌类型和特征•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第二章:人口与资源1.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的规律•人口的迁移和流动2. 人口问题•人口爆炸和人口老龄化•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应对措施3. 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节能减排•水资源问题和水资源保护•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第三章:城市与乡村1. 城市发展•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2. 城市问题•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3. 乡村问题•农村人口和农业问题•农村资源和环境问题•农村发展的路径和措施第四章:全球化与地缘政治1. 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全球化的利弊和挑战2.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的概念和特征•地区国家的利益和政治冲突•地缘政治的分析方法3. 重点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北美和拉美•欧洲和非洲总结本文总结了八年级地理下册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资源、城市与乡村、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1.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指地球上的陆地是在长时间内移动和漂移的。
•板块构造理论:指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个不断运动的板块组成的。
2. 气候和气候区划
•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期气温、气压、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气候类型:指在长时间内某个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形成的分类。
•气候区划:指根据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和分布情况,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域。
3. 自然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指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珍视和保护。
•环保措施:包括限制资源的过度开发、减少污染排放、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等。
4. 国内外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
•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水资源:包括水库、湖泊、河流等。
•农业资源: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等。
•工业资源: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名胜景点等。
5. 地球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指水分从地表升华、凝结、降雨再回到地面的循环过程。
•碳循环:指人类活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造成的影响。
•养分循环:指如氮、磷等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6. 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区域经济:指某一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就业机会等经济指标。
•文化交流:指不同地域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通文化。
•一带一路:指联合国将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成的一项全球计划。
以上是本文对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这些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探索和研究地球及其环境、自然和人文现象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八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地理知识点,这篇文章将为大家总结整理。
第一章:自然地理1. 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地球自转导致了日晷、经线、时差和地球自转偏向等现象。
而地球的公转则造成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日照时间、季节变化和与太阳距离的变化等。
2. 大地构造大地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构造性质。
地球的大地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是大地构造变化的其中表现。
3. 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季节的平均天气情况。
而天气则是指一天内的气象变化。
光、温、水和气输出在气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气候变化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
4.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水、气和生物四个方面,而人类活动则涉及到了资源利用、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第二章: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城市则是指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和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
城市化现象是世界上的一个普遍趋势,但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生。
2. 文化与习俗文化是指某个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语言、信仰、习俗、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传统与实践。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3. 国际组织与全球化国际组织是由各国政府或地区共同参与、共同决策的合作机构。
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联系和影响。
国际组织和全球化的发展推动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
总结:地理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地球环境,更能增强我们的地球意识和环保意识。
地理(八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1.我国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2.在自然环境的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差异,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北方地区的 1 月均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400—800mm,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的 1 月均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800mm 以上, 主要气候类型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4.北方地区的主要的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地区植被类型主要是亚热带绿阔叶林。
5.北方地区主要的耕地类型是旱地,主要农作物是小麦,花生,甜菜;南方地区主要的耕地类型是水田,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油菜,甘蔗。
6.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平原和高原,南方地区主要地形类型是平原,丘陵,高原和盆地。
7.北方地区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8.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9.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区的界线是昆仑ft、祁连ft、横断ft,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的最北ft脉是大兴安岭;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
10.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区的界线大体与一、二阶梯界线基本吻合,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地势。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以400mm 等降水量线为界,划分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大体与一月 00C 等温线和800 毫米年降水量线吻合,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11.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12.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有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黄土高原。
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八年级下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八年级下册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对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地球与地理坐标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因此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非常重要。
地理坐标是描述地球位置的方法,它由经度和纬度两个要素组成。
经度是指东西方向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不同的时区和航线;纬度是指南北方向的角度,帮助我们确定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天气条件,而气象则指短期内的天气现象。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气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如温带气候、热带气候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气象图的阅读和气象观测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
三、板块构造与地震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和地震的重要理论。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板块的运动方式,了解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地震的发生原因、测定方法和灾害防范措施,提高了我们的地震防灾意识。
四、水资源与水循环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水资源的分类和分布,了解了水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如蒸发、降水以及地下水的形成等。
五、城市规划与交通运输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布局和设计的过程,交通运输则是实现城市内外交通的重要手段。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城市的划分和分类,了解了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如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
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我们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影响,了解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平衡的维护等。
通过对八年级下册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征和地理现象,提升我们的地理素养。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地理区域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图5.1 p2)2、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的温度带可分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而温带有可进一步划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活动p3)3、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的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图5.4 p4)4、通过第5页活动,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与下列因素的联系:(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高山气候区;(2)气温和降水;(3)地形。
5、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程度,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别(图5.9-5.13 p7-9,阅读材料p10)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别(图5.14-5.24 p11-16)注:(活动p12、14)(1)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山脉阻挡湿润气流深入,降水稀少,因此本区主要自然特征是干旱。
(2)雅鲁藏布江河谷是青稞和小麦的高产地区。
原因: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1、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1)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天安门广场是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广场;(图6.2 p18)(2)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蓟)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金元明清各代先后在这里建都;(图6.5 p21)(3)北京是全国高等学校最集中的地区,众多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集中了许多国家级文艺团体;(图6.4 p20)(4)北京有无数名胜古迹:(八达岭)长城、明清故宫、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图6.6 p22)2、地理位置:(图6.3 p19)(1)经纬度位置:(40°N,116°E);(2)地理区域位置: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华北地区);(3)地形区及行政区域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西北经河北省出居庸关进入内蒙古高原,东北经河北省出山海关进入东北平原,向东经天津达渤海,距渤海仅150千米,向南是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向西经河北省出太行山进入黄土高原。
3、气候:(1)处于暖温带;(2)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寒冷干旱。
4、建设现代化大都市:(1)北京市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兴建许多新区和卫星城;(2)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注意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同时兴建地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华世纪坛以及一些高级旅游饭店和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3)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以及由环路和放射路组成的城市快速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关村是我国最早的高科技园区。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1、位置:香港和澳门位于祖国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港澳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制度: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经济:香港与祖国内地相连的铁路是京九线,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是中国大陆。
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而香港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可以进行紧密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图6.20 p31)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1、位置: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台弯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北临东海、南临南海、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
2、台湾自然地理: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最高山是玉山,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最长河是浊水溪,最大湖是日月潭,气侯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侯,温暖湿润。
3、资源:图(6.23-6.26 p35-36)(1)台湾岛是美丽而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2)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之称;(3)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森林之海”的美誉,樟树世界闻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4)旅游资源:我国东部最高峰玉山,日月潭等;(5)台湾岛其他的美称:“东南盐库(海上盐仓)”。
4、经济:(1)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产品以工业产品为主。
有利因素有: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工;海岛多港口;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2)台湾最大的城市和省会是台北,最大的海港是高雄港,台湾的城市分布在西部。
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地位和位置: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邻国最多的省区。
省会是乌鲁木齐。
是一个以维吾尔、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图6.31 p40 活动p42)2、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它们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3、气候特征:由于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所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侯。
这里有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4、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1)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着众多绿洲,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2)这里夏季高温、光照充分(热量充足和光照强烈有利于瓜果着色,如西红柿、石榴和枸杞),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水源来自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3)修建引水渠、灌渠、尤其是著名的坎儿井引水工程;(4)小麦、玉米和高粱是主要农作物,基于新疆特有的光热条件,棉花(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使新疆成为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甜菜和多种瓜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
新疆的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绿洲地区。
(活动p43)5、能源、资源开发:(1)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储量约占全国陆地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主要分布在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
(图6.39 p46)(2)西气东输工程:(图6.40 p47)路线:起点轮南——终点上海,经新、陇、宁、陕、晋、豫、皖、苏、沪影响: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迅速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由于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所以西气东输可以改善东部环境;此外还会改善沿线地区因薪柴砍伐而带来的环境和生态压力。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1、地位和位置: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紧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
位于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为主。
属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南部地区。
本区有两条南北大动脉京广线和京九线。
(图7.1 p50)2、经济:(1)本区是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的投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2)本区平原广阔,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毗邻港澳和东南亚,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区利用其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大量外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理念。
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外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地区,与他们的合作模式是“前店后厂”。
这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图7.4 p52)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1、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境内,横断山脉最南端,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和与泰国、越南水路相连,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于热带季风气侯,地形属于云贵高原,位于第二级阶梯,位于南部地区。
(图7.10 p57)2、丰富的旅游资源:(1)热带雨林景观(植物、动物):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
“热带动物王国”: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通过58和59页的图7.11和7.12了解本区的动植物景观;(2)少数民族风情:本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
傣族的泼水节、佛教建筑群、竹楼、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菠萝饭和竹筒饭;(图7.14 p60)(3)旅游业: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
(图7.15 p61)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作用、问题和对策见62页-64页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自然状况:(1)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位于第二级阶梯,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
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
(图8.1 p66)(2)黄土物质来源——“风成说”占主导地位,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3)其他:五岳中的华山位于本区,全国十大旅游胜地五台山位于本区,同时它还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产地,其中山西省最多。
3、水土流失:(图8.4 p68)原因:(1)自然:黄土土质疏松的特性;降水集中在7、8月,多暴雨;(2)人为: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人类活动使植被破坏。
危害:(1)带走地表肥沃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2)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3)向黄河下游输送泥沙,使下游形成“地上河”,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都位于第二级阶梯。
(图8.8 p70,阅读材料p71)4、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和塌陷。
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