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8.29 KB
- 文档页数:3
科普类书籍读后感(精选11篇)科普类书籍读后感(精选11篇)导语:阅读科普类书籍,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科学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普类书籍读后感(精选11篇),供大家阅读。
科普类书籍读后感1小时候,我非常喜欢恐龙,买了许多恐龙玩具,也看过许多有关恐龙的图书,了解了一些关于恐龙的知识,也认识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恐龙。
比如,最凶猛的恐龙是霸王龙,最大的恐龙是梁龙,最小的恐龙是美颌龙,最聪明的恐龙是伤齿龙,最笨的恐龙是箭龙。
我一直对恐龙的生活及灭绝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这几天,读了《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另类新知”之《消逝的恐龙》以后,我对恐龙这种史前动物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1822年,英国一位喜爱收集化石的医生格丁·曼特尔在出诊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化石,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枚恐龙化石——一块禽龙化石。
最早的恐龙大约是在2.45亿年前出现的,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约1。
8亿年,它的足迹遍布七大洲,据统计,目前发现的恐龙属有285个,种有336个,然后在距今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了。
在恐龙生活过的时代,地理、气候和地球上的植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同时各种不同的恐龙也在不停地进化着,然后是灭绝和被新物种所取代。
目前获得的有关恐龙行为方面的证据非常稀少,但是1971年在蒙古境内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古生物学家们发掘出一具迅猛龙和原角龙的尸体,它们因角斗而互相纠缠在一起,它们几乎同时杀死了对方――而又及时地被封存了几千万年。
许多古生物学家穷竭一生研究恐龙的化石、足迹,希望找出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但是,到底有多少种恐龙?它们是温血的还是冷血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也正是这些问题,让恐龙探寻者们不断地忙碌着,让众多的古生物学家们为之疯狂。
对恐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消逝的恐龙》这本书,当一回恐龙侦探吧,研究研究这个在我们星球上走来走去、体形硕大、长相奇特的“怪物”,进入一个曾经令你神往,却终究早已逝去的远古时代,去探索和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未解之谜。
科普知识读后感五年级
吾读科学普及之篇,心有所感。
夫科学,乃探索天地万物之道,探幽析微,窥见宇宙奥妙之门径也。
今观此文,浅出深入,以简驭繁,使童子易晓其理,诚为启蒙之佳作。
篇中所述,或天文地理,或生物物理,皆以浅显之言,道出深邃之理。
如言星辰之运行,日月之更替,使人知宇宙之宏大;论及昆虫草木,又见生命之微妙。
文字虽简,而意蕴无穷,令人读之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且此文非徒传授知识,亦能激发童心之好奇,引导之以探究之心。
夫好奇心,乃学问之母,未有好奇心,焉得真知之?文中所引事例,皆贴近生活,使学者不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吾思之,科学普及之于教育,犹春风之于柳絮,能使枯木逢春,生机勃发。
夫学科学,非独为应考,更为开启智慧之门,培养解决问题之能。
故此类科普读物,实为铸就未来之基石。
此篇科普知识,既明理义,又通事物,使吾等读之,如沐春
风,心悦诚服。
吾愿荐之与同窗,共沐科学之光华,启迪心智,增长见识。
读罢斯文,感慨良多。
愿天下之童子,皆能借此等良篇,开卷有益,益智增识,将来或能登堂入室,为国之栋梁,为民之楷模矣。
科普类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科普类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普类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普类读后感1今年放暑假的时候,妈妈买了一本科普读物给我,书名是《追上爱因斯坦》,我对它爱不释手。
此书是由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彼得·加利森博士编辑的。
加利森博士专门研究科学史和物理学,他的作品主要探索了二十和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三大亚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实验、仪器和理论。
《追上爱因斯坦》描写了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
其中我对爱因斯坦的方程式感到特别好奇,因为它改变了世界。
它可以应用在军事上、科技上、医学上······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明星般的影响力。
它是T 恤衫和海报上的标语、还出现在北京的高桥上、柏林老博物馆外的雕像上、流行歌手的专集命名上······他的方程式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想应该是爱因斯坦那种超脱常规的思考能力,还有那种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的精神。
我虽然还不理解这个方程式的意义,但是有朝一日我希望能把它弄明白,或许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也不会轻易放弃。
我要学习爱因斯坦迎难而上的精神。
阅读《追上爱因斯坦》,不仅使我知道了爱因斯坦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更让我感动的是爱因斯坦那种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会一直鼓励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科普类读后感2每当人们望着深蓝的星空,看着无数闪闪发光的星星,心中便会有许多疑问:宇宙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什么看到月亮的背面?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正是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为深奥的宇宙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读了《小问题大百科》这本书使我知道很多关于宇宙的知识。
小学生科普知识读物读后感第一章:自然界的奥秘 (2)1.1 地球的形成与演变 (2)1.2 气候与季节 (2)1.3 动植物世界的秘密 (2)第二章:摸索宇宙 (2)2.1 太阳系的奥秘 (2)2.2 宇宙中的星系 (3)2.3 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3)第三章:科学的力量 (4)3.1 物理学的魅力 (4)3.2 化学反应的神奇 (4)3.3 生物学的故事 (4)第四章:信息技术时代 (5)4.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5)4.2 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 (5)4.3 人工智能的未来 (6)第五章:能源与环保 (6)5.1 传统能源与新能源 (6)5.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7)5.3 绿色生活的实践 (7)第六章:摸索生命科学 (7)6.1 生命的起源 (7)6.2 人体奥秘 (7)6.3 基因与遗传 (8)第七章:科技改变生活 (8)7.1 交通工具的演变 (8)7.2 家用电器的普及 (8)7.3 医疗技术的进步 (9)第八章:科学家的故事 (9)8.1 古代科学家 (9)8.2 近现代科学家 (9)8.3 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10)第九章:科学实验与摸索 (10)9.1 常见科学实验 (10)9.2 实验中的安全常识 (10)9.3 科学实验的乐趣 (10)第十章:科学精神与实践 (11)10.1 培养科学精神 (11)10.2 科学与实践的关系 (11)10.3 科学素养的培养 (11)第一章:自然界的奥秘1.1 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小学生科普知识读物》的第一章,为我们揭开了地球形成与演变的神秘面纱。
在这一节中,我了解到地球的形成源于约46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爆炸,即“大爆炸理论”。
宇宙尘埃在长时间的凝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们的地球。
此后,地球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最初的无生物状态,逐渐发展成现今生机勃勃的星球。
书中详细介绍了地球的形成过程,以及地壳、地幔、地核等地球结构。
这些知识让我对地球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科普知识读后感
这个小长假虽然不长只有三天,我看了关于两本关于科
技实验和科技谜题的两本书,这两本书使我懂得了不少知识!
一,保存泡泡这个实验很好玩,需要的材料是肥皂、吸
管、盘子、冰箱!先把肥皂放进水里做一盆肥皂水,把冰箱
冷冻室的温度调到最低度,用吸管对着盘子吹出几个大泡泡,
迅速把盘子放进冰箱的冷冻室,过一会再把盘子从冰箱里取
出来!哇!泡泡被冻成冻泡泡了!现在你的泡泡只要不熔化就
可以永远保存了!
二,学螃蟹吐泡泡的材料,一瓶可乐、一只牙膏、一把
牙刷,开始实验了,像我每天早晚刷牙一样,按照正常的步
虚刷牙,刷完牙后,不要漱口,喝一口可乐,你会感觉到嘴
里有很多小泡泡在跳舞,张开嘴像螃蟹一样把泡泡吐出来,
这个实验可好玩了!
周六,我和爸爸去图书大厦买学习辅导材料。买完之后,
我迫不及待地拉着他去科技图书区域。对科学知识相当痴迷
的我一眼就看到了《地球》,因为它封面图画非常精美。我
翻看了其中几篇文章,就赶忙央求爸爸买给我,爸爸也就得
不错,爽快的答应了。
这本书主要是说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它有精彩的内容:
高山磅礴,湖泊多姿,峡谷幽深„„超精彩的主题,近千个
知识点,全新揭秘不为人知的地球奥秘。科学的主题式分类
讲解,源于当今世界最权威的知识体系,并吸取国际最新研
究发现成果。这本书还有精美丰富的图片:珍贵的航拍精品,
使用的原理图片,清晰地场景照片„„近千幅精美图片奉献
一场视觉盛宴。这正是我和爸爸买这本书一起读的原因。
这本书每篇文章都写得非常精彩具体。其中的《大陆漂
移》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地球:大陆居然是漂浮着的,不停移
动的。首先,它告诉我们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大陆漂移假说
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并清楚、详细地
写出了魏格纳提出的观点,还解释了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
其演变规律,并在文字旁插了三幅原理图片。第一幅是2亿
年前,大陆大部分都连在一起,第二幅大陆稍稍分开一些,
那是大约1亿8000万年前的大陆,最后一幅是距今6500万
年的。三幅图生动体现了地球大陆的漂移、演变。一旁还有
用计算机把大陆拼接后的图片,这有力地支持了所有大陆原
来曾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还有《生命的演化》《气象奇景》《火山》„„等文章,
让我真是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在读这本书时,许多篇文章我和爸爸的观点不一样,引
起了许多的争论,其中的一次让我很是得意。
那是我们看到《太阳篇》时,上面有一个问题:一天中,
什么时候是最热的?没看下面的文章,我自己思考了一会儿,
有了一点想法。突然,灵机一动,不如来考考爸爸,“爸爸,
你觉得这题怎么解释?”
他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我觉得是中午12时左右最
热。”
我又问:“为什么?”
“因为中午太阳光直射地面,光线最强,热量上升最快,
自然是温度最高的时候。你认为呢,丁阳。”
“我觉得下午2点钟左右时最热。因为虽然12点时,
温度上升快,但不能立刻到达最高,下午的阳光虽弱,但加
上地面温度的反射,下午2点左右地面温度达到最高。”
我看见在我说的时候,爸爸听得一愣一愣的,似乎不太
明白,刚说完,他就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你说的不对!”
无谓的争辩没用,还是书中见分晓吧!哈哈!书上居然和
我说的差不多,这下爸爸哑巴了,冲我一通傻笑。
这本书不仅让我和爸爸知道了许多地球的奥秘,也多了
很多共同的话题。与老爸一起读书,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