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苏妹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8
例谈古今结合训练,培养学生作文真情流露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力的源泉,有真情的作文才让评卷老师眼睛一亮,心头一动,从而自觉地给这样的作文打高分。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不能表达真实的想法,只会运用熟烂的词语或句子,永远重复别人的话和思想,缺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成为许多语文老师关心的话题。
我校语文组今年申报中语会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至善至美,情满人间——“阅读、生活、真情”作文教学研究),获得批准立项,这个课题推动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做到:对古代事例或历史现象发表个人化的见解;对当代事例或生活现象发表个人化的见解。
古代的人和事虽已远离我们,但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再结合个人的思考发表一些评论或者抒发一点感慨。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生幼稚、片面、偏激的观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适时引导他们修正偏差的观点。
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三步训练法。
在写作文之前,训练要求是:1.个性化。
2. 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3.辩证地看问题。
4.实在真实,不唱高调,也不低俗。
第一步训练:引出话题,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楚汉相争,项羽由强转弱直至战败的历史事例,你如何看待项羽与刘邦?请发表你个人化的见解(要有个性的表达)。
阅完学生交上来的片段作文,我发现学生的观点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个人的思考,只有个别学生有出彩的观点:刘邦,我欣赏,他出身市井流氓无赖,却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之君。
打天下的过程充满艰辛,他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有价值的意见,一步一步地走向事业的顶峰,开启一个强大封建帝国,书写一个传奇的历史。
他是平凡人的希望,我们大多人都是平凡人,从刘邦的成功事例,我们会汲取无穷的力量,其实,创造伟业的人大多出身底层,只要奋斗,每个人都有可能创造各自的奇迹。
从做人的角度看,刘邦确实有不道德不光彩之处;但从帝王的角度看,他又很了不起,他统一四分五裂的局面,让百姓尽早脱离战乱的痛苦,把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比喻类命题作文审题指导〖考试热点〗近年中高考,比喻类话题作文试题常考不衰,成为最常见高考作文题型之一。
〖温馨提示〗这类试题,往往扣住材料主旨,以一个实物、一种现象或人物语言一个关键词语为中心生发出一个话题,引导考生深入探究话题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进而构思写作。
比喻类命题作文,顾名思义其题目整体或其中一个词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
与一般命题作文题目相比,比喻类命题作文题目能引发考生多向思维,在审题上增加了难度。
2010年中考作文中,比喻类命题明显增多。
我们在写作比喻类作文题目时,应注意审题:一、化虚为实。
以比喻修辞方法出现词语意思往往是“虚”,我们要找出它真实意思。
化虚为实,能够引领我们从朦胧走向清晰,帮助我们把握命题真实意图。
1.明确本体考生在审题时,首先要仔细揣摩,明确题目中喻体本体。
如,2010福建莆田中考作文题目《走过风雨》中“风雨”显然不仅仅是自然界风雨,其本体应是挫折、困难等。
再如,2010广东东莞中考作文题目《那天,我捡到了快乐钥匙》。
我们根据提示语“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真谛,找到获取快乐办法,捡到打开快乐之门钥匙……”我们不难看出“钥匙”不是指生活中我们使用钥匙,其本体是“真谛”、“方法”等。
2.吃透题意明确作文题目中比喻词语本体后,我们可以把本体词语替代原题中比喻词语。
这样,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揣摩题目意思。
如,《走过风雨》,我们可以换成《走过困难》、《走过挫折》等。
此时,我们不难明白题意是战胜困难、战胜挫折。
再如,《那天,我捡到了快乐钥匙》,我们可以换成《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真谛》,显然,题意是“那天,我懂得了快乐道理”;我们也可以换成《那天,我捡到了快乐方法》,此时题意是“那天,我找到了快乐方法”。
二、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而“实题”范围往往是比较大。
此时,我们应采取化大为小方法进行二次审题。
“化大为小”,首先要找准题目关键词,然后在关键词前加上一些限制性修饰语。
2011年黑龙江高考语文科目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1年黑龙江高考作文题目:中国崛起的特点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
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
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点评:海南华侨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高居贤说,对于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答题时应尽可能从一点下手,以小见大,把问题说透。
她说,材料中提供的几个点,其实有许多是与学生平时生活相密切的。
“例如,民生问题。
学生可从交通改善、家庭、城市的变化等身边事入手,再由此进行升华。
有许多学生考完后担心材料提供了这么多点,自己只抓住一个点来写,会不会离题了?对此,高居贤老师说,考生不必有这样的担心。
能抓住方方面面来说明中国的崛起固然更好,但是,从一个角度入手体现中国的崛起,是写作该作文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比面面俱到来得更加容易。
如果总想着把材料提供的点都写齐,会让自己觉得范围太大,太过宏观,无从下手。
高居贤老师强调,写好该作文,学生要注意审题,抓住自己熟悉的方面入手。
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足以突出作文主题。
而对于经济发展等问题则涉及较多的学生无法了解和掌握的数据,如果选择这些不熟悉的问题下手,容易造成假、大、空。
海南华侨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王樱雪则认为,学生觉得难度大在于许多考生平时对时事的关注度不够。
她表示,学生应在平时多关注社会热点,增强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光埋头于题海苦干,局限于为应试而应试,要多关注自己身边事。
2024年高考作文及范文7篇高考作文及范文篇1青岛九中高三1班郭雯婷如心二字便为“恕”。
所以什么称作“恕”,是用如对方之心思量,如对方之处考究。
这样,就能看见对方的世界,宽恕就变得不再那么难捱。
你曾打翻过无数只碗,曾擦破过无数件衣,曾顶过无数次嘴,曾伤过无数次父母的心。
你却又无数次看见早起的妈妈,肿着眼进了厨房;无数次看见爸爸,叹着气坐在沙发上睡不着。
他们亦为人,亦有气愤与抱怨。
但他们从未疏远过你,他们选择理解你的一举一动,尽力试着用你的眼光看看事情。
你曾让足球飞进教室,曾背后说过老师坏话起过外号,曾在课堂上将她气到无话可说。
又是一天清晨,你不出意外的见到神采奕奕的她向你要作业,为你讲习题。
你也曾听见她们说,他们还小,压力太大,不理解我们是有道理的。
多少年后,你必将忆起妈妈收拾碎碗时手指流出的血,必将念着被气出门的老师脸上浅浅的泪痕。
你终于学会用他们的眼睛看这世界,终于知道他们一直在理解你,终于体味到他们不断的原谅里道不尽的心酸混杂着放不下的心和舍不得的情。
你会不远万里,朝着他们的方向,迫不及待的,出发。
宽恕,让漂泊的游子注目着家的方向,牵引着无数学子回到那方小小的学校。
宽恕,牵连着每一颗在远方飞翔的心,羁绊着每一个走向远方的脚步。
我们看得见的,是他们带灰的衣服蹭脏了新买的衣服,看不见的,是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日复一日的热火朝天;看得见的,是他们在快餐店慢腾腾的点餐让我们迟了到,看不见的,是爷爷奶奶们眼中缭乱的食品图片和名称。
我们为什么看不见,因为我们还没学会设身处地的想想别人的世界。
每个看似无法原谅的人都曾经或正在为这方土地努力着,也许受益者又恰巧是什么都看不穿的我们。
宽恕,能让孤傲的个人理解到对方的难言之隐,能让孤立的个人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
宽恕,给一个群体了解另一个群体创造了契机,从而让所有的群体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社会。
所以,这不是一种生存技能,而是一种道德准则。
以恕己之心恕人,你我便也能把紫罗兰的芬芳常带在身旁,就能散发这种香气,带给他人以无穷的力量。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拟标题之选择题15道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潜)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⑤七八個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A.《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B.《逆境成就“高歌”》C.《进退皆有道,造化在一心》D.《传承中华文化》E.《归去田园,解放心灵》1.DE【解析】首先,细读材料,得出基本组合:①②句中蕴含的出世入世精神,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应A;①⑦句中蕴含的在乱世中不同的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方式,对应C;①④句可以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③⑥⑦句中面对现实挫折,陆游的无奈,苏轼的超然,屈原的抗争,谈谈诗人逆境中的高歌,对应B。
⑤⑥中辛弃疾和苏轼诗文中的“雨”给人带来的不同生活态度与思考。
D大而无当。
E仅仅针对①,缺乏组合,没有完成任务。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近年来,名校游成为风尚。
暑假期间,各地游客带着孩子来到北京,想一睹中国最高学府的风采、感受名校氛围。
由于游客众多,清华、北大两校均采取了限流措施,“进清华、北大难”的问题显现出来。
在清华门口,凌晨三四点就有人开始排队,有时早上6点多就将近达到上午场次接待3000人数的限制;北京大学虽无人数限制,但规定了参观时段。
就“进清华、北大难”的问题,你有何感想,请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例谈古今结合训练,培养学生作文真情流露作者:王智毅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3期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力的源泉,有真情的作文才让评卷老师眼睛一亮,心头一动,从而自觉地给这样的作文打高分。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不能表达真实的想法,只会运用熟烂的词语或句子,永远重复别人的话和思想,缺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成为许多语文老师关心的话题。
我校语文组今年申报中语会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至善至美,情满人间——“阅读、生活、真情”作文教学研究),获得批准立项,这个课题推动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做到:对古代事例或历史现象发表个人化的见解;对当代事例或生活现象发表个人化的见解。
古代的人和事虽已远离我们,但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再结合个人的思考发表一些评论或者抒发一点感慨。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生幼稚、片面、偏激的观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适时引导他们修正偏差的观点。
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三步训练法。
在写作文之前,训练要求是:1.个性化。
2. 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3.辩证地看问题。
4.实在真实,不唱高调,也不低俗。
第一步训练:引出话题,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楚汉相争,项羽由强转弱直至战败的历史事例,你如何看待项羽与刘邦?请发表你个人化的见解(要有个性的表达)。
阅完学生交上来的片段作文,我发现学生的观点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个人的思考,只有个别学生有出彩的观点:刘邦,我欣赏,他出身市井流氓无赖,却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之君。
打天下的过程充满艰辛,他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有价值的意见,一步一步地走向事业的顶峰,开启一个强大封建帝国,书写一个传奇的历史。
他是平凡人的希望,我们大多人都是平凡人,从刘邦的成功事例,我们会汲取无穷的力量,其实,创造伟业的人大多出身底层,只要奋斗,每个人都有可能创造各自的奇迹。
从做人的角度看,刘邦确实有不道德不光彩之处;但从帝王的角度看,他又很了不起,他统一四分五裂的局面,让百姓尽早脱离战乱的痛苦,把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面孔高一作文800字左右你看那春天里的绿色一抹,它绿得发亮;你看那夏夜里的星辰一颗,他不停闪烁;你看那深秋里的枫叶一片,他红得飒爽;你看那冬日里的雪花一朵,她纯洁如玉……所有的这些都能牵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喜爱陶醉,因为他们的面孔不加任何雕饰,是真实的美丽。
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面孔围绕在我们的身旁,他们或笑得纯净,或笑里藏刀,或怒斥,或赞扬。
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些面孔,正如哈姆雷特曾高呼的那一句:“人啊,看清这个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曾一直艰辛自然界微观粒子中J粒子的存在。
然而,他和其他同事经过无数实验,却终无所获。
这时,各种非议充斥在他们的耳畔,甚至有人讥讽说他走进了死胡同。
面对这些面孔,丁肇中在仔细分析试验后,艰信了自己的信念。
最终没有被众多批评斥责的面孔所牵绊。
香港大学将“荣誉院士”的称号授予82岁的扫地老太袁苏妹。
“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袁苏妹此前根本不知道旧生多次向学校提议给她颁发荣誉院士头衔。
接受荣誉参加典礼时,她“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副校监的颁授。
只是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
而面对众多赞扬的话语,老太坦言:“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变化。
”任何时候,她只是她自己,她没有被赞扬冲昏头脑。
因此,无论是过分的批评还是夸大的赞扬,面对这些面孔,我们要理性对待,不能失去自我。
而我们又应呈现给别人怎样的面孔呢?将心比心,我们需要真诚真实的面孔,那么我们就应呈现给他人真实的面孔。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对凤姐是“拜了又拜”,好话说尽,笑脸陪到底。
她阿谀奉承的虚假面孔无疑惹人厌恶。
而相反,有着真性情的晴雯却始终不愿讨好主人,她刚烈倔强,一直展现给人们一个真实的面孔,人们也自然喜爱他。
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与到外交部参观的女劳模合影时,他露出了最真诚灿烂的笑容。
在外交活动中,他的略带山东味的普通话和英语,以及对各种问题挥洒自如又分寸得当的回答更受世人喜爱,也正是他展现的真实面孔为他赢来了“个性外长”的称号。
山东高考语文作文(精选6篇)山东高考语文作文(精选篇1)读过一些历史书籍,便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
向来,我对这些历史人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心想,那么多的古人都被历史湮没了,如果他们没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何以会成为历史名人,然后被载人史册?有关这些历史名人的书读多了,于是就发现,他们真还是各有各的不同。
或者理想追求不同,或者所建功业不同,或者是品格不同,或者是人生的态度不同。
曾经,我很迷惑,有人称赞老庄的逍遥,可有人称赞孔孟的激情;有人称赞屈原的执著,可也有人称赞苏轼的洒脱。
他们的是是非非,究竟该如何评判呢?就拿庄子来说吧,是个地地道道看破红尘的人,他学问渊博,思想深远,有着很高的名望,就连楚王都慕名遣使请他为相。
可是,他对来使说,他宁愿一生在濮水垂钓,看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哪怕穷困潦倒,也不会去做相国。
而孔子呢?恰恰相反,明明知道自己“克己复礼”的主张不会被人采纳,却还要带着一群弟子边行边乞,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地去游说各国诸侯,让他们停止争战,要为民施仁术。
一个崇尚自然,一个热衷政治,可他们都是人们20__多年来不可忘怀的名人,你说,这是为什么?其实,不用多想就有了答案:人各有志。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志向追求的时候,他就会投入全部的情感,甚至独钟于此。
看看杜甫吧,他青年时就赶赴长安,希望能一展自己的才华,被朝廷重用,然后“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然而他却一生不得志,没有能真正获得过一次报效朝廷的好机会。
但是,他的政治抱负从未因此而衰减。
自己在战乱中逃亡,而心中惦记的却是广大饱受战乱的百姓,于是,写下了“三吏三别”以抒怀;自己困居浣花溪,屋漏无干处,却还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是杜甫,他心中只有国家与人民,所以无论他自己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他都在忧国忧民。
看看这些古代名人,他们因为自己人生有志,便一生为之倾情。
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沉迷于某事物者,我们就不要把他们想象成异类了,无论是“香港大学之宝”的袁苏妹钟情于做一位杂工,还是肢残也不离开讲台的赵世术,前者不以自己的工作为卑,反为做饭扫地投入了真情,后者不认为自己行动不便,只因为他对孩子们情有独钟。
与励志相关的满分作文素材5篇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有很多的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些优秀的议论文素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与励志相关的满分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与励志相关的满分作文素材1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见,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敢于超越极限。
海伦•凯勒被马克•吐温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两个人之一。
她儿时因患一场大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但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挑战了生命的极限,学会了英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
她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敢于超越人生的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地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愈是艰难的绝境,愈能促进人发挥潜力,超越看似不可征服的极限。
红军的长征,在当今世界被誉为奇迹,在漫漫的二万五千里路途中,红军战士忍受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孤独,挑战了忠孝的极限;爬雪山,过草地,饥寒交加,为了灾难深重的民族的解放,红军战士们挑战了生理的极限。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红军长征精神一样的超越,我们才有了不断的攀登与进步。
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又给了我们许多对于人生极限的思考。
温总理说的最让人难忘的一句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决不放弃。
”武警官兵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在随时可能到来的余震中奋力救人,表现出对使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医务工作者不分昼夜抢救灾民,给“救死扶伤”一个限度的诠释;我们平常总说母爱是伟大的,地震中那个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的母亲用行动再次诠释了什么是母爱的大境界,突破了爱的极限;在超过72小时生命存活极限之后,仍有许多的灾民被救活,这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对生死极限的顽强跨越。
试想,人类连生死极限都能跨越,还有什么我们不能超越的“极限”呢?吉尼斯纪录,就可以说是对极限的考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被不断打破更新,可见极限不过是个具有时效性的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