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儿PICC置管
- 格式:ppt
- 大小:5.58 MB
- 文档页数:19
新生儿picc置管术ppt课件•引言•新生儿特点及适应症目录•PICC置管术操作流程•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培训与考核要求01引言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提高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静脉输液治疗规范化管理目的和背景PICC置管术定义及优点定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优点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长时间留置,方便临床用药和抢救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感染风险02新生儿特点及适应症新生儿体重通常在2.5-4.0kg 之间,身长约为45-55cm ,相对较小。
体积小、重量轻器官发育不成熟皮肤娇嫩、易受损代谢旺盛、营养需求高新生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功能不完善,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
新生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全,易受到外界刺激和损伤。
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对营养的需求相对较高。
新生儿生理特点适应症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新生儿,如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等。
需要反复采集血样的新生儿,如监测血气分析、血糖、血药浓度等。
•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以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新生儿。
禁忌症已知或怀疑对导管材料过敏的新生儿。
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接受抗凝治疗的新生儿。
适应症与禁忌症01存在严重感染或脓毒症的新生儿。
02穿刺部位存在皮肤感染、损伤或静脉炎等病变的新生儿。
03 PICC置管术操作流程评估患者病情及血管情况,确定置管部位准备用物:PICC导管、穿刺包、无菌手套、肝素帽、生理盐水、注射器、皮肤消毒剂、无菌敷料等向患者及家属解释PICC置管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准备:清洁穿刺部位皮肤,更换清洁衣物,取平卧位,暴露穿刺部位术前准备穿刺戴无菌手套,取穿刺针,以15-30度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少许穿刺部位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大于15cm铺巾、建立无菌区在穿刺部位铺无菌巾,建立最大无菌屏障送管将导管自穿刺针内缓慢、匀速送入,至预定长度后撤出穿刺针固定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透明敷贴固定导管,连接输液装置术中操作并发症处理如出现静脉炎、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应及时处理并记录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维护导管,避免导管受压、打折或脱冲管与封管每次输液前后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输液完毕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观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导管是否通畅,患者有无不适主诉更换敷料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术后护理04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常见并发症类型由于导管对静脉内膜的刺激,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置入在肢体静脉中、通过静脉经过上肢到达大静脉的导管。
它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营养支持、药物给予以及血液采集等干预措施的情况。
对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来说,PICC可以提供稳定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还可以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的疼痛和伤害。
PICC还可提供静脉血液采集和静脉端小管全血检测的途径,方便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PICC的护理对于新生儿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几点PICC护理的注意事项:1. 技术操作:PICC的插入应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消毒、无菌操作,避免引起感染。
插入PICC时需在B超或X线下进行导航,以减少误插。
2. PICC位置监测:一旦插入,需要通过X线或B超检查来确保PICC的位置是否正确。
PICC的末端应该位于上腔静脉降支的入口处。
3. PICC固定:插入PICC后,需要将导管固定在孩子的肢体上,以避免PICC在活动中脱落或移位。
可使用透明敷料或专用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
4. 导管护理:每天对PICC导管进行观察,包括检查是否有渗漏、堵塞、感染、皮肤刺激等情况。
及时更换导管或处理问题。
5. 插管周围皮肤护理:保持插管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潮湿等皮肤问题的发生。
使用透明敷料来保护插管周围的皮肤。
6. 药物给予和血液采集:注意药物给予和血液采集的规范操作,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7. 定期更换:PICC的使用不宜超过14天,必要时可以重置导管位置,但重新插入时需谨慎。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应用和科学的护理可以减少新生儿的痛苦、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下肢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置管效果及对舒适度的影响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生儿PICC置管术是为了满足新生儿长期输液需求而进行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PICC置管主要选择在上肢施行,但是由于新生儿上肢皮肤细嫩、血管脆弱,置管难度大,并且操作风险和并发症较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下肢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的可行性和效果。
下肢有更多的血管供选择,皮肤相对坚韧,能够减少置管风险。
下肢置管对新生儿的舒适度影响以及与上肢置管的效果比较尚未有明确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置管效果及对舒适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通过比较下肢和上肢PICC 置管的不同,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置管部位对新生儿的影响,为提高新生儿PICC置管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的建立将为我们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新生儿PICC置管手术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下肢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置管效果及对舒适度的影响,旨在评估下肢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参考和指导,优化新生儿PICC置管策略,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探讨下肢PICC置管对新生儿的舒适度影响,为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并为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下肢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置管效果及对舒适度的影响,为临床医生在处理新生儿PICC置管术时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比较分析下肢PICC置管术与其他部位的置管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提供参考。
对舒适度的影响观察结果和分析原因,有助于提高新生儿置管术的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对于优化新生儿PICC置管术的操作规范、提高置管效果、降低风险并提升患儿舒适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新生儿PICC置管规章制度《新生儿PICC置管规章制度》新生儿PICC(穿刺导管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给予新生儿营养支持、输注药物、监测中心静脉压力和抽取血液。
为了确保新生儿PICC置管的安全和有效性,医疗机构通常会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首先,新生儿PICC置管规章制度会规定操作人员的资质要求。
只有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或医生才能进行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
他们必须能够熟练地操作相关设备,并且要具备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其次,规章制度还会详细规定新生儿PICC置管的操作流程。
这包括术前准备、对新生儿进行全面评估、消毒操作、置管时的注意事项等。
规章还会明确要求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
除此之外,新生儿PICC置管规章制度还会对术后的护理和监测提出具体要求。
置管后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定期的护理和检查,以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护理操作,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最后,规章制度还会明确相关的责任分工和对违规操作的处罚规定。
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要求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进行严格监督,并定期进行考核和培训。
同时,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医疗机构会做出相应的处罚,以确保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的安全和规范进行。
总之,《新生儿PICC置管规章制度》的制定对于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可以有效保障新生儿在接受PICC置管操作时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也为操作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规范和依据,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小儿PICC置管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PICC)在小儿治疗中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16例符合置管指征进行PICC置管术新生儿,回顾性分析应用PICC 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体会。
结果: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中1次性穿刺成功14例, 2-3次穿刺成功2例。
置管后出现穿刺部位渗血1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无1例出现导管脱落和断裂。
结论:小儿采用PICC置管成功率高, 保留时间长,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小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护理的工作量,非常适用于长期输液的危重患儿,所以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新生儿;护理体会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 主要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技术。
具有方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以及耐高渗等优点,可以明显减轻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同时又可以保证静脉营养的及时供给,是给患儿提供静脉通道较理想的方法[1-2]。
它可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 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3]。
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16例符合置管指征进行PICC 置管术新生儿,回顾性分析应用PICC 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16例患儿,其中男9例,女7例;5例胎龄27-30周,11例胎龄31-37周;12例体重为900g-1800g,4例体重≥1800。
临床表现:6例患有肺透明膜病,4例出现新生儿窒息,3例吸入性肺炎,3例低出生体质量儿。
所有患儿由于病情危重,均需建立中、长期的静脉通道,用于抢救用药治疗以及静脉维持高营养。
1.2 治疗方法使用由BD公司生产的 1.9 Fr规格PICC包。
首先将患儿放在已预热的远红外幅射台上连接带心电、呼吸以及经皮检测血氧饱和度的监护仪。
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注意的事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肿瘤科常见的一种输液手段,儿童可选用颈外静脉、头部颞静脉或下肢大隐静脉进行穿刺置管。
PICC 导管柔软有弹性,与血管相容性好,不易折断,无不适感,可在体内保留1年。
应用PICC输血、化疗或者静脉营养输液等,可以保护外周静脉,预防静脉炎和药物外渗。
一、PICC的用途PICC适用于7天至1年的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患儿,通过此种治疗方式可以使患儿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也适用于长期化疗的患儿。
PICC导管一般是通过人体上腔静脉置入的,上腔静脉的血流速度可达到每分钟2 000~2 500毫升,在极快的流速下,药物进入血液会被迅速稀释,从而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
治疗间歇期可带管回家,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
二、PICC的置管的过程首先,需要让患儿或其家属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其次,在置管前主管医生需向患儿说明情况并下达医嘱,然后选择合适的血管以及导管进行PICC手术,并通过X线对PICC导管进行显影,通过此方式对尖端插入的深度和位置进行定位;最后,术后PICC导管需定期维护,例如,冲管、换药和进一步观察固定位置是否发生移动等情况。
三、PICC前患者如何配合患儿需用皂液清洁双手肘窝及周围皮肤,并用清水冲洗干净;排空大小便,准备一套宽松的衣服。
医务人员需协助患儿脱去置管侧手臂衣物,并利用B超查看血管情况:协助患儿向穿刺侧偏头,下颌靠近肩部,避免导管误入颈静脉。
文/梁丽婵 叶红雨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四、PICC后的注意事项护理人员需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穿刺处情况及其身体情况,示范并指导家长或患儿按压穿刺处30分钟,告知其穿刺点如有少量渗血属正常现象,避免紧张情绪发生。
利用X线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穿刺处加压包扎期间,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告知患儿如出现包扎过紧或过松的情况,应及时通知护理人员并给予相应处理。
患儿置管后的第一天应减少活动,适当抬高置管侧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