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地质地貌原理

  • 格式:docx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地质地貌原理

1. 2019年2月21日,法国巴黎举行了第四届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会议,全球14个地质公园获得2019年度世界地质公园候选资格,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地质公园成功入选。图中()

A.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

B.彩色丘陵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C.因对流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多

D.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

答案 D

解析据图可知,断层的位移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A错误;据图可知,彩色丘陵区沉积岩层向下弯曲,可判断为向斜部位,B错误;甘肃省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少,C错误;据图可知,该地区的岩石主要是泥岩、砂岩、砾岩等,按成因均属于沉积岩,其地貌的形成主要以外力侵蚀作用为主,D正确。

石海(见下图)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堆积的大片巨石角砾,是岩石在水分或温度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回答2~3题。

2.推测与石海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冰川沉积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水的冻融

3.最可能有石海分布的地点是()

A.大兴安岭北部

B.塔里木盆地

C.海河入海口

D.祁连山山麓冲积扇

答案 2.D 3.A

解析第2题,据材料可知,石海是岩石在水分或温度作用下形成的。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气温的日较差较大,水的冻融作用频繁,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崩解破碎。此外石海的形成

还与地质、地形等因素相关,故选D。第3题,石海发育不仅要岩石坚脆、存在很多裂隙,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水热条件。既要有一定的水分,同时温度变化要大,在0℃上下持续波动的时间要长。故大兴安岭符合该条件,选A。塔里木盆地水分条件差,海河入海口的岩石由于流水的搬运作用岩石较细碎,离海洋近,温度变化小;祁连山山麓的冲积扇水热条件不满足,故均可排除。

燕山山脉以南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山区、平原分异,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下面左图为“燕山山前构造单元图”,右图为“Z地钻孔沉积物垂直剖面分布图”。据此完成4~6题。

4.燕山缓慢隆升时期对甲河流的影响是()

A.流量减少

B.汛期变长

C.流程变短

D.泥沙增加

5.山前平原的主要形成过程是()

A.褶皱—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B.断裂—褶皱—隆升—流水侵蚀

C.断裂下陷—褶皱—流水堆积

D.褶皱—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6.Q1至Q4沉积层形成时期Z地河段水流速度最缓的为()

A.Q1

B.Q2

C.Q3

D.Q4

答案 4.D 5.A 6.B

解析第4题,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燕山成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加大,落差增大,水流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加强,冲积扇发育,泥沙含量增加,汛期和流程变化不大,D正确。第5题,山前断裂带南北两侧均有褶皱,故先出现褶皱后有断裂,山前断裂为冲积扇发育的地点,故下陷后沉积,A正确。第6题,水流速度越缓,沉积物颗粒越小,黏土颗粒最小,因此Q2水流速度最缓,B正确。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

A.①是岩浆发源地

B.②是岩石圈

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

8.示意图中的大陆可能是()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答案7.D8.D

解析第7题,图中①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发源地,A错;②位于大洋板块,属于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a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b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据此分析选D。第8题,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全球板块分布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据此分析选D。

某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某热带植物园的生态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发现该地区有典型的地貌分布,且出露岩石可将降水和大气沉降的养分分配给周围的斑块土壤,而斑块土壤能够维持多样化植物生长(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显示,分布在该植物园区的地表岩体导致()

A.植物分布更连续

B.地表形态趋平缓

C.土壤表层被切割

D.径流流动遭阻隔

10.出露岩石对临近斑块土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排除水分

B.连续输入养分

C.调节温度

D.可增加碳来源

答案9.C10.D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图中地表岩体起伏不平,土壤被岩体切割成斑块状,植物生长于土壤之上,分布较为分散,因岩层中有岩隙及通道,地下径流流动不受阻碍,故排除A、B、D,选C。第10题,由材料知,出露岩石可向斑块土壤分配降水,A错误;出露岩石向土壤分配的养分受降水影响,不具备连续性,B错误;岩石对土壤温度调节较弱,C错误;由材料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出露岩石为石灰岩,与降水发生反应形成可溶性物质融入土壤,可增加土壤中碳来源,D正确。

下图为“黑龙江某高速公路跨越的河谷剖面示意图”,L为桥梁路面,长约50米,甲、乙为谷坡,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两个立柱底部出露地面的部分堆积了2米多厚的大块碎石层,就地取材的碎石中含有大量珊瑚虫化石。据此完成11~13题。

11.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地()

A.坡向不同

B.坡度不同

C.土壤质地不同

D.植被覆盖率不同

12.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的碎石层,其主要作用可能是()

A.加强立柱坚固度

B.减轻雨水冲刷

C.隔热保温

D.减轻洪水侵蚀

13.与珊瑚生长时期相比,该地区地壳运动的方向是()

A.向上向南

B.向上向北

C.向下向南

D.向下向北

答案11.A12.C13.B

解析第11题,该地位于黑龙江,地表有季节性冻土,冻土表层为冻土活动层,一般白天(夏季)融化,夜晚(冬季)冰冻,反复冻融导致地表不稳定。图中甲地(朝南)为阳坡,乙地(朝北)为阴坡,甲地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大,冻融作用更强烈,地表更不稳定,所以甲地立柱埋藏较深,A正确。第12题,据材料可知,立柱底部堆积物为碎石,孔隙较大,无法加固立柱,A错误;该地有桥梁遮蔽,雨水冲刷作用较弱,B错误;碎石层高于洪水水位,减少洪水侵蚀的作用不明显,D错误;碎石之间孔隙大,包含大量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夏季可起到隔热作用,冬季可起到保温作用,减小冻土层冬夏季昼夜温差,减少反复冻融,保证结构稳定性,故C正确。第13题,珊瑚虫属于热带海洋生物,其化石在陆地上被发现,说明含珊瑚虫的沉积岩形成之后地壳向上运动,导致该沉积岩出露地表;珊瑚虫多生活在低纬度的热带海区,现在在北半球黑龙江(中高纬度)地区发现,说明地壳向北运动,将原属热带海区的珊瑚虫化石带至北方地区所致。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