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案例】沪通长江大桥BIM技术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267.95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桥梁工程建设领域也在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
BIM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已经逐渐在桥梁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分析其应用效果、技术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概述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数字化建模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建立具有实际建筑特性的三维数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和协同设计。
在桥梁工程中,BIM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三维建模、结构分析、施工模拟和工程管理等方面。
三、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1.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设计BIM技术可以建立精确的三维模型,使设计人员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桥梁的结构和外观。
通过BIM软件进行参数化设计,可以实现设计的优化和调整。
此外,BIM模型还可以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结构分析与优化BIM技术可以对桥梁结构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模拟,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为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BIM技术还可以对桥梁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为施工提供可靠的指导。
3. 施工管理与协同设计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设计。
通过BIM平台,各个部门可以实时共享数据和信息,实现高效的沟通和协作。
此外,BIM技术还可以对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四、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1. 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BIM技术可以实现参数化设计和三维建模,使设计人员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设计工作,同时提高设计的精度和质量。
2. 优化施工过程:通过BIM技术对桥梁结构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模拟,可以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优化。
此外,BIM技术还可以实现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设计,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BIM技术在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高铁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技术革命。
其中,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数字化工具,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高铁桥梁施工方式。
特别是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这一高难度工程中,BIM技术的应用更是如虎添翼,为高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BIM技术。
简单来说,BIM技术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信息集成在一个三维模型中。
这个模型不仅包含了建筑物的几何形状,还包含了材料属性、施工工艺、设备信息等丰富的数据。
因此,BIM技术就像是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孪生”,为高铁桥梁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那么,BIM技术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BIM技术能够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结构计算。
而BIM技术可以将所有这些信息集成在一个模型中,使得设计师能够直观地看到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高效地进行设计和优化。
同时,BIM 技术还可以自动检测设计中的错误和冲突,避免了传统设计中可能出现的疏漏。
其次,BIM技术能够提升施工管理水平。
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工序和设备。
而BIM技术可以为施工方提供一个清晰的施工蓝图,使得各个工序之间的协调更加顺畅。
此外,BIM技术还可以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和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缩短工期,还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再者,BIM技术能够增强后期运营和维护能力。
高铁桥梁在运营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
而BIM技术可以为运营方提供一个详尽的“数字档案”,包含了桥梁的所有信息。
这样一来,运营方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桥梁的健康管理和维护计划制定。
当然,BIM技术在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的应用还远不止于此。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BIM技术还将为高铁桥梁建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惊喜。
沪通长江⼤桥智慧钢梁BIM应⽤沪通长江⼤桥智慧钢梁管理系统可打破信息断层,完成对钢梁建造过程的数据分析
车间总体监控界⾯
机床任务列表
焊机监测
焊机监测功能主要通过建⽴焊机三维模型实现。
焊机监测功能模块
应⽤BIM软件建⽴车间的整体模型,在模型上点击焊机相应部位,弹出该部位的详细信息。
在界⾯中转动模型,可查看焊机的不同部位和构造。
焊机监测功能模块可实时采集焊机的状态信息,包括电压、电流、焊接状态等。
焊机状态信息
⼈员管理
⼈员管理
在钢梁建造车间内有不同的设备,需要不同专业的⼯作⼈员控制运作。
⼈员管理功能模块可以展⽰各专业⼈员的运作、分布及⼯作任务等信息。
⼈员管理功能模块
模型信息管理
模型信息管理主要是根据⽬前⼯作情况进⾏进度推演,根据推演结果指导调整实际⽣产。
模型信息管理界⾯
物料追溯
钢桥建造⼚的物料(如零件、杆件等)最终拼装形成钢桥。
智慧钢梁管理系统的物料追溯功能可对桥梁各个组成部分的物料信息进⾏追踪定位,展⽰该物料的产地、型号、品牌、性能及⽣产状态等参数。
物料追溯功能模块
焊缝管理
焊缝管理是将现代化的管理⼿段与先进的⽹络通信技术应⽤于焊接⽣产过程控制,通过计算机对焊机设定焊接⼯艺参数,并在给定范围内进⾏微调,防⽌焊⼯对焊接参数的误操作,提⾼焊接⽣产的⾃动化程度与管理⽔平,实现主要、关键产品的焊接过程监控。
焊缝管理功能模块
螺栓质量管理功能模块
装配式建筑联盟
ID:PCjianzhu
扫码回复 1 领取礼包
⼯程质量与创优ID:gczlycy
扫码回复 1 领取礼包。
某大桥项目B I M技术应用方案201804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XX大桥项目施工BIM技术应用方案2018年04月目录一、本项目BIM应用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全息模型创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施工图错漏碰检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施工图深化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施工场地分析,辅助功能区选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项施工方案模拟....................................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BIM技术的地质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BIM的3D打印技术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BIM技术的成本管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BIM技术的质量安全协同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档资料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本项目BIM实施保障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BIM实施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BIM在桥梁方面的应用案例解析
一、BIM在桥梁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1、项目信息化管理
桥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建设过程中不可或
缺的一环。
BIM具有信息化的特点,比如可以构建项目的管理系统,使用BIM可以有效的管理建筑项目的信息,比如财务、物料、施工进度、技术
设计、竣工验收等,从而可以提高建设工程的管理效率,缩短工期,减少
管理成本,改善建设环境。
2、设计审查
在桥梁建设过程中,BIM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支持设计过程的智能审查,在进行设计之前,可以充分的分析桥梁的结构情况,通过对设计模型的实
时审查,可以确保桥梁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得桥梁设计过程快
速高效。
3、施工过程应用
在桥梁建设的施工过程中,BIM可以有效的支持实体模型,可以分析
建筑模型的物理空间特性,根据实体模型的实际情况,可以更好的构建施
工方案,可以有效的优化施工顺序,减少桥梁施工中的混合施工,提高施
工的效率,有效的改善桥梁施工的环境。
4、运行维护
在桥梁的运行维护过程中,BIM可以支持桥梁的信息管理,可以有效
的跟踪桥梁状态的变化。
某大桥项目BIM技术应用方案202404一、项目背景大桥项目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设施工程,需要在设计、施工和运维过程中充分利用BIM技术,以提高工程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并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项目BIM技术应用方案1.BIM模型的建立在项目启动阶段,应确定使用的BIM软件,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根据项目要求,建立BIM模型,模拟整个大桥的真实情况,并将其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如设计、施工和运维阶段。
同时,将相关数据纳入模型中,包括土地、地形、气象、材料等。
2.设计阶段的BIM应用在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进行3D建模,并进行模拟分析。
通过BIM模型,可以直观展示设计效果,找出潜在的设计问题,并进行优化。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不同专业的设计师的图纸进行串联,以便更好地协作和交流。
3.施工阶段的BIM应用在施工阶段,可以利用BIM模型进行施工模拟和协调。
通过与承包商和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可以将施工进度、材料检验及设备运行等信息整合到BIM模型中,并进行协调。
通过BIM模型,可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4.运维阶段的BIM应用在运维阶段,利用BIM模型建立桥梁维护管理系统。
将桥梁的维护信息与BIM模型相结合,并建立数据库,包括桥梁的设计参数、材料及构造等。
通过BIM技术,可以实现桥梁的维护计划编制、桥梁健康监测及故障诊断等功能,提高维护效率和减少维护成本。
5.BI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在整个项目周期中,BIM技术可以用于项目的规划、预测、监督和控制。
通过BIM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智能化配置,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BIM技术应用的断点和风险1.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BIM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提供支持,并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
同时,项目管理者需要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并对BIM技术进行持续的学习和更新。
2.数据质量和安全。
bim 在中国大桥工程中的案例
1. 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悬索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之一。
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BIM技术,进行3D模型分析、工程协调与管理、材料和设备的实时监控等各方面的应用。
2.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首个通过BIM技术建模的大型桥梁工程。
通过BIM技术,实现了施工模拟、工程协调管理、安全控制、材料和设备的实时监控等多方面的应用。
这些技术帮助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效率。
3. 上海南汇大桥
上海南汇大桥是中国首个通过BIM技术建模并实现全程数字化的拱桥工程。
BIM 技术在桥梁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等阶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切都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效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 浙江大桥
作为中国第一条公铁两用斜拉桥,浙江大桥的建设涉及到多种材料和设备,和复
杂的技术流程。
BIM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设计、施工、检验、管理和维护等阶段,有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5. 世纪大桥
世纪大桥是广州市内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其创新的设计和采用的BIM技术,为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帮助。
它为中国桥梁工程中的BIM 技术应用提供了一个典范。
BIM技术在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的应用1. BIM技术在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的应用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对BIM 技术在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的应用进行概述,包括BIM技术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阶段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为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提供有力支持。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在交通运输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这类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难度极大,对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要求较高。
传统的施工方法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施工进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较大等。
为了提高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的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工程风险,我国建筑行业开始积极探索采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桥梁设计和施工管理。
1.2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在桥梁工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这类桥梁的施工难度较大,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较高。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设计和管理工具,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BIM技术在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的应用,以期为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的施工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确保工程安全。
1.3 研究意义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将对BIM技术在高铁大跨度连续刚构拱桥施工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05月2341●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年。
●建院以来,共勘测设计了公路、铁路、市政等大型、特大型桥梁1000余座,其中长江大桥60余座、黄河大桥30余座、跨海大桥30余座,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
●先后培养了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全国设计大师、30名国家级专家、2名省级勘察设计大师。
南通苏通桥通苏嘉城际●沪通铁路的控制性工程;●位于江阴长江大桥下游45km ,苏通长江大桥上游40km ;●4线铁路和6车道高速公路合建;●双层桥面钢桁梁;●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之后又一座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公铁两用跨江大桥。
桥型:斜拉桥跨度:主跨1092m,世界第一公铁两用斜拉桥塔高:325m施工:28m大节段钢桁梁整体拼装用钢量:13万吨桥型:钢桁拱桥跨度:主跨336m,世界第一公铁两用刚性梁柔性拱桥施工:先梁后拱用钢量:3.24万吨桥型:简支钢桁梁跨度:112m,共26孔施工:杆件拼装用钢量:0.34万吨沪通长江大桥全桥用钢量●三索面三主桁箱桁组合结构;●自重轻,刚度大、受力明确,行车性能优越;●体现了世界钢桥结构发展方向;Q500qE钢材及2000MPa斜拉索均是首次在行业内使用。
●全焊接技术整体制造;●大吨位航运、架设;●工厂化、装配化;2014年8月,中国铁路总公司确定开展BIM工作试点工程,共15个项目,沪通长江大桥为3个桥梁试点项目之一。
BIM 组织与应用环境2BIM 技术应用3结语4工程概况1设计单位咨询单位建设单位钢梁制造单位软件环境标准制定需求调研信息整合EBS和IFD编码……模型分解协同工作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精细化建模……设计方案优化构件库分析计算二维出图工程量统计……模型轻量化可视化交底进度管理物联网任务推送……基于BIM模型的健康监测管理系统ABCTekla StructuresAutodeskNavisworks自主研发CPU:I7‐4800M; 显卡:NVIDIA Quadro K1100M;内存:32G;硬盘:512G HDD。
沪通长江大桥位于长江江苏南通和张家港段,是沪通铁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全长11072m,大桥采用主跨1092m的钢桁梁斜拉桥结构,为世界最大跨径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世界首座超过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桥。
大桥贯通后,南通到上海将实现1小时直达。
大桥于2015年1月开工,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进行B I M探索研究。
本文根据沪通长江大桥主桥B I M实施经验,从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角度提出桥梁工程领域B IM技术实施路径。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BIM应用设计阶段应用依照行业特点,铁路桥梁的全生命周期分设计、施工、运营维护3个阶段。
BIM在设计阶段应用分为两类:一是试点初期采用翻模方法建立BIM模型,即设计院交付施工图,再以图纸为依据建立BIM模型;二是应用BIM软件进行正向设计,即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由设计人员按照设计理念直接建立BIM 模型,并由模型生成可以交付的施工图。
翻模建立BIM模型翻模方式(先有图纸,后有BIM模型)是应用BIM技术初期必然经历的阶段。
对于设计领域的思维、流程、业务等改变很小。
因为一般是以小组的方式小范围、试验性地开展;主力设计人员的参与度不是太高;由于施工图已经交付、设计的主要工作已经完成,该方式能够产生的直接价值相对较小,更多的是附加的间接价值,且对工程建设仅是辅助性指导,无法渗透到项目深处。
翻模方式应用点主要有:碰撞检查、工程量统计、局部复杂部位的设计优化和出图、与有限元软件的结合等。
碰撞检查是BIM模型的固有优势,二维设计时未发现的空间几何冲突在BIM 模型中将逐一呈现。
对于桥梁工程来说,此应用更加适用于钢结构桥梁,钢结构桥梁的设计精度高,设计时必须考虑空间上的冲突,如果在BIM模型中发现碰撞,则必须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
而对于混凝土桥梁,碰撞检查的应用价值较低。
混凝土桥梁设计时一般为整体上原则性、关键性考虑,施工的实际情况和设计总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目前混凝土桥梁的设计方法与BIM技术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大桥BIM技术应用方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了提高大桥建设的质量效率,BIM技术在大桥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大桥BIM技术应用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各大
工程方的关注。
下面,我们分步骤来阐述大桥BIM技术应用方案。
第一步:数据采集
首先,在大桥BIM技术应用方案中,数据采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
建设过程中,需要获取大量数据,包括地理环境、建设目标和施工方
案等。
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和整合,有助于建立大桥的数字模型。
第二步:数字建模
将数据整合后,我们需要进行数字建模,建立大桥的三维数字模型。
数字建模可以为后续的施工和维护提供重要的依据,是大桥BIM技术
应用方案的关键环节。
第三步:模型协作
数字建模后,需要对模型进行协作。
这个步骤对于大桥建设者来说十
分重要,不同的建设方可以同时对模型进行修改和更新,以达到协同
工作的目的。
第四步: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也是大桥BIM技术应用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模型分析,可以检验模型的可行性和质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模型,减少施
工和运营环节的错误和风险。
第五步:模型输出
最终,我们需要将数字模型输出到实物施工中。
在大桥建设的过程中,数字模型可以为实际施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例如设计施工图纸、制定施工计划、监控工程进度等等。
总之,大桥BIM技术应用方案的实施可以提高大桥建设质量、效率和安全性,降低成本,缩短建设周期。
只有不断推进大桥BIM技术应用方案的发展和应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大桥的需求。
1 铁路建设管理的创新需求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后,大中型铁路建设项目年度投资和新线投产里程呈逐年攀升的趋势(见图1、图2)。
作为铁路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总公司)担负的建设管理任务越来越重。
传统的以路、桥、隧等线下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施工组织管理,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大规模、高标准铁路建设的需要,施工组织管理被赋予了许多全新的内容。
由于高速铁路速度快、对轨道平顺性要求较高,决定了其线下工程和四电工程无论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都与普速铁路有很大区别。
随着铁路建设规模扩增,不同线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大型枢纽和客站中多条线路的引入,其施工技术难度和对安全性的要求都给施工组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应对这些变化,施工组织管理要更加强调对全要素的管控和关键线路上控制工程的精准把握,更加突出动态跟踪。
因此,迫切需要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组织推进水平。
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与发展李志义: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北京,100844摘 要:简要分析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施工组织管理面临的新形势,系统总结中国铁路总公司“十二五”期间在建设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手段应用,提出下一步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铁路建设;施工组织;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控;信息化;应用试点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3X(2016)01-0014-05图1 年度基建投资总额图2 年度新线投产里程7 000 6 0005 000 4 000 3 000 2 000 1 0004 601.005 185.065 327.75 522.345 952.00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单位:亿元10 000 9 000 8 000 7 000 6 000 5 0004 0003 0002 0001 0002 174.0 5 382.2 5 586.0 8 427.38 756.0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单位:km铁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李志义2 创新建设管理的方法铁路大中型建设项目工程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建设速度快、管理协调复杂,做好施工组织管理的关键在于对各类建设管理信息的高效集成、高速传递和充分共享,实现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等管理目标的有效管控,这就给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价值。
【BIM案例】沪通长江大桥BIM技术应用
一、钢桥智能化建造
沪通长江大桥主体结构(钢梁)用钢26万t,结构复杂、体系庞大,针对钢梁建造,深入推进BIM技术应用,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研究重点是钢桥的智能化制造和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探索,打造稳定可靠的数据采集、存储、传递、交流、决策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1)焊缝质量管理系统。
焊接质量管理系统是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结合,应用于焊接生产过程控制。
可通过计算机对焊缝进行编号,设定焊接工艺参数,实时记录和上传焊接参数,形成构件"焊缝地图",提高焊接的自动化程度与管控水平,防止焊工误操作,实现主要、关键部位焊接过程监控、事后追溯。
(2)数字化预拼装系统。
数字化预拼装是通过全站仪或摄影技术对实际杆件进行精密测量,获取预拼杆件的关键尺寸信息,将测量结果反馈到设计模型中,通过与设计模型的比较分析,确定通孔率、预拱度等值是否满足预拼装验收要求。
(3)螺栓连接施工系统。
沪通长江大桥全桥共用高强度螺栓425万套,作业周期长,环境条件变化大,控制质量离散性大,工作难度很大。
该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采用第三代扭矩扳手,实现对螺栓施工扭矩的有效控制,并完成对螺栓施工信息的全面采集。
系统能够通过数显式扭矩扳手扫描获取施工计划和操作人员信息,施拧过程中自动上传施工扭矩,对异常施工扭矩进行报警,规避高栓的"超拧"和"欠拧"现象,以二维码形式存储;实现信息的追踪管理;同时能减少班前班后标定,提高施工工效。
二、主塔施工的BIM应用
针对主塔施工深化BIM技术的应用,涉及支架建模、预应力管道、钢筋、锚座碰撞分析、整体吊装模拟、施工虚拟建造等内容,将BIM技术应用到施工实践,推进主塔施工向工厂化、预制化、装配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前发现工序衔接问题,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三、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
BIM技术的核心是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
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强化信息化手段,将制造过程参数、施工工序控制参数、工法应用及运维措施各种结构化数据或非
结构化数据搭载到BIM模型,并存储到一个集中的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结构设计、施工和运维提供多方位服务,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BIM管理系统,实现BIM信息服务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系统
依托BIM技术,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对已试点成熟或将要研发的信息化业务子系统,加大推广应用范围,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检验、反馈和提升,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积累有效数据,及时固化成果。
同时注意项目从设计至运维各阶段的衔接和标准统型,制定逐层的交付标准,做好信息的传递和维护。
(2)建设主管部门应充分意识到BIM技术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
BIM技术的应用和落地,要重视和关注各环节同步采用BIM技术,保持在全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持续推进,形成完整的数据传输通道,保持数据的有效传递和积累。
(3)模型统一性问题应全盘考虑,保证设计、施工(包括钢梁加工)和运维中BIM模型的无损传递、继承和发展,避免重复建模,确保有效信息的积累、分析和应用。
结束语
(1)BIM技术代表一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沪通长江大桥工程实践已经初步显示这项技术的潜力,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2)建设单位通过有效组织、统一部署,搭建基于BIM技术的统一管理平台,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结合项目实际,完善BIM模型和管理平台应用模块,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纠偏,最终实现各参建单位在统一BIM技术应用模式下协同工作。
建设单位的强力推进和统一要求是当前BIM技术推广的关键环节,是解决从"好看"向"实用"转化的重要推手。
(3)在设计、施工、制造管理过程中,依托信息化手段,将控制进度、安全、质量等提高管理水平的多种措施集成到面向建设单位需求的统一BIM管理系统,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管控水平。
通过必要的制度和组织保证,将带来管理手段和项目管控方式的革新。
(4)加快研究基于施工应用的BIM模型交付标准,使参建各方能够在同一语境下交流,减少重复工作,将有力推进BIM工作的推广。
(5)加快培养掌握BIM技术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将掌握BIM技术作为一种必备管理技能,支撑建设管理模式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