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年我国赤潮的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防止赤潮的措施
赤潮是一种大型的水藻藻类爆发,赤潮可以极大地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甚至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的灭绝。
随着全球变暖和污染水质的不断恶化,赤潮已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捍卫海洋环境,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赤潮。
首先,应加强环保行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污染物可以引起海洋水质的恶化,为赤潮提供良好的繁衍环境。
此外,政府应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采取增加受教育机会、禁止结婚前未经认可的等措施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也应定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
其次,对海洋资源的管理也应加强。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禁止单位和个人以不合理的方式使用和资源,例如违反捕捞法,大量捕捞海洋生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等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此外,为保护海洋生物,政府应制定海洋动植物保护法,制定出特定的海洋保护区,并对未经授权的违法活动进行严格的惩罚。
此外,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发掘赤潮现象的根源与规律,从而为环境保护和赤潮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例如,通过开展海洋昆虫丰度观测、海水温度调查和海水环境检测等,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赤潮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
最后,应推广节水思想,有效利用赤潮给海洋带来的有益物质。
赤潮能够丰富海洋氮磷含量,促进海洋生态环境恢复。
因此,政府应该推广节水思想,倡导以水经济维系海洋生态环境,开展有益于海洋
环境保护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之,我们应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己任,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赤潮之灾,维护海洋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只有认真执行,才能赢得海洋的美丽。
赤潮原因措施1 赤潮的定义和原因赤潮,又称“藻华”,是一种海洋生态现象,指的是大量高浓度的浮游植物在海水中繁殖、积聚而引起的水色变红、污染、鱼虾等水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赤潮会使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严重变化,对于海洋环境和经济产业造成破坏。
赤潮的发生原因一般是与天气、水温、海水营养盐含量或污染相关。
2 主要的赤潮原因及说明2.1 营养盐过量营养盐的过量是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营养盐过量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使得赤潮植物源源不断地得到养分,导致大规模繁殖。
营养盐过量的原因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对水体的污染造成的环境压力。
2.2 气象环境因素气象环境因素也是赤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气象因素可以影响海水温度、盐度、流速等因素,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常见的气象因素包括风力、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等。
2.3 海洋动力学因素海洋运动将营养盐和生物进行了强烈的混合和运动,它们的影响可以扩散和影响赤潮物种发生的区域、程度和深度。
3 赤潮对环境和经济的危害赤潮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了双重打击。
对生态环境方面,赤潮首先会导致水质恶化,对海洋植物和动物群体造成毒害,构成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威胁;其次会使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破坏生态稳定性。
对经济方面,赤潮会导致渔业、海产品产量减少,破坏渔业生态环境和现有的渔业布局,这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经济甚至整个地方经济的稳定性。
4 赤潮防治措施赤潮的防治应该综合从源头和后续两方面进行:4.1源头防治: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作,对排污源进行严格监管;推广低氮、低磷肥料,减少养殖量,对农业等污染源进行管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增加植被种植,改善养分平衡;增加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投入,加强海岸带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2 后续防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投入生物控制和化学物质处理,可起到缓解赤潮的效果;开展赤潮的监测任务。
5 总结赤潮的发生主要是与水体中营养盐过多、气象环境因素、海洋动力学因素相关。
赤潮主题词:赤潮的定义赤潮的危害赤潮的成因赤潮的研究赤潮的预防结论与展望摘要: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因此研究赤潮的危害和成因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赤潮的定义: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
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
赤潮的危害:一、赤潮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样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二、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三、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赤潮的成因:一、海水富营养化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赤潮灾害的防控综述赤潮灾害是在海洋中因为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海洋浮游生物尤其浮游类植物,在特殊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出现爆炸性增长或者大规模聚集,从而产生的一种可以导致水体局部发生色变的生态异常现象,现阶段已经成为全球海洋范围内的一类重大生物灾害。
所以设置有效的赤潮灾害策略,已经成为限制沿海省市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科学合理的灾害防范策略应当构建在准确的信息情报基础上的,准确有效的赤潮灾害监测预报可以为养殖户、渔民与海洋管理部门提供高效、可行的灾害预警信息,很好地限制赤潮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有利于降低公共财产的经济损失程度。
1、赤潮灾害监测预报方法1.1赤潮生物监测预报法目前,海洋的赤潮危害越来越严重,在有关的海洋赤潮调查研究中发现,海水中的甲藻不正常繁衍生长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海洋赤潮危害。
特别的还受到一些膝沟藻类,鳍藻类等等海洋植物的影响,最近几年南海海域中的赤潮灾害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对当地的海洋生物产生了很大的危害,而且严重的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甲藻主要生存在海水的表层,甲藻的泛滥也是南海海域赤潮出现频率高的主要原因。
还有就是球形棕囊藻,这种藻类繁衍速度非常快,这也是引起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那些有害植物的管理是防治赤潮的重要途径。
1.2海水温度监测预报法我们都知道温度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海藻在海水中的生长和海水的温度有直接的关系。
有些学者的研究就表明海水的底层和表面温度的差异,会直接的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因为海洋底层和上层的温差直接影响海水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海水的局部就会造成富营养化,在这种条件下很容易导致赤潮藻类的大量繁殖。
植物学家邹景忠在研究中就发现那些海洋夜光藻类自身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的海洋区域温度有直接关系。
周成旭在进一步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中发现,海洋夜光藻类生物的最佳繁衍温度是18°C,这个温度界限是赤潮产生的最佳温度,低于或者高于这个温度界限,都能够有效的抑制海洋藻类的泛滥。
赤潮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对策一、从自然现象发展为灾害赤潮(red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2~20微米)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更小的细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突然性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水华”(waterblooms)是一种在淡水中的自然生态现象,只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
“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这两种在自然界就有的赤潮和“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
在自然界中它们很快消失,并没有给水产动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由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对大自然造成了许多干扰,最主要的是N、P营养成分的增加,造成淡水、海水的富营养化,为水中这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海洋中约有4000余种浮游藻类,其中约300种是可导致海水变色的赤潮种。
在300种赤潮种中约有70种能产生毒素,可通过鱼或贝类等食物链对人类造成毒害,可造成人类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如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严重的还可致死。
此外,还可造成大量的养殖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中毒死亡。
保护动物,如鳟鱼、海豚、海牛、海鸟、海狮、海鲸也有中毒致死的报道。
在赤潮消失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和分解,耗尽了水中的溶解氧,分解物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恶臭难闻,严重威胁海洋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沿海渔民谈到赤潮变色,这不是灾害又是什么?同样地,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都有“水华”,就连流动的河流,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下游汉口江段中也出现“水华”。
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被藻类“水华”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昧。
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及其遏制对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赤潮现象日益频繁,给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赤潮是一种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引起的有毒化学物质释放现象。
目前,赤潮发生机制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热点,对于赤潮的遏制对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赤潮的发生机制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现象,其发生机制涉及到海洋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多个方面。
水温、光照、营养盐浓度、水流、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都会对赤潮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赤潮指的是一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的现象。
这些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生物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水生生物生态系统。
例如,赤潮鱼类中毒可以引起疾病和死亡。
另外,赤潮还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水产养殖业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赤潮遏制对策1.加强预警由于赤潮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预警工作极为重要。
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套从监测到预警的严密体系,包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流经沿岸海域的海浪传感器监控、利用数学建模预测等。
这些措施均可为赤潮预警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是造成赤潮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都会导致水质恶化和生境破坏,从而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供各种浮游动植物繁殖,从而引起赤潮。
因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必要的,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机制。
3.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遏制赤潮发生的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国际上一些地区采取了野生海产品放流、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从而恢复沿海生态系统,增加浮游动植物的天敌,防止赤潮高发。
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赤潮爆发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进行遏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组建赤潮应急响应管理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对赤潮区域进行隔离、提供医学服务等等,以减少赤潮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总结赤潮的高频发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彻底打赢赤潮防控的战役,需要我们加强赤潮的发生机制研究,拓展治理手段,形成紧密协作机制。
浅谈近年我国赤潮的发生概况及防治措施
作者:侯静胡成丽
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6期
赤潮是指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作为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一直威胁着我国的海域和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赤潮仍持续不断发生,据国家海洋局对赤潮的监测分析,发生较大面积赤潮的海域主要为:渤海湾、长江口外海域、浙江舟山北部、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台州列岛、浙江台州外侧海域、辽东湾芷锚湾海域、江苏连云港海州湾海域、江苏南通外海海域、山东日照、海阳至乳山附近海域等。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赤潮发
生次数 119 96 82 93 82 68 68 69 55 73 46
赤潮累
计面积 14550 26630 27070 19840 11610 13738 14100 10892 6076 7971 4070
注:根据国家海洋局每年对赤潮监测的数据做出上表
根据上表所示,2007年—2013年以来我国赤潮的发生次数及赤潮累计面积较2007年前比均有所改观。
每年的监测数据表示,赤潮灾害高发区仍然集中在东海海域,高发期在每年5-6月。
7年间引发我国海域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不断增加,并且种类有所变化。
2007年主要为: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角毛藻、具齿原甲藻和具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棕囊藻、链状裸甲藻、亚历山大藻等。
2008年主要为:无毒性的具齿原甲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和对养殖生物有毒害作用的米氏凯伦藻、血红哈卡藻、卡盾藻等。
2009年主要为:夜光藻、赤潮异弯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等。
2010年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锥状施克里普藻、红色中缢虫、米氏凯伦藻、赤潮异弯藻、多纹膝沟藻、角毛藻、海洋卡盾藻、红色赤潮藻、尖刺伪菱形藻、利马原甲藻、链状裸甲藻、螺旋环沟藻、裸甲藻、球形棕囊藻、旋链角毛藻、隐藻。
2011年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红色赤潮藻、双胞旋沟藻、球形棕囊藻、赤潮异弯藻、螺旋环沟藻、微微型鞭毛藻、红色中缢虫、短凯伦藻、多环旋沟藻、尖刺拟菱形藻、柔弱根管藻、微小原甲藻、丹麦细柱藻、卡盾藻、短角弯角藻、古老卡盾藻、异弯藻和裸甲藻。
2012年主要为:米氏凯伦藻、中肋骨条藻、夜光藻、东海原甲藻、锥状施克里普藻、红色赤潮藻、抑食金球藻、双胞旋沟藻、丹麦细柱藻、脆根管藻、红色中缢虫、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多纹膝沟藻、具刺膝沟藻、圆海链藻、旋沟藻和暹罗角毛藻。
2013年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赤潮异弯藻、短角弯角藻、丹麦细柱藻、大洋角管藻、红色中缢虫、双胞旋沟藻、球形棕囊藻、微小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
这些引发赤潮的优势生物不断演替,2008年以来,有毒有害的甲藻和鞭毛藻赤潮发生比例呈增加趋势。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沿海的工业废水、农业含有化肥的污水、海水养殖带来的污水以及生活污水过度排放,大量的废水污水随径流汇集到江、河、湖、海中,促使近海海水水体急增氮、磷等大量的营养盐类,造成了近海海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海域水体的环境污染。
当营养盐类达到一定浓度,加上20℃-30℃的适宜海水温度和不同的光照强度,就会使得不同赤潮生物不断地增长和繁殖。
此外,海水的盐度在27%-37%时也会引发赤潮;海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如浅海区内湾都是赤潮多发的海域。
赤潮灾害使我国辽阔的海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带来了经济损失,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所以赤潮的防治尤为重要。
早些年国内外治理方法是化学方法,即利用硫酸铜、过氧化氢等化学药品和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来消除赤潮生物,但这些方法存在用量大、成本较高等问题。
而较新的羟基治理法是根据羟基破坏赤潮生物的生物膜,使膜体破裂,细胞内的物质外泄,此时羟基使外泄物质中的多种酶降低活性或致死。
这种羟基药剂无毒、无残留物,是现在理想的治理方法。
此外,生物治理的方法也不容忽视。
利用细菌、粘细菌、弧菌、蛭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微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治理赤潮,这种方法虽处于试验阶段,但有着广阔的治理前景。
引入赤潮的天敌,栽培大型海藻,保护红树林也是极为重要的方法。
赤潮已经成为全球的公害,对其的治理刻不容缓。
虽然赤潮的治理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但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会找到治理赤潮灾害的有效方法,从而消除赤潮,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2007年—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冯士筰,李凤歧,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缪锦来,石红旗,李光友,等.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防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2(3).
[4]黄姿,朱白婢,孙建波,等.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