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机器人设计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272.00 KB
- 文档页数:18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履带式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学号 02709135 姓名董睿一、论文(设计)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世界各地,由于自然灾害、恐怖活动和各种突发事故等原因,灾难经常发生。
在灾难救援中,救援人员只有非常短的时间(约48小时)用于在倒塌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否则发现幸存者的几率几乎为0. 在这种紧急而危险的环境下,救灾机器人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帮助。
因此,将具有自主智能的救灾机器人用于危险和复杂的灾难环境下“搜索和营救" ( SAR)幸存者,是机器人学中的1个新兴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以城市环境为例,人口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密集现象加剧,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商贸场所、文化娱乐场所迅猛发展,城市建筑物不断增加,使得城市建筑环境中的搜救作业十分复杂。
在一些危险性大的灾难中,如随时会引发爆炸的火灾现场,有易燃、易爆或剧毒气体存在的现场,地震后存在易两次倒塌建筑物的现场,施救人员无法深入进行侦察或施救,人们急于探知灾难现场的内部险情,但又不敢或无法接近或进入灾难现场。
此时,救援机器人的参与可以有效地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减少施救人员的伤亡,它们不但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执行救援工作,而且能够代替工作人员执行搜救任务,在灾难救援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 (1)机器人具有灵活性好、机动性强的特点,有较好的爬坡和越障能力,能适应现场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
比如,蛇形救灾机器人能适应任何的复杂环境,在井下能自由运动. (2)机器人的探测技术发展迅速,能迅速找到井下遇险矿工的位置。
机器人利用传感器通过探测井下遇险矿工的呻吟声、体温的变化及心脏跳动的频率的信息能找到他们的位置。
其次,机器人的视频探测器(CCD摄像头)具有信息直观、能实现计算机辅助控制等特点,可以将现场环境的图像返回到救灾中心,为进1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方向,制定下1步救灾的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最后,机器人还能进入井下区域,监测事故现场(如温度、瓦斯以及有害气体的浓度)的变化,防止事故的2次发生. (3)机器人具有为井下遇险矿工投放小包食品、药物和通讯装置等辅助功能,能有效地减少遇险矿工的伤亡人数.二、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对小型履带式机器人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的Packbot 机器人、URBOT、NUGV和talon机器人.此外,英国研制的SupperWheelbarrow排爆机器人、加拿大谢布鲁克大学研制的AZMUT机器人、日本的Helios VII机器人都属于履带式机器人。
应急救援机器人性能优化分析在当今社会,各类灾害和紧急情况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更高效、更安全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器人应运而生。
应急救援机器人能够在危险环境中执行任务,如火灾现场、地震废墟、核辐射区域等,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然而,要使应急救援机器人在复杂和危险的环境中发挥最大作用,其性能优化至关重要。
应急救援机器人的性能优化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机械结构、运动能力、感知系统、通信系统、能源供应以及控制系统等。
首先,机械结构是应急救援机器人的基础。
一个合理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够确保机器人在恶劣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例如,机器人的外形应具备良好的通过性,能够穿越狭窄的通道和崎岖的地形。
同时,机械部件的强度和耐磨性也要足够高,以承受碰撞和摩擦。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可以采用多关节、多自由度的设计,使其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
运动能力是应急救援机器人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机器人需要具备快速、准确的移动能力,以迅速到达救援现场。
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陆地、水域、空中,机器人应能够适应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例如,在陆地上,可以采用轮式、履带式或足式运动;在水域中,需要具备游泳或航行的能力;在空中,则需要具备飞行的功能。
此外,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和续航能力也需要得到优化,以满足长时间救援任务的需求。
感知系统对于应急救援机器人来说犹如“眼睛”和“耳朵”。
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机器人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包括温度、湿度、气体浓度、障碍物等。
高性能的感知系统能够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环境数据,帮助机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使用高清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可以在黑暗和烟雾环境中获取清晰的图像;利用气体传感器可以检测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而激光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则能够精确测量距离和障碍物的位置。
通信系统是应急救援机器人与指挥中心和其他救援人员保持联系的重要保障。
稳定、高效的通信能够确保机器人及时接收指令和反馈信息。
机器人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在地震发生后,尽快抢救被埋人员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地震救援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分析。
一、机器人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1. 寻找被埋人员在地震之后,建筑物可能会被摧毁,人员被困在废墟中,这就需要现场的搜索救援人员迅速地寻找到被埋人员的位置,以便救援能够进行。
机器人可以通过它们的传感器和摄像头来搜索废墟,分辨声音或者人类的温度,再用自己的机械臂抓住被埋人员。
这些机器人的使用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搜救效率。
2. 搜索受困人员情况除了寻找被埋人员的位置之外,机器人还可以在搜救中提供有效的信息。
机器人可以用它们的摄像头拍照、视频、记录声音甚至可以发现生命迹象,使得救援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被困人员的情况,为后续的救援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3. 让救援工作更安全救援工作常常存在风险,救援人员要经历各种危险环境,比如说高温,烟霾,尘埃和小型塌方等等。
机器人可以为救援工作提供额外支持,并且可以承受这些危险,不会受到伤害。
这些机器人可以采集环境数据,并从危险区域掌控相对安全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救援工作的安全性。
4. 提高事故响应速度由于机器人可以立即起动,他们可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以搜索救援,尤其是在地震初期,救援工作的响应速度就变得非常重要。
此外,机器人可以在不间断的情况下工作,而不像人类那样会出现疲劳和耗能,这样一来可以更快地找到被埋人员并将他们救出。
二、机器人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优缺点分析1. 优点机器人在地震救援中的使用有很多优点。
机器人可以在恶劣环境中运作,它们不需要休息,因此救援过程中不会因为人力的限制而受阻。
不仅如此,机器人还具有很高的精度,由于它们不受人类感情的影响,机器人可以采用更为有效和科学的方式来搜救人员。
此外,在特别危险的环境中,可以使用机器人代替人类,这能够帮助争取更多的时间,减少人员的风险度。
矿井用灭火机器人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应用随着人们对矿山安全性的要求日益增强,矿井用灭火机器人技术也日趋成熟。
矿井用灭火机器人可以在矿井内实现自主巡航、定位和灭火等功能,有效提高了矿井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矿井用灭火机器人的硬件电路设计及应用。
一、硬件电路设计1.控制核心部分控制核心部分选用STM32F103C8T6芯片,它具备较高的计算性能和通信能力,可满足矿井机器人的控制需求。
芯片的主频为72MHz,内置64KB Flash,20KB RAM,支持多种接口,如USB、CAN、I2C、SPI等。
2.通信模块矿井用灭火机器人需要与控制中心进行通讯,选用SIM800L模块作为通讯模块。
SIM800L模块可实现GSM/GPRS通信,并具有较小的尺寸和低功耗的特点。
通过该模块,控制中心可以对机器人进行指令下达和数据传输。
3.分布式传感器为了实现矿井内的灭火和环境状况监测,需要使用多个传感器分布在机器人不同的位置上。
因此,采用分布式传感器方案,使用nRF24L01+无线传输模块进行通讯。
4.动力部分机器人需要持续稳定地运行,因此需要选用合适的电池组合作为动力部分。
根据机器人的体积和负载需求,选择三节18650电池组成11.1V电池板,提供持续的电源。
5.电机驱动机器人需要移动,因此需要选用直流电机作为驱动部分。
为了控制电机的转速和方向,选用A4953芯片作为电机驱动模块,可以实现电机的正反转和PWM控制。
二、应用矿井用灭火机器人的应用包括自主巡航、定位、灭火等多种功能。
1.自主巡航机器人可以通过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探测周围的障碍物,确定路径,实现自主巡航。
通过串口与中心控制端交互,获取灭火指令和状况回报。
2.定位在矿井中的定位需要使用多种传感器进行协同,如GPS、IMU、激光雷达等。
通过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可以实现机器人在矿井中的准确定位。
3.灭火机器人的灭火部分包括水泵、水管和喷嘴等。
机器人可以根据控制中心发来的指令,前往火灾现场实施应急处置,通过水泵进行喷水灭火。
煤矿救援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煤矿井下灾害环境遥控或自主导航工作的机器人,能代替煤矿的搜救队员深入井下,抢救矿难后被困矿工,并以这种方式减少甚至避免救护队员的伤亡。
同时在煤矿爆炸事故后的探测救援过程中,救护人员在井下高温环境下负重作业,其体力以及氧气消耗都很大。
救援机器人主要作用是代替救护人员搬运、转移伤员和遇难者至安全区域,而且救援机器人需要携带必要的救护设备和仪器,因此救援机器人应该具有足够大的尺寸和动力以及良好的续航能力。
首先,本文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煤矿救援机器人行走机构的机械部分。
在综合比较后选择轮式的行走机构。
同时考虑到救援机器人的特殊工作环境,通过链传动实现了各轮的同步移动,克服了轮式移动机构跨沟能力差及易打滑等缺点。
参照PACKBOT机器人增加摆臂,机器人伸出摆臂有利于越障。
其次,详细设计了煤矿救灾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数据采集单元电路、运动控制单元电路、编码器解析单元电路等。
关键字:轮式;同步移动;摆臂;数据采集;运动控制Coal mine rescue robot is one kind of robots used in underground destroyed coal mine. It can rescue trapped miners in the underground instead of mine rescue team after mine disaster. It will avoid casualties of mine rescue team in this way. At the same time after the explosion and the rescue process of detection in the coal mine, mine rescue team in underground load operation under high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and their physical as well as consumption of oxygen is huge. A major role in the coal mine rescue robot is to replace the mine rescue team to transport, and transfer the wounded and the victims to a safe area. Rescue robots had to carry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and apparatus, so the rescue robot should have sufficient size and power and good endurance capacity.First of all,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quirements, I designed the mechanical parts of the coal rescue robot. In comparison, I choose the wheel body. At the same time, I take the special working environment for the coal mine rescue robot into account, so I try to achieve all-round mobile synchronization through the chain drive. And it can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Wheeled Mobile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cross-channel capabilities and easy to spin. In refer to PACKBOT robot, I design the arm for the robot, so it can across the barriers more easily.Secondly, hardware circuit of robot control system is designed in detail, such as data acquisition unit circuit, motion control unit circuit; encoder analyzing unit circuit and so on.Keyword:Wheeled;Sync mobile;Arm;Data Acquisition;Motion Control目录1绪论 (1)1.1 引言 (1)1.2 设计背景、意义 (1)1.2.1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1)1.3 设计基础 (3)1.4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4)1.5 本章小结 (5)2行走机构方案确定 (6)2.1 煤矿灾害现场特征 (6)2.2 矿井灾害的非结构环境特征 (7)2.3 行走机构方案选择与确定 (7)2.3.1轮式机器人 (7)2.3.2 履带式机器人 (8)2.3.3 腿式机器人 (9)2.3.4 其它形式机器人 (9)2.4 行走方案的确定 (11)2.5 本章小结 (11)3机器人行走机构的机械设计 (13)3.1 机器人行走机构总体方案 (13)3.1.1 主传动系统设计 (14)3.1.2 摆臂方案设计 (14)3.2 机器人行走机构具体设计 (15)3.2.1 主传动系统的具体设计 (15)3.2.2 摆臂方案的具体设计 (38)3.3 本章小结 (42)4 电气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3)4.1 数据采集单元电路 (43)4.1.1 A/D转换电路设计 (43)4.1.2 高速光耦电路设计 (45)4.1.3 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46)4.1.4 单片机程序设计 (47)4.2 运动控制单元电路 (48)4.2.1 后轮电机驱动电路 (48)4.2.2 摆臂电机驱动电路 (49)4.2.3 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50)4.2.4 单片机程序设计 (51)4.3 编码器解析单元电路 (55)4.3.1 电路设计 (55)4.3.2 单片机程序设计 (56)4.4 本章小结 (57)5 结论 (58)参考文献: (59)翻译部分: (61)英语原文 (61)中文翻译 (68)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活动时间安排活动时间:5月上旬到6月上旬二、宣传报名情况宣传报名报名人数:60人;培训结束挑选人数:16人;实际参赛人数:16人;实际参赛组数:8组;三、智能搜救机器人方案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近几年,我国也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比赛,如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跳舞、创新机器人等,其中以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灭火比赛最为引人注目,开展也最为普及。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比赛规则在场地中设有四间模型房间,其中在某一房间内放置了点燃的蜡烛一根,让机器人模仿生活中的消防队员灭火,自主地寻找并设法熄灭蜡烛。
1.比赛场地机器人灭火比赛的场地平面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比赛场地平面结构比赛场地的墙壁为木质材料,高33cm,颜色为白色。
地面为被漆成白色的光滑木质地板,场地中所有的走廊和门宽都是46cm。
进门处用一个2.5cm宽的白线表示,场地中标有“H”的黑色色实心圆圈为机器人的出发。
2.评分标准在最快的时间之内找到房间中的蜡烛并使其熄灭,然后回到起点,在整个过程中要求碰到障碍物的次数越少越好,所用时间越短,其分数越高。
2.硬件设计如图为该智能机器人的硬件设计。
传感器检测环境信息,描述机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针对比赛规则,机器人主要使用了红外传感器、灰度传感器及相应的信号处理电路。
机器人灭火装置是一个风扇,当机器人接近火源时自动打开风扇,吹灭火焰。
红外传感器有两种,一种用来检测障碍,避免撞到墙壁同时又可以寻找房间的门。
红外传感器能够检测到前方10cm~80cm,90°范围内的比0.03平方米面积大的障碍物。
红外传感器由两个红外发射管和一个红外接收管组成。
红外发射管发出红外线,红外线在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红外接收管收到被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后,通过A/D转换送单片机进行处理。
另外,一种红外传感器用来探测火源。
贵州省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机器人地震逃生模拟申报者:李恒唐国罡所在学校(全称):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小学辅导教师:石兴刚魏明星李炳强辅导机构(全称):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小学项目研究领域:(请在确认的学科上划“√”)□物质科学(MS)□生命科学(LS)□地球与空间科学(ES)TD)SO)项目申报类别:(请在确认的类别上划“√”)□个人项目集体项目是否参加贵州科技馆创意奖评审否□A、申报者与辅导教师情况说明:个人项目只填第一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须填写每位申报者情况第一申报者姓名李恒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2005年8月小学学制□五年制□√六年制年级五年级学校全名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小学学校电话0289学校地址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小学邮编563103家庭住址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村家庭电话父亲姓名李朝林工作单位务农职务(或职称)无母亲姓名郑启琴工作单位务农职务(或职称)无署名申报者姓名焦通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2007年2月小学学制□五年制□√六年制年级四年级学校全名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小学学校电话0289学校地址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小学邮编563103家庭住址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村0..家庭电话父亲姓名焦维仲工作单位务农职务(或职称)无母亲姓名王东云工作单位务农职务(或职称)无辅导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专业领域联系电话石兴刚男198202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小学教师小学教育魏明星男197902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合小学教师小学教育李炳强男196406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中心学校校长中学教育B、项目情况C、申报者确认事宜F、市、州级组织机构审查以及推荐意见。
地震救援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地震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智能化技术被引入到救援过程中。
本文将介绍地震救援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包括地震预警系统、智能搜索与救援机器人、智能物资分配系统以及智能人员管理系统。
一、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前发现地震的发生并迅速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该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震源位置,计算地震的强度和预计抵达时间,从而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短信、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向公众发送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
二、智能搜索与救援机器人智能搜索与救援机器人可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进入受灾区域,寻找被埋压的人员。
这些机器人配备了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摄像头,能够感知环境并实时传输图像和数据。
通过智能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可以快速判断建筑物的稳定性,找到受困人员的位置,并为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
三、智能物资分配系统地震救援中,物资的及时供给对于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智能物资分配系统通过对受灾区域的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能够准确判断不同区域的需求量和紧急程度。
系统会根据这些信息自动调配物资,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到受灾区域,并按照需求进行合理分配,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资源的浪费。
四、智能人员管理系统在地震救援中,需要协调大量的救援人员和资源。
智能人员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救援人员的专业背景和技能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各个救援任务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救援人员的工作状态、健康状况等信息,并根据情况进行调度和应急支援。
总结:地震救援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包括地震预警系统、智能搜索与救援机器人、智能物资分配系统以及智能人员管理系统。
这些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地震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救援工作将会更加智能化,为灾区人民提供更好的救援和保护。
仿生机器人技术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地救助灾民,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难题。
而仿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灾害救援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仿生机器人技术原理及其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研究。
一、仿生机器人技术原理仿生机器人技术是以生物学为基础,利用科技手段创造机器模拟生物行为的一种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模仿生物体的结构、材料、运动等方面的特点,设计制造具有类似道生物机能的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技术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运动控制技术、身体表面材料与结构设计技术和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
运动控制技术是仿生机器人技术的核心,通过对动物生物学与生理学知识的研究,将运动原理转换为数学算法,进而设计机器人的动作和行为。
针对身体表面材料与结构设计技术,在仿生机器人中,通过模拟生物体的表面形态、材质、质地等特点,精细地设计机器人外形及表面质地。
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能为仿生机器人提供重要的物理环境信息,并对其行为做出反应和控制反馈。
二、仿生机器人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研究1. 水下救援水下救援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难度极大。
以往的救援方式要么是人工搜救,要么是使用机械器械进行搜救,但这些方式都存在风险和瓶颈。
然而,仿生机器鱼则可以成为一个改变这个状态的因素。
仿生机器鱼是仿照鱼类运动的特性制造而成的,具有神经网络和机械控制等优秀性能,可用于海洋勘探、水下救援等领域。
仿生机器鱼在执行救援任务时,采用可见光和声纳等多种传感器,从而实现特定目标的实时定位,并据此控制浮力、动态姿态、速度和方向。
2. 火场救援火场救援是一项危险、高风险的任务,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快速找到被困者并迅速将其救出,成为了一项技术难题。
仿生机器蛇则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帮助。
仿生机器蛇是以蛇为模型制造的机器人,可以灵活地移动于狭小的空间,如传送带、飞机腹部和普通的钢铁桶之间,通过其柔软的身体和变幻多样的姿态,找到火场中的被困者并进行救援。
r1水上救援机器人说明书一、引言随着水上救援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救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迅速、高效的救援要求。
为了提高救援行动的效率和安全性,我们设计了一款名为r1的水上救援机器人。
本说明书将详细介绍r1机器人的功能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r1机器人的功能特点2.1 抗风浪能力强•采用先进的液压控制系统,能够稳定在风浪较大的水面工作。
•设有自动调节平衡系统,使得机器人在不平稳的水面上保持平衡。
2.2 快速响应能力•配备了强大的动力系统,可迅速前往事故现场,并迅速启动救援行动。
•机器人配备GPS导航系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事故发生地点。
2.3 多功能救援系统•前装有机械手臂,可实现抓取、拖拽等操作,帮助落水者上岸或辅助其他救援任务。
•机器人配备了红外线热成像仪、可见光摄像机和声纳等多种传感器,能够在黑暗、浑浊的水面进行搜索和救援工作。
2.4 远程操作与自主导航•支持遥控器操控,能够通过遥控器对机器人进行远程操控和指挥。
•内置智能识别系统,能够自主判断救援任务优先级,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和行动。
三、使用方法3.1 准备工作1.检查机器人的电量是否充足,保证机器人能够正常运行。
2.安装并连接遥控器与机器人,确保遥控器与机器人的信号稳定。
3.2 救援操作1.启动机器人,确保各个系统正常运行。
2.通过遥控器操控机器人的移动和操作。
3.当发生水上事故时,迅速将机器人送至事故现场。
4.利用机械手臂可进行抓取、拖拽等操作,将落水者或其他救援物品送至安全地带。
5.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可见光摄像机和声纳等传感器进行搜索和救援工作。
6.在救援行动结束后,及时对机器人进行清洁和维护,以保证下一次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四、注意事项4.1 安全注意事项•在操作机器人时,请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水上救援知识和技能。
•请勿将机器人用于非法用途或危险区域。
4.2 维护与保养•请定期对机器人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各个部件的正常运行。
地震救灾机器人:未来救援技术展望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破坏性事件,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地震灾难,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机器人技术在救援行动中的应用。
地震救灾机器人具有许多优势,包括灵活性、耐高温、快速响应等属性,使其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作用。
灾难中的挑战
地震灾难发生后,通常会出现多种复杂的挑战,包括人员被困、建筑物倒塌、
通信中断等情况。
传统的救援方法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无法更快、更精准地进行灾害救援。
因此,科学家们迫切需要一种创新的救援技术来提升救援效率和质量。
机器人技术的应用
地震救灾机器人正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这些机器人利用先进的传感器
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和无线通信模块,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迅速定位、救援被困人员、传递信息等任务。
机器人的灵活性和耐高温特性使其可以顺利应对地震灾难带来的挑战,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技术展望
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地震救灾机器人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机器人将不仅能在救援现场实时监测、传输信息,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更精准的救援决策。
同时,机器人的自主行动能力和多种功能模块的集成将使其在灾难中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
结语
地震救灾机器人作为未来救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地震灾害中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将持续致力于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助力人类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以上是对地震救灾机器人未来展望的简要探讨,希望能够为地震救援技术的发
展提供一些启示。
抗震救灾创意描述近年来,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意和创新来加强抗震救灾工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创意和创新的方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1. 智能地震预警系统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因此,如何尽早发现地震的迹象,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非常重要。
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智能地震预警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监测地震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这样,人们可以在地震来临之前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2. 绿色抗震建筑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建筑是最重要的一环。
因此,我们需要建造更加安全、环保、节能的抗震建筑。
绿色抗震建筑可以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轻质钢结构、木结构等,这些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和环保性能。
3. 智能救援机器人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救援工作十分紧急和危险。
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智能救援机器人,以帮助救援人员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
智能救援机器人可以携带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能够快速进入灾区,探测被困人员的位置和状态,并提供必要的救援措施。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救援人员的风险,提高救援的效率。
4. 灾后心理疏导自然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灾后心理疏导工作。
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医生和志愿者前往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建信心和生活。
5. 微信公众号抗震救灾平台在当今社会,微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抗震救灾平台,以便于人们获取最新的地震预警信息、救援信息和灾后重建信息。
该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种信息和政策,同时还可以设置在线咨询和应急救援功能,方便人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和帮助。
机器人在地震救援中的关键作用 地震,这一无情的自然灾害,常常在瞬间摧毁人们的家园,夺走宝贵的生命。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时,救援工作的迅速和有效至关重要。而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机器人正逐渐成为地震救援中的关键力量。
机器人具备多种独特的优势,使其能够在地震后的危险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震发生后的现场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余震不断、建筑物摇摇欲坠、道路阻塞等情况时有发生。而机器人可以迅速进入这些人类难以立即抵达的区域,展开搜索和救援行动。无论是在狭小的缝隙中,还是在高空危险的位置,机器人都能够凭借其灵活的设计和强大的功能,为救援工作开辟新的途径。
其次,机器人具有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地震后的环境通常极为恶劣,充满了灰尘、高温、潮湿以及各种有害物质。相比人类,机器人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持续工作,不受恶劣条件的影响。它们不会感到疲劳,也不会因为恶劣的环境而降低工作效率,能够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为救援争取更多的时间。
再者,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感知和探测设备。例如,热成像仪可以帮助它们在黑暗中发现生命迹象;声波探测器能够捕捉到微弱的求救声音;气体传感器则能检测出危险气体的存在,保障救援人员和幸存者的安全。这些高科技设备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救援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在实际的地震救援中,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各司其职,共同发挥着关键作用。探测型机器人通常体积较小,行动灵活,可以深入废墟内部进行探查。它们能够将收集到的信息实时传输给救援指挥中心,为制定救援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搜索型机器人则专注于寻找幸存者。它们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算法,对可能存在生命的区域进行全面搜索。一旦发现生命迹象,会立即发出警报,通知救援人员进行救援。
救援型机器人则具备一定的搬运和救助能力。它们可以帮助清理废墟、搬运重物,为被困人员创造逃生通道,甚至可以为伤者提供初步的医疗救助。
然而,机器人在地震救援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技术方面,虽然它们已经具备了许多先进的功能,但在复杂的环境中,仍然可能出现故障或误判。例如,信号干扰可能导致机器人与指挥中心失去联系,传感器的精度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连续体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连续体机器人是一种可以自由变形的机器人,可以模仿动物和人类的肌肉系统进行弯曲、伸展或者扭曲等各种形变。
相对于传统机器人,连续体机器人有较高的柔韧性和适应性,更符合实际应用场景的要求。
因此,连续体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救援、航空航天等领域。
一、连续体机器人的基本组成连续体机器人由柔性结构、执行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柔性结构是基础,决定了机器人能否进行多样化的形变;执行器是实现机器人运动的核心,可以是电机、气压或者嵌入式形状记忆合金;传感器则可以提供环境参数以及机器人自身的状态信息;控制器则是机器人的头脑,可以根据传感器的信息来决定机器人的下一步行动。
二、连续体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连续体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确定关键参数以及各个部件的形状和质量。
在制造时,则需要将设计图转换成三维模型,以便于机器人的详细制造、组装和调试。
实际上,连续体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过程。
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来自由调整各个参数,探索合适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因此,连续体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往往需要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
三、聚合物连续体机器人聚合物连续体机器人是一种比较新颖且受到研究者重视的机器人类型。
聚合物连续体机器人可以采用多种材料来构建柔性结构,例如聚乙烯、聚氨酯、聚丙烯等。
聚合物连续体机器人的特点在于可以实现自我修复和形态记忆,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智能性。
然而,聚合物连续体机器人的应用较为局限,主要是由于其形态记忆能力较弱和柔性结构的强度较低。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传感器和执行器等部分,来进行更加精确和优化的控制和操作。
四、应用与展望连续体机器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涵盖医疗、救援、航空航天等领域。
例如,在医疗领域,连续体机器人可以用于内窥镜、手术器械等,实现更加精准和安全的手术操作。
在救援领域,连续体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地震、火灾等灾害现场,提供更加快速和有效的救援服务。
华北科技学院 地震救援机器人设计说明书
参赛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作 者:孙浩然 梁陈赞 冯忠豪 刘俊 指导教师: 田忠友 王海鹏 华北科技学院 目录 一.作品简介 …………………………………………………1
二.主要功能指标 ……………………………………………2
三.工作原理 …………………………………………………4
四.运动分析 …………………………………………………5 4.1腿部移动过程 ……………………………………………5 4.2主题迁移过程 …………………………………………6 五.动力分析 …………………………………………………8
5.1 单独由电机提供动力 ……………………………………8 5.2 由气缸和电机共同提供动力 ……………………………9 六.实用化的可能 …………………………………………11
七.市场前景 ………………………………………………..13 八.作品外形照片 …………………………………………14 九.参考文献…………………………………………………16 华北科技学院
地震救援机器人 第 页/共 16 页 1 一.作品简介 该作品是基于地震救灾为背景而设计研发的,是一种能够起清障作用、标记事故地点、探索救援道路的先进设备。该作品具有灵活、操作简便、适用性强、拓展功能多的特点,非常适用于救灾抢险工作。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是本作品的又一大特点,也是具备强势竞争力的一大优势。同时,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系统和算法,是系统的通用性和适用性进一步增强,能够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本作品由中心搭载平台,四条安装在平台四角的机械腿,中部的两部液压支架以及构建在平台上的挖掘装置组成。机械腿由关节电机带动实现腿部移动,由安装其上的蜗杆装置实现腿部伸缩,四条腿依次移动后再次转动电机实现机械本体的整体前进。达到预定位置后平台上的气泵开始工作,带动整个装置的升降掘进,起到了除障清路的作用。同时腿部结构设计比较先进,使机械体具有一定的越障能力,摆脱了传统救灾设备行动能力不足的缺陷,对灾区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双模的行进机构使得系统灵活性和机动力极大增强。轮式行进可使机器人快速机动,灵活部署;机械腿行进可使机器人工作平稳,深入灾区。采用双模互换的行进方式既能节省宝贵时间,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兼具节能的特点。 华北科技学院 地震救援机器人 第 页/共 16 页 2 二.主要功能指标 该机器人是着眼于地震灾区的各类救援任务而开发的,其独树一帜的外形设计和结构设计使其能够遂行地震灾区的各种搜救、援助、运输、支承等任务。 首先,通过加装红外感应器材和探人雷达等仪器设备,使其能够在较大范围内执行地震灾区的搜救任务,机器人的中心搭载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即时更换设备进行搜救工作。在加装前部摄像头以后,使救援人员可以在远距离对其进行遥控,能够让救援人员更好地了解点灾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建筑结构情况,避免了危险区域在近距离对救援人员的潜在威胁;在加装先进的探人雷达后可以使救援工作者即时了解面灾区的被困者的分布情况以及生命生理状态,便于及时解救更加虚弱的被困者,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灾区被困者的解救及存活概率。 其次,在执行援助任务时,通过对机器人的中心搭载平台进行面积优化工作,令其携带不同的人物模块组件,以执行不同情况下的援助任务。当搭载语音模块时,可以通过单向或双向的语言交流来引导并协助有行动能力的被困者进行自救和逃离工作;当搭载吊装组件时,可以迅速的完成灾区废墟中的开辟工作,并将诸如汽油一类的危险品转移至安全区域;当搭载红外感应模块时,机器人可以在夜间执行援助任务,其可以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内不间断的执行救助任务,有效地利用了宝贵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救助人员的工作负担并且提高了被困者的获救几率。 华北科技学院 地震救援机器人 第 页/共 16 页 3 再次,通过加固中心搭载平台,使其可以执行运送量庞大的运输任务。地震灾区中很多时候运送生活物资的车辆不能进入,就需要其他运输工具来替代,该机人便具有此项运输功能,其四腿结构牢固且运动灵活,具备一定的越障能力,能更好的适应灾区的路况,及时将必需品等物资运送至指定地点。同时,其还有运输人员的能力,可以在往返过程中运送救援人员和被困者,免除人力运送的缺点。 最后,该机器人具备的支承功能是独一无二的。小型化的机器人搭载特种支承工具于其中心搭载平台,前置CCD摄像机,周身感知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在废墟中遂行大型机械不宜支承的任务,并减小对废路面的压力,可以出色的在废墟中开辟通路,救援诸如被困于墙板下的被困者,同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开辟通路,选取最优化的通路引导被困者脱离危险区域。具备了攀爬能力的机器人更可以在空间的三维范围内启用支承功能,对灾区救援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华北科技学院
地震救援机器人 第 页/共 16 页 4 三.工作原理 该机器人以开辟救援通路为主要任务,当其行进至工作区域后即开启清障功能。 采用四腿机构的机器人可以平稳的运行于路况复杂的路面,双级的腿部结构具备了较大的伸缩能力,可以越过各种障碍,到达指定区域后,由人工遥控选择合适角度和合适方向,做好准备工作。 在机器人的中心内搭载平台上装备有独立的挖掘工具,该挖掘工具为一台液压挖掘机,目前由气泵代替液压部分功能。当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挖掘系统运作,通过程序控制气泵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所需拓展空间调整气泵的伸缩量,以达到最佳挖掘量。 由于挖掘机的设计目标定位于能够进行360度周身工作,其工作范围十分宽大,通过对液压系统的优化设计,可以为挖掘机提供强劲的动力,配合其灵活的机械腿,可以出色的完成开辟通路的任务。 当机器人工作于城市废墟中时,其前部的大功率水泥切割机即发挥作用。很多情况下,救援人员面对大片的水泥楼板、混凝土废墟无计可施,该地震救援机器人就可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断楼板,破除残垣障碍,开辟救援通路。 通过机器人的水泥切割机和挖掘机的相互配合,机器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开辟出一条希望之路,多个机器人同时工作时,更能高效的完成人力难以完成的任务。 华北科技学院 地震救援机器人 第 页/共 16 页 5 四.运动分析 该救援机器人的工作区域地形比较复杂,采取模拟四足动物的走路方式,先动作左前腿,向前移动,在动作右后腿向前动作,随后是右前腿的前移,最后在进行左前腿,这样可以有较高的爬越能力,也增加了整个机械的稳定性和平稳性,更好的在地震废墟之下前进。 整个机械的运动分为腿部前移,主体前移两大过程,以及到达指定目的地之后的清障通路过程。以下对三个过程进行分别阐述: 4.1 腿部移动过程 当机械受到预定指令,准备运动前移时。先由其上的分布在机械腿部的接触传感器,以及位于主干上的距离传感器,进行系统的初始检测,以保证在整个机械的运行时在一个设置好的状态下稳定开始的。 4.1.1 初始化完成后,机械腿处于设置平衡的位置,腿部完全处于收缩状态,之后程序开始运行。 4.1.2 程序开始运行之后,四条机械腿与两部液压支架同时工作,将机器人本体整体平稳抬升,直到机械腿完全伸展开停止。此时机器人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并且具备最佳的越障能力。 4.1.3 机器人行走的第一步是左前腿的提升,通过关节电机带动蜗杆旋转,机械腿上提,随后由腿部水平放置的关节电机驱动机械腿向前移动,运行至机械腿的最大步幅时停止前移,机械腿在关 华北科技学院 地震救援机器人 第 页/共 16 页 6 节电机带动下下降落至地面,至此行进第一步完毕。随后右后腿重复第一步的运动过程,直至右前腿和左后腿运动完毕,机器人的四腿移动停止,机器人本体准备前移。 4.1.4 机械腿前移停止后程序发出指令启动液压支架电机,两部液压支架顺次提升至最大高度,驱动四条机械腿前移的四台电机随即同时启动,在地面摩擦力的作用下机器人本体相对于机械腿前移,前移距离仍然为机械腿的最大步幅。整体前移后两部液压支架依次下放至地面,为下一步前进做准备。 4.2 主体迁移过程 当腿部前移过程结束后,四条机械腿已经处在前于主体的位置,此时,程序控制驱动机械腿前移的四部直流电机同步运行,通过四条机械腿由自重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使主体向前平移,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随后即通过初始化,机械腿部前移,主体前移的循环,使机械运动前行。当机器人运动到指定位置时,进行机器人的主体过程——清障通路过程。 清障过程:到达预定目的之后,程序就会在所在动作结束归于初始时,关闭第一阶段所有过程,并且对第二阶段运行的设备进行初始化。 初始化完成之后,程序会控制电源给气泵电机供电,使气缸充气。充气过一段时间后,通过手动阀门开关给置于主体中心搭载平台的 华北科技学院 地震救援机器人 第 页/共 16 页 7 小气阀通气,使挖掘机调整工作状态并调整工作位置,通过对挖掘机各个关节部位气泵的控制来操作挖掘机的挖掘工作,使其工作处于平稳状态。 在机器人前进过程中,如果遇到过高的障碍物的难以越过时,位于其前部的水泥切割机工作,将机器人前方一片区域内的障碍物切除掉,并由挖掘机将其运至所开辟通路两侧,以保证救援道路的畅通。由于机器人采用高机动力的腿式结构,其越障能力大幅提高,较之传统履带式结构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深入到灾区深处执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