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
- 格式:pptx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19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策略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寻找高效可行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和实施相应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和策略。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包括热解、蒸馏、过滤等。
其中,热解是通过高温处理使污染物挥发或分解,来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蒸馏则是利用污染物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和去除。
过滤技术通过过滤材料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分离,使土壤得到修复。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壤环境,使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化学还原、化学氧化和配位等技术多用于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修复。
化学还原通过添加还原剂将有毒的重金属离子还原为无毒的金属或金属离子,从而减少毒性。
化学氧化则是通过添加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毒物质,如将苯系化合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配位技术则是通过添加配位剂与重金属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减少其毒性和溶解性。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去除或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
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植物的吸附、转运和转化作用来修复土壤污染。
植物的根系可以吸附土壤中的污染物,并通过植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
此外,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也可以分解或转化土壤中的有机物污染。
四、策略1. 污染源控制:在修复土壤污染之前,首先需要管控好污染源,采取措施减少或停止污染物的排放,以避免污染扩散和进一步恶化土壤情况。
2. 风险评估与监测:对污染土壤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定量分析,明确修复的优先顺序和方式,同时进行持续监测,及时掌握修复效果。
3. 基于风险的修复:根据土壤污染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平衡修复效果、时间和成本等因素,做到科学、可行、高效的修复。
4. 联合修复技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多种修复技术的联合应用,提高修复效率和降低修复成本。
环境修复技术环境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修复和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的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和大气修复三个方面介绍环境修复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土壤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特定的植物或微生物来恢复受污染土壤的功能。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和转化有毒物质,促进土壤的净化和恢复。
而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对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的作用。
这些方法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有机物分解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例如,采用土壤挖掘、回填和隔离等方法,将受污染的土壤剥离并取出,然后填充新的无污染土壤。
此外,还可以利用电动力场技术、超声波技术和热解技术等对土壤进行治理,以实现土壤修复的效果。
二、水体修复技术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隔离、悬浮沉降和浮游植物治理等方法。
物理隔离是通过构筑隔离屏障,将受污染水体与干净水体进行隔离,以阻止污染的扩散。
悬浮沉降则是利用重力沉淀原理将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浮游植物治理是利用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在水体中吸收和转化有害物质。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
例如,利用氧化剂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利用沉淀剂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沉淀和去除。
这些化学方法在水体净化、海洋污染处理和地下水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大气修复技术1. 气象修复技术气象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影响气象条件,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例如,通过人工降雨、喷雾和离子安装等手段来清除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以达到净化大气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调控大气流动和温度分布,降低污染物扩散的程度。
2. 废气处理技术废气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对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净化。
自身属性、土壤吸收污染物和清洗剂的能力都会影响到最终的修复效果。
但在通过使用一些表面活性剂去处理有机污染化合物时,它的亲水性以及可利用性都能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在对有机污染土壤进行化学修复时,经常会选择使用这类表面活性剂。
现如今,市面上流通的用于修复污染土壤的表面活性剂类型众多,但在进行实际修复工作中,如何选用何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修复,还是要科学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例如,在选用价格合适的活性剂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生物降解能力,以及较小的表面张力和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
经研究证明,在对遭受有机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时,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对于处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效果更为显著,而且这种活性剂更加容易被降解,因此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1.2 有机污染地下水的化学修复1.2.1 有机黏土法有机黏土法主要是通过向地下水中加入人工合成的有机黏土,通过黏土自身具备的吸附作用,在进入地下水层后,它会将有机污染物吸附到自身从而达到清洁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具体过程主要为:首先在蓄水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在该区域中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粘土矿区域,然后使得该区域逐渐具备一定的吸附能力以拦截可能进入到地下水层中的有机污染物,防止它对地下水带来污染。
最后,通过利用该活性剂的吸附作用,这些有机污染物将会聚集在这个区域里面,紧接着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降解富集,从而彻底清除这些污染物。
1.2.2 电动力化学修复技术电动力化学修复技术的原理是把电极插入受污染水体中,0 引言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及地下水遭受有机污染现象十分严重,这给该区域的居民日常饮食、居住、生活等构成了明显的安全威胁。
导致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产生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自然状态下自然生产的有机污染物。
一般来讲,自然界中存在的地质连接层,这一连接层会长期和地下水相接触,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中最主要成分为腐殖酸,它们存在的时间越长,对于土壤造成的污染就愈发严重[1-2]。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以及9 种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
在土壤修复行业,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达到一百多种,常用技术也有十多种,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
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近年来在政府财政支持下我国开展了多个类型场地的修复技术设备研发。
尽管可以罗列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很多但实际上经济实用的修复技术很少。
土壤修复技术归纳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热力学修复技术,利用热传导,热毯、热井或热墙等,或热辐射,无线电波加热等实现对污染土壤的修复。
2、热解吸修复技术,以加热方式将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加热至有机物沸点以上使吸附土壤中的有机物挥发成气态后再分离处理。
3、焚烧法,将污染土壤在焚烧炉中焚烧,使高分子量的有害物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分解成低分子的烟气经过除尘、冷却和净化处理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
4、土地填埋法,将废物作为一种泥浆将污泥施入土壤通过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调节土壤的营养、湿度和pH 值保持污染物在土壤上层的好氧降解。
5、化学淋洗,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生物化学溶剂在重力作用下或通过水头压力推动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层中,然后再。
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壤治理中的应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还在维持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化学物质使用,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恢复土壤的健康和功能,生态修复技术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一、土壤污染与退化的现状当前,土壤面临着多种类型的污染和退化问题。
工业活动产生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通过废水排放、废气沉降和废渣堆积等途径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污水灌溉,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失衡,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增加。
此外,土壤侵蚀、沙漠化、盐碱化等自然和人为因素也造成了土壤结构破坏和肥力降低。
土壤污染和退化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威胁食品安全,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同时,受损的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减弱,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及原理(一)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吸收、转化、固定等作用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
一些植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机制,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其积累在特定部位。
例如,蜈蚣草对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此外,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污染物的降解。
(二)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分解和转化作用。
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种群,如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细菌、真菌等,可以加速污染物的分解和矿化。
微生物还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三)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包括客土法、换土法、深耕翻土等。
客土法是将未受污染的土壤覆盖在污染土壤表面;换土法则是直接挖除污染土壤并换上干净的土壤。
深耕翻土可以将表层污染土壤与深层未污染土壤混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四)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主要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形态,使其固定、沉淀或转化为低毒性物质。
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克星”- -少花龙葵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重金属污染治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该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超富集植物。
日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杏锋在导师夏汉平研究员的指导下,首次提出了用土壤种子库——重金属浓度梯度法来筛选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并成功找到一种镉的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
植物修复土壤好在哪儿?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不可逆性等特点,使得它的治理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夏汉平研究员说:“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都在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进行研究。
在治理过程中,物理方法费时费工,化学方法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治理效果的永久性、治理过程的原位性、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等优点,因此使其成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
”“植物修复技术就是把对重金属有巨大提取潜力的植物种植于重金属污染土地上,一段时间后收获植物地上部分以达到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此外,也有一些植物可使土壤重金属固化,同样可起到减轻重金属毒害的作用”。
提及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夏汉平表示:“植物修复技术按其修复的机理和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部分,其中与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萃取、植物固定、植物挥发以及根系过滤等。
”植物修复技术是否还存在一些自身的不足?夏汉平研究员笑了一下说:“当然,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东西太少了。
不少超富集植物个体矮小,生长缓慢,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需时太长;此外,植物修复土壤只能局限在植物根系所能延伸的范围内;还有,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只对一种重金属具有富集能力,而土壤重金属污染多为几种重金属复合污染,且常常伴生有机污染等等。
不过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在接下来的进一步研究中得到解决。
”植物修复土壤的关键在哪儿?研究人员指出,植物修复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超富集植物。
土壤污染修复的名词解释土壤污染修复是指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使受到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的土地恢复到原来或接近原来的自然状态。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的现象。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以及各种工业化过程的推进,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修复污染的土壤。
土壤污染修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除或降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二是恢复或改善土壤的质量和功能。
在实际操作中,土壤修复通常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
物理修复主要是利用土地排水、通风、淋洗等技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化学修复则是通过添加各种化学物质,促使土壤中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毒性。
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作用,通过吸收、分解或转化有害物质,来修复土壤污染。
清除有害物质的方法中,物理方法通常包括土壤剥离、挖掘、替换等手段。
土壤剥离是指将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壤层挖掘出来,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挖掘是将受到污染的土壤挖掘出来,然后填埋或处理。
替换则是将受到污染的土壤替换为新的土壤,以达到修复效果。
化学修复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性质,从而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减少其毒性。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加吸附剂、还原剂和沉淀剂。
吸附剂可以吸附有害物质,如活性炭、沸石等材料,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的方式,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还原剂主要是通过还原有害物质,使其从高毒性形态转化为低毒性或无毒性形态,如添加铁、硫酸亚铁等物质可以还原重金属离子。
沉淀剂主要是添加沉淀剂,使有害物质形成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如添加石灰、氧化铁等物质可以使重金属盐类沉淀。
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能力来修复土壤污染的方法。
植物修复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吸收和积累能力来修复污染土壤。
某些植物,如一些耐盐植物、耐重金属植物等,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将其富集在地上部分。
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方法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甚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关键步骤,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方法。
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利用物理原理清除或分离污染物。
例如,电动力场技术可通过施加电场将带电的污染物迁移到土壤中的无害区域,从而实现土壤污染的治理。
热解和高温热气流技术可通过高温处理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
此外,土壤通气、壤相法、波动再生法等方法也可以用于土壤污染物的治理。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通过利用化学反应的原理来降解、转化或提取污染物。
例如,氧化法可利用化学氧化剂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为无害的物质。
还原法可以通过添加还原剂还原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使其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沉淀物,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的目的。
土壤酸碱调节法通过使用酸碱性调节剂来调节土壤的pH值,以改善土壤污染状况。
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来降解、转化或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
微生物技术中的生物降解法通过利用一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
植物修复法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通过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作用来修复土壤。
动物修复法则是利用一些动物的生物功能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4.改良修复方法改良修复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来提高土壤的自然修复能力。
例如,添加有机物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团聚力,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酸碱调节剂可以调节土壤的pH值,改善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通气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加速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
5.二次利用方法二次利用方法是指将污染土壤中的有用物质提取出来,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
其中,热解技术可以将含有有机物质的污染土壤高温分解,提取出土壤中的有机质提供给其他生产过程使用。
离心挥发法可以将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质提取出来,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能源生产或其他工业用途。
土壤污染修复污染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原理,并采用人工调控措施,使土壤污染物浓(活)度降低,实现污染物无害化和稳定化,以达到人们期望的解毒效果的技术措施。
理论上可行的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综合修复等几大类。
有些修复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污染土壤实施修复,对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该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两大方面。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分离修复技术主要是应用在污染土壤中无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上,它最合适用来处理小范围的污染土壤,从土壤、沉积物、废渣中分离重金属,恢复正常功能。
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介质及污染物的物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将污染物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包括:依据粒径大小采用过滤或微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依据分布、密度大小采用沉淀或离心分离;依据磁性特征采用磁分离手段:依据表面特性采用浮选法进行分离等。
多数物理分离修复技术都有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可持续高产等优点,但是在具体分离过程中,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各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要求污染物与土壤颗粒的物理特征的差异显著,特别是当土壤中有较大比例的黏粒、粉粒和腐殖质存在时很难操作等等。
蒸汽浸提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方法通过降低土壤孔隙的蒸汽压,把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蒸汽形式而加以去除的技术,又可分为原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异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和多相浸提技术。
气提技术适用于地下含水层以上的包气带土壤;多相浸提技术适用于包气带好地下含水层。
该技术适用于高挥发性化学污染土壤的修复。
原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适用于处理蒸汽压大于66.66Pa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挥发性有机卤代物或非卤代物,也可适用于除去土壤中的油类、重金属、多环芳烃或二恶英等污染物:异位土壤蒸汽浸提技术适用于修复含有挥发性有机卤代物和非卤代物的污染土壤;多相浸提技术适用于处理中、低渗透型地层中的挥发性有机物。
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土壤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农药施用、废水排放等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增加,土壤有机污染日益严重。
据统计,目前我国受有机物污染的农田达6 000多万hm2,居世界之首。
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和放大”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同时,土壤有机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其危害严重,治理困难。
因此,研究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对全球农业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体系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来吸收、挥发、转化、降解或固定土壤污染物的一种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其操作简便、持效长、成本低、环境友好、且易于被公众接受,已成为当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根系分泌物(Root exudates)是植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其通过营造适宜的根际生态微环境以促进根际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该过程是植物去除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目前,该领域已成为植物修复研究的热点,新的观点、方法与技术不断涌现,但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M。
本研究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根系分泌物及其在植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以期为植物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根系分泌物的定义、种类和产生途径对根系分泌物的研究始于18世纪,1795年Plenk首次发现植物根系能够向外分泌一些物质,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固氮菌的利用才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活跃起来。
1.1 根系分泌物旳定义和种类根系分泌物是指植物根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其释放量占年光合作用产量的10%—20%,是植物与土壤、水、大气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介质之一。
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是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而土壤污染却在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指的是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或物质的含量超过安全标准,影响或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首先,它会导致微生物和植物的死亡和缺失,影响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环境。
其次,造成的污染会使土壤的裸露度增加和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农作物生产,增加食品污染的风险。
最后,土壤污染对人类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吸入有害气体和吃到污染食品。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如何治理和修复污染的土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治理污染的土壤主要通过调整和改良土壤结构,以达到去污或减轻污染的效果。
而治理后的土壤,其基本途径则是恢复土壤的肥力、微生物和生态系统。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理与修复技术:1.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抗污染能力来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植物修复的原理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
在物理方面,植物的根系能够增加土壤的 porosity,使土壤变得更加透气。
在化学方面,植物根系通过吸收和分解有害物质,改变土壤 pH 值,使得污染物更容易被分解和降解。
在生物方面,植物通过根瘤菌等微生物进行生物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含量。
2.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调节和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来达到治理污染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加强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活动,分解和分解有害物质,从而减轻土壤污染的程度。
同时,通过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抵抗力和自修复能力。
3.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污染地区添加化学药剂来达到减轻污染和去污的目的。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土壤中添加吸附剂、氧化剂、还原剂等化学药剂来分解和去除有害物质。
4.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一般是指利用一些非化学的方法来治理污染的土壤,例如渗透技术、水分浸出技术和挖土运送等。
这种类似于地下水富集和排放的治理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植物修复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利用植物资源与净化功能的植物修复技术迅速发展。
所谓植物修复技术,指在不破坏土壤结构前提下利用自然生长或经过遗传培育筛选的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固定、吸收、转移、富集、转化和根滤作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得以消除或将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降到可接受水平的土壤修复方法。
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超积累或积累性功能的植物吸取修复、利用植物根系控制污染扩散和恢复生态功能的植物稳定修复、利用植物代谢功能的植物降解修复、利用植物转化功能的植物挥发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过滤修复等技术;可被植物修复的污染物有重金属、农药、石油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炸药、放射性核素等。
其中,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研究,已经应用于砷、镉、铜、锌、镍、铅等重金属以及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并发展出包括络合诱导强化修复、不同植物套作联合修复、修复后植物处理处置的成套集成技术。
这种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筛选具有高产和高去污能力的植物,摸清植物对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近年来,中国在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应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引领国际前沿研究方向。
但是,虽然开展了利用苜蓿、黑麦草等植物修复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石油烃的研究工作,但是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的田间研究还很少,对炸药、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则更少。
植物修复技术不仅应用于农田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而且同时应用于人工湿地建设、填埋场表层覆盖与生态恢复、生物栖身地重建等。
近年来,植物稳定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更易接受、大范围应用、并利于矿区边际土壤生态恢复的植物技术,也被视为一种植物固碳技术和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为寻找多污染物复合或混合污染土壤的净化方案,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发展植物杂交修复技术;利用植物的根圈阻隔作用和作物低积累作用,发展能降低农田土壤污染的食物链风险的植物修复技术正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