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4
13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要求: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
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查找、阅读邓小平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导入新课: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
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
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平爷爷)(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解题:(1) 师:“永生”是什么意思?(2)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相机解释词义,使学生理解后读出词语的感情)船舱崭新呜咽痛悼海疆超越属于澳门舷窗震撼爱戴奔流不息波翻浪涌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在大海中永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人格魅力。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深入了解邓小平爷爷的生平事迹。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邓小平爷爷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感受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人格魅力。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邓小平爷爷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邓小平爷爷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享朗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交流学习心得。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5.感受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人格魅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深入了解邓小平爷爷的生平事迹。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邓小平爷爷的伟大品质,如勇敢、坚定、智慧等。
6.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围绕课文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向邓小平爷爷学习,做一个有品质的人。
8.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邓小平爷爷的读后感。
学生收集邓小平爷爷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
四、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观看邓小平爷爷的纪录片,深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邓小平爷爷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在大海中永生》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阅读《在大海中永生》。
2.讨论小说的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4.写作讨论性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阅读活动(20分钟):
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小说《在大海中永生》的前三个章节。
学生可以选择在纸上做笔记或标记关键信息和引人注目的地方。
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重要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
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记录讨论结果。
整体讨论(15分钟):
分析象征与隐喻(20分钟):
写作练习(20分钟):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分析和写作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
课后延伸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继续阅读《在大海中永生》的剩余部分,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他们还可以阅读其他玛丽亚·鲁伊尔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探索人类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主讲:汤迪课文原文: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时近中午,专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
透过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涌。
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
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3课P71-74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正确读写、运用生字词。
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学习排比句的作用和用法,理解省略号在文中的作用。
了解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贡献,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体会人们对邓小平爷爷的缅怀之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本课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初步把握,重点解决字词的运用及文章整体结构的划分;第二课时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渗透课文的情感内涵,注重学生道德及价值观的塑造培养;第三课时,对排比,省略等写作技巧进行学习,迁移并运用。
教学课时:第2课时(共3课时)教学设计:课程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这首《春天的故事》是为谁而写的吗?...没错,它是专门为纪念咱们邓小平爷爷而写的,看来大家平常都很细心啊...这首歌呢以优美的旋律,讲述了小平爷爷一生伟大的功绩,或许很多同学并不熟悉,不过如果问起你们的爸爸妈妈,相信都能多少哼上几句,由此也可见小平爷爷对人们的影响之深,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更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大海中永生山东省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窦圣涛刘丰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排比句。
3、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体会人民与邓爷爷的深厚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1、以读为本,影音结合,以读悟语,音影悟情,以情促教,在观看与阅读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
2、创设情境,引领体验,合作对话,自主构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2、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1、学习了解人民对伟人的深情。
2、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
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邓小平爷爷虽有所了解,但了解不全面,不充分。
而本课的内容容量又很大,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事迹掌握不全面、了解不够,就难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同学们,你了解邓小平爷爷吗?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了解接到他?老师这儿有几个视频,大家到网上去了解一下。
改革开放:/u/vw/1607163香港、澳门回归:/show/j_yctXwQiEGJeobf.html(通过视频短片的学习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为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2、上网了解邓小平爷爷的事迹。
/view/1833.htm3、汇报总结4、出示课文的背景视频。
/v/b/6702441-1316326955.html#67024415、说说视频上都讲述了邓爷爷的那些丰功伟绩。
6、教师小结(是啊,邓爷爷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国两制的构想,使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历史,世界各地也会采用他方法解同样的问题。
)二、精读感悟邓爷爷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及反思《在大海中永生》教学设计及反思[设计理念]1、把握文章情感主线,紧扣“情”字,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体验,读中感悟。
感悟伟人的丰功伟绩,感悟伟人的高尚情怀,让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憾,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
2、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立足文本,抓住学科特点,以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语文素养形成为目标,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力使三维目标和谐达成。
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体现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会用“爱戴”、“奔腾不息”造句。
4、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心,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方法]1、以读悟语,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读中深化认识,陶冶情操。
2、创设情境,引领体验,合作对话,自主构建。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春天的故事》、邓小平生平资料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提示课题1、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聆听一首歌曲。
(播放《春天的故事》)2、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知道它歌颂了谁吗?(邓小平)3、出示邓小平画面,简介邓小平生平。
(诠释: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一代伟人、世界名人)4、揭题、读题。
然而,1997年2月19日,这位历史伟人却悄然闭上了眼睛,离我们而去了。
他的离去是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今天,让我们再一起来缅怀这位历史伟人。
(板书课题:在大海中永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顺序1、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巡视,指导)2、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能根据教师提示补充小标题吗?飞机飞向大海——骨灰撒向大海——在大海中永生三、精读品味,深入感悟A、细品第一部分1、让我们先回首到1997年3月2日上午,飞机离开我们飞向大海的那令人心碎时刻。
在大海中永生课文《在大海中永生》我从来没有想过,大海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能让一个人的灵魂得到安息,能让一个人的精神永远长存。
记得那天,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课文里说,一位伟人离去了,他的骨灰被撒入了大海。
这是多么特别的告别方式啊!我就想,大海那么广阔,无边无际,这个人的骨灰撒进去,不就像一滴水融入了整个海洋吗?那他的精神是不是也会像大海一样,永远不会消失?老师讲着讲着,声音都变得有些不一样了,好像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我忍不住问老师:“老师,这个人为什么要把骨灰撒入大海呀?”老师看着我,认真地说:“孩子,因为大海象征着广阔和包容,他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像大海一样,影响着每一个人。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回家后,我又把课文读了好几遍。
我仿佛看到了那架飞机在大海上空盘旋,仿佛看到了那洁白的骨灰伴着鲜花撒入大海。
我心里想:“这个人得多伟大,才能让大家这么怀念他呀?”我跑去问爸爸,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这个人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
”我睁大眼睛问:“那他是不是像超级英雄一样?”爸爸笑了笑说:“对呀,他就是我们现实中的超级英雄!”我又读了一遍课文,这次我好像明白了更多。
这个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就像灯塔一样,照亮着我们前进的路。
他就像那汹涌澎湃的海浪,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难道我们不应该记住这样的人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吗?我觉得,我们一定要记住他,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我相信,只要我们记住他,他就永远在我们身边,在大海中永生!。
《在大海中永生》听课感受我有幸听了崔老师执教的《在大海中永生》一堂课,感慨颇深,收益非浅。
崔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对邓小平的悼念,播放《在大海中永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向大海的情景。
教者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含义,教者运用巧妙的语言,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要是在以前,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
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
请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合。
读悟表达,释放学生的主体功能。
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悟了就演,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课堂教学中,崔老师投入一“石”,激起了学生“千层浪”,教者善于抓住锲机的教学机智并非偶然,这是指教者的教学经验、理论储备、知识积累、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反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正是教者课前充分准备,执教者处理好了课堂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广泛性这一矛盾,崔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走近邓小平,理解邓小平,钦佩邓小平。
在这短短40分钟内,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课终而思未尽。
13.在大海中永生原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表达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
修改后的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并能用“爱戴奔腾不息”练习说话。
3.学生通过反复研读、合作交流,理清课文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失去了邓爷爷这一位伟人而悲痛的感情,以及邓爷爷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4.总结全文,进行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5.交流本课学到的生字词,了解读书笔记的写法和作用,学生完成本课的读书笔记。
修改理由1.对目标1的修改,这篇课文读起来让人很受感动,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写得极有气势,特别感人,加上“入情入境”地朗读,相信学生读了内心深处更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2.对目标2的修改,对学生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目标也更加细化。
在学文过程中理解“爱戴奔腾不息”的意思并用其练习说话,学生更容易接受。
3.对目标3的修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反复研读,合作交流等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得新知,体会感情,并通过感情背诵进一步使感情得到升华。
4.做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的不足,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还可积累有用材料,巩固所学好词好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所以,根据学生实际,我增添了做读书笔记这一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表达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
突破措施:1.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并使朗读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借助多媒体课件。
3.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相结合,开拓视野,辅助教学。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具准备投影、录音、音乐磁带。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银色的专机,离开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机舱内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同志的骨灰。
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骨灰盒上。
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一位93岁的老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
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同志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表现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高尚情怀。
今天,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等亲属一起,以最朴素、最庄严的方式完成邓小平同志生前的这一嘱托。
穿云破雾,专机向大海上空飞去,飞向这位一生波澜壮阔的伟人最迷恋的地方。
也许是苍天为之动容,当专机飞临大海时,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11时25分,专机飞至1800米高空。
强忍着悲痛,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邓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开。
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平同志的名字,许久才将骨灰和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大海。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1939年8月,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的卓琳与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为革命伴侣。
那年,邓小平35岁,卓琳23岁。
两人共同走过了58年的人生历程。
如今,面对自己深爱的丈夫的骨灰,她怎能不肝肠寸断,悲痛欲绝。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时刻。
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胡锦涛同志缓缓地将骨灰和花瓣撒入大海。
随后,邓小平同志的子女邓林、邓朴方、邓楠、邓榕、邓质方和孙辈眠子、萌子、羊羊、小弟,悲痛地跪在机舱里,撒放骨灰与花瓣,完成他们敬爱的父亲、爷爷的遗愿。
邓榕哽咽道: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跟随邓小平同志多年的卫士孙勇、张宝忠一身戎装,忠实地守卫在他的骨灰盒前。
泪水涟涟,哀思绵绵。
第一次见到海洋,邓小平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
那是1920年,他远渡重洋,到欧洲大陆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大海中永生》教案本文是关于《在大海中永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内容】《在大海中永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3课。
本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文章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仰之情。
全文拟分两课时完成教学,本课堂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运用网络资源,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网络资源,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上朗读。
扣住一个“情”字,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课文,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释放探究之后的情感蓄积,升华对语言的感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cai课件,了解学生资料搜集情况。
学生:搜集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并尝试自我处理。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引进语文教学的课堂,用信息技术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借助网络资源,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上朗读。
扣住一个“情”字,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课文,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释放探究之后的情感蓄积,升华对语言的感悟。
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多媒体,网络,与语文教学同行!【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1、导入。
苏五上第十三课《在大海中永生》微课脚本怎样理解《在大海中永生》中“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的含义?旁白:同学们,《在大海中永生》有这样一个句子: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这个句子有着怎样的含义呢?【课件呈现】怎样理解《在大海中永生》中“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的含义?旁白:在2019年2月19日,历史伟人邓小平悄然闭上了眼睛,离我们而去了。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高山低头,大海呜咽,全国各族人民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那几个难忘的镜头。
Ppt出示伟人头像,伴有《春天的故事》音乐一、鲜花伴着骨灰,洒向无垠的大海。
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旁白:小平爷爷的骨灰伴着鲜花撒向大海,在鲜花撒入大海的那一刻,大海在哽咽,激起的浪花像在哭泣,为伟人的离去而伤心。
一切景语皆人语,用大海和寒风来写人民很悲痛。
Ppt出示大海图片旁白:大海呜咽,寒风痛悼,这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啊!骨灰所到的地方都暗含着邓爷爷所做的贡献,从“宝岛台湾”想到了邓小平爷爷和美国总统谈判,让美国总统也承认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联想到邓爷爷是一位热爱和平的老人,他出访过许多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稍作停顿旁白:邓小平光彩照人的一生,与时代紧紧相联,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他漫长的征程,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同时昭示着一个真理:“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
”二、Ppt出示鲜花伴着骨灰洒向大海的图片旁白:鲜花陪伴邓小平爷爷的骨灰越飘越远,他已与大海融为一体,他的丰功伟绩,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将被历史铭记,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千言万语说不尽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万语千言道不完对邓小平爷爷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