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早期水损害防治措施研究(4稿全稿)
- 格式:doc
- 大小:9.98 MB
- 文档页数:76
高速公路施工期间路基水害防治措施摘要: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水对高速公路路基的强度、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水对高速公路的影响,保证高速公路的稳定性,是目前高速公路建设中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某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水害治理的实践,对高速公路路基中常见的水害类型进行了归纳,并对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期间;路基水害类型;防治措施1.高速公路路基水害的常见形式1.1勐绿高速目每年雨季长达半年以上,年降水量在2000mm至2600mm之间在高填方路段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高填方路基边坡在汛期被降雨冲刷,导致路基边坡发生冲沟、塌方,甚至滑坡,导致路基排水沟及涵洞发生堵塞,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周边地区道路和村民住房。
(2)挖方路堑路段在洪涝季节,容易引起坡面的冲刷和滑坡,严重时将原有的地基埋没,若坡面的土壤非常松散,还可能产生泥石流,将坡面的护壁冲刷掉;对施工机械和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
(3)基本农田区的填方路段。
在雨季时,很容易遭受到来自于农田的洪水的冲击,如果遇到连续的雨水,农田的暂时排泄不通,将导致地基被洪水冲刷,从而造成地基沉降或滑坡的情况。
2.路基水害应对措施2.1预防为主在路基水害的治理方面,在日常管理上,以防范为主,在雨季期间,项目要建立防洪应急领导小组;并对其职责和任务进行划分,实行领导带班制,并在施工过程中确保通信畅通;要密切注意气象预报,并根据防汛应急预案,事先准备好防汛应急机械和材料,修建和完善防汛导流构筑物,确保路基周围的水系完整和畅通,确保各类排水设施完好无损;能正常运行,如发现洪水对路基的安全造成威胁,项目领导小组要做好应急救援。
2.2 加强排水系统建设与维护为有效预防路基水害,应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在施工前,对道路的设计应充分考虑降雨量、地质条件和地形地势等因素,合理规划排水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临时排水沟、截水沟、排水管道、永久排水沟等设施,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除,不在路基积聚。
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公路路基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状况,公路的畅通是保证我们人民正常生活的先决条件之一,本文就主要针对公路路基水毁防治进行一定的研究,提出一定的针对性措施,为我国的公路发展指明一个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和手段1.路基水毁的主要类别我国的公路一直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但是针对我们的自然环境下的灾害,我们经常束手无策,公路的水毁灾害一直是我们相关部门所重视的问题,在发生灾害时,得不到及时的修护,在灾害之前没有相应的防治措施,就会导致我们的灾害更快的发生,路基水毁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滑坡与坍塌,路基冲毁,路基沉陷等,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阐述。
1.1 滑坡与坍塌滑坡和坍塌主要是针对我们山区的公路而言,山区中的很多公路是与河道的方向相一致的,沿河的公路经常会因为河道的凹岸冲刷,顶冲或者斜冲就会发生一定的坍塌现象,从而遭受破坏。
同时,降水过大之后,对于我们公路的两旁一些土著建筑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降水过大就会冲刷我们的墙面,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的现象,堵塞我们的道路,从而发生一定的坍塌现象,具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1.2 路基冲毁路基冲毁主要是指小桥涵的设置不当,孔径偏小,沙泥堵塞,不能够顺畅的排水和输沙,路基通常也是呈现半填半挖或者全部都为填方建筑,建筑质量差,无法抵挡我们巨大的水柱的冲刷,遇到较大的洪水时,水位较高,流速比较大,坡度较陡峭,对于我们的路基的压力太大,我们的路基不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从而造成了路基冲毁的现象。
1.3 路基沉陷路基沉陷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路堤填料的选择不恰当,填筑的方法不合理,压实度不足,在荷载和水,温度的综合作用下而发生的堤身自陷的现象,原地面本身就是较弱的土层,填筑前未经换土或者压实度不足造成的地基下陷,这是造成我们的路基下陷的主要原因,在降水的影响下,我们的路基常年被水浸泡,无法及时的完成排水,大面积的水在惯性的影响下,也会造成我们的路基沉陷。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机理及施工养护对策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干线之一,对保障交通的顺畅和安全至关重要。
在高速公路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沥青路面水损坏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效能和寿命。
本文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的机理进行探讨,并针对其施工养护提出对策。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水渗透:在降雨天气下,雨水会通过路面表面的裂缝或破损处渗入到路面底层,大量的水分会使路面沥青软化,减弱其强度和抗剪性能。
2. 雨水冲刷:降雨时,雨水冲刷路面,有可能将路面表层的沥青冲刷掉,导致路面裸露的石料暴露在外,进一步加剧路面的磨损和损坏。
3. 变形及沉降:在高速公路使用过程中,受到车辆负荷的作用,路面会发生变形和沉降,形成凹陷或坑洼。
当路面出现凹陷或坑洼时,会容易积水,进一步加剧路面水损坏的几率。
1. 路面设计优化:在高速公路的设计阶段,应根据区域的气候和降雨情况,合理设计路面的横断面和纵坡。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减少路面积水的几率,降低水损坏的风险。
2. 增加排水设施:在高速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排水沟、雨水收集池等排水设施,增加路面的排水能力。
避免路面水流堆积和聚集,减少水损坏的危险。
3. 加强路面养护:定期对高速公路进行养护,及时修复路面上的破损和裂缝,减少水分渗透的几率。
加强路面的清洁工作,保持路面的平整和干燥,降低路面的水损坏风险。
4. 使用防水材料:在高速公路的修复和维护工作中,可以采用一些防水材料,如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改性沥青等,提高路面的防水性能,减少水损坏的发生。
针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的机理,可以通过优化路面设计、增加排水设施、加强路面养护和使用防水材料等施工养护对策来降低水损坏的风险,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机理及施工养护对策高速公路是连接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线,其路面质量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水损坏问题,给道路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的机理入手,探讨其施工养护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维护高速公路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一、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的机理1. 水对沥青路面的影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受到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对沥青的软化作用:长期浸泡在水中易使沥青软化,造成路面变形和损坏。
(2)水对沥青胶结的影响:水的渗入会破坏沥青胶结,导致路面破损。
(3)水对基层土壤的冲蚀作用:雨水在路面上流动时会冲刷基层土壤,加剧路面损坏。
2. 水损坏的表现形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在受到水的影响下,会出现以下几种典型的损坏形式:(1)龟裂:路面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裂纹,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性。
(2)车辙:车辆经过后,路面上会出现凹槽,增加了驾驶的难度和风险。
(3)破损:路面出现破洞或坑洼,使得行车更加危险。
3. 水损坏的发展过程水损坏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逐渐恶化,最终导致路面的无法使用。
(1)初期阶段:路面开始出现局部的龟裂和浅层车辙。
(2)中期阶段:龟裂扩展并深化,车辙变得更加明显,路面破损严重。
(3)末期阶段:路面多处出现破洞和坑洼,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二、施工养护对策1. 施工阶段的措施(1)选材合理:在沥青路面的施工中,应选择高质量的沥青材料,以提高路面的耐水损坏能力。
(2)排水设计:合理设计路面的排水系统,确保路面在雨水情况下快速排水,减少水对路面的影响。
(3)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沥青路面施工,确保路面质量符合要求。
2. 养护阶段的措施(1)定期检查: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水损坏问题,并进行修复。
(2)及时清理:在雨后及时清理路面积水,减少水对路面的侵蚀。
(3)修补维护:对发现的龟裂、车辙和破损部位进行及时的修补维护,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分析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是公路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公路路基水毁不仅会给公路使用带来不便,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对公路路基水毁进行防治是公路建设和维护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公路路基水毁的影响、防治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公路路基水毁的影响1.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公路路基水毁会严重影响公路交通的正常通行。
水毁可能导致路基冲毁、路面塌陷甚至是整段路基被淹没,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公路无法使用,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困难。
2.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公路路基水毁还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可能伴随着水毁,给周边的土地和植被造成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公路路基水毁还会对公路设施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护栏、路灯等都有可能因为路基水毁而被损坏。
1. 沿线防汛设施建设对于易受水毁影响的路段,可以在路基周边建立相应的防汛设施,例如设置防水墙、挡水坝等,对于来势汹涌的洪水进行防护。
2. 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维护良好的排水系统是避免公路路基水毁的关键。
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让路基上的水迅速排走,减少水毁的风险。
在公路设计和维护中需要重视路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3. 路基材料选择和加固对于易发生水毁的路段,可以采用抗水毁性能更好的路基材料,如加入聚丙烯纤维等,提高路基的抗水毁能力。
对于已经出现水毁的路段,需要及时进行加固,恢复道路的使用功能。
4. 做好灾害监测和预警对于易受水毁影响的路段,可以建立专门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一旦发生水毁等灾害,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争取更多的时间。
5.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于公路路基水毁,预防和维护同样至关重要。
定期检查路段的排水系统、路基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护,是避免水毁的有效措施。
三、结语公路路基水毁是公路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水毁不仅会给公路交通和设施带来严重影响,还有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做好公路路基水毁的防治工作,对于公路的使用和维护非常重要。
公路路基路面的水破坏及防治措施探讨1前言路基路面的强度与稳定性同水的关系十分密切,路基路面的病害有多种形式,病害的因素亦有很多,但水的作用是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飞速发展,一、二级以上的高速公路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且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高等级公路,大部分都未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并因此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路基路面破坏问题,尤其是潮湿多雨地区。
因此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中必须十分重视路基路面排水工程。
2 路面的水破坏及防治措施 2.1 路面水破坏的特点(1)路面破坏发生在雨季,尤其是多雨地区。
(2)行车道尤其是重车道比超车道破坏严重。
(3)发生水破坏的地方一般透水比较严重,排水不畅通的部位。
挖开路基面层,可见下面有积水或浮浆。
(4)破坏之初一般先有小块的网裂,冒白浆,然后松散成坑洞。
2.2 路面水破坏的原因(1)表面产生坑洞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坑洞总是首先在局部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较大处产生。
通常采用半开式沥青混凝土表层时,产生的水破坏更为严重。
事实证明,只要有自由水侵入并滞留在沥青混凝土空隙中,不管是传统沥青混凝土还是改性添加抗剥落剂的混凝土,在大量的行车作用下,都会产生沥青剥落现象。
(2)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以及局部表面产生网裂和变形,当表面层和中面层都是空隙率较大的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而底面层为空隙率较小的密实沥青混凝土时,降水过程中,自由水较易渗入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
(3)唧浆、网裂、坑洞水透过沥青面层滞留在半刚性基层表面,在大量快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白浆。
灰浆通过各种形状裂缝被行车压唧到路表面,可使路面产生网裂、变形或坑洞。
2.3 路面水破坏的表现降低路面材料的强度,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和路肩处造成唧浆;移动荷载作用下引起唧泥和高压水冲刷,造成路面基层承载能力下降;在冻胀地区,融冬季节水会引起路面承载能力的普遍下降。
2.4 路面水破坏的防治措施(1)为了迅速排除下渗水分,在基层顶面加铺一层沥青封层,并延伸至路肩排水相系统,尽量减少路面水通过结构空隙下渗,浸湿路面基层和土基。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的水破坏现象都十分普遍,实际上使用一年以上的每条高速公路不管是采用半钢性路面、刚性组合式路面还是刚性路面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水破坏(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的早期破坏现象)。
差别仅在于有的高速公路水破坏现象严重,有的高速公路水破坏现象较轻。
水破坏来得快,性质最为严重,因此它是路基路面的大敌,是路基路面的主要破坏因素。
2.沥青路面水损坏2.1概述近年来,由于交通量的不断增长,重车增多,大型货车超载严重和渠化行车的作用,给路面带来了明显的早期破坏逐渐增多。
沥青路面研究有关的课题也集中在车辙、低温开裂和疲劳开裂这三大破坏形式上,但另外一种破坏形式——水损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也已形成世界性范围的问题。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直至最近,一些高等级公路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水损害问题,也到了重视水损害从早期水损害发生的过程来看,降水从路面空隙、裂缝、中央分隔带等进入路面结构,在水分的长期侵蚀下,沥青膜从矿料颗粒表面剥离,粘附性丧失,混合料逐渐松散,致使唧浆坑槽等损害现象产生并逐渐扩大。
沥青路面的水损害是沥青路面存在水分的条件下,经受荷载和温度的反复作用,使沥青膜逐渐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问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路面逐渐出现麻面、松散、坑槽等病害这些损坏有以下特点:1)破坏发生在雨季,有时一场大雨就导致严重破坏。
2)破坏之前一般先有小块的网裂,出现唧浆,然后松散形成坑槽。
3)发生水损害的地方一般是透水或排水不畅通的部位,挖开可以看见下面有积水或浮浆。
4)行车道破坏比较严重,超车道一般没有破坏,这与交通量、重载和超载交通有关。
5)一般不会整个路面同时破坏,这显然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的离析造成粗集料集中,形成局部区域空隙率过大,使路面渗水。
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现象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外因主要与降水量、交通量、交通组成和行车速度有关。
1 第一章 绪 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到2002年,我国的公路总里程达17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52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42]。由于沥青路面具有无接缝、低噪音、易维修等优点,因此在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中有90%以上采用的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尽管沥青路面都是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的,但有一些高速公路在建成通车后不久,短的几个月,长的2~3年,就出现了水损害破坏。沥青路面的这种早期水损害已成为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所谓水损害是指沥青路面在水或冻融循环的作用下,由于汽车车轮动态荷载的作用,进入路面空隙中的水不断产生动水压力或真空负压抽吸的反复循环作用,水分逐渐渗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使沥青粘附性降低并逐渐丧失粘结力,沥青膜从石料表面脱落(剥离),沥青混合料掉粒、松散,继而形成沥青路面的坑槽、推挤变形等损坏现象[1]。 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在我国具有普遍性。早期人们普遍认为沥青路面的早期水损害只发生在多雨炎热的南方,如今在东北地区如吉林、辽宁等地也出现了沥青路面早期的水损害现象[2],这使人们对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有了新的认识,即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会出现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此外据资料表明[4],在我国已建成并使用一年以上的高速公路中,无论是采用半刚性路面、刚性组合式还是刚性路面,无论是对酸性石料还是碱性石料,无论是采用重交通石油沥青还是采用改性沥青和加抗剥落剂的SMA,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期水损害现象。 沥青路面的早期水损害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也同样出现了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问题。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水损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如SHRP路面长期性能研究专家小组(LTPP Expert Group)和加拿大运输协会(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of Canada)都曾经对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进行了专题研究(SHRP Bulletin 1998 / TAC Technical Bulletin 1999),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3]。但由于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的影响因素极其复杂,至今没 2
有一个国家能从根本上解决早期水损害,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需要继续不断地深入研究。 由于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来得比较快,对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直接间接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严重,因此系统研究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害的防治和防止措施有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2 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水损害破坏形式及破坏机理 一、早期水损害破坏形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多采用强基薄面结构形式,即由半刚性基层作为汽车荷载的主要承重层,沥青面层只是作为结构层。在这种结构形式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常见的水损害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1.唧浆 水透过沥青面层(两层或三层式)并滞留在半刚性基层的顶面,在大量快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压力,成为动水。在动水的冲刷作用下,基层表面的粉质部分如水泥、石灰、粉煤灰及土质变成为稀浆,在荷载的作用下稀浆通过路面的各种缝隙被挤出至路表,即产生唧浆破坏(如图1-2-1)。这种破坏现象是水损害最为明显的标志,通常发生在雨后或雪融后且基层采用二灰类、水泥类半刚性基层上。
图1-2-1 唧浆 3
唧浆几乎在每条高速公路都有发生,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尤为突出。 2.形变和网裂 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的水,在大量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使得这两层中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剥落。石料上的沥青一旦剥落,在荷载的作用下表面层就会产生形变和网裂(如图1-2-2)。现场开挖也能看到,在网裂下面的沥青混合料中许多碎石上的沥青已经剥落或仅残留一点无粘接力的油膜。
图1-2-2 网裂 3.松散
存留在面层的水分浸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由于水的剥离作用使得沥青和集料之间的粘结力和粘附作用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导致强度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混合料中的碎石成松散状(图1-2-3)。
图1-2-3 松散 4
4.坑洞 沥青混凝土一旦松散,在大量的快速行车荷载作用下松散的石料被车轮甩出或被雨水带走,就会产生坑洞(图1-2-4)。而且坑洞一旦产生,很快就从小坑洞发展成大的坑槽。
图1-2-4 坑洞 5.辙槽
自由水浸入沥青面层后,使沥青和集料的粘聚力和粘附性减弱,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粗集料碎石表面裹附的沥青膜逐渐剥落,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逐渐丧失,直至完全松散。在行车轮迹下不但产生压缩形变,而且产生剪切形变,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凝土挤向两侧(主要是外侧),使轮迹下陷,两侧拥起,形成辙槽(图1-2-5)。这种破坏现象主要发生在行车道上。
图1-2-5 辙槽 5
以上的早期水损害现象有时是单独出现的,但大多数是组合出现的。比如产生唧浆的地方通常会出现网裂和形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会出现松散和坑洞。 二、破坏机理分析 水损害的作用机理主要是粘附理论。粘附是指一种物体与另外一种物体粘结时的物理化学作用。对于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性有四种理论来解释。①力学理论。认为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性主要是由其间分子力作用的结果,分子力作用与集料表面的特性(如表面的空隙、粗糙度、比表面积、粒径等)有密切联系,由于吸附和毛细作用,沥青渗入到空隙中增加了沥青与集料之间总的接触面积,产生力学嵌锁。而这种力学嵌锁在沥青与集料之间提供了较强的粘结力,对表面粗糙且多孔隙的集料,这种力学嵌锁是非常强烈的。②化学反应理论。沥青与集料中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当沥青中含有表面活性物质(如阳离子型的极性基团和阳离子的极性化合物)和一些含有重金属或碱土氧化物的石料接触时,在表面有可能生成皂类化合物。皂类化合物的化学吸附作用力很强,因而有较大的粘附性。当沥青与酸性石料接触时不能形成化学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只是由于范德华力的物理吸附,且这种物理吸附是可逆的。③表面能理论。认为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是由于能量作用原理即沥青湿润矿料表面而形成的。沥青的湿润作用使沥青与集料表面紧密结合,而这种湿润是通过沥青表面和集料表面之间的能量交换来实现的。由于水与集料的粘附力比沥青与集料的粘附力要大,因此水就可以浸入沥青-集料界面,形成水-沥青-集料的表面接触。④分子定向理论。现代表面分子物理的研究认为,沥青可视为表面活性物质在非极性碳氢化合物中的溶液,根据沥青所含表面活性物质的数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极性。沥青粘附于石料表面后,在石料表面发生极性分子定向排列而形成吸附层。与此同时,在极性场中的非极性分子由于得到极性的感应,也产生额外的定向能力,进而构成致密的表面吸附层。沥青的极性是粘附的本质,也是导致矿料吸附沥青的根本原因。以上四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机理进行了解释,但由于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极为复杂,因此每一种理论都不能完全概括说明其机理,只有综合应用才相得益彰。 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附性产生问题有两个条件:水和交通荷载。①水是产出水损害的先决条件。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只要集料表面是洁净的,沥青就能裹覆在集料的表面,并逐渐浸润集料,这种过程完成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一般不会出现水损害问题。沥青混合料一旦长时间处于水的包围中,水分很容易浸润到沥青与矿料的界面,置换沥青和矿料的粘结力而使集料和沥青间的粘附作用变弱,甚至失效,最终导致水 6
损害。②交通荷载是产生水损害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在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沥青与矿料间的界面上要发生剪切作用、矿料间也要发生剪切作用,界面一旦造成剪切破坏,水分就很快浸入,使得粘结力丧失而产生水损害。另一方面在交通荷载的作用下,进入路面中的水变成动水,动水不但加速水分浸入沥青和矿料界面,而且加速界面间的剪切破坏,使路面出现唧浆、松散、掉粒、坑槽等病害。因此,水损害的产生是在水和荷载的共同作用下,裹覆在集料表面沥青膜的粘聚强度和劲度的损失以及集料和沥青间的粘附作用变弱失效造成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还处在起步阶段,沥青路面的早期水损害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因此在国内对早期水损害问题还不是很重视,研究的比较少。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对沥青路面的早期水损害问题越来越重视。 在“八五”期间我国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指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8]。目的是针对我国沥青路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试验并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试验方法及试验指标,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验方法和指标,最后推荐用冻融劈裂强度比和残留马歇尔稳定度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 在九十年代初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的贾渝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常用的九种沥青混合料水损害试验方法,并分析了各个试验方法适用范围、优缺点及与沥青混合料的实际使用性能的关联程度[9]。经比较后认为AASHTO T-283和ASTM D4867与路面现场性能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值得我国借鉴。 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的沙庆林院士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早期水破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4]。其在对我国多条高速公路的水损害调查的基础上,归纳了水损害现象,并对半刚性路面产生水损害的内因和外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半刚性路面减少早期水损坏的主要措施为:①沥青面层的各层都用空隙率不大于5%的密实沥青混凝土。②提高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要求。③提高压实标准,增加现场空气率指标。④路面结构中设排水层或防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