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文对照表
- 格式:doc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1
2023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三选择性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
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
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楚的国力大大削弱。
这些战争A.促进了区域统一和社会大变革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加速了汉族与南方民族的融合D.说明分封制和宗法制已经彻底瓦解2.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薄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法”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C.接受丞相的指挥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3.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4.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
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5.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这说明王阳明A.重视道德修养 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行合一 D.主张人性本恶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
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
子口税制度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7.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8.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822所,民国十二年1194所,民国十三年1548所,民国十四年1666所,民国十五年1695所。
-079-DIAN CHI赵焰 安徽省作协副主席。
出版有长篇小说《异瞳》《彼岸》《无常》,中短篇小说集《与眼镜蛇同行》,历史传记《晚清民国四部曲》(《晚清有个曾国藩》《晚清有个李鸿章》《晚清有个袁世凯》《晚清之后是民国》),文化散文集《思想徽州》《行走新安江》《千年徽州梦》《风掠过淮河长江》,电影随笔集《人性边缘的忧伤》,散文集《此生彼爱野狐禅》等30多种。
散文赵焰龙笏(上)散文特别栏目对照记吃为文化,更为信仰最早人类,茹毛饮血,食物是不用火烧的。
起初有烹饪,最大的目的,是把食物烧出香味,让香味缥缈地升上天宇,让神灵闻得到,以起到祭祀的作用。
远古的“燎祭”,指的就是送味道上天,《诗经》和《礼记》中也有这类的描写。
屈原的《梦辞·招魂》,开场白是无数佳肴名称和做法,意在历数人间烹调美味,诱亡魂归来。
高雅的文学经典,还是一本食谱。
祭礼过后,人们觉得烧过的食物不吃掉,未免暴殓天物,开始吃烹饪的食物,这才发现,用火烧过的食物好吃多了,便有意识烹饪各种食物,也就有了吃文化。
中国吃文化的特点:总体上是风味多样,国土幅员辽阔,带来了饮食上的巨大差异。
其次是四季有别,注重时令:春天最好吃的,是各式各样的野菜和蔬菜。
夏天里,各式各样的鱼虾,是饮食的上品。
秋风起时,江南一带最流行吃的,是河湖里美味的大闸蟹;其他地区,开始流行各种荤素搭配的火锅。
至于冬天,吃的主角变成了琳琅满目的咸货、甜食,还有各种各样的汤煲。
受传统医学养生观念影响,中国吃文化,讲究食医结合、药膳同功。
吃是名义上的,实质上是养生和调理。
中国人聪明,想着的是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达到祛百病延年寿的效果。
人类最初,应是食肉动物,只是在肉食不足的情况下,才慢慢学会以植物性食料来填充。
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还是农耕文化。
不过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古代有权有势有钱的人相对食肉较多,被称之“肉食者”。
官职古今对照一览表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
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
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我国古代表示官阶尊卑的标准单位曾经有两个。
秦汉时期的标准单位是“石”,包括“二千石”、”于石”、“四百石”等若干等级,数字大的,官阶级别也高。
阶唐以后,官阶单位改成了”品气有“一品”“二品”、直至“九品“若干级别,以数字少的为等.。
由“石”到“品”的转化,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我国品早的俸禄,是按时支给实物(米或谷)。
官高者米多,位卑者米少,每年各支给禄米若干。
于是,一些度拭单位,便借用为当时的俸禄级别单位。
秦始呈队政灭亡六国后,统一了度童衡,官吏俸禄级别也统一用“石“做标准,汉承秦制,也是沿用秦的制度。
司马迁的《史记》中西汉时期的“石”的最早记载是在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新的官阶单位”品”产生后,“石”的表示官阶桴卑的职能便消失了,仅作为俸禄多霖的单位而存在着。
”品”表示官阶的等卑,“石”表示俸禄的厚薄在三百年的历史中,这两种单位同时使用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经济品为凋敝的时期。
自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庄园军事坞堡比林立,商品流通盘减,布帛粟米代替现钱成了交换的媒介.这样的礼会经济条件,给俸禄制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l、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0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慈。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擂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调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竞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厦门翔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世纪人居魅力厦门翔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世纪人居魅力"翔安变了"如今,我们耳边这样的感叹越来越多。
人们由衷的赞誉道出一个不争的事实:翔安这片拥有千年古韵的土地,正以崭新的风貌传承着古朴的韵味,突显着现代城市的勃勃生机。
在构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今天,作为厦门城市副中心,翔安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开发建设热潮,将翔安打造成为我市又一处现代化生态型滨海宜居新城区,是厦门对翔安进行战略规划的目标所在。
千年古韵依然飘香据民俗专家张再勇介绍,翔安古属闽越国,历汉之冶县、侯官,晋之晋安,隋之南安,唐之大同,宋明之翔风里,清朝之马巷厅,民国至新中国皆隶同安县(区),直至国务院2003年4月26日批准设立新区,同年10月19日正式挂牌运作。
紫阳过化,钓矶流风。
此地之流风余韵,千载之下,犹令人羡慕不已。
新圩的"乌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不甚起眼的荒山僻壤却淀积着不绝如缕的人文渊源,一次又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内厝镇与南安交界处的小盈岭古驿道,林木参天,小径幽深处,一座关隘悄然矗立其间。
块石累砌的拱券形门额上嵌"同民安"石匾,为宋代朱熹主簿古同安县时手书。
隘前碑石,镌刻《改坊为关记》,乃清同安知县吴镛为秉承朱子遗愿所作。
当年朱熹亲临,亦感叹,"烟火居民少,荒蹊草露侵"。
弃车登船,上了环抱在粼粼碧波中的小嶝。
蓝水似锦,海豚嬉水,鸥鹭撩人,好一个海外蓬莱~自古"名山半为僧人占,仙洲常有大儒隐",小嶝也不例外。
宋末元初,泉南理学大儒邱葵在宋亡后坚决不事异族,隐居小嶝。
吟咏了邱葵遗址钓矶石、乐丘石上的"钓台之钓心岂在鱼也"和"乐丘之乐志其犹龙乎"的诗句后,我们打心眼里对先生之志备感钦佩不已。
是啊~心系民族存亡的邱公又怎能真的只顾自娱呢?实则托隐居之名,行抗元之志。
东北话速成宝典(完整版)这篇是完整版的东北话教程。
这算是最全的东北话教程了,很完整很标准的东北话教程,让你全面接触东北话。
说明:教程里出现的拼音前面的字母是读音,后面的数字是声调。
例如:da-4 jia-1 hao-3读做:大家好!第一部分:语法及构词篇1、谓语后置〈东北方言〉〈普通话〉你干啥去?你去干什麽?火柴有吗?有火柴吗?我给你打电话我打电话给你南京去了一趟去了一趟南京我那件事办了吗?有没有办我那件事?2、满语词汇的残留噶拉哈哈拉巴突鲁固动科抻恨的扎固科的抹索噶古的色- - -3、却语〈a语言语音的影响导致b语言语音的滑落〉上学〈xiao-2〉、落〈lao-4〉价、取〈qiu-3〉来暖〈nao-3〉和、暖〈nan-3〉气、农〈neng-2〉民寻〈xin-2〉思、英俊[zun-4] 、塞〈sei-1〉进干〈ga-4〉啥〈ha-2〉- - -4、满汉合并词公子哥捅楼子压马路抓辫子稀烂贱巴不得敞开吃哨卡- - -第二部分:语音篇一,平卷舌:不区分平卷舌是东北话的显著特点,不过这个特点在许多城市里已经逐渐消失,希望大家重新捡起来,跟外人的时候说普通话,在家乡的时候不用费心的区分什么平卷舌,怪累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的zh,ch,sh全部读成z,c,s或反过来。
最有意思的是有的地方是全部颠倒,及平舌全部读成卷舌,卷舌全部读成平舌。
你可以选择上面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加以练习。
练习:出差(cu-1 cai-1),森林(shen-1 lin-2),算术(shuan-4 shu-4)。
二,零声母:东北方言中,如果是a开头的发音(及没有声母的情况下)时,在前面一律加上个n作开头。
练习:安排(nan-1 pai),肮脏(nang-1 zhang-1),爱人(nai-4 yin),恩爱(nen-1 nai-4),摁住(nen-4 zu-4)。
三,声母r东北方言中,所有的r开头的声母一律读成y开头的声母。
练习:本人(ben-3 yin-2),吃肉(ci-1 you-4),然后(yan-2 hou-4),热闹(ye-4 nao-4),软弱(yuan-3 yao-4).四,声调东北方言中,把许多普通话里第二声读成第三声,许多第一声读成第四声。
①Jeanne -Marie Puyraimond ,Catalogue du Fonds Mandchou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épartment des manuscrits ,Division des manuscrits orientaux ,1979.②原书目录不分类,本文依据庞晓梅出版《巴黎藏满文资料目录》(A Catalogue of Manchu Materials in Paris )分类,部分文档缺少汉文题名,笔者依据原目录满文、法文或拉丁文题名译为汉文,并附原文以供参考。
收稿日期:2014-08-16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MZ010);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4C016)成果作者简介:王敌非(1982-),男(满族),内蒙古包头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满文文献整理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5年第5期(总第148期)语言学人类学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述略王敌非a ,b(黑龙江大学a.文学院;b.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摘要: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部分满文文献,其数量和价值虽不及中国和俄罗斯藏品,但仍有部分文献不为学界所知。
本文根据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印的文献目录,介绍该图书馆满文文献收藏历史与概况,旨在为中国满学界公布一批新资料。
关键词:法国国家图书馆;满文文献;著录中图分类号:H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15)05-0171-061979年,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印了一部馆藏满文文献目录,题为《国家图书馆写本部东方文献分部满文藏书目录》①,编著者为汉学家让娜·玛丽·柏海蒙(Jeanne -Marie Puyraimond )女士。
该书依次序著录法国国家图书馆于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收集的297种满文文献。
由于同一种文献的复本多重复著录,图书馆实际收藏满文文献为244种。
2023年孙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全文-《孙子兵法》火攻篇全文带译文孙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原文《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
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
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
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
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学者佐藤坚司却认为,说吉备真备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时间过晚。
按照他的推断,中国兵法传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儿。
这一年,来自朝鲜半岛百济国的几位兵法家到达日本,在那里领导修筑了几座城池,并因为精通中国兵法被授予荣誉勋位。
佐藤推测很可能是这几位百济兵法家把中国兵法(当然包括《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
他的证据是,在57年之后成书的《日本书纪》中,出现了“倏忽之间,出其不意,则破之必也”这样的话,这与《孙子兵法计》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虚实》篇的“趋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巧合,是因为该书的编纂者舍人亲王、太安麻吕已熟知《孙子兵法》上的话,所以用这些话来描述神武天王时代的战法。
佐藤的推断将《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的时间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写该书传入日本的路径,即:《孙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从中国大陆循海路直达日本,而是先传入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代的朝鲜半岛,然后才由百济兵法家们传入日本的。
清代的起居注馆与《康熙起居注》在清代,最早设置起居注馆始于康熙朝,并且有一个从兴立至废除的过程。
《康熙起居注》不仅是清代最早的起居注册,而且在内容上也独具特色。
对康熙朝起居注馆的兴废和《康熙起居注》予以分析,是认识整个清代起居注制度的关键。
(一)满清入关前及入关后的顺治朝,都没有设置起居注。
《清太宗实录》天聪十年三月所定内国史院职掌,其中有“记注皇上起居诏令”,仍指那种按日记事的满文档子,与汉族政权传统的起居注根本不同。
在顺治朝,屡有大臣奏请设置起居注,甚至地位尊贵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于顺治十二年提出设立起居注官的建议,均未得以允行。
至康熙八年,清政权逐步渡过了四大臣辅政时期保守复旧的状况,年轻的清圣祖一举剪除了专权的鳌拜集团,完全掌握了国政。
随后,在文化制度上进行了仿从汉政权管理方式的改革,如重新废除内三院、设置内阁和翰林院,即为一大措施。
在这种背景下,应大臣之奏请,于康熙十年八月置起居注馆于太和门西廊,初为满洲记注官四人、汉记注官八人,后历有增补,最多时达二十四人。
另有主事一职,掌出纳文移,又设笔帖式若干人。
起居注馆附属于翰林院,翰林院掌院学士兼领起居注事务,记注官由向皇帝进讲经史的日讲官兼任,多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官员。
一般由两名承值起居注官侍从皇帝,记注当日言行,皇帝离宫外巡、耕藉、视学、谒陵等一切活动,也有起居注官扈从。
每日记注内容,经校订后誉录,由当日起居注官属名其后。
转年即将上年之事分月编纂成册,康熙朝为每月一册,分满、汉两种文本并录有副本。
最后经掌院学士阅定,每隔一页骑缝加盖翰林院印,正本送内阁严密保存,副本暂留于翰林院以供日后纂修实录。
官方记载起居注的制度,曾被理想化地说成“君举必书”、“书法无隐”而且人君不观起居注。
清圣祖恪守了不观起居注的信条,甚至在认为起居注出现舛误之时,他仍声明“记注册,朕不欲亲阅”,“阅记注档册,非朕之事”。
然而,这种理想化的记录起居注制度,实际上与至上的君权存有矛盾,在君主专制十分强化的时期,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