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复习(七)—课内文言文-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25.23 KB
- 文档页数:9
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实,书名是宋神宗所赐,“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三行对译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推托事务多,杂事多古时候王侯的自称研究儒家经典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只,仅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谁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于是,就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到了…的时候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为什么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就拜见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三、朗读节奏停顿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及/鲁肃过寻阳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四、文言知识归纳(一)重点字解释1.权【谓】吕蒙曰对……说2.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以:用务:事务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练习——课内文言文阅读解析版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狐?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计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肃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命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觉轻蒙,或说肃曰:“吕将罕功名日显,不可以做意待也,君宜顾①之。
”遂往谐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②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注)①顾:探望,拜访②造次:鲁莽,轻率。
③拊(fǔ):抚摩。
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2)及.鲁肃过寻阳()(3)见.往事耳()(4)肃意尚轻.蒙()(5)以备不虞()(6)肃于是越席就.之()2.请给下面句子断句(2处)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答:(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答:4.下列关于文言句中称谓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在这里指君对臣的爱称。
B.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卿”在这里指朋友之间的爱称。
C.陈康肃公善射。
——“公”表示对男子的尊称。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阿蒙”在这里是对别人的鄙视,不尊敬。
语文七年级下专题复习(五)课内文言文阅读《活板》一、基础1.重点字词解释。
(1)唐人尚.未盛为之(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3)又为活板.(4)火.烧令坚(5)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重点字词解释。
(1)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3)持就.火炀之(4)持就火炀.之(5)药稍镕.3.重点字词解释。
(1)则字平如砥.(2)若止.印三二本(3)则第二板已具.(4)更互..用之(5)瞬息可就.4.重点字词解释。
(1)则以纸帖.之(2)每韵为一帖.(3)有奇字素.无备者(4)旋.刻之(5)瞬息可成.5.重点字词解释。
(1)不若燔.土(2)用讫.再火令药镕(3)以手拂.之(4)殊.不沾污(5)其印为.余群从所得(6)至今宝藏..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3)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三、课内练习。
课内练习。
7.用文中词句回答。
①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
②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
③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8.全文突出了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贯穿活板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分别是哪些方面?答案解析部分1.(1)还(2)同“以”(3)同“版”(4)用火(5)混合2.(1)模子(2)覆盖(3)靠近(4)烘烤(5)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3.(1)磨刀石(2)只(3)准备(好了)(4)交替,轮流(5)完成4.(1)标记(2)标签(3)平素(4)随即(5)完成5.(1)烧(2)完毕(3)擦拭(4)根本(5)被(6)珍藏6.(1)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2)拿它靠近火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3)不使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记叙文阅读——概括类题型考点解读:专题一:找准线索概括中心传说有几个盲人摸象,摸到身子的说大象似一堵墙,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一根柱子,而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如一条蛇,大家争论不休。
同学们,大象像什么呢?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像“盲人”一样把局部当成整体,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整体感知文章能避免我们成为这样的盲人,掌握了整体感知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比较快速地提取文章的信息,把握全文的主旨了。
一、阅读全文,知其大意1、阅读方法:速读全文,并作适当的勾画圈点。
应该特别注意开头、结尾,看文中是否具有概括性的段落,每段的开头或结尾是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语句,必要时还应将各个段落的主要信息提取出来,加以整合。
考点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考点答题方法: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六要素法(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基本格式:(时间/地点)+谁+干什么+结果3、经典试题分析:少年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的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第13课《卖油翁》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卷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三行对译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此自矜。
①公:对男子的尊称;②善:擅长;③射:射箭;④亦:也;⑤以:凭借;⑥自矜:自夸;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之相比,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原文: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久而不去。
①尝:曾经;②于:在;③圃:园子;④释:放下;⑤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⑥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⑦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⑧去:离开;译文: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着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原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①矢:箭,“发矢”就是射箭;②但:只,只是;③颔:点头;译文: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了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①汝:你;②吾:我;③尔:同“耳”,相当“罢了”;译文: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难道不精湛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原文: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①忿然:气愤的样子。
然,表示“……的样子”;②安:怎么;③以:凭,靠;译文: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①乃:于是;②以:用;③覆:盖;④徐:慢慢地;⑤杓:同“勺”盛东西的器具;⑥自:从;译文: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可是铜钱没有被沾湿。
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时练习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面选项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怒发冲冠B.《齐谐》者,志怪者也《聊斋志异》C.其正色邪其真无马邪D.是鸟也实是欲界之仙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部分庄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从鲲鹏形体、活动天地、神奇变化、飞腾气势等角度,塑造鲲鹏形象。
B.第②部分引用《齐谐》之言,为鲲化为鹏的故事提供依据,说明鲲化为鹏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
C.在苍茫的太空中,大鹏与尘雾皆是渺小的,说明大与小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D.“鲲鹏”形象在后世作品中经常出现。
李清照《渔家傲》中就用“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
(4)《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也是先秦诸子中的名篇。
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北冥.(míng)有鱼B.其翼.(jì)若垂天之云C.请循.(xún)其本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lè)2.(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B.其.翼若垂天之云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人恒过.,然后能改B.惠子相.梁C.心乐.之D.我知.之濠上也4.(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
5.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B.其翼/若/垂天之云C.其翼/若垂/天之云D.其翼若/垂天/之云6.(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鲦鱼出游从容..D.请循.其本7.(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B.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倒装句)D.是鱼之乐也。
(判断句)8.(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B.其翼若垂天之云C.子固非鱼也D.我知之濠上也9.(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习题练习一(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鲲鹏(kūn)抟扶摇而上(zhuān) 尘埃(āi)B.北冥(míng) 游于濠梁(háo)汝安知鱼乐(rú)C.鲦鱼(tiáo)徙于南冥(xī) 请循其本(xún)D.齐谐(xié) 其正色邪(yé)逍遥游(xiāo)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B.其翼/若/垂天之云C.其翼/若垂/天之云D.其翼若/垂天/之云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中的鲲、鹏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
B.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壮阔。
C.文中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指的是航海运输。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5.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B.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倒装句)D.是鱼之乐也。
(判断句)二、语言表达6.庄子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
他的文章想象奇特,变化多端,并常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的语言有很大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日喻》)【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字词的意义。
(1)但.手熟尔但.(2)日.与水居也日.(3)康肃笑而遣.之遣.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将句子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司马牛①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②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司马牛问兄弟》)【注】①司马牛:孔子的弟子。
文言文(二)翻译(一)翻译原则翻译原则: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以忍啊,这谁不能忍?有个学生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翻译成“死去的这个人好像我的丈夫,不管白天黑夜都很像”顺木之天,一个同学说是顺着木头爬到天上…以头抢地耳。
用头去抢草地上的木耳?(老翁)年逾八旬,卒。
(老翁)年龄过了八十岁,去当兵了。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隔壁班同学恰好前不久做了《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古文题,不知道哪位同学对写廉颇那句“一饭三遗矢”印象深刻,于是他就把上面那句古文翻译成了:给你三坨粑粑,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不可不节”(不能不节俭),翻译成“不能无节操”“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考试的时候翻译题,有一同学翻译成“守着窗子(望着外面的人),怎么只有我长得这么黑”。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生当你的头死当你的草屠以后断其股,亦毙之。
一学生的翻译是,屠户从后面砍断了自己的大腿,也死了……(二)翻译“六字法”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2.删“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3.补“补”,就是增补。
期末专项复习(七)——课内文言文 (一)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日光下澈. ( ) (4)以.其境过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出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4)便要.还家( )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皆出酒食..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三)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志.怪者也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有归. ( ) (2)矜、寡、孤.、独、废疾者( )
(3)故.制礼义以分之( ) (4)以.养人之欲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要……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 (2)其.真无马邪 ( )
(3)臣闻.古之君人( ) (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两文中的“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核舟记》) 【乙】谢太傅云:“顾长康①画,有苍生来所无。”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②俊朗有识具③,正此是其识具。”
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④。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⑤,本无关于妙处;传神
写照,正在阿堵⑥中。”
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选自《世说新语·巧艺》,有删改) 【注释】①顾长康: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②裴楷:字叔则,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大臣、名士。③识具:见地,才略。④目精:眼珠。⑤妍蚩(chī):也作“妍媸”,美和丑。⑥阿堵:这个,此处指眼珠。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以.径寸之木 ( ) (2)清风徐.来( )
(3)或.数年不点目精( ) (4)人问其故.(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