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烂茎线虫病害有哪些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陕西省甘薯上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型鉴定及综合防控技术刘晨李英梅杨艺炜陈志杰(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陕西西安715299)摘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危害甘薯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其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危害陕西甘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生物型主要为A型,其1年发生8~10代,在27~28℃、20~24℃、6~10℃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分别为18d、20~26d和68d。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成虫在薯块、土壤、粪肥中越冬,种薯和种苗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本文提出了严格进行种薯检测、建立无病留种田和挑选健康种薯、温汤浸种、覆膜栽培、轮作倒茬、清洁田园、高剪苗、药剂防治等适宜陕西区域推广应用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对甘薯的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甘薯;生物型;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技术;陕西省中图分类号S43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9-0109-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09.03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Biological Typ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Ditylenchus destructoron Sweet Potato in Shaanxi ProvinceLIU Chen LI Yingmei YANG Yiwei CHEN Zhijie(Shaanxi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e,Xi'an Shaanxi715299)Abstract Ditylenchus destructor is an important plant pathogenic nematode to sweet potato,which has aggravated year by year.Through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it was determined that Ditylen-chus destructor harming sweet potato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mainly type A.It occurred8-10generations in a year. Under the condition of27-28℃,20-24℃and6-10℃,a generation was completed for18d,20-26d and68d, respectively.Ditylenchus destructor mainly overwintered in potato blocks,soil and manure as eggs,larvae and adults, and seed tuber and seedling were the main transmission routes.In this paper,the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Shaanxi region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strictly detecting of seed tubers,constructing disease-free field,selecting healthy seed tubers,soaking seeds in hot water,plastic film covering cultivation,crop rotating,cleaning the field,high seedling cutting,pesticide controlling,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ecreasing the damage of sweet potato caused by Ditylenchus destructor.Keywords Ditylenchus destructor;sweet potato;biological type;regularity of outbreak;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Shaanxi Province甘薯属旋花科番薯属,为蔓生性草本块茎植物,具有淀粉含量高、营养丰富、高产稳产、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投入少且产出高的优点。
红薯茎线虫病防治方法红薯茎线虫病造成红薯“糠心”的叫红薯茎线虫病,我们又称“糠心病”,或“空梆子病”。
它是由一种很小的、2毫米以下的、像细线一样的线虫引起的。
这种线虫就是红薯茎线虫,它的头部有铁钉状的口针,可以穿透红薯的幼根或者表皮,钻到红薯块内部,吸取营养,使红薯肉形成灰、白、褐相间的空洞,变成“糠心”。
红薯茎线虫病危害极大。
它对红薯可周年危害:储藏期造成烂窖;育苗期造成烂种、死苗;大田期可造成死苗,尤其是造成红薯糠心腐烂,失去使用价值。
据我们多年多地调查,一旦发病,产量轻则损失20-30%,重则50%以上,甚至全田烂光绝收就一条茎线虫个体来说,非常小,肉眼看不见,所造成的危害也不会大,但如果线虫数量达到无法计数,它就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红薯茎线虫就有几种使自己数量飞速扩大的能力:①快速繁殖的能力,②强大的生存能力,③借助多种途径广泛传播扩散能力。
第一是快速繁殖的能力。
茎线虫可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态;每个雌虫每次产卵1-3粒,一生可产卵100-200粒;每完成一代(从产卵到变成成虫)约需25天左右;全年可繁殖10代以上;可以算得,每个雌虫每年可繁殖几千个子孙。
第二是红薯茎线虫有强大的生存能力。
在温度下降至零下25度的土壤中不会死;零上2度左右开始活动,20-25度对茎线虫最有利;35度活动受抑制;48-49度的温水中10分钟死亡98%;很耐干燥。
第三就是借助多种途径广泛传播扩散能力,红薯的种、苗可以携带大量的茎线虫向无病区传播;这是茎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另外,还可以借助土壤、粪肥、病薯块,病薯蔓、红薯粉渣、粉浆水流、农具和牲畜等传带扩散。
由于红薯茎线虫分布广、传播途径多、繁殖速度快、生存能力强,一旦传染上,就很难根除。
根据这种情况,多年来,国内专家都强调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防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第一、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对引进的可疑薯苗,进行消毒处理。
第二、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无病壮苗。
农业灾害研究2021,11(7)作者简介 刘卫国(1964-),男,河南商丘人,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保护相关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01Occurrence Trend and Scientific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Disease LIU Wei-guo (Shangqiu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Shangqiu, Henan 476000)Abstract 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disease is a quarantine and destructive disease caused by rotten stem nematode. Combined with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in Eastern Hena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trend of 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disease were analyzed, and the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f sweet potato stem nematode disease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Stem nematode disease of sweet potato; In situational;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甘薯茎线虫病的发生态势及科学防控对策刘卫国河南省商丘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商丘 476000摘要 甘薯茎线虫病是由腐烂茎线虫引起的一种检疫性、毁灭性病害。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鉴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一种全世界分布广泛的植物寄生性动物,广泛存在于农作物种植区域,主要危害马铃薯等根茎作物,可导致茎瓤叶变黑枯死,经济损失极大。
甘薯也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宿主之一,但往往出现子母不对应,鉴定和认定被感染者时,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实地鉴定。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可以使甘薯叶片与叶脉变黑、潮烂,也可以出现蔫萎、绿叶变白、表皮粗糙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灰白色的病斑,病斑处经过按压或抠取时会检查到狭长的成虫或褐色的卵。
此外,甘薯根中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也可能长期潜伏,成熟者不能很容易被发现,因而检疫要特别当心,及早发现和防治。
为了准确鉴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存在情况和治疗情况,需先进行常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同时进行模拟试验,全面分析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影响因素所造成的蔓延状况,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
我们可以利用细胞凝聚和入侵的实验,进行靶物的分离、检测,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叶片上卵和幼虫的形态特征,及时确认病原及其传播蔓延情况,并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尽早控制病害的发展和经济损失,确保农作物的平安产量。
鉴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首先应到种植或病害发生原位查看,关注甘薯叶片是否出现植物萎蔫发黄、叶肉变黑等症状,出现有病斑的话,应将病斑取出及时浸泡,以提高动物的表观密度。
同时,应采用洗涤的方法将病斑表面的植物残渣洗净,然后仔细观察叶片表面,可以发现褐色粒状的卵、灰白色的成虫,以及褐色小虫、灰褐色小虫等,经过确认就可确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感染情况。
另外,还可以进行发芽实验,将病害发生区甘薯叶片在75℃水里浸泡,共浸泡2小时,再将其浸出,移植到湿土中,用文房四宝在植物叶片下编号,每天清洗观察包含的褐色卵和灰白色的成虫是否孵化,若有,则说明病情严重平时动物积累已达到有感染的程度。
综上所述,用于鉴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需要对植物叶片、叶肉、病斑进行一一分析查看,结合发芽实验和显微镜查看,观察褐色的卵和灰白的成虫,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及时鉴定并处理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甘薯上的形态。
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引言:甘肃定西地区是中国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然而,近年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却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马铃薯产量和质量。
该病害在甘肃定西地区广泛分布,严重影响了当地的马铃薯产业发展。
因此,对该病害的发生机制、病原学特性以及马铃薯品种的抗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机制1.1 天气因素对病原菌的影响研究发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大量繁殖的适宜环境。
高湿度和高温度会促进线虫发育并加速病害的传播速度。
1.2 马铃薯种薯处理与传播马铃薯种薯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传播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使用受感染的种薯种植会导致腐烂茎线虫病的迅速蔓延,因此,使用健康的种薯是控制病害的关键。
二、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病原学特性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雌、雄两性。
雌虫头部小,体长约0.2mm,背部有13纵行状毛带。
雄虫体型较小,约0.15mm,呈弯曲状,体后部有尾刺。
2.2 病害症状表现受感染的马铃薯植株表现为根部呈黑褐色腐烂,根系受损,影响植株正常摄取水分和养分,导致植株整体生长衰弱,最终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三、马铃薯品种的抗性评价3.1 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通过测试不同品种的抗性,可以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根系的腐烂情况等指标评价其抗病性能。
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可以有效防止病害蔓延。
3.2 强化病害管理措施除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外,还应采取科学的病害管理措施,如地块轮作、适时排水排涝、合理用药等,以进一步加强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
结论: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与气候因素、种薯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病原菌形态特征和病害症状表现已被初步研究明确。
通过对品种的抗性评价,可以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特点且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结合科学的管理措施,有望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形态特征包括雌虫头部小、体长约0.2mm,背部有13纵行状毛带,雄虫体型较小约0.15mm,呈弯曲状,体后部有尾刺。
陕西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及防治
杨艺炜;常青;刘晨;李英梅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24()9
【摘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严重为害马铃薯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严重制约着陕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危害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本文在陕西省范围内调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分布,发现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不仅发生在陕北地区,商洛地区也有发生。
在此基础上,鉴定出为害马铃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生物型为C型,提出了脱毒种薯自繁与选用、高温处理、轮作倒茬、贮藏期管理、清洁田园、科学用药等适合陕西省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减少陕西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杨艺炜;常青;刘晨;李英梅
【作者单位】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32
【相关文献】
1.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2.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
3.内蒙古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与防控
4.陕西省甘薯上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的生物型鉴定及综合防控技术5.杜鹃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对赤拟谷盗和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承德市北部的丰宁、围场两县年种植马铃薯4万余公顷,年产种薯、商品薯8亿余千克,冬季储薯1.2亿千克左右,是全国四大马铃薯生产墓地之一。
近年来,由于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的危害造成很大储薯损失,1994年造成储薯损失5%~7%,为害严重的薯窖造成损失高达20%~30%。
根据目前所检索到的资料来看,此种线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及非洲马铃薯种植区,寄主范围广泛,对马铃薯储藏都构成不同程度的危胁,经过两年来的工作,摸索出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如下。
1.病原物及为害症状1.1病原物经显微镜鉴别确认为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
1.2症状此种线虫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只侵染其块茎,地上部无特殊症状,最初的直观症状是在薯块上出现淡白色的小斑点。
薯块的严重发病出现在储藏期,被侵染的薯块组织干枯,呈颗粒状,当整个薯块全部被侵染后,块茎表皮变得象纸一样薄,并裂开,薯块变干,重量损失80%以上。
且受线虫侵染的组织易被真菌造成二次浸染。
2.侵染循环2.1越冬越冬主要有三个途径:①广泛存活于土壤中,在马铃薯收获后营腐生生活。
②可在杂草及多种作物上寄生;③随种薯入窖越冬,并在来年随薯块入田里。
2.2侵染在马铃薯定植后,线虫自皮孔及芽眼附近的表皮进入幼小的马铃薯块里。
在马铃薯生育前期,只有少量线虫侵入薯块的皮下组织里,在块茎膨大及成熟期,在薯块上形成很小的白色斑点,大量线虫存在于病健交界处,病斑下面的组织软化并呈颗粒状,当薯块收获后,线虫随薯块入窖,一旦入窖较早或储藏量过大,大量产生呼吸热而导致温度升高时.线虫便严重发生,更多的块茎组织受到危害,并导致青霉、曲霉等病菌对薯块造成的二次感染。
2.3适宜温湿度①温度。
此线虫在5~34℃的范围内均可发育,在大田情况下,在-28℃的低温下仍可存活。
②湿度。
适宜相对湿度为90%~100%,在相对湿度低于40%时,对此线虫基本不造成危害。
3.防治措施3.1带药播种使用5%杜耳颗粒剂,按每667平方米4~5千克,采取穴施法,在播薯时同时施入田里。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 1 页 共 1 页 如何防治红薯腐烂茎线虫病 最近下乡常常有人询问红薯糠心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茎线虫危害引起的。
红薯茎线虫病是红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危害性强,传播速度快。
它在苗床期,大田期和贮藏期都能侵染危害,但主要侵染薯块。
受害的红薯外皮褐色,发青,有龟裂纹,块轻,有的薯块外表无异样,只是内部糠心。
该病不但影响红薯的品质,而且严峻影响红薯的产量。
因此,要想根除该虫比较困难,防治红薯茎线虫病,可实行以下综合措施:一、加强种薯、薯苗调运检疫。
切实做好种薯、薯苗的检疫,严禁病区种薯种苗调入无病区,对引进的可疑种薯种苗应进行药剂处理。
即在引种时,应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抗病、脱毒优良品种。
二、彻底处理病残体。
腐烂茎线虫主要靠病薯、病蔓、病薯拐传播。
在整个病株中,以病薯块内腐烂茎线虫最多,且经一冬一春冻晒,几乎还能全部成活。
因此发病区在春季育苗期、移栽期和秋末收刨期,都要准时清洁田园,彻底收检病残体进行晒干集中烧毁,以免腐烂茎线虫进入土壤。
三、药剂防治。
药液浸苗:可用50%辛硫磷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150倍液,将剪下待栽的幼苗基部3寸左右浸入药液内10分钟即可栽植。
药液灌穴:用40%甲基异柳磷乳剂0.3~0.5公斤,兑水1500公斤,栽种前每穴浇稀释后的药液0.5公斤,然后即可栽苗、盖土。
对重病区,可采纳药液浸苗、药液灌穴双管齐下的方法,防效更好。
四、调整种收时间:重病地,春薯早栽推迟到5月中旬栽植,提前到9月底或10月初收获,以避开腐烂茎线虫危害盛期。
并与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轮作4-5年,是减轻发病的最有效措施。
腐烂茎线虫对马铃薯块茎危害症状及其线虫分布研究王宏宝;刘伟中;郭小山;李茹;熊战之;赵桂东【摘要】为了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块茎上腐烂茎线虫危害症状及线虫的侵染分布情况,通过室内在马铃薯上接种腐烂茎线虫进行了观察研究。
结果显示:接种腐烂茎线虫至马铃薯薯块上表现的症状除了马铃薯块茎表皮容易剥离外,其他症状表型如部分组织软化、变暗变黑、内陷外等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
镜检块茎坏死组织可见线虫发生量不大,原因可能与坏死组织营养严重流失、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线虫生存有关;镜检块茎表皮层组织发现有大量成虫,大龄幼虫和卵聚集在表皮层和皮孔下的薄皮细胞及组织中,这对解释腐烂茎线虫对环境的适生性有一定意义;同时,在降低线虫数量方面,马铃薯病残体块茎以及表皮坏死组织应彻底清除,以有效降低线虫发生量。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腐烂茎线虫;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皮孔【作者】王宏宝;刘伟中;郭小山;李茹;熊战之;赵桂东【作者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 223001;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313+4;S435.32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uctor)是国际公认的检疫性线虫,也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原之一[1]。
Kuhn首次观察并描述此线虫危害马铃薯块茎,引起马铃薯干腐病。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植物侵染性病害,被我国列入植物线虫检疫对象名录。
甘薯茎线虫病甘薯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
〔病原线虫学名〕DitylenchusdestrutorThorne.〔寄主作物〕甘薯、马铃薯、百合、人参、薄荷、当归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薯块,其次是茎蔓。
薯块受害时薯肉呈条状白色或褐色粉状空隙,内含大量线虫,使薯肉呈干絮状,重量显著减轻,用手弹敲时发出空心声。
病薯在收获初时外表不易识别,经贮藏后薯皮变成猪肝色。
薯苗受害主要在苗基白色部分,被害部表皮上有蓝紫色块状或条状晕斑,严重时髓部呈褐色干腐状。
茎蔓多在近地面7~10厘米处的主蔓基部拐子上表皮出现黄褐色裂纹,后渐成褐色,髓部呈白色干腐,严重的病茎蔓变粗,易折断。
病原线虫为马铃薯茎线虫,雌、雄成虫均蠕虫形、细长,两端稍尖细,体长约1毫米。
幼虫短小细长,卵椭圆形。
〔发病规律〕病原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态随收获的薯块在窖内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及粪肥中越冬。
病原线虫主要靠薯块、薯苗传播,而且可做远距离传播。
在田间可由土壤、粪肥、雨水和灌溉水流、人畜和农具携带传播,使用旧苗床育苗也能传播。
病原线虫耐低温,2℃就可活动,高于7℃即产卵和孵化。
活动最适温度为25~30℃。
喜欢在湿润、通气良好的砂质土壤中活动。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如鲁薯7号、辽薯40、北京553、济薯10号等。
(2)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薯或高剪苗,防止薯苗带线虫。
(3)施用腐熟粪肥,不要用病薯及其制成的薯干、病秧作饲料,防止病原线虫通过牲畜消化道进入粪肥传播。
(4)重病地应与粮食作物、烟草、棉花等进行3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更好。
(5)做好田间卫生,田间发现病株,要连根拔除深埋或烧毁。
病田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
(6)药剂防治可用5%茎线灵颗粒剂,每667平方米1~1.5千克撒在薯秧茎基部,然后覆土浇水。
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马铃薯贮藏期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一种重要的全球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威胁马铃薯的生产。
本研究对甘肃省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destructor)的发生危害、种类鉴定、培养条件、侵染规律和抗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4年12月和2015年3月,采集甘肃省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样,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为害马铃薯的症状进行观察和描述,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病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发病率为2-11%,病情指数为0.72-5.33;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其中青薯9号和荷兰15号的发病程度显著高于其它品种。
2.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甘肃定西马铃薯上的4个线虫群体进行了鉴定,利用UPGMA法构建线虫群体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
结果表明,4个线虫群体在形态学上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一致,但群体DX27与群体DX11、DX16、DX19存在差异。
利用通用引物TW81/AB28扩增rDNA-ITS 序列获得了长度均为915 bp的片段;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群体DX27与其它3个群体相比,在ITS1区的96-255 bp片段内有25个位点的差异;系统发育树显示,群体DX27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C型群体聚为1支,群体DX11、DX16、DX19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B型群体聚为1支。
根据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将该病原线虫确定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其中群体DX27属于C型,群体DX11、DX16、DX19属于B型。
3.选用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e)和茄链格孢(A.solani)等8个真菌菌株,在15℃、20℃、25℃和30℃4个温度梯度下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最佳室内培养条件进行筛选。
水仙花茎线虫病一、症状:该病主要危害鳞茎,也能危害叶片,感病鳞茎的横切面,有1至数个深色环,与健康白色鳞片呈鲜明的对比。
鳞茎病组织内有许多乳白色线虫,病株矮化。
鳞茎小,基盘腐烂,严重时不能抽叶开花,部分或全部腐烂。
叶片初侵染后,产生浅黄色小疱状斑,并呈畸形扭曲。
二、病原及发病现状:其病原是甘薯茎线虫。
虫体细长、圆形,类似蛔虫,体长0.9-1.86毫米。
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
完成1代需要19-25天,在鳞茎内可以连续繁殖。
其4龄幼虫对低温和干旱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植物体内和土壤内可能长期存活。
甘薯茎线虫除危害水仙外,还危害郁金香、唐菖蒲、风铃草、报春花等观赏植物。
茎线虫可随有病鳞茎远距离传播。
在大田内借流水、园艺工具而传播。
三、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茎线虫常可随水仙种球远距离传播。
因此,在引种时必须严格检查,防止病害传出病区或输入无病区。
留种时,应选择无病鳞茎作繁殖材料,以控制病害传播蔓延。
2、土壤处理:田间发现病株及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应及时清除并销毁,以免线虫随病残体进入土内,在病害严重的种植区,应实行与非寄主植物轮作,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土壤消毒处理可用涕灭威,每平方米1.2-5.6克,加适量细土拌匀施入播种沟或种植穴内,或施用80%棉隆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结合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或施用苗菌灵定植时以以200-300倍液100-200ml/棵根部灌注,1-2周后再用一次。
3、鳞茎处理:可将有病的种球放在50-52摄氏度热水中浸泡5-10分钟,或放在45-46摄氏度温水中浸10-15分钟,可杀死种球内线虫。
酱用番茄烂果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酱用番茄是可以一年或多年生的植物,属于管状花目,茄科,番茄属。
是南美洲的原生植物,在中国的南部和北部都有很大的种植。
酱用番茄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香味,可以做成番茄酱、番茄汁或整瓶贮藏。
但是,由于受生理性病害,病虫害的影响,极易造成烂果,因此,根据酱用番茄生长中常见的病害,找出相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酱用番茄的各类病害,确保其稳定、丰产,提高酱用番茄的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酱用番茄;烂果原因;防治措施一、生理性病害引起烂果(一)脐腐果1、主要症状脐腐果主要在酱用番茄的早期和成熟阶段发生。
主要是以果皮上的症状为多见,病点在果脐处呈水渍、墨绿、接近圆形,很快扩大为深棕色或深黑色,大斑点直径1.0-2.0 cm,并呈深黑色,干燥,病果提前成熟,导致无法出售。
2、发病原因这是因为植物缺乏钙质所致。
缺钙的成因:由于温度过高、水份不足,使根生长缓慢,使其对钙质的吸收减少,而使幼果中的水分转移到叶片和植物上,使果皮脱水,使其组织发生腐烂;由于长期使用过量的磷素,使土壤中的钙质被磷所吸附,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防治措施选用土层厚度大、有机质高的地方栽培酱用番茄,并要注重有机肥的使用,667平方米要使用4-5吨的化肥;合理使用磷肥,避免过度施肥;适当的灌溉,要做到均匀浇水,尤其是在果实期中,不能出现干旱或者过涝。
(二)日烧果1、主要症状由于夏天太阳的强烈照射,气温升高,空气中的相对水分较少,初期向阳的果面出现了水渍样的斑点,随后逐渐扩展,从绿色变为黄色,脱水变为浅黄色或灰色的皮革,并出现腐烂凹形。
2、发病原因因其遮荫面积不足,果肉裸露,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实向阳面部分受热过多,使果皮的气温迅速升高,水分流失,导致果肉内部的水分供应不足,导致表皮细胞被烧焦。
[1]3、防治措施强化田间经营,培养全株,做到遮荫,防止酱用番茄早衰;合理的种植密度,保证幼株数达到3000棵;对于生长弱、果实裸露的酱用番茄,要用植株遮荫,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在果实表面。
腐烂茎线虫病害有哪些特点
防治病害时用杀菌剂进行拌种。
清洁田园及时将病叶、病果清出园外,深埋或烧毁。
轮作换茬,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大棚或保护地加强通风,膜下浇小水,禁止漫灌,降低湿度。
利用药剂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等防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大家知道腐烂茎线虫病害有哪些特点吗?
因线虫的种类、为害部位及寄主植物的不同而异;大多数植物线虫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如根、块茎等,如马铃薯根腐病就是由于马铃薯茎线虫取食根部造成伤口,并使地上部分表现叶片发黄、植株矮小、营养不良。
根部症状可表现为:①结瘤。
同时,入侵线虫周围的植物细胞由于受到线虫分泌物的刺激而膨大、增生,形成结瘤。
通常由根结线虫、鞘线虫和剑线虫引起。
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靠携带线虫的种苗和其他种植材料的调运。
②坏死。
植物被害部分酚类化合物增加,细胞坏死并变成棕色,可由短体线虫引起。
③根短粗。
或借助于水的流动,线虫在根尖取食,根的生长点遭到破坏,致使根不能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