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5
古代龙形⽟器的发展及演变图⽂赏析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集许多动物和⾃然现象于⼀⾝,具有超凡能⼒的神物,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
⾃原始社会起,就以⼀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于⽟器雕刻上。
从早期的⽟猪龙,C形龙,到我们今天常见的龙的样式,就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器上最早的出现的龙是距今5000年的新⽯器时代的红⼭⽂化⽟龙,在红⼭⽂化遗址的⽟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玦,头似猪⾸。
1971年在内蒙古⾃治区⾚峰市翁⽜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件C形⽟龙,⾼26、,墨绿⾊,龙体弧曲呈“C”形,为⽬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件,堪称“中华第⼀⽟龙”。
新⽯器时代⽟龙的特点是,龙⾸长,吻部前伸,略往上翘,⽆⽿,长鬛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或称菱形眼,整体浑圆,没有棱⾓。
通体光素⽆纹,形制厚实质朴。
商周以后龙纹⽟器逐渐增多,并形成各个时代不同的龙形。
商代⽟器龙纹较多,龙的造型从早期C形龙发展变化⽽来。
早期的龙形⽟多为扁平的薄⽚状,侧⾯露出单⾜,头⼤,⾝粗短,尾部渐细出尖,多呈刃状。
头部有蘑菇型⾓,向上竖⽴。
眼睛以“⾂”字眼为主。
龙⾝⼀般为素⾯,没有纹饰。
商中晚期以后,薄⽚⽟龙减少,代之以圆雕龙,并开始出现璜形龙。
⾓由早期的竖⽴转⽽变为倾斜直⾄趴伏于头后;龙⾝各部位出现回纹、云雷纹、重环纹等,且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的细阴线琢出,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
中期⽟龙没有出脊,晚期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
商代⽟龙多呈张⼤嘴状,以⽰凶猛。
西周时期⽟龙基本沿续了商代⽟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龙⾝较商代瘦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商代时期的细密。
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
龙尾⽐商代厚⽽⽆刃。
⾝上的纹饰较复杂,重环纹、云雷纹等很盛⾏。
改变了商代常⽤的双勾线技法,以单彻法雕琢,俗称“⼀⾯坡”。
线条流畅,多弯形和弧形,直线雕琢纹较少。
最突出的特点是脑后的蘑菇形⾓已不多见,眼睛仍为⾂⼦眼,但眼⾓线拉长,两端带很长的勾形线,形成西周独有的风格。
艺术概论常考作品赏析绘画艺术1、《清明上河图》我国北宋绘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北宋宫廷画家。
该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
作品采用长卷形式,运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分三段展现了汴京郊野、汴河码头和热闹的街市。
画中人物500多个,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
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该作品是研究北宋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清明上河图2、《洛神赋图》我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
作品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接近的惆怅。
全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方法,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人物或欢乐或哀怨的情调,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
《洛神赋图》标志着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洛神赋图我国隋代绘画作品,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作者展子虔是一名贵族士大夫出身的专业画师,被称为“唐画之祖”。
《游春图》以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构图境界阔大。
它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
此图的用笔和设色相当工细,采用的是勾线立骨、青绿填色的技法,色彩清丽典雅,富有装饰感。
游春图4、《步辇图》我国唐代人物画作品,作者阎立本,唐初著名的人物画家,出生于书画世家。
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等作品传世。
该画作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画中对每个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变化丰富,技法精湛。
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步辇图我国油画作品,1980年创作,作者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父亲》表现了一个端起碗要喝水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都相当深刻。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图文版)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还是著名词人,有《东坡乐府》传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中的精品。
苏轼的词开北宋豪放一派,影响巨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名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各位读者会觉得以前在哪里读过类似的句子。
《三国演义》开篇引用明代杨升庵的词作《临江仙》,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之句。
从时间上来说,苏轼的词作在前,杨升庵可能是借鉴苏轼之作。
但不管怎么说,两位作者都有相同的感受,都用了“淘尽”一词。
这是不是说,长江的滚滚波涛真的能够像淘沙一样把风流人物冲洗得干干净净呢?不是,这是一种比喻。
站在水边,望着流水,产生人生的感慨,这是从孔子那个时候就有的一种感受。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就像滚滚的流水,一去不复返。
流水就好比是时光啊!苏词和杨词中的“大江”指的是“历史的长河”,是时间。
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他们曾经建立过多少经天纬地的功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终究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
中国古代文人善于把永恒的时间、空间与短暂、有限的人生放在一起,从而发出深刻的人生感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道是”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听人说。
既然是听人说,那就是说,此处究竟是不是真的赤壁古战场,还有疑问哩。
苏轼所游的赤壁,在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赤鼻矶。
关于赤壁大战的地点,历来有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蒲圻说、嘉鱼说和黄州说。
【图文赏析】一幅令世人震惊的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多角度图文)《与但丁讨论神曲》是一幅包容世界、历史的作品,作品内涵是通过世界名人表达出来的,而但丁的《神曲》亦是一部关怀人类、浪漫而庄严的巨著,故以此命名。
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是著名油画家戴都都、李铁子、张安君新近创作的巨作。
这幅油画长6米、高2.6米,这幅油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03位世界著名人物的形象,包括孙中山、毛主席在内的多名中国人都出现在这幅画中。
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巨石阵等地标作为背景出现在油画中。
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表达: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在当今国际大舞台上有话语权。
画中各人之间的关系显出作者的作画视野:毛泽东位于全画中心,“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与拿破仑并驾齐驱,乔治布什手持望远镜,本·拉登却站在他身后,而东条英机则跪在秦始皇面前。
此外,李白倒在椅子上作仰天长叹状,面前却有一部现代的打字机。
除了名人之外,克隆羊“多利”亦在其中,而司母戊大方鼎、留声机、原子弹等人类智慧的结晶亦在画中一一展现。
这幅油画长6米、高2.6米,绘有100位世界名人和3位作者,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巨石阵等地标作为背景出现在油画中。
这幅油画想象力达到极致,可谓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洋洋大观!前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达·芬奇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话;俄罗斯前总统、现任总理普京挨着拳王迈克·泰森席地而坐;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背着手提袋,神情高傲地注视着一切。
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的创作者著名油画家戴都都、李铁子、张安君站在长城上观赏自己的作品。
·《与但丁讨论神曲》是一幅包容世界、历史的作品,作品内涵是通过世界名人表达出来的,而但丁的《神曲》亦是一部关怀人类、浪漫而庄严的巨著,故以此命名。
油画《与但丁讨论神曲》表达: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在当今国际大舞台上有话语权。
庆余年最喜欢人物之——陈萍萍:一个身残志坚的孤寡老人,鳏寡孤独好像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作者深刻的描写他身体上的诸多缺陷,我想为的就是想突出他无比强大的精神和内心。
如果说这部书的主角是范闲我到觉得不如说是陈萍萍,其实猫腻的书好像只有一个主角但却又好像每个人都是主角,这应该就是猫腻的伟大之处了,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立体饱满,虽然配角戏份不多但是依然能够掩盖主角的光芒。
我想陈萍萍就是最会抢戏的那个人。
虽然谨小慎微的苟延残喘着,但是他却有一个搅动庆国天翻地覆的心,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是的,他做到了,而且在他庞大的颠覆计划中,连还没出生的范闲都算了进去,连自己的生命也算了进去。
这是庆帝的悲哀这也是范闲的悲哀,有时候我在想最爱叶轻眉的到底会不会是陈萍萍呢?终其一生仿佛始终他都是在为小叶子而活,为给小叶子正名而活。
最后他做到了,做的很彻底,哪怕物是人非哪怕用天下所有可以利用的一切,只要能打败你————庆帝庆余年最喜欢人物之————李云睿:她可以说是有着不输于陈萍萍的智谋,之所以失败大部分还是取决于她一直疯狂的心态,面对一切的疯狂,对太子疯狂,对二皇子疯狂,对自己女儿女婿也一样疯狂。
其实这都源于她对哥哥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吧……女人是一种在甜蜜状态下智商为负数的动物,但是在战斗状态下,战力好比是黄金圣斗士中使出天舞宝轮的纳迦,西游记里输出袖里乾坤的镇元子,拥有赤兔马方天戟的战神吕布。
所以,她就在这羡慕嫉妒恨中,爆发着自己的小宇宙,一个浑身散发妖娆女人味的蛇蝎美人,为的也只是希望哥哥能承认她的能力,或者哪怕有真实的兄妹情或者别的一些什么情感,因为强者只会佩服强者,所以她便成了本书前半部分反面人物的存在,虽然有时疯狂邪恶的厉害。
但是我反而更觉得越是极度显示自己的强大便越是是为了遮盖自己脆弱的内心,她其实是书里面最悲剧的人物,悲惨的亲情悲惨的结局!终究从一开始就能看到她的最后因为女人的局限性证明她还是离不开七情六欲,由情欲开始也由情欲结束,她应该最不开心,她永远也体会不到大宝的快乐,或者小闲闲天天翻墙送鸡腿的小清新快乐,或者叶轻眉玩转这世界的快乐~!!!庆余年最喜欢人物之————言冰云:说到这个人物的时候我立马就想到了西门吹雪或者流川枫或者宇智波佐助,这种豆比主角加冷面美男的标配。
《缺水的名画》作品广告图文赏析《〈缺水的名画〉作品广告图文赏析》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来赏析一个超级有趣的作品——《缺水的名画》的广告图文。
这是一个广告图文作品哦,就像是一幅画加上一些文字,专门为了某个东西做宣传的那种。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广告图文的基本信息吧。
这个作品的画面看起来像是一幅名画,但又有点奇怪,因为它好像“缺水”了。
我也不太确定这里的“缺水”是字面上的没水了,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也许是画面里少了一些通常名画里会有的那种水润的感觉,就像画里如果有河流或者湖泊,但是看起来干巴巴的那种。
从风格上来说,这个广告图文有点像是超现实主义风格。
超现实主义就是那种会把现实中不太可能同时存在的东西放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的风格。
比如说,画里可能会有长着翅膀的马,或者房子飘在半空中之类的。
这个《缺水的名画》的广告图文可能就是把名画那种高雅的感觉和一种“缺水”的荒诞概念结合在一起了。
那咱们从主题方面来赏析一下这个作品吧。
我觉得这个主题很独特呢。
它可能是想传达一种对环境的担忧。
你想啊,名画一般都是描绘美好的东西,但是这里名画却“缺水”了。
这就像在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水是多么的重要,可是现在环境出问题了,水变得越来越少,就连名画都受到影响了。
这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警示灯,让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不珍惜水资源,连美好的艺术都会受到伤害呢。
这里有没有小伙伴会想,一幅画怎么会和环境、水资源有关系呢?其实这就是这个作品的巧妙之处啦,它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去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
再说说表现手法吧。
我感觉这个广告图文可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边是名画那种高大上、充满艺术感的形象,另一边是“缺水”这个有点糟糕、让人担忧的状态。
这一对比啊,就特别突出了主题。
就像我们在比较白天和黑夜一样,白天明亮,黑夜黑暗,这样一对比,我们就更能感觉到它们的不同。
在这个作品里,通过名画和“缺水”的对比,我们就更能深刻地理解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中国最贵的五十种古币图文赏析中国最贵的五十种古币图文赏析1 桥足半釿布:战国时期铸币。
系从空首布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
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
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圆肩(或平肩)、圆裆、方足。
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
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2:圆足布之一种。
因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
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
3 :齐明刀之一种。
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齐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国攻占齐大片领土时铸。
清代嘉庆年间山东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样特殊,习称“博山刀”,传世极少。
背面铸有三字或四字,一般开头两字都是“莒冶”。
1979年,山东莒县故城遗址曾出土有这种刀币的钱范。
4 晋阳匕:即圆首刀,战国时期铸币,又称直刀、赵刀。
形体轻薄,钱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几种,多出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成白”又释作“成帛”,河北灵寿战国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这种刀币的钱范,可证其铸地。
5 齐六字刀:齐刀,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返邦长大化”、“齐大化”、“齐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阳之大化”等刀币的总称。
除此之外,一般将“莒邦”等残刀亦归入齐刀范围。
6 东周、西周(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
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7 共屯赤金(圜钱):又称“环钱”,战国时铸币。
形制为圆形圆孔,源于玉壁或纺轮,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
8 壮泉四十:新莽钱,始建国二年(10)铸。
“六泉”指规则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其中规则直一在始建国元年(9)已铸,大泉五十则在西汉居摄二年(7)已铸,始建国元年(9)又铸。
峰回路转泉眼无声且听风吟
--------唐寅《看泉听风图》解读
以上便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唐寅的名作《看泉听风图》。
该作品线条绝美,意境曼妙,山水田园之美跃然纸上。
实为千古之作。
唐伯虎是姑苏趋里人,生于明成化6年庚寅年(1470年),故
名唐寅,因排行老大,又称唐伯虎。
史书记载,他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因家道中落在姑苏吴趋坊皋桥开酒店,当时文徵明父亲文林去酒店喝酒,见唐寅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
唐寅,为“吴门画派”中的杰出代表,绘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称“明四家”。
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切磋诗文,蜚声吴中,世称“吴中四才子”。
观此画:绘崇山岭,峭壁陡险,山崖间老树虬曲,枝叶苍成盛,崖隙清泉下泻。
二高士端坐石上,看泉听风,悠然自得。
山崖以斧劈皴,自题七绝一首:“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
如何不把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款署“唐寅”,钤“禅仙”白文长方印、“唐居士”朱文方印。
左绫边签署:“唐六如真迹神品,光绪甲申十二月,鸟石山房收藏。
”钤“鸟石山房”印,另有“易图”,“龚易图蔼人鉴藏印记”、“邻烟画室”、“逸芬心赏”等鉴藏印。
唐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又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
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
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
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
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
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虽师周臣,却有胜蓝之誉。
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
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
唐伯虎画风纤柔委婉、清隽生动。
尤擅长山水仕女画,而且兼善书法,诗文俱佳。
唐寅家住今苏州城北桃花坞,故自称桃花坞主,曾作《桃花庵歌》,自比采花仙人。
他自幼性格不羁,称己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29岁时中乡试第一,人称唐解元。
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就此唐寅绝意仕途,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
唐寅足迹遍布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悠闲的生活。
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由于唐寅作画很少在画上注明年份,且他的画风变化也不很有规律,所以很难推测他作画的时间,也就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
唐寅在拜周臣为师后,主要是宗南宋院体,但其画有时也有与沈、文画风相近的作品,如《南游图》。
这是唐寅三十六岁时当琴士杨季静离开苏州时赠送给他的。
画上人物、车、驴用笔细劲,如纸上游丝。
近景的坡上有三四株杂树交柯攒影。
中景左侧山岩前一高士骑驴缓行,后面一童仆拉着车负琴紧随。
刚出岩口,右面两个推车人,匆匆赶路。
山路曲折,溪水波动,颇见旅途之辛苦。
整幅画不着色,山势平缓。
而其中一株树用胡椒点点叶,与沈、文画树叶法神似。
唐寅学南宋院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是《雪山行旅》图轴。
虽画
的是雪景,不宜用很多皴笔,但山石结体仍能看出那南宋院画立方块的造型。
高山峻岭中的草堂有两翁正围炉驱寒,还有一高土骑着马由童仆支伞挡雪,行走于琼山玉树之间。
画的前景主要是枯树三株,枝干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别浓黑,以示雪意。
此外《溪山渔隐图》、《灌木丛筱图》也是这种风格,特别是《溪山渔隐图》是一幅长卷,分十个部分,是唐寅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以南宋院画风格为主的还有《清溪松荫图》、《看泉听风图》、《抱琴归去图》。
这些作品用的皴法基本上是小斧劈,皴笔绵密厚重,有的表现了南宋院画的某一方面特色。
《清溪松荫图》是典型的小斧劈作品,这是唐寅学周臣时期的精心之作。
画面上的远山迎面如巨碑,山头为密密,逐渐疏淡。
山腰用云勾烘托山之高峻。
这幅画上画一高士呋坐在松荫下昂首观景沉思的样子。
高士身上的线条端庄、静穆,势态清高。
而其中一松树穿插在岩壁之间,古藤缠绕山峦,有随风微扬之势,用笔老练。
《看泉听风图》此画主体部分是二高士并坐,正观赏着由岩洞中流泻的瀑布。
瀑布虽不大,然奔流急泻,数处飞流腾跃。
唐寅把水势画得极其生动,这是宋院画家们绘画的特点之一。
而这幅画的山势突兀,用墨勾皴,明暗清晰,这也是南宋院画特色。
树后山岩的皴笔轻而淡,逐渐消失在云间。
远山则起走明显,略见山峰,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马远和夏珪作画的一贯作风。
《抱琴归去图》也有这些显著特色。
山水田园之风表现得异常流畅而又淋漓尽致,实在是有
“峰回路转,泉眼无声,且听风吟”之极妙!
观完此画,韵味无穷,发人深思。
其浓厚的艺术气息不仅让我们深深陶醉,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人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和无穷尽的智慧。
不得不让我感慨万千。
唐伯虎的《看泉听风图》及其其他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真实写照,更是当代艺术爱好者永远值得学习的典范之作。
绝世精品的由来不是一朝一夕的挥毫,而是常年努力用血汗换来的点点滴滴所凝就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