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所创作,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文章惜字如金用短短五千多的文字包罗了人生观、方法论、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内容。全书分为道经和徳经上下两篇,其中道经37章,德经44章,共81章。鲁迅先生对《道德经》一书高度的评价,他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第一章,对于道的描述。老子的道不同于其他人的道包含着宇宙万物的发源、生长、变化、归宿的道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的法则,玄妙无比。道是普遍存在的,但却是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就像苏东坡在《日喻》中对这个道理有个很精辟的比喻,太阳是有形的,人人可以看到,但经过用语言的描述给没见过太阳的瞎子听,结果却由铜盘错成钟,由蜡烛错成笛子。

第二章,老子以相对论引入即事物都有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普遍形式,提出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其自然的去做事。

第三章,老子反对推崇贤达,使人民不争。不重视财务使人民不盗,老子认为最好的治国方法是让人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圣人才能无为而治,国家就能被治理的很好。

第四章,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先于天地而存在,并着重指出道即使空虚无形的,人民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它,然而它又是真实存在的。

第五章,老子通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来表达圣明的统治者要平等的对待老百姓。通过对风箱的描述告诫统治者应保持虚静的状态。

第六章,老子用“玄牝之门”、“天地根”来说明道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始源。道虽虚无,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永远不会枯竭,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

第七章,老子借用天道来描述人道,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在于它对万物的生存做贡献,所以圣人应该效法天道,为人处世以无私成己私。

第八章,老子用水来喻人、教人。水柔弱,停留在卑下的地方,利万物而不争。水能方能圆,曲直随形,水的动静变化,都能顺应时势,表现至善的功能。所以人要像水一样,做有益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争,处卑微之地而毫无怨言,心甘情愿的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第九章,老子劝人勿自满自傲,不然必招致祸患,到懂得功成身退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老子教人如何守道修德,排除一切杂念和幻想的道理。老子非常重视柔弱,他认为柔弱是道的作用,柔弱能胜刚强,柔弱才能生,刚强反而会死。老子认为应当让万物自然生长,不要人为介入,更不要据为己有,即使有所作为,也不要居功自傲主宰和号令这一切,就是大德。

第十一章,老子通过车毂,陶皿,窗户来论述实物之间与空虚部分之间的联系,继而指出所有有形的天地万物都是无形的道创生出来的,使人领悟无形之道的作用。

第十二章,本章阐述了物欲的害处。老子认为过度的追求物欲会给人带来坏处,人长期处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之中容易走上歧途,老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该是为腹不为目,但求安饱,不要过度纵欲。

第十三章,君子应贵身为天下,宠辱不惊。老子认为宠辱对人都有损害。受辱损害了自尊,受宠者为了不失去殊荣,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大于名利宠辱,一个理想的统治者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能珍惜天下人的生命。

第十四章,本章阐述了道体的状态。道虽无形、无音、无色,但却实际存在,超越空间。老子指出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都离不开道,如能了解道,就能了解万物生长变化的情形,所以圣人能够掌握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并驾驭现实,是因为他悟出了道。

第十五章,本章阐述了得道之人的修养以及崇高的德行。得道之人,谦恭行事,虚怀若谷,不谋私利。正是因为有道无欲,谦虚不自满才能成就大业。

第十六章,本章主要讲认识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复命。老子认为万物发展和运动的基础是静,只有使心灵虚寂到极致,让心灵保持宁静的状态,才能体道、悟道,才能认识到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

第十七章,老子指出仁政者自认而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暴政者必然受到人民的反抗和蔑视。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贵言且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

第十八章,本章阐述了违背道而产生的后果。老子通过分析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治理国家的基本思想。

第十九章,老子通过对社会病态的描述,提出只有消除智辩、伪诈和巧利等积极的负面因素,彻底抛弃教条式的政治说教,做到返朴归真,弃绝私欲,才能使人民幸福,社会才会出现正气。

第二十章,本章阐述了老子与世人的不同之处,并甘心遗世独立为荣的思想,老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得到了道。

第二十一章,本章老子进一步发挥道是无形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的观点,明确提出道由极其微小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第二十二章,老子通过委屈和保全、弯曲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六对俗语,讲述事物由正面反面变化的辩证思想,得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结论。

第二十三章,本章以旋风、骤雨等自然现象为例,深刻剖析了统治者讲信誉的重要性。

第二十四章,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不可取的。劝人应该顺其自然,遇事谦逊退让,不争强好胜。

第二十五章,老子提出了道、人、天、地的存在。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本章阐述了“重”和“静”的重要性,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统治者应当静、重,而不应轻、躁,这样才可以有效治理自己的国家,才能巩固自身的统治。

第二十七章,本章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说明有道者要顺应自然以

待人接物,旨在教人顺应自然,因物为用,不可妄用私智,自作聪明。

第二十八章,老子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

第二十九章,本章老子继续阐述了无为的政治主张,即圣人治理天下,都要顺应自然,以无为为治。

第三十章,老子以用兵为例,在阐述战争观的同时,又进一步阐释了有欲与无欲、有为与无为的关系问题。

第三十一章,这一章是讲战争之道。老子进一步申述了他的反战立场。明确的提出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但作为君子,在迫不得已之时,也要用战争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老子谈论战争目的在于反对战争。

第三十二章,老子认为,道跟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是制约和受制约的关系,道是统领一切的,万事万物只有遵循道才能长久,圣人治国只有遵循道才能使民心所向,百姓富足。

第三十三章,本章是老子教育我们如何修身,如何做人。我们要自知、自胜、知足和强行。

第三十四章,本章老子再次谈到道,说明道的作用。道成就万物,但从不主宰万物。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的道理。老子希望统治者能遵循道,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本章述说了道的作用和影响。老子用有声有味的乐与饵,和无声无味的道作比较,要人君抱守大道。道使天下的人们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第三十六章,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认为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即以柔克刚。本章还讲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即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第三十七章,本章说明了无谓的好处。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这样的理想社会。

第三十八章,老子批判儒家的德政不顾客观实际,仅凭人的主观意志推行自己的主张,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行为。

第三十九章,本章讲了道的普遍意义,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从而告诫统治者要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王侯。

第四十章,本章主要说明了道体、道动和道用,讲叙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老子认为,反和弱是道德运动及其作用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有无相生和天下万物都是有无到有上。

第四十一章,老子将有学识的人分为上、中、下三等,他们闻道有先后,对道的认知态度却不相同。老子指出,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的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能成其之道。

第四十二章,本章旨在说明道创生万物的次序。万物创作以后,还要守住道德精神,依道而行。老子讲了柔弱是处世的最高原则,满招损谦受益,这也合乎道的辩证原则。

第四十三章,本章旨在说明柔弱和不言、无为的益处。老子认为,最柔弱的东西里面,积蓄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的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无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