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理论批评术语的角度看叙述话语中的叙述时间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20条汇总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摘要:20世纪以来,我们开始借用西方的文学批评话语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进行批评。
而章回小说最受非议的一点就在于其结构都是不完善的。
而本文试图从中西叙事传统及其规范出发,说明东西方叙事追求的不同,以此提出对中国章回小说结构的新看法。
关键词:章回小说;叙事传统;结构;中西比较在中国文学史上,古典章回小说被看做是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
而随着20世纪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传入,传统的瑰宝此时却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西方批评家认为,类比于西方小说对叙事结构完整性的追求,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显然并不完善,甚至完全缺乏要创建一种完美结构的意识。
然而这样的责难究竟是饱含真知灼见,还是根植于西方本位思维的一种误解呢?我认为是值得思考的。
而本文就将从此种批评入手,对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结构进行重新评估,并试图理清中国与西方在叙事结构上的追求有何不同,而这种追求背后又隐含着何种经典与传统的影响,为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申辩。
一、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结构问题概述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在经历了一场西方入侵的过程之后,已然丧失了其大多数阵地。
今天,我们的全部文论话语和基本理念都已经西化了。
所以当我们讨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时,也只能无奈地在西方文学话语的前提下进行。
现代西方批评者认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他们认为中国传统小说缺乏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意识,结构太过松散。
例如《三国演义》作为一篇叙事作品,拥有漫长的时间跨度,而没有一个人作为贯穿始终的主角存在。
每个人都是出场,然后退场,甚至很多人物得到的待遇是只有寥寥几笔。
看起来似乎叙事的时间在前进,事件在展开,但是很多事件之间并不通过详细的笔力来展现其联系。
这些事件是片段式的,孤立的,因而缺乏被囊括在一个完整结构的叙事故事中的合理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水浒传》,空间不断转移,一件故事紧跟着另外一个故事,依靠着颇为薄弱的联系而转移,人物不断切换,叙事缺乏中心。
虽然最后出现了聚义排座次这样的事件,将以往出场的人物放置在一起,呈现出作者依然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讲述的印象。
1.识记: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是对于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文学批评研究个别的文学作品和现象,文学史研究时间过程中的文学作品系列。
2.文本“文本”也做“本文”,英文是text,而作品英文则是work,是英美新批评派创造并由于他们而流传开来的概念,其原意是原文、正文的意思,在新批评派那里则是指:由作者写成而尚未或有待读者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
3.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区分了文学的这四个主要方面:世界作品作家读者作品是中心,连接着其他三个要素。
任何一种像样的理论都会涉及到所有四种要素,但是几乎所有理论都明显地侧重于其中一个要素。
世界——模仿理论;作家——表现理论;读者——实用理论;作品——客体理论。
4.什么是文学语言?通常的误解1:民族标准语,经过修饰润色的语言,有文学性的语言。
通常的误解2:不区别语言与言语。
将某一类言语直接偷换概念转换成语言。
简单辨析:简单而准确的说法,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是一种言语。
深入一点的说法文学语言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应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话语”。
5.文学语言的特征(1)、音乐性(音乐美)。
这是说文学语言在语言的声音方面独有的特性。
具体的指文学语言在声音方面富有节奏、韵律等类音乐特征。
(语言上的合辙押韵)(2)、语意的方面,是修辞性、复义性即截断字面意义,采用隐喻等方法,尽最大力量创造不同于字面意义的语词、语句的引申、隐喻意义,最大限度的增大语言字面意义和文学意义之间的张力,从而形成文学语言的复义性,也就是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我们感叹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3)、语境方面,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建构自身的内部世界普通语言,外指,指向现实世界。
文学语言,内指,与外界现实的联系被切断了,自己构成一个内部世界。
因此文学的一切不必符合现实的逻辑。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066一、引言1930年4月30日发表在《论坛》杂志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品主要讲述了美国内战后,南方的一座叫杰弗逊的小镇上的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格瑞尔森的人生悲剧。
在艾米丽年轻时,她的父亲为了维护所谓的门第和尊严,赶走了所有登门向艾米丽求爱的男子,剥夺了她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她父亲去世后,艾米丽爱上了来镇上铺设人行道的工头—一个叫荷马·巴伦的北方人。
但他们的婚事遭到了镇上居民以及艾米丽亲戚的反对和阻碍,而且荷马也无意结婚,因为他曾说过他喜欢男人。
绝望之中,艾米丽用砒霜将他毒死,并与他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
直到她74岁去世时,小镇居民参加完她的葬礼后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色主要体现在嵌入式结构的使用,即文本时间的交错倒置、穿插跳跃。
目前国内该小说主要的三个中译本基本上保留了原文在叙事层面的这些特色,原文时序的错乱、颠倒导致了译文中的一些误译、漏译和错译。
二、三个译本评析热奈特把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不一致性称为错时或者时序倒错,主要分为倒叙和预叙两种。
[1]“福克纳小说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打破线型叙事顺序,打乱时间顺序,把故事分解成许多片段,让各种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故事。
这样就迫使人们都从美学和道德上进行探索,读者也被卷入了故事。
”[2]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福克纳就使用了非传统的时序倒错手法。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第一节以艾米丽的葬礼开始,第五节又回到她的葬礼,继而人们破门而入,揭开谜底。
这是福克纳比较喜欢的环形结构[3],也就是王敏琴所说的热奈特的嵌入式框架理论,或者中文的“回”字形结构。
[4]福克纳在小说中自如地运用了倒叙、预叙以及穿插叙事,闪回跳跃,使得文本时间交错倒置。
故事貌似被打成了碎片,使得读者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玩一个大型的拼图游戏,新鲜而又刺激。
《十日谈》的叙述学阐释摘要: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整部小说由一百个结构紧凑、文笔简练、语言诙谐生动的故事构成。
结合叙述学理论,从小说的叙述框架结构、叙事视角、叙述手法和叙述模式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薄伽丘所运用的叙事技巧,旨在解读这部文学巨著在叙述方面的不朽造诣。
关键词:《十日谈》;叙述结构;叙事视角;叙述时序;叙述模式《十日谈》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栩栩如生地勾勒了一幅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市民生活的浮世绘,谱写了上至王公贵族、僧侣修女,下至形形色色市井小民、三教九流的众生百相,为作家赢得了“欧洲短篇小说之父”的不朽名声。
薄伽丘的这部作品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对整个欧洲近现代叙述文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于《十日谈》的研究在国内外都非常广泛,可谓是汗牛充栋。
如对《十日谈》的主题思想人文主义的研究,对《十日谈》女性及情爱研究还有对《十日谈》隐喻结构文学理论的研究等前人研究成果不胜枚举。
以叙述学为新视角,对《十日谈》这部垂世之作研究主要从叙述结构、叙事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模式四个方面解读文本,能够形成对《十日谈》乃至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艺术魅力以新的阐释,拓展对古典传统文学的新认知。
一、叙述结构从叙述学角度看,叙述类作品归根结底就是在讲述具有一定长度的故事。
讲故事包括故事内容本身和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方式涵盖叙述视角的选择、叙述时间的安排、叙述语言的锤炼、叙述节奏的把控、叙述结构的确定等,其中叙述结构是讲述方式的核心。
叙述结构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作家对叙述的故事内容的主观安排。
不同的作家由于文学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叙述结构的安排上会存在诸多差异。
《十日谈》之前的叙述类作品主要是史诗、戏剧、传奇等,从叙事结构看主要采用线状结构,以主人公经历为主要叙述内容,多按照历时角度从头到尾叙述主角经历不同空间的不同事件,当他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的时候,即各个不同空间,不同场面中的次要人物只与主人公发生关系。
二、《沧浪诗话//诗辩》文本分析:;1、入门要正,标准要高(找最精妙、最根本的顿捂之门)2、在意五法:体裁、格调、风貌、意境、音节;3、风格有九;技巧有三;极致是入神。
4、诗道在妙悟:选择最上乘、第一义即佛理真谛。
妙悟”是严羽所阐述的核心范畴;“3、陌生化原则(P72):①艺术为视象,要加强印象;②作品客体与主体感知的对应;③强调媒介的特殊意义。
&阿多诺(1903—1969):德国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 第五章 华兹华斯的标志模仿转向表现和抒情理论兴起;王国维集特有的意境理论大成。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境界说?其“境界”说,在中国古典文学抒情理论集大成。
也是断想式的。
1、境界:本疆界—佛经借精神的。
从唐开始论诗(言外之意);王则将其作为核心审美范畴。
2、“真”是“境界”说的核心:什么是扁形/圆形人物?以二人物分析,围绕单独的概念或素质塑1、扁形人物(类型/漫画化/体液性人物)造的即性格单一的人物,能用一句话概括的。
很多(狄更斯)。
其优点:一眼就认出;过后容易回想。
没被贬低,而是需要;喜剧角色更出色(悲剧则令人厌)2、圆形人物: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却能给人以惊奇感(检验标准)、/陀斯/普鲁……)。
变化莫测的人物(奥斯丁小说/战争越和平两者应该结合起来,成为和谐的整体。
弗洛伊德创立了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
1·本我、自我、超我(快乐/现实/至善原则)2·力比多(性力)有四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生殖期。
,3·意识(性本能)/前意识/无意识)是基本概念(人心理分三部分:意识在最深层,但可以通过梦暗示/通过艺术升华。
一、生活积累与心灵表现写作论中有再现(赫拉/亚里/别林的模仿)/表现(浪漫/康德/尼采/弗洛、克罗的心灵表现)二说法;柏拉图兼有(镜子/迷狂)。
二者有联系——文学写作作为审美是主观客观/表现再现的统一。
所以,作家要对生活积累/心灵表现均重视。
叙事理论概述程锡麟(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本文对现代叙事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追溯和概述,着重讨论了法国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包括巴尔特、托多罗夫、布雷蒙和热奈特等人的学说。
本文还对结构主义叙事学在欧美,尤其是在美国的影响和发展作了评述;也对西方学者就叙事学的成就与不足的批评作了评述。
关键词: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2)03-0010-06 顾名思义,叙事学是关于叙事的科学。
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上意义有着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
因此,叙事不仅包括小说,而且包括电影、戏剧、连环漫画、新闻片、日记、编年史等等。
同时,叙事可以由各种符号媒介构成,如:书面或口头的语言、视觉形象、姿式和动作以及这些媒介的组合。
尽管叙事是早在人类出现后就存在的一种活动,叙事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但是叙事学这个术语的出现才仅仅30年。
法国批评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其《〈十日谈〉语法》(Grammaire du Dec ameron,1969)中第一次使用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这个术语。
一现代叙事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以亨利·詹姆斯、卢伯克、布思等人为代表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和以普罗普、巴尔特、托多罗夫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叙事理论。
本文将主要讨论结构主义的叙事理论。
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两个主要源头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分析和普罗普的民间故事研究,不过后者的影响更大一些。
普罗普在《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中提出尽管故事的人物多种多样,但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是不变的和有限的。
他归纳出民间故事的4条法则:“1.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是稳定不变的要素,不受是由谁和如何完成的影响。
2.对于童话故事来讲,已知功能的数量是有限的。
3.功能的顺序是永远不变的。
4.所有童话故事在结构上都属于同一类型。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任务: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文学理论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人类学。
划分依据: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文学理论特征:分析性与沉思性,综合性与体系性,典范性与实践性,反思性与批判性文学活动: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及其构成:1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2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中国传统:“诗言志”说;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3作品:作品所描写的,渗透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社会生活,包括题材、主题、情节、人物(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4读者:强调文学对读者的接收效果,只有读者才使作品获得生命,阅读活动是读者的再创活动,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世界:客观基础,作家:创作主体,作品:中介环节,读者:接受主体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
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作者:康静瑜来源:《声屏世界》2020年第09期摘要:《风味人间》一经播出,网络播出量迅速破亿,第一季和第二季的豆瓣评分分别为9.1分和9.3分,这部纪录片的成功标志着美食类纪录片制作水准的再一次突破。
文章将在叙事学理论框架内,分别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主题对《风味人间》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对《风味人间》叙事模式进行研究的同时,为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创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视角结构叙事策略《风味人间》《风味人间》(以下简称《风味》)创作采取散文般的叙事风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拓展了中国美食与世界美食沟通的路径,深度阐述了食物与人的关系以及食物背后的文化渊源。
“故事”是纪录片精彩与否的关键因素,《风味》正是构建了内涵丰富、层次鲜明的故事,才能够取得如此高分。
那么,《风味》是如何选取叙事视角、建构故事框架以实现叙事内涵的呢?文章将在叙事学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主题对《风味》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多重视角的融合呈现多层主题与内涵不同文学理论家对叙事视角的称谓不同,如视点、聚焦、叙事角度等。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兹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指出:“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是叙事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
”①由此可见,叙事视角制约着内容的呈现和意义的阐释。
对于叙事视角的界定,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曾以“聚焦”一词替代“视角”这一术语,并详细地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模式。
也就是说,一部广为传播的纪录片势必包含多重叙事视角(叙述聚焦),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多元感知。
下面就以多重叙述视角(叙述聚焦)分别展开论述。
外聚焦:展现食物本体特征,传达审美享受。
热奈特曾在《叙事话语》一文中对三种聚焦模式进行解读,他将“外视角”对应“外聚焦”,即叙述者仅从外部客观事实观察人物言行,不透视人物内心。
叙事伦理探究: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董晓烨;张冉冉【摘要】叙事伦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叙事转向和伦理转向发生后出现的一个新研究领域.与以往伦理研究不同,叙事伦理分为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文章一方面研究文学作品中故事内容的伦理涵义,另一方面对叙述技巧的伦理意蕴进行探究.【期刊名称】《文教资料》【年(卷),期】2016(000)024【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叙事学;伦理学;叙事伦理【作者】董晓烨;张冉冉【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叙事伦理学是随着文学研究领域内两个重要转向——“叙事转向”和“伦理转向”的出现应运而生的。
20世纪80年代,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日薄西山,解构主义批评开始兴起。
受福柯从边缘视角出发的谱系学和知识考古学方法的影响,文学批评不再仅仅关注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而是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化、政治和伦理因素。
叙事学不再局限于研究纯文本的普遍叙事规律,开始关注叙事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并出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
沉寂多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再次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将文学看成一个探讨特定场景下人类价值如何起作用(或没有起作用)的场所,这包括承认文学经常展示价值冲突,提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及伦理判断的终极立场等问题”[1]。
一些西方的叙事学家,如玛莎·努斯鲍姆和韦恩·布斯开始关注和探究叙述过程中的伦理构建和伦理变化,为叙事学的发现寻得新的突破口,叙事伦理学由此产生。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2]9。
由于人不可能孤立地生存,总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需要遵循某些道德准则与他人进行相处,因此“文艺作品只要关涉人的生存,就必然或隐或显地呈现某种伦理秩序”[2]9。
叙事是“叙述事情(叙+事),即通过语言或其他媒介来再现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事件”[3]2。
巴赫金的文学理论一、巴赫金:享有世界声誉的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1895年11月17日出生于奥廖尔市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1918年从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毕业。
1929年巴赫金出版了专著《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此外,他还和学术上的朋友沃洛希诺夫合作,出版了《弗洛伊德主义》(1927)和《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1929),和梅德韦杰夫共同撰写的《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也于1928年出版。
在苏联二十年代自由的学术气氛中,巴赫金站在文艺学、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相邻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和处理这些课题的独到见解。
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在《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问题》刚出版,就在当年10月的《新世界》杂志上发表《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多声部性”》的书评,称之为“对陀斯妥也夫斯基小说艺术结构的一部最深刻的研究著作”。
在20年代的研究中,巴赫金主要探讨了文学、语言和一般文化的哲学和理论问题(行为哲学,一般哲学美学,语言哲学,对陀斯妥也夫斯基创作的艺术结构研究)。
在二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肃反”狂潮中,巴赫金蒙受不白之冤,从1930年到1936年在哈萨克小城库斯塔奈市度过了流放的岁月。
1937年结束流放生涯,在离莫斯科不远的基姆雷市当中学教师,一直干到1945年。
在这一段时间里,巴赫金侧重研究了文学和文化的历史发展问题、历史诗学的问题。
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1965年出版)就完成于30年代。
在这一时期,巴赫金还写了一系列小说理论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小说语言》、《史诗与小说》、《小说语言前史片断》等。
卫国战争胜利后,巴赫金调到摩尔达维亚大学,主持该校共同文学(即各国文学)教研室工作。
早在1940年,巴赫金就已经完成论拉伯雷一书,并将它作为学位论文提交给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由于大战爆发而未来得及安排答辩。
1946年秋,该所终于为巴赫金论拉伯雷的书安排了答辩,4年之后,授予巴赫金副博士学位。
叙事理论研究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申 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摘 要:女性主义叙事学在西方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但迄今尚未得到国内文论界的关注。
作为跨学科的派别,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形式分析与性别政治融为一体,打破了西方文学界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之间的长期对立。
鉴于这是国内首篇评介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论文,本文将首先简要概述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过程,然后从两个特定角度对其进行评析:一是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评的差异;二是探讨女性主义叙事学对结构主义叙事学之批评的合理和偏误之处。
本文旨在廓清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本质特征,厘清其长处和局限性,清理其理论上的某些混乱。
关键词:叙事形式;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1-0136-11收稿日期:2003-09-08作者简介:申丹(1958) ),女,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0入选者研究课题(413118002)。
¹国内将法文的/narratologie 0(英文的/narratology 0)译为/叙述学0或/叙事学0,但在笔者看来,两者并非完全同义。
/叙述0一词与/叙述者0紧密相联,宜指话语层次上的叙述技巧,而/叙事0一词则更适合涵盖故事结构和话语技巧这两个层面。
笔者将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5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01),旨在突出narratology 与聚焦于文字表达层的文体学的关联。
尽管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关注话语层次上的叙述技巧,但对故事层次也有所关注,为全面起见,本文权且采用/叙事学0这一译法。
20世纪60年代末发轫于欧美的女性主义(也称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一般来说,欧美的种种当代文学思潮往往只能保持十来年的强劲发展势头,但植根于妇女运动的女性主义文评却可谓经久不衰。
叙事中的“她者”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相关概念界定 (3)(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4)二、“她者”的理论框架 (6)(一)“她者”概念的历史演变 (7)(二)女性主义的视角下的“她者” (8)(三)他者理论在叙事中的应用 (9)三、叙事中的“她者”类型与特征 (11)(一)叙述者的“她者” (12)(二)叙述角度的“她者” (13)(三)叙述者的他者 (14)四、叙事中的“她者”功能与作用 (16)(一)建构故事世界 (17)(二)塑造人物形象 (18)(三)推动情节发展 (19)(四)表达主题思想 (20)五、叙事中的“她者”与主体性建构 (21)(一)女性主体的建构与解构 (22)(二)他者对主体性的影响 (24)(三)主体间性的呈现与探究 (25)六、案例分析 (26)(一)文学作品中的“她者”叙事 (27)(二)影视作品中的“她者”表现 (29)(三)网络文学中的“她者”叙事特点 (30)七、结论与展望 (31)(一)研究总结 (33)(二)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3)一、内容简述“叙事中的“她者””探讨了在文学叙事体系内女性角色的构建与演变,以及这种构建如何反映社会对其的认知、期望与局限。
本文通过梳理不同文学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语境,分析女性角色在叙事话语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遭遇的命运以及自身的反思与抗争。
从刻板印象的“温柔贤淑”到更为多元化的“觉醒力量”,“她者”的身份在叙事中不断被再造,也折射出女性在社会中的不断追寻自身认同和解放的过程。
本文力求以文学作品为镜,反映女性在叙事语境中的复杂性与意义,进而引发对性别关系、社会结构和文化建构的深层次反思。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她者”(the Other)概念通常指向那些处于主流社会和叙事中边缘地位或“他异性”的个体或群体。
该术语源自哲学和文化批评,特别是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从文学理论批评术语的角度看叙述话语中的叙述时间
汉本一班 谢美霞 110302038
“叙述”源于拉丁文中的“narrare”,意为“进行叙述”。一般指叙述行为,有
时直接译为“叙述行为”,以区别于“叙事”或“叙事话语”。热奈特在《叙事话
语》中指出:“叙述表示生产叙事文的行为以及从广义上进行这个行为发生的真
实或虚构的整个情境。”在《新叙事话语》中,热奈特将叙述和故事、叙事作了
简要的区别:“故事(被讲述的全部事件),叙事(讲述这些事件的口头或书面话
语),叙述(产生该话语的或真或假的行为,即讲述行为)。”施洛米丝·里蒙—
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强调了叙述的语言性质:“叙述”一词指(1)交流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叙事文作为信息由讲述者传达给听众(2)用来传递这个信
息的媒介具有语言性质(3)这个讲或写的行为或过程。“叙述既可以看作真实的,
也可以看作虚构的。”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指出叙述时间是“叙事文与故事之间的时间关系。”
茨维坦·托多洛夫指出:“时间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两种相互关联的时间概念:
一个是描写的时间性,另一个则是描写这个世界的语言的时间性。事件发生的时
间顺序与语言叙述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只是当俄国形式
主义用它作为区别故事(事件顺序)和主体(语言顺序)的主要标志之一以后,
对于它的研究才得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文学理论领域。在此之后,德国文学研究一
个学派又把叙述时间与被叙述时间的对立作为其学说的基础。”施洛米丝·里蒙
—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解释说:“时间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即时
序、时距和频率。
《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中提到贝尔纳·瓦莱特在研究故事时
间与叙事时间时,用TH来指代故事的时间(现实或者讲述的故事),用TR来指
代叙事时间(叙述行为),分析了这样四种情况:1、TR=TH在模仿为主的对话
体场景中,叙述时间和真实时间之间建立起一条等式 2、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