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与决策参考》第1期--2017.1.30 (1)
- 格式:docx
- 大小:443.33 KB
- 文档页数:15
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作者:巫媛莹韩芳刘璇斐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16期摘要: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经济领域的核心竞争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
经济体依靠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不仅能推动经济的增长,更能推动经济的优质增长。
通过云南省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实证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利用ECM模型确定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增长;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ECM模型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6-0050-04引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人们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讲,技术创新也成为影响其最重要的动力和关键因素之一,发挥着基础性和本质性的作用,深刻地改变着区域经济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能够创造规模收益递增效应,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技术创新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成为经济增长引擎。
今后经济领域的竞争,核心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
依靠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不仅能推动经济的增长,更能推动经济的优质增长。
本文分析技术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序列之间的关系,并利用ECM模型确定序列间的均衡关系。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丰富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一、文献综述许多学者已经对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索研究。
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期。
192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柯布(C.W.Cobb)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H.Douglas)提出经济学中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这一研究对描述定量的投入及产出之间联系的方法和模型作出十分重大的贡献[1]。
国内外消费者决策模型研究进展焦梦蕾;徐勇;赵涛;武雅利;许崇【摘要】WEB4.0时代的到来使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决策模型的构建也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出消费者决策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模型基础、构建过程和消费者决策模型检验四方面发展现状及下一步研究方向.【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9(038)010【总页数】4页(P193-196)【关键词】消费者决策;决策模型;模型构建;双因素模型【作者】焦梦蕾;徐勇;赵涛;武雅利;许崇【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蚌埠233000;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蚌埠233000;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蚌埠233000;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蚌埠233000;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蚌埠233000;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4;F2240 引言消费者决策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Engel、Kollat及Blackwell三位教授提出。
他们认为消费者决策就是消费者根据信息来进行决策的过程,包括买不买,买什么,什么时候买,在哪买,向谁买和怎么买六个问题[1]。
2005年9月,宝洁(P&G)在研究消费者购物决策过程中提出FMOT模型,认为“决胜点”应该是消费者开始购买时刻。
Google对此在FMOT基础上做了一番研究,提出了新的消费者决策模型ZMOT,即零关键时刻模型[2],认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在于购买前的信息搜索。
2011年调查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是如何寻找信息渠道的时候,ZMOT就已经成为美国消费者的第一大信息来源和影响要素。
从FMOT的“first”变成ZMOT的“zero”是强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利用者,影响消费者的信息增多,消费者决策过程更加复杂,消费现象呈现出动态变化[3]。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但是随着新生儿数量的不断减少,老龄化的趋势及弊端也在不断显现。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推进我国的发展,但是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经济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未富先老、老年抚养比例的增大等问题,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可能使我国偏离这一快速轨道,甚至使我国陷入举步不前的困境。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依靠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种能源资源,但是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会让我国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再者,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制度发展还不完善,养老问题会给家庭和社会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
由此可见,我国应在当前的人口红利时期尽快的实现经济转型,并重视老年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行积极老龄化政策。
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是期望对这一困难而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希望能对国家的富强尽绵薄之力,也愿所有的老年人能够乐得其所,老有所为。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其主要内容如下:引言主要是将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
本文在对目前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的前提下,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还有宏观与微观的分析研究法对积极老龄化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二章则主要探讨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及本身特殊性。
紧随人口红利的人口老龄化和巨大人口基数下迅猛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老龄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我国老龄化进程中面临的少子特征、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特殊性是与其他发达国家有差异的,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第三章则对我国现行的老龄化人口政策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
庞大的基本养老保险金缺口及其原因、巨大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及其原因、讨论目前试行政策的可行性等三个方面是本章论述的重点。
第四章则是对积极老龄化这一问题的研究。
积极老龄化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养老构想,本章便主要积极老龄化概念演变由来、国外对积极老龄化的研究、国内对积极老龄化的认知等几个方面,对积极老龄化的相关理论和发展进行详细概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
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
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
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而谢洪明等及王晓耘等也曾就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个体因素进行研究,王雁飞等认为个人变量也应该纳入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中【4】。
基于因子分析和动态比较的县域创新能力评价作者:周明崔江胡萌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年第06期摘要:提高县域创新能力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应对当今国际挑战的战略选择。
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绩效3个方面建立县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100个县域2017和2019年的创新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进一步从产出能力、研发能力、财政投入、结构质量4个公共因子对江西省赣北、赣中、赣南三大经济区县域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进行动态比较。
实证结果表明:赣北经济区相对赣中、赣南经济区的创新能力在持续增强;赣中、赣南经济区均呈减弱趋势,且赣南经济区减弱趋势较大。
基于该结果,提高江西省县域创新能力可从优势建设、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和争先进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县域创新能力;因子分析;动态比较;高质量发展;江西省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6X(2021)06-0101-10一、引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但是,我国县域创新总体呈偏弱状态,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1]。
为全面贯彻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域创新能力的评价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革命老区和红色圣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西省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
在此背景下,分析和评价江西省县域创新能力的总体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有利于江西省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各县域创新的现状和特点,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分配,结合实际变化提出具体可行方案,从而针对性地提高县域整体创新能力。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指标体系构建[2~3]、创新环境[4~5]和创新效率[6~7]3个方面,这3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县域创新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思路。
县域是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是全省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然而鲜有学者对县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战略分为总体战略和经验战略两类。
他认为:战略是一个正式的过程,有控制而且有意识,山閒层的管理者负责。
战略的完成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层层分解, 将各个小的部分进行实施,进而完成整个战略。
此后,企业战略的研究逐渐由单纯的组织内部转向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研究.设计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蚀理学者钱德勒。
1962年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他提出“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拉开了现代战略管理研究的序幕。
他认为企业的战略、市场(环境)需要、组织结构三者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市场的变化引导战略的制定,而组织结构又要跟随企业战略制定的要求,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了解和贯彻。
同样为设计学派代表人物的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著有《商业政策:原理与案例》、《公司战略概念》等书.他和他的同爭认为:战略的构造由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组成的,而且在战略的制定中可以使用SWOT分析。
另一位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边克尔•波特则是定位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根据产业经济学里的相关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重点放在行业竞争分析上,提出了以竞争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波特教授的著作《竞争战略:产业和竞争分析技巧》以及《竞争优势》被祥为是竞争战略及其管理思想的开山Z作。
他的这一思想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彩响,山此产生了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一个行业的收益受五个方面压力的共同影响,其中三个足水平方向上的:行业克®者、潜在克争者、替代品威胁。
另外两个足垂直方向上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和消费者议价能力。
而在这五种影响压力中,它们分别又有自己的决定因素,企业管理者要根据自己的行业所处的环境,综合分析这五种力联对企业的影响,然后选择、制定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能够大大减少企业Z 间程式化的产业结构分析而带來的定位趋同,并降低企业之间的克争强度。
波特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三种基本竞争的战略:成本优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078当代思潮渐进决策理论视角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相关概念阐释及文献简要回顾渐进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建立在对理性决策评判的基础之上,该理论指出理性决策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明显的不足,不仅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还有人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试图做到目标、收益的最大化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渐进决策理论的提出者林德布洛姆教授认为,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
本文对渐进决策理论做如下总结:渐进决策理论是指决策者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现状出发,经过逐渐修补和逐层累积,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以达到政策变革的目的。
理论遵循按部就班、积小变大、稳中求变的原则。
学界对于渐进决策理论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派别,一种是对于渐进决策理论概念的界定及其优势和局限性的探讨,另一种则是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渐进决策理论的效果。
虽然在语言上的表述方式有所偏颇,但对于渐进决策理论所具有的优势,学界的观点相对一致。
如沈莘所言,“由于对经验与现实的注重,渐进主义模式比起纯粹理性决策模式往往更稳妥,更符合实际,从而更有利于达致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而对于渐进决策理论的局限性,学界的说法存在一定的差别。
胡仙丹认为,渐进决策理论产生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殊的历史背景,其中很多观点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如“政策互惠”理论和企业控制现象。
丁煌提出,一旦社会条件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一旦表明对以往的政策需加以彻底改变时,渐进决策理论所主张的修改和缓行就起不到它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对大变革起阻碍作用。
张哲菁则指出渐进决策理论所做出的决定只能反映出社会中势力较强且有组织的那部分人的利益,而忽略了那些社会下层且无政治组织的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并且渐进决策理论着眼于短期目标,仅改变现行政策的某些方面,容易忽视基本的社会变革。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8期·总第572期DOI:10.13546/ki.tjyjc.2021.08.025经济实证0引言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适度的经济差异有益于资源合理配置,但差异过大便会阻碍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自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正式出现“湾区”概念至今,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及政策倾斜程度不同,大湾区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鲜明的空间异质性。
这不禁引发思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心轨迹在时间维度上怎样变动?空间演化规律与关联模式是怎样的?驱动因子有哪些?显然,科学回答上述问题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学术界已就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展开诸多探讨,成果颇丰。
早在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Von Th ünen 提出“农业区位理论”,这一理论为区域经济理论奠定根基。
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备受学者青睐,研究视角由宏观逐步转向中观,再聚焦到城市、县域等微观单元[1]。
在研究方法上,以传统统计测算为主(极差指数、变异系数、Theil指数与Gini系数等)[2],辅以空间统计学方法(Get-is-Ord G指数、Moran’s I与Geary’s C指数等)[3]。
在探寻驱动因素方面,地理环境、政策扶持、产业结构及对外开放程度等均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差异[4,5]。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周春山等(2017)[6]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多极格局,其中港澳的经济指数较高,广深的经济指数增速较快。
梁经伟等(2018)[7]基于拓展Cobb-Douglas 生产函数指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研发创新与金融发展是经济差异的驱动因子。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仍有深入挖掘的空间。
基于此,本文采用重心分析、Theil指数与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 )等方法综合考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关联模式,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探寻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要素。
外部性、城市规模与城市增长*———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分析肖 文 王 平 提要: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部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给出了城市规模调整的理论参考和规模分布情况。
研究发现,规模经济的增加和拥挤效应的降低对城市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长三角城市规模的理论最优值在759万人左右,对规模-位序法则的分析表明人口在各城市之间的分布存在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的现象。
在新一轮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下,除上海之外的各城市还应增加城市人口规模,同时要实现人口从上海向其他城市的适度转移,使城市规模分布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外部性 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 经济增长作者肖文,女,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平,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杭州 310027) 与乡村地区相比,城市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了大量的厂商和人口,经济活动呈现出高密度的特征。
厂商和人口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使城市不断迸发出创新发展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在经济学中,这种无法通过市场定价而纳入决策过程的额外收益或成本被称为外部性。
城市中厂商集聚给单个厂商带来的正外部性被称为外部规模经济,负外部性被称为拥挤效应。
国内已有研究证实了外部规模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石灵云、刘修岩,2008),也有研究论证了拥挤效应给厂商带来了不利影响(孙鳌、陈雪梅,2007)。
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城市的基本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涌现出一批带动区域增长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但城市发展的问题依然很多。
部分城市短期内大规模“圈地”扩张导致“新城”长期处于没有人气的闲置状态,浪费现象惊人;还有个别大城市人地矛盾突出,拥挤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出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经验还不足,另一方面则是违背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忽视了城市发展的外部性问题。
因此,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特别强调要“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只有注重并解决好外*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科技进步视角的研究》(编号:10ZD&003),2011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D国际背景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培育研究》(编号:Y6110226)。
9POLICY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倪明星,生于1997年,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
渐进决策模型视角下的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南京工业大学 倪明星摘要:在实际的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时间、人力、物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想要一开始就达到最优决策是很困难的。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在批判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了渐进决策模型,这一决策模型对处于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都具有渐进决策的特点,计划生育政策也是如此。
本文阐述了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型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在该理论基础上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作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渐进决策;公共政策;计划生育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5-0009-0002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世间万物皆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要做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应对这种不确定。
美国行政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型认为,应当不断调整政策来适应新的现实需求,因此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
渐进决策模型在对我国的政策制定中也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渐进决策模型的理论概述(一)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投身到对于决策理论的研究中。
最早出现的是理性决策模型,该模型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遵循“最大化”原则。
理性决策模型受到了另外两种模型的挑战。
一种是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另一种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著名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型。
林德布洛姆认为,理性决策模型只是一种虚幻的理想,因此他对将政策制定看成是一个程序化和科学化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渐进决策”模型,“渐进主义”的思想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和支持,在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原则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政策分析不可能不受到政治、文化、技术和现实的制约,因此要采用渐近分析。
基于Probit模型的上海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倾向分析[摘要]采用2005—2007年上海市工业企业的42341个微观数据,将企业分为研发企业和非研发企业,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并采用逐年估计检验和最小二乘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结果表明:出口企业更有研发倾向;国有控股企业比起其他企业研发倾向更高;规模大的企业更有研发倾向,但研发的生产率却较低。
[关键词]研发投入;Probit模型;企业特征;出口型企业[中图分类号]F270[]A[]2095-3283(2017)01-0128-04[作者简介]郑明秀(1994-)女,汉,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产业组织。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研发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投入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
2005—2007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平均值仅为14%,美国为24%,日本为34%,而德国高达64%,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投入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要素驱动型的“粗放式”增长,随着资源约束的趋紧,如何实现“集约式”经济增长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其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的创新实力。
据统计,2005—2007年,上海规模以上的研发企业占所有企业的比重分别为991%、1096%、1173%,虽然研发企业的占比逐年增长,但只有平均1086%的企业进行了研发投入。
基于以上事实,本文运用2005—2007年上海市工业企业的42341个数据,根据数据可得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倾向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最早研究企业特征和市场特征与研发关系的是熊彼得与阿罗。
在此框架之下,多位学者进行了研究,如Zoltan JAcs(1987);Michael Peneder、Martin Woerter(2014);Gabriele Pellegrinoa(2014);聂辉华(2008);李洪亚(2014),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使用的数据以及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
关于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的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范岱年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1986()1
【摘要】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
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经济部门到科技文教部门都在探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中国科学院基层单位的一个工作人员,作者想对有关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总页数】10页(P21-30)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基础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发展工作;应用研究;研究机构;战略问题;经济建设
【作者】范岱年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关于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初步探讨 [J], 黄福堂;丁川
2.对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J], 林越英
3.关于发展气象科技产业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J], 黄建平
4.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J], 王稼琼
5.关于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J], 于杏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部分发达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编者按: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
其宗旨是通过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促进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
工程学位的互认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的。
通过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保证工程教育质量,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
加入《华盛顿协议》是促进我国工程师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和关键,对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协所属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是经中国政府部门授权在中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唯一合法组织。
截至2016年底,已在地质类专业、测绘工程专业、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水利类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交通运输类专业、采矿工程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类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土木类专业等16个专业领域。
我校作为工科为主的普通高校,参与国际竞争,走向世界。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概念专业认证(specialized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即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由专业性(professional)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职业性专业教育(programmatic)实施的专门性(specialized)认证,由专门职业协会会同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为相关人才进入专门职业界从业的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专业认证主要对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质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验设备、教学管理、各种教学文件及原始资料等方面的评估,指向一所学校的具体专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政府指定认可的认证机构或社会团体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认证工作。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在工程专业教育领域对其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而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以及规范,旨在使工程教育达到一定质量标准。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通用协议-《华盛顿协议》1国际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通用协议《华盛顿协议》于1989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
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
截至2016 年6 月《华盛顿协议》共有 18个正式成员和 6个临时成员国家《华盛顿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各缔约方所采用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基本等效;(2)承认缔约方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的认证结果具有实质等效性;(3)促进缔约方通过工程教育和专业训练的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和学术素养,为工程实践所需做好教育准备;(4)要求每个缔约方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开展本国或本地区的工程教育培养方案认证工作,保证各方认证工作质量,从而维护其他缔约方的利益;(5)严格的相互监督和定期评审制度,使协议的相互认可持续有效;(5)各缔约组织的认证对象不是学校,而是各教育机构的培养方案,强调的是培养方案所体现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华盛顿协议》对工程教育毕业生的要求华盛顿协议中的毕业生属性概要[5]是由一组独立的、可评估的毕业生基本要求组成,每项要求表示的是接受教育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潜在技能。
对毕业后期望成为工程师的学生来讲,毕业生属性概要共涉及如下12个方面:(1)工程知识。
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数学、科学、工程基础和工程专业知识;(2)问题分析。
能发现、阐明、分析复杂工程问题和研究相关文献,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本原理得出重要结论;(3)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
能提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能设计系统、系统组成或过程以满足特殊需要,并适当考虑公共健康、安全、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4)调查研究。
能应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到有效结论,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与解释、信息综合等;(5)现代工具的应用。
能在复杂工程活动中创建、选择并应用合适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与IT工具,包括预测和建模,同时还要了解这些工具的局限性;(6)工程师与社会。
能应用广博的知识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1The Washington Accord/Washington-Accord/化等问题以及对与工程实践相关的社会责任作出分析评价;(7)环境与可持续性。
理解工程方案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并证明工程方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8)职业道德。
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伦理责任以及工程实践的规范;(9)独立工作与团队工作。
作为个人、团队成员或领导能在不同团队或多学科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10)沟通与交流。
在复杂工程活动中,能与工程界和社会有效地沟通,比如能理解并起草可实施的报告和设计文件,进行有效陈述并能给予和接受指导;(11)项目管理与财务。
证明具有工程管理知识并能应用于工作中,作为团队成员或领导在多学科环境下进行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
认识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有准备、有能力在广泛的技术领域里不断学习。
三、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构承担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监督和实施工作,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主体。
在现有的《华盛顿协议》成员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和组织中,主要有以下二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全国的工程师委员会,比如说英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英国工程师协会(EC,Engineering Council UK );第二种类型是专业的非政府组织。
比如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
下列就具有代表性的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构作简单介绍。
1.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2在教育、医学、工商管理、工程、音乐、卫生护理等专业都设有专业认证机构,其中ABET负责工程与技术各专业(包括土木、机械、电子、化学工程等30多个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
ABET(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由加盟学会/协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科学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其他常务和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
其中工程、技术、计算科学、应用科学4个认证委员会分别根据自己制定的标准和自评问卷实施其认证功能和确定其认证活动。
该4个委员会还制定了专业标准,它们是专业评鉴的准绳。
ABET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制订认证政策、准则和程序,认证并开发与学历教育相关的工程专业课程,改善工程教学质量。
ABET对推动美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证其工程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ABET设立了国际活动委员会,负责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2际推广工作,对各国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德国工科专业认证机构(ASIIN)3ASIIN(AccreditationofBachelor'sandMaster'sStudyPrograms in Engineering,Informatics,NaturalSciencesandMathematics)是德国惟一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学科本科教育项目、硕士教育项目的认证机构。
ASIIN是在德国工程师协会的倡导下,由各大学、应用科学大学、权威的科技协会、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以及重要的工商业组织共同参与建立的非营利机构。
ASIIN成立于1999年,2000年制订了专业认证准则和程序,并获得德国认证委员会的资格认可。
2003年建立专家库,并在国际上获得《华盛顿协议》预备组织资格。
2004年推行欧洲认证工程项目(EuropeanAccreditedEngineeringProject,EUR -ACE)。
EUR-ACE是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重要措施之一,目的是建立欧洲体系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
经过ASIIN认证的专业点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欧洲工程师”的头衔。
ASIIN的会员大会由4方面的会员组成:大学会员组—(技术)大学协调组;应用科学大学会员组—应用科学大学协调组;工业会员组———工业联合会和工会组织的伞状组织(会员9个);协会会员组—技术与科学协会以及专业组织(会员26个)。
理事会由每一个会员组提名3个代表组成,理事会下设总部。
总部由总执行官1人、专业人员6人、秘书1人和实习人员2人组成。
理事会另设工程与信息科学认证委员会和自然科学与数学认证委员会。
两个认证委员会从专家库中聘任专家按学科分别成立14个技术委员会。
两个认证委员会负责制订认证准则、程序和认证要求,提名各技术委员会成员和各审核小组成员,基于审核小组的审核报告发布认证决议。
14个技术委员会分别负责拟订和改进与本学科有关的认证准则,提出审核小组成员的建议名单,审查审核小组的报告,对认证委员会提出建议。
各审核小组是根据需要而建立的,每个小组4~ 5人,包括两类大学和工业界人士。
现场访问前先听取简况介绍,然后审阅大学自评报告、访问大学(2天)、起草审核报告并与大学进行协调,将报告递交技术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
ASIIN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等。
德国各界人士对于工程教育的期望与要求以及国际工程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是认证标准制3http://www.asiin-ev.de/pages/de/asiin.php订的基础。
3.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4英国工程委员会是《华盛顿协议》发起人之一,成立于1981年,是英国皇家特许的非政府机构。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工作是由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QAA)负责,该机构提出高等学校学历与学位资格框架、学科基准、专业规格指南等。
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资质鉴定则统一委托给ECUK(EngineeringCouncilofUnitedKingdom,英国工程委员会)负责。
ECUK是经皇家特许的权力机构,在国内负责对各工程专业进行管理,在国外代表英国工程师的利益。
它的重要使命就是为工程师、工艺师和技术员制订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国际性标准,并授权工程师学会确保和提高这一标准。
ECUK与本国的36家工程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根据一定的标准以及各协会的职能与性质将这些协会划分为授权协会(LicensedMembers)和提名协会(ProfessionalAffil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