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宜家风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85 MB
- 文档页数:19
1《从<祝福>到<呐喊>——评“看客”,知鲁迅》教学设计广州市玉岩中学曹静【教学类型】阅读活动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燃起他们文学阅读的热情与兴趣。
2. 分析《呐喊》中的“看客”形象,以及“看客”们的共性。
3. 探讨现实中的“看客”现象并分析其危害。
4. 深入了解鲁迅的“看客情结”。
【教学重点】分析《呐喊》中的“看客”形象,以及“看客”们的共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读写结合、合作学习【教学设想】本堂课拟“以一篇课文带动一本书的阅读”为思路设计,旨在构建“以兴趣为先导,方法为核心,实践应用为目的”的语文课堂,做好语文课的加减法,增加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减少教师繁琐讲解的耗时。
从鲁迅笔下的“看客”角度出发,串联起鲁迅的小说,以求能让学生达到一通百通之效。
【教学准备】1.阅读资料《<呐喊>部分小说汇编》,书目包括《阿Q正传》、《孔乙己》、《药》、《明天》、《风波》。
2. 学习小组合作。
①完成《学生活动》学案。
②制作活动展示PPT。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二、细评鲁迅笔下“看客”形象 1)《祝福》“看客”角度分析 1. 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鲁镇上的人们”“柳妈”“我”“鲁四老爷与四婶” 2. 分析课文《祝福》中的“看客”形象。
2)《呐喊》读书活动展示1.学习小组从“看客”的角度,合作搜集、分析探讨《<呐喊>部分小说汇编》中的相应篇目。
2.交流成果,制成PPT 用于展示。
三、了解鲁迅“看客”情结四、探讨现实中的“看客”现象并分析其危害。
五、课后作业自主阅读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示众》、《长明灯》等等,感受其中“看客”的形象意义及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
【板书设计】略 ||||。
曹玲|1《风》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风和水》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孩子爱玩的特点,通过创设玩风车情境,把孩子们带入微风习习的大自然之中,让学生去感受风的有趣。
学文时采用“三读”的学习方法,即:初读--品读--诵读。
初读,即读文识字,能借助拼音将课文读下来;品读,即在读文的过程中,感知风的无形与奇妙,体会风的调皮、可爱;诵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诗歌,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得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教与学的动力。
学文后为学生提供续编小诗的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写诗,此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作诗的快乐,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解读《风》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诗歌。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风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韵味,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
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背诵,积累语言,再仿写,学习运用语言,通过画风唤起孩子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童趣,学生通过反复阅读,|2能够感受风的特点。
在口头表述方面,学生能说完整的话,但语言的表述还欠美优与灵活。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课始,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玩这一切入口入手让学生玩风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中,采用多媒体感受风,加深理解和体验。
课后,在学生写风、画风中认识自然。
三.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读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体会风的奇妙。
4)在写风画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象的课件了解风的无形与奇妙。
2)通过朗读、背诵体会风的美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