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1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提出,经过了一个过程: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深入分析我国国情,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了改革开放 30年来的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始于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后来出现了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带领人民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方针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特复习提要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关系,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3.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4.如何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5.为什么要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什么?
7.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8.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9.谈谈你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10.我们应该如何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11.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
12.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13.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4.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
15.概述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
16.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年)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开国大典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1949年在北平召开,目的:为筹建新中国。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①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③大会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确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代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都是北京(把北平改为北京);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赴朝作战。
2.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10月25日成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3.意义:国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维护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有:堵枪眼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被烈火烧死的是邱少云。
第3课土地改革1、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1.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2.法律及其发展历史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6.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7.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和人生观。
8.二十大报告中: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十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9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是时代新人。
10.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及人的价值。
12.正确认识理想信念。
13.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14.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指引。
15.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6.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17.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一)1.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动态性;环境联系性。
4.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分类: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城市产业为——第一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第二产业:制造业和加工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5.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务的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用地分10大类及英文缩写(46中类和73小类):水域和其他用地[ E ]。
9.城市建设用地9大类划分居住用地[ R ] 公共设施用地[ C ] 工业用地[ M ] 仓储用地[ W ] 对外交通用地[ T ]道路广场用地[ S ]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U ] 绿地[ G ] 特殊用地[ D ]10.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1.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12.城乡规划法定的5个形式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4.城市规划的两个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3.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可持续发展战略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1)中国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对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2)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含义、要求(1)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2)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要求: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确定P52(1)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2)1994年,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和主要目标.(3)1996年3月,我国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战略目标。
4(补):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统文化P52(1)法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天人合一”的思想(4)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5、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现实依据)我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它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6、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一课时:悄悄变化的我1、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身体外形的变化,②内部器官的完善,③性机能的成熟。
2、青春期指的是什么?它的地位是什么?(1)含义:青春期一般指人的发育过程中,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期。
(2)地位:它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
3、青春期带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是什么?★(1)积极影响: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
我们拥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渴望,感觉生活拥有无限可能。
(2)消极影响: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
有时,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
4、如何正确对待正常的生理变化?★★(1)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身体发育的情况各不相同。
(原因)(2)我们要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
(3)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不嘲弄同伴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
(4)在追求形体、仪表美的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5、进入青春期,我们的矛盾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有哪些?(1)产生原因:①青春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而心理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身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②伴随着生理发育,我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愈加丰富……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新奇,也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困惑。
(2)主要表现:①反抗与依赖。
②闭锁与开放。
③勇敢与怯懦。
6、青春期矛盾心理的影响有哪些?(1)有时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契机。
(2)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这些心理矛盾,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7、如何正确处理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方法)?★★(1) 可以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2) 可以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3) 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接纳和调适青春期的矛盾心理;(4) 可以学习自我调节,如: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参加体育活动;学习自我暗示;试试自我解嘲等,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中学时代1.中学生活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这个“新的起点”主要有哪些表现?(或:为什么中学生活是我们新的起点?)(课本P3)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富有挑战的课程,新奇的实验器材,丰富多彩的社团,新校园、新老师、新同学……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2.为什么说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课本P4)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深入探寻生命的奥秘,满怀好奇地撩开精神世界的面纱;②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我们开始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③随着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发具体而深入;④随着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我们开始自觉磨砺意志和品格,思考生活的意义……这些将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
3.如何理解中学生活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课本P5-7)(1)中学生活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机会。
①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
②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
④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2)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3)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那些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我”。
4.如何理解中学时代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或:中学时代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有哪些?)(课本P4-7)(1)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2)中学生活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机会。
(3)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4)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那些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我”。
5.少年的梦想应有哪些特点?(课本P10)(1)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第一章绪论 1.综合运输系统(五种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公路:机动灵活、点对点 2.道路等级与技术标准 (1)公 路:定义:连接城市间或城市与工厂间 分级:分类标准——适应交通量 高速、一级、二、三、四级(车速:最高120km/h,最低20km/h、路面宽度:3.75m,3m) 等级选用:根据适应的交通量分为五个等级 设计速度相同的路段应为同一设计路段,高速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5Km, 一、二级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0Km。 (2) 城市道路:分类:快速、主干、次干、支路 设计年限:20年(快速、主干)、15年(次干)、10年~15年(支路) 公路工程设计阶段:一阶段设计——施工图设计(小型项目) 二阶段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一般项目) 三阶段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技术设计[大型、复杂、困难工程] 3.设计依据 地形条件:平原地形指自然坡度在30以内,微丘地形指地面自然坡度在200以下,相对高差在100m以下;山岭重丘地面自然坡度在200以上。 (1) 设计车辆:分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长、宽、高等 (2) 设计车速:定义 技术标准最重要的指标——设计车速 行驶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大小关系:不一定 (3) 交通量:定义 设计小时交通量——将一年中所有8760个小时交通量按其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百分数大小顺序排列,全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的依据。 (4)通行能力:基本(理想)〉可能(实际)、设计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相关] 4.道路网与红线规划 (1) 公路网系统特性:1)集合性;2)关联性;3)目标性;4)适应性 公路网的典型结构形势:a)三角形;b)棋网形;c)并列形;d)放射形;e)扇形; f)树杈性;g)条形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a)方格网式;b)环形放射式;c)自由式;d)混合式 (2)城市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的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称之为道路建筑红线或路幅宽度。 道路红线规划主要内容: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3)确定交叉口形式;4)确定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道路建筑界限与道路用地 (1)道路建筑限界:定义;[净高、净宽] 净高:即净空高度,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竖向高度。 净空:是指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满足的横向宽度。 (2)道路用地:是指道路修建、养护及布设沿线各种设施等所需要占用的土地。 公路用地范围(特别是新建公路限定):新建高速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不少于2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一、二、三、四级公路上述边缘以外不少于1m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第二章汽车行驶特性 1.汽车行驶对路线的要求:(1)保证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稳定性; (2)尽可能提高车速; (3)保证道路上行车连续; (4)尽量满足行车舒适。 2.汽车行驶的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驱动条件T≥R:驱动力≥行驶阻力[空气、道路(滚动、坡度)、惯性] 道路阻力 充分条件——附着条件T≤:驱动力≤附着力[附着系数影响因素(路面、轮胎、车速、荷载)] 3.汽车的动力因数D 定义:它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性能 临界速度Vk:每一排档下最大动力因数对应的车速 一般汽车行驶速度Vk
∴ V↓,D↑,驱动力(爬坡能力) ↑
排档越高↑,D↓,驱动力(爬坡能力) ↓ 汽车匀速最大爬坡度:i=λD-f λ—海拔荷载修正系数;海拔↑,λ↓;载重↑,λ↓。 4.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分类:方向——纵向:纵向滑移,纵向倾覆(临界状态是汽车前轮法向反作用力为零) 横向:横向滑移,横向倾覆; 横向超高概念:为了减小离心力作用,保证汽车在平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把平曲线上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横向超高。 横向力系数μ:定义——单位车重的横向力;μ↑,稳定性越差。 方式——倾覆 滑移:失稳时滑移先于倾覆,滑移作为控制稳定的条件 5.制动特性 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方向稳定性 制动距离——从制动生效到完全停住所走的距离
第三章平面设计 1.基本概念 路线: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依据汽车行驶轨迹) 2.直线: (1)适用条件:1)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宽阔河谷地带; 2)城镇及其近郊道路,或以直线为主体进行规划的地区; 3)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 4)路线交叉点及其附近; 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2) 标准规定(设计车速≥60km/h):最大长度:20V 最小长度:同向曲线(断背曲线,定义),6V; 断背曲线:在同向曲线之间,当直线过短时,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 反向曲线,2V,(S形曲线) 3.圆曲线: (1) 横向力的不利影响(μ越大越不利,4条):1)危及行车安全;2)增加驾驶操纵的困难; 3)增加燃油消耗和轮胎磨损;4)旅行不舒适。 (2)最大超高:一般地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10%;二、三、四级公路为8%;积雪冰冻地区各级公路均为6% (3) 半径:确定时考虑的因素——安全、操作、磨耗、舒适 标准规定:最小半径——极限最小最大半径:10000m (4)圆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要有3s行程 4.缓和曲线: (1)缓和曲线定义: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2) 作用:曲率连续变化(车驶)、加速度逐变(旅客舒适)、超高渐变(行驶平稳)、美观 (3)采用线形:标准规定采用回旋线 RL=A2;β=28.6479L/2R(0) (4)最小长度确定方法:旅客舒适、超高渐变率、行驶时间不过短(3s) (5)缓和曲线参数:R/3≤A≤R (6)缓和曲线省略: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5.平曲线设计 (1)一般原则,4条: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保持平面线形均衡与连续; 3)回头曲线的设置:只有三、四级公路在自然展线无法争取到需要的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所限而不能采取自然展线时。 4)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如何确定): a)汽车驾驶员在操纵方向盘时不感到困难(一般9s行程,凸形6s) b)缓和曲线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不超出规定 c)转角小于7度的曲线的平曲线长度 (2) 线形组合:基本型(☆)、S型、卵型、凸型、复合型、C型(各自定义) (3)基本型曲线计算:(作图)(及后续加宽、超高的计算) ☆平曲线几何要素计算() ☆主点桩号计算:ZH桩号=JD桩号-T HY桩号=ZH桩号+Ls QZ桩号=ZH桩号+L/2 YH桩号=ZH桩号+L-Ls HZ桩号=YH桩号+Ls ZH桩号=HZ桩号-L(检验)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1.基本概念 (1) 纵断面定义:道路中线竖直剖面展开图 (2)纵断面图: 组成——地面线 设计线:由直线和竖曲线(圆曲线或抛物线)组成 (3)设计标高:公路 城市道路 2.纵坡与坡长 (1) 纵坡 1)最大纵坡——定义;与坡长对应 考虑因素: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 2) 理想最大纵坡i1——理想车速;>i1;陡坡;3)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i2——容许车速;当坡度i>i2,需限制坡长 4)最小纵坡——定义;0.3%(一般情况下不小于0.5%,当小于0.5%,需采用综合排水措施) (2)坡长:是纵断面上相邻两变坡点间的长度 1)最小坡长:(行驶平顺性,避免起伏频繁)汽车以设计速度行驶9~15s的行程为宜。 2)最大坡长限制:(动力、安全) 3) 缓和坡段:≤3% 4)平均纵坡:定义——在一定长度路段内,路线在纵向所克服的高差值与该段距离之比 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一般为5.5%,5%。 5)合成坡度I:目的控制陡坡与急弯的组合 I2=ih2+i2≤imax2(imax—最大纵坡)
积雪、陡峻公路:最大8% 积雪城道:最大6% 最小:0.5% 3.竖曲线: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要用一段曲线缓和,称为竖曲线。 (1)线形:一般采用抛物线(圆曲线) (2)分类:凸形(ω[坡差]<0);凹形(ω>0) (3)标准规定:最小半径(最小长度)——确定依据:缓和冲击(凹形主要依据) 行程时间不过短(3s)(长度依据) 视距要求(凸形主要依据) (4) ☆竖曲线计算:(作图) 要素计算:L、T、E (公式熟练应用) 设计高程计算:竖距h=x2/2R (起终点桩号及高程) 4.平纵组合设计☆ (1)设计原则(4条)[视觉、指标、合成坡度、环境] (2)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平包纵(重合时);暗凸,明凹 基本要求:1)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宜包含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2)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 平曲线半径小于1000m时,竖曲线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3)当平曲线缓而长、纵断面坡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或竖曲线略长于平曲线。 4)要选择一个适当的合成坡度(0.5%<合成坡度<8%) (3)应避免的组合:[理解] 5.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最小纵坡、坡长限制、竖曲线最小半径); (2)纵坡应均匀平顺; (3)设计标高的确定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 (4)纵断面设计应与平面线形和周围地形景观相协调,应考虑人体视觉心理上的要求 (5)应争取填挖平衡; (6)依路线性质,照顾当地一些需要(运输、农业、水利等); (7)城市道路纵坡(考虑街坊地坪标高、保证地下管线最小覆土厚度)。 6.纵断面设计方法及纵断面图 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0m整桩位上。
第五章横断面设计 1.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