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周长 温巧萍
- 格式:ppt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25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周长》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长方形周长》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2月版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题:长方形周长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弓新胜郑州市惠济区东风路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通过具体的情境,继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教材分析《长方形周长》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和归纳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学情分析通过计算“长方形周长”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3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内容:P.41——42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
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
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长+宽+长+宽
(2) 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断
李萍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04(000)001
【总页数】1页(P86)
【作者】李萍
【作者单位】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23.1
【相关文献】
1.精彩源于尊重--“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断与反思 [J], 李志瑞
2.活动中探究,为思维导航——“周长含义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案例反思 [J], 徐晰;
3.相信学生放飞思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断与评析 [J], 周齐才;廖祥泉
4.问题驱动让复习课有趣——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复习为例[J], 陈灵
5.浅谈运用插图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为例 [J], 郭鲁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案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79-80页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在探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用具: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二、探究新知(一)长方形的周长1.看教学例一,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3.小组汇报。
(1)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它的周长。
即:6+9+6+9=30(cm)。
|(2)先算2条长的和,再算2条宽的和,最后把两和相加。
即:9×2=18(cm),6×2=12(cm),18+12=30(cm)。
(3)先算长与宽的和再乘2。
即:6+9=15(cm),15×2=30(cm)。
也可以这样写:(6+9)×2=30(cm)。
4.教师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二)正方形的周长1.看教学例二,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3.小组汇报。
正方形4条边相等,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可以这样:9×4=36(cm)。
4.教师总结: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三)巩固运用1.小组合作,完成例三、例四。
(1)交流,讨论。
(2)汇报,纠正。
2.议一议:还可以怎么围?需要多长的篱笆?三、巩固练习|课本第81页课堂活动1、2、3题。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神木六小温巧萍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8——49页“长方形的周长”。
:1、学生课前准备:每名学生准备相同规格的长方形、正方形卡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形相片、学具准备、长方形卡片、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两个例题:例1,例2和做一做的题。
例1是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例2是求正方形卡片的周长,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先量出边的长度,观察边的长度,发现边长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整节课围绕两张卡片需要彩带长短展开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教学过程:一` 板题示标1、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再过几天,国庆节要到了,老师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长方行的,一张是正方行的,想在节日里把它送给我的两位好朋友,但又觉得卡片不够漂亮,于是我就想给这两张卡片的一周都镶上彩带(用手演示指一周)。
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短一些?(生自由猜)师: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其实,我们要比较“两张卡片需要的彩带的长短”,就是要比较“两张卡片的一周的长”(用手演示指一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要想完成这一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三、合作探究。
1`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行周长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