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评价系统在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编制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05.83 KB
- 文档页数:3
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考虑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甘肃省是地质灾害最频繁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呈现出日益严重的爆发趋势。
通过对区域内的海量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得到一组具有一定搜索规则的数据。
分析这种地质“大数据”,可以有效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
大数据可以对地质灾害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总结,对地质灾害做出更加及时准确的预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社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地质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对国土资源基础地质数据进行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取得了大量的基础地质数据,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区域间数据成果的实时共享,加快了现代地质数据信息服务的发展[1]。
甘肃省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近年来,又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在极端条件下,频繁的地质灾害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地质数据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经过多年对地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具有可重用性、可预测性和方便性的特点,综合利用可以形成地质大数据体系。
随着信息化与地质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民生工程的实施,地质大数据对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灾区调查和灾后重建等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大数据”在维基百科中被定义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框架内用常规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Mayershnberger-schoenberg和CukierKenneth在2008年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并开始被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领域,“大数据”已经成为代表互联网的关键词之一。
“大数据”是在1981年,在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勒(Alvin Toller)写的《Thethirdwave》一书中提到的,对“大数据”大加赞赏[3]。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指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以及对人类、财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则:1.综合性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全面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和规模,以确保划分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评价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时需要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使相关部门和居民能够根据区域划分结果做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决策。
3.长期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应考虑长期的灾害发生潜在性,而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的预测和观测数据。
必须通过对长时间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以获得可靠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
二、方法: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多个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数据,计算灾害频率和概率,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统计分析法可以根据不同地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权重,计算出每个地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指数,并据此划分易发区。
2.专家评估法:通过请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专家对目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潜在影响,以划分易发区。
3.系统模型法: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数学模型,将多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得出不同等级的易发区。
系统模型法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提高划分的精度和可视化程度。
三、评价:1.可行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居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合理规划、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以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划分结果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可操作性。
2.科学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不能仅凭主观判断。
科技资讯2017 NO.18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工 程 技 术92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引发的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和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近年来,我国由于地震等自然因素和其他一些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实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和危害,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然而,目前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中缺乏详实、精确的资料信息,这对了解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非常不利。
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必不可少,更可以利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系数法对调查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作出划分,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是一资料收集、遥感、地面调查、典型地质灾害点工程勘查和测绘为主要手段来开展的调查区域内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主要是对查明调查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理发育特征,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进而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以及重点防治区,为调查区的地质相关资料建立信息系统,形成“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为后期的防灾、灭灾制定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收集完资料以后,就可以对调查区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总结其特征规律,并对调查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进而在易发区的基础上对危险区和重点防治区做出规划。
过去,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依据的是定性原则,根据特定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气候特征以及地质灾害状况进行归纳分析,手动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在覆盖全省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完成之后,相邻的区域边界上的灾害易发区难以衔接,难以实现全省、全国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统一划分及防治措施制定。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的应用,使得在完成全覆盖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之后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来划分灾害易发区。
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部有关直属单位:为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简化有关审批环节,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请严格遵照执行。
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为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做好此项规定的落实工作,在用地审批和规划审查中应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
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
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附件1)。
三、对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严禁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之前,一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暂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四、评估单位应自行组织具有资格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由专家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审查专家应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从事相关工作10年以上,同时主持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编制工作或参与过大型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的审查。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领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进行统一管理、分析和展示的技术系统。
地质领域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利用GIS技术可以进行地质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管理,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将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领域的应用。
一、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GIS技术可以对地质环境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建立空间数据库,为地质资源的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地质元素、地貌特征、地质构造等进行准确高效的数据库建设和分析。
例如,通过GIS技术可以对矿产资源的产状、富集程度、分布范围等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资源开发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GIS技术可以通过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将相关的地质要素和环境因素进行集成分析,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划定,并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GIS技术还可以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为灾害预警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质信息管理与查询地质信息管理是地质领域工作的重要环节。
GIS技术可以对大量的地质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获取。
通过GIS技术,可以实现地质数据的数字化、标准化和共享化,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同时,GIS技术还可以通过空间查询功能,实现对地质信息的空间分析,帮助地质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地质环境和相关信息,推进地质科学的发展。
四、地质规划与土地利用地质规划和土地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GIS技术可以帮助制定地质规划和优化土地利用方案。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地质环境进行影响评估,根据不同地质条件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和土地利用规划,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的目的。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地质方面的干预力度不断增加,工业开发、建筑施工、区域资源挖掘等都会对地质条件造成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也日趋严重。
地质灾害的种类比较多,同时造成的破坏范围比较广,有些区域甚至是出现了连续性、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应根据客观情况做出深入的分析,加强地质灾害前后变化的评估,切实掌握好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坚持在未来的防治机制上得到更好的创新。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应用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要先从内容、系统角度出发,明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具体内容,根据评价内容打造专业的评价系统,一方面对各类地质灾害有效的分析,另一方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控。
滑坡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而言,主要是从滑坡体的基本要素出发,然后根据基本要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掌握滑坡的发生根本原因和外部影响因素,指导相关部门开展滑坡的有效治理,减少滑坡的反复出现,为地方的生产生活提供较多的保障。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
比如火山爆发灾害,火山是无法通过人工干预来应对的,自然条件达到以后肯定会爆发,这就是危害性评价的内容。
易损性评价主要是指承受特定灾害时综合能力的量度,具体偏向于社会属性特征,展现为地质灾害的承担能力、抵御能力。
比如汶川地震的出现,各方面的救援分析、建筑工程的抗震调查、灾后重建等等,都是易损性评价的内容,由此在后续的重建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有效提升。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期望损失分析。
期望损失分析并不是大家想要得到的损失程度,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后,能够控制的最低损失标准。
比如,轻微地震的出现,期望损失分析是希望没有损失,不要出现任何的安全事故。
期望损失分析的作用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并加强了系统的创新,对于分析指标进一步丰富,有利于加强地质灾害的识别。
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以旬阳县为例杨德宏;范文【摘要】旬阳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是陕西省地质灾害重灾区.本文采用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量化形成地质灾害的因子并使其归一化,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系数,最后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量化数据为依据,绘制旬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为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5(026)004【总页数】6页(P82-86,93)【关键词】旬阳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作者】杨德宏;范文【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质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0 前言旬阳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北部,秦巴山区的大巴山北麓;汉江河谷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将县境分割为南北两大自然区。
区内以中山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断裂发育,地质构造复杂;雨量充沛,地表水系发育,导致县境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且分布广,使旬阳县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重灾区[1],因此,对旬阳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刻不容缓。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渐变过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体原有平衡条件被破坏,产生力的不平衡,导致地质体的整体或局部失稳。
因此,评价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便准确合理的划分出地质灾害高、中、低和非易发区[2],为制定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选择移民搬迁场地提供参考依据。
1 评价方法目前常用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综合危险性指数法[3-4]等。
为了体现各种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提高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的精度和准确性,使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旬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地质环境条件等,本文采用综合危险性指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