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题点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点训练二掌握分析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及其成因的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43
考查热点2 概括文本主旨概括内容主旨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分技法一、概括文本主旨6方法1.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2.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3.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
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串联层意法先归纳每段或每层的意思,再将每段(层)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5.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
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二、概括文本主旨3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概括方向有的题目直接要求概括主题,有的则从概括作者情感的角度设问。
审准题目的设问角度,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第二步:定向读文,寻找答案依据如果是对散文情感的概括,则要重点浏览每一段,尤其是开头段和结尾段中的抒情议论部分;如果是对散文主旨的概括,则要关注散文的题目、内容、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第三步:规范表述,表明答案要点无论是对散文情感的概括还是主旨的概括,都尽量用“表达了”“抒发了”“揭示了”“表明了”等规范术语作答,还要注意分条表述。
专题06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考点一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命题点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现代文阅读考查中重要的考点。
但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较多的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
①试用自己的话归纳关于××的感受。
②概括××段的内容。
③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看法(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梳理概括情感。
①请梳理全文作者情感的变化。
②简析××段所表达的情感。
③请概括作者对××的情感。
(3)概括文章主旨。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
②请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寄托在××的思想感情。
典例01(2019北京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北京的“大”与“深”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
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
“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
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
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
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
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
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
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传记阅读 1 传主事迹和形象题突破即学即练不分版本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学案1 传主事迹和形象题突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56110009)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熊庆来,1893年9月11日出生在云南弥勒的朋普镇息宰村,1913年考取留学比利时公费生。
他先后在比利时、法国的四所大学攻读。
他给父亲的信中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男以努力读书为要。
〞留学8载,熊庆来坚决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与信念。
在法国名师的指点下,他发表了一系列数学论文,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
1921年秋天,东南大学聘请28岁的熊庆来为算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此任教的5年间,熊庆来讲授了十多门课程,编写了包括《球面三角》等十几种讲义。
1926年,清华大学聘请熊庆来参与筹办算学系。
他在清华算学系增设研究部,这是国内第一个数学研究机构。
他编写的教材《高等算学分析》,被商务印书馆收入第一批“大学丛书〞出版,成为全国大学算学系的必用教材。
1932年,他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会后到巴黎的研究所研究函数论,两年间写出《关于整函数与无穷极的亚纯函数》论文。
1934年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其无穷级定义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级〞。
这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并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
1937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和教授的熊庆来收到了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聘请他回滇任云南大学校长的电报。
他与龙云约法三章,龙云允诺后他立即决定放弃清华的优裕条件,回滇效劳于桑梓。
上任伊始,熊庆来便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从全国各地聘请专家充实云大教师队伍。
动物学家崔芝兰、数学家赵访熊、社会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史专家顾颉刚等各学科的专家及一批后起之秀陆续做了云南大学的教授。
全民族抗战时期办学经费困难,熊庆来想方设法四处筹集,得到美国罗氏基金的屡次资助,昆明富商董澄农先生捐建了澄农馆,龙云的夫人顾映秋捐建了映秋院。
专题04 2022高考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之材料内容梳理试题解析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36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增分突破二准确概括传主形象,深入分析传主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
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
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
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字,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士贡言献爆狂。
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
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
这些喷薄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
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
上世纪40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
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
训练二概括和赏析文意练前提醒该题一考对文意的概括,二考对文意的赏析,设误的重点放在前者,解题关键在于“比对”。
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
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湘灵诗集序刘大櫆马君湘灵与余居同里..,生同庚,学同业,其喜为诗同,其嗜酒同,饮酒既酣,其狂言震于广座也同。
余弃于时,而湘灵亦屡试不举,为同遇;余生三子皆夭,而湘灵亦未有子息,为同病。
人之不同,如其面,余与湘灵几无不同矣。
而亦有不同者,盖湘灵之为人,余固尝兄.事焉;若其所为.文章,则余方欲师事之而未能。
此其不同也。
忆昔与湘灵同在京师,一日日已晡.,湘灵过余施舍,余出酒肴共酌。
时余兄奉之亦在坐。
湘灵被酒..,意气勃然,因遍刺当时达官无所避。
余惊怖其言。
湘灵慷慨曰:“子以我为俗子乎!”余谢不敢。
湘灵命酒连举十余觞,大醉欢呼,发上指冠,已复悲歌出涕。
余见湘灵言之哀,亦泣涕纵横不自禁。
湘灵乃指谓余兄曰:“彼乃.同心者。
”因.出其平生歌诗示余。
余读之,风翻云涌,而喉间气郁不得舒,于是相对黯然,罢酒别去。
忽忽二十年,则闻湘灵已老病,不复能远游,或扁舟自放于九龙、三泖之间,间则归里与缙绅之去位而里居者连为吟社①,寻山钓水而已。
嗟乎!以湘灵之才与其.志,使其居于庙朝,正言謇谔②,岂与夫世之此倡而彼应者同乎哉!奈何窘琢浮湛③,抱能不一施,遂为山泽之癯④以老也。
癸未之秋,湘灵橐⑤其所为诗遗余数百里之外,使为之序。
余诵湘灵之诗,循环往复,益叹湘灵年虽老,而少年英锐之气不衰。
此其必传于世,世人之所共知,固不藉余言以增重。
若其人之磊砢⑥,不犹高出时俗人万万,则非余言莫之显。
学案7:概括分析文意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
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且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综合理解。
这是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
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事例印证分析,且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比“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
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例题讲析】(2018·全国卷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略。
◎原项切分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
//①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②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对应原文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分层比对①“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与原文“除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对照,表述正确。
②“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与原文“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对照,意思没有改变,表述无误。
通过以上切片分析发现,分析部分印证了概括部分的“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
故本项正确。
◎原项切分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
//①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②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③仍然忙得。
◎对应原文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元兴元年,病卒……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