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电影艺术.doc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5
从政策层面讲,许多亚洲国家或地区对好莱坞电影霸权的反应并不一致。
例如,曾经以华语艺术电影著称的台湾电影业采取了“避让”的政策,结果好莱坞电影在台湾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而在台湾电影全线溃败的同时,日、韩国电影却在迅速崛起。
据日本贸易振兴协会的数据,2002年日本动画片及其相关产品出口美国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当年日本出口美国钢铁产品总收入的4倍,其中动画片形象收益高达39亿美元,占总收入的九成。
而韩国的《生死谍变》以245万人次打破了横扫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的观众纪录,总收入近亿美元。
亚洲的电影产出国和欧洲一样,正在成为好莱坞影业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对手。
在参与国际电影市场竞争时,日韩电影采取了大体一致的国际化特色与本土化相结合资本运营模式。
由于要借重电影产业的经济力量,日韩两国政府均采取了强有力的文化保护政策和政府资助策略。
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日韩两国采用了“东进西取”的全球市场策略。
一方面,日韩两国利用民族文化身份相对接近的“先天条件”,将包装精美、制作精良的“东方浪漫爱情故事”向中国等亚洲国家“倾销”。
近年来,在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出现的“哈日族”、“哈韩族”就是这种电影营销策略的一个直接后果。
我们不妨把日韩电影的这种市场定位策略称之为“东进式”本土化策略。
另一方面,日韩电影人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尽力突破民族语言文化的局限,生产了许多“非民族性国际通用”电影作品或故事产品。
日本的“无国籍”动画片和韩国的“国际通用”的故事性数字游戏产品(2005年韩国游戏总产值达274.9亿美元)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完成的。
而就形象符号而言,这些作品在西方人眼中又属典型的东方文化。
从早年的《樱桃小丸子》,到近年的《千与千寻》,这类日本动画片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国际化作品。
而在这些成功的作品背后,隐藏的无疑就是“西取式”全球化策略。
事实上,由于成功采取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创作策略、灵活的资本运营策略,以及“东进西取”的市场营销策略,日韩电影产业不但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来了丰厚的文化利益。
小议韩国文化产业探索摘要:本文先论述了韩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并归纳出了韩国产业文化发展的几个特点,最后提出了几点可以借鉴的启示。
中国文化应该立足国情,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关键词:韩国;文化产业;借鉴一、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文化为基础与核心的,不论是对文化意义的创造与销售还是对文化产品的复制与传播,都是围绕文化进行的。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充分的文化资源,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是以其文化底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韩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韩国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国家,韩国在吸收和运用儒学伦理方面的实践是典型的,忠诚爱国、重视家庭、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团结和谐等观念都深刻地影响着韩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文化因素深深地植根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面貌、教育思想和企业文化之中。
以忠孝为支持的集团主义原则秩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整体号召机制,使社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这也有助于政府权力的形成,使国家干预得以顺利实现。
韩国文化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直接影响,以儒家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处理当代问题,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一个很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这种相对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的源泉和强劲的动力。
二、韩国文化产业的特点1.地方政府与企业协力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经营韩国的各个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
比如,近年来创办了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传统文化学校,并设有文化遗产、文物管理、科学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等6个系。
这对保护和管理传统文化遗产将发挥重大作用。
韩国大企业也都热衷于流行文化产业的经营。
游乐园、滑雪场等项目都是其投资的理想目标。
2.文化产业信息的收集与管理韩国政府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文化产业的数据收集与发布。
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韩国影视文化正逐渐深入中国大众生活。
自20世纪90年代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的影视作品开始进入中国,并渐渐形成了庞大的影视市场。
本文将从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受众特征以及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途径1. 电视剧和电影电视剧作为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
从《冬季恋歌》到《来自星星的你》,一部部优秀的韩剧作品以其精美的制作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征服了众多中国观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量的韩剧在线视频平台和视频网站逐渐涌现,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便捷的观影渠道。
同时,韩国电影也逐渐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通过电影节等渠道,韩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国内院线上映。
韩国电影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观众,推动了中韩电影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2. 综艺节目和明星效应韩国综艺节目也是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例如《Running Man》、《无限挑战》等综艺节目通过亲和力强的娱乐形式和富有趣味的内容成为中国观众接触韩国文化的窗口。
众多韩国综艺节目的引进也间接促进了韩流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韩国明星的影响力同样不能忽视。
韩星们在中国的粉丝团体庞大,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宣传活动的组织等方式,他们将自己的影响力转化为对韩国影视文化的宣传力量,使得更多的中国观众关注和接触韩国影视作品。
二、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的受众特征中国观众对韩国影视文化的喜爱并非偶然,韩剧和韩影在中国市场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1. 情感元素的引人韩国影视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人物塑造而备受中国观众喜爱。
韩剧往往以爱情为核心,通过对爱情的细腻描写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情感元素的渲染和故事的设定既有现实情境的反映,也有对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一切都吸引了中国观众的青睐。
百科论坛现代企业教育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韩国影视产业发展原因浅析周格洋(山东威海公安边防支队)1.引言文化产业已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软实力”的基础和路径。
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
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作为韩国文化产业重要支柱的影视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成为推动韩国经济增长的一股强大力量。
可以说,影视产业极大的推动了韩国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但是与韩国相比,发展势头明显有些不足。
本文将从若干方面对韩国影视产业发展迅猛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2.韩国影视产业发展原因分析从1998年以来,韩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的占有率节节攀升,韩国影视出口额也是大幅度激增。
影视产业已经超过传统产业,成为韩国增长趋势最强劲的产业。
本文将从政府支援度、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营销战略、市场需求等几个方面对韩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原因进行剖析。
(1)政府的大力支持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分支,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为优化影视产业的发展环境,韩国政府从政策、资金、法律、机构、人才等方面促进和支持影视产业,为影视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早在20世纪末,韩国政府就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事业作为21世纪创造高附加值的重点发展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制订中长期计划和目标,并设立韩国放送影像产业振兴院等机构,制订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政策并有效指导和支援韩国影视产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几年来,这些机构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孵化、催生和推动作用。
为发展影视产业,政府在政府年度预算方面加大了影视产业预算,并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为新创的影视文化企业贷款。
文化事业财政预算2000年首次突破国家总预算的1%,2001年又上调9.1%,进入“1兆韩元时代”。
韩国电影振兴扫描
邹宇泽
【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在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韩国电影业迎来了第一个高潮,但高潮后一直在走下坡路。
随着1984年韩国电影市场全面开放,特别是1987年1月通过的法律允许外国厂商在韩国摄制、销售影片后,国产影片摄制商和销售商遇到了激烈的竞争,韩国民族电影业跌入低谷。
1990年以后,韩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邹宇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9
【相关文献】
1.中国电影业发展现状及反思——读《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有感 [J], 陈兴来;李花;
2.韩国电影:商业成功的背后——韩国文化产业扫描之一 [J], 李泽华
3.我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立法背景考察——兼与韩国《电影振兴法》比较分析[J], 李敏
4.韩国电影:商业成功的背后:韩国文化产业扫描之一 [J], 李泽华
5.韩国电影振兴中的文化危机访电影振兴委员会委员、韩国自由电影小组主席张尚民博士 [J], 金胜勇;张尚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_电影艺术论文
方的代名词。
)是自2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制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以中小资本对抗好莱坞电影,勉强维持生产。
电影资金的两大来源,一是地方发行人的预付款,二是录像版税。
80年代末期的“电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电影公司垄断本土电影的局面,一时间有一百家电影公司成立,活泼多姿,自由竞争,但规模既小,秩序全无,根本无力回天。
韩国的电影文化也深受好莱坞电影模式影响。
忠武路电影街制片模式下的商业片,多运用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来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悦观众,一方面不触犯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
类型基本是通俗情节剧、古装历史剧、B级动作片和软性色情片。
2.大企业涉足电影业
财阀体制是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现代、大宇等等大企业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同样支持它们对文化事业的扩张。
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1991年是李明世执导的《我的爱,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义锡执导的《结婚的故事》,1993年是创造了100万观众人次的《西篇记》。
这三个由新导演创造出的票房神话,赋予了大企业信心。
他们相信只要方式得当,投资电影一定可以盈利。
韩国大财团纷纷投资电影业。
他们首先买断版权,继而染指影院的运营、制作、流通、配送等相关环节,参与步骤比较有序。
如三星、大宇、鲜京都从录像带的营销开始,在较短时间内掌握
了大部分主要国外电影公司的录像带版权,在制作领域,他们则首先以购买韩国电影的录像带版权的方式来参与。
大企业为迎接多媒体时代而忙于兴建新剧场或租赁已有剧场。
三星、大宇、鲜京和壁山等大企业在大城市里买入主要电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复合电影院,来形成连锁的放映系统。
以1997年为例,刚刚成立电影事业公司的现代集团就租赁了汉城名宝剧场的5个电影馆。
有的大企业则通过与国外的电影公司联手来进军电影业。
第一制糖公司向美国的梦工场投资三亿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亚洲地区版权;并和香港的嘉禾电影公司合作,在韩国设立了JACOM电影制作公司。
大企业的介入对于只有好的创意却没有足够资金的新导演和独立制片人来说,无疑相当于雪中送炭。
以前忠武路制片体系中“论资排辈、熬年头”的惯例被打破,那些从电影学校毕业或者留学归来的新导演,获得了一显身手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副导演、商业广告的导演们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机会。
李光熏由此导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国产影片;李民勇导演了《炎热的下午》——一部风格独特的女性主义影片。
1994-1996年间,大企业在电影业的投资蓬勃发展,完全激活了电影市场(也为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
电影制作体系迅速分化,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电影制作体系:原有忠武路制片方式,独立制片人制,大企业直接制作方式以及独立电影。
不少年轻的导演和制作人脱离了忠武路制作系统,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独立制片人制度,如朴光洙制片、企划时代、张宇锡制片等公司。
大企业都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注重迎合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对这样的电影不仅投入资金,并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制作以创意为主的新电影的独立制片人能够扎下根来。
他们既制作出了相对高投资的商业电影,也促使独立制作方式的低成本电影向商业领域迈进。
这三年间电影面貌为之一新,既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动作喜剧片《两个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剧片《封大夫》(李光勋)、以特技制作闻名的《银杏木床》(姜齐奎)、科幻片《木槿花开》,也有票房评论双丰收的低成本之作《时间长久持续》(金应寿)、《猪掉进井里的那一天》(洪尚秀)、《鳄鱼》(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爱》,也有艺术电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张善宇),女性电影如《像犀牛角一样一个人走》(吴丙哲)、《炎热的下午》(李民勇)、《妈妈有了男朋友》(金东斌)。
大企业的进入,最重要的后果是,直接促成了韩国制片人制度的形成。
3.风险投资进入电影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大企业自身难保,对电影的投入迅速减少,很多大企业纷纷退出电影业。
只有三星是个例外,在1998年投资了6部影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
金融危机后,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政府积极扶植中小企业。
尤其是在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逐步开始取代财阀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以高科技密集为特征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给韩国以往比较臃肿与僵化的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
1997年11月,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
投资产业。
这意味着电影融资比较容易,并且可以享受减免税等优惠待遇。
风险投资公司迅速占据了大企业撤资后的空缺。
他们带来全新的投资概念,同时引导独立制作公司制作题材更集中的片子,并加强营销概念,电影市场日趋专业化。
日信创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资公司。
它不仅作投资还充当投资管理者的角色。
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当优惠:5∶5,而一般大企业都是6∶4。
仅在1996年到1998年间,他们投资的电影就有《银杏木床》《上网》《哈利路亚》《八月圣诞节》《安静的家庭》《驱魔录》。
电影政策及电影文化对电影的影响
1.电影政策
电影审查制度
韩国电影审查制度形成于20年代日占期。
八九十年代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健康发展。
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违反宪法。
这结束了70多年的电影审查制度,同时提出了新的迫切问题:建立等级分类制度。
1998年,围绕新的电影法(1994年制定的《电影振兴法》),年轻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来越大,问题焦点在于等级外电影专用馆和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设立。
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目前的等级分类制度毕竟提供了更宽广的题材空间和表现空间。
《两个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违法勾当,《美丽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军事独裁体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众遭到镇压的“光州事件”。
1999年有两部影片《黄
头发》和《谎言》(张先禹),因暴露镜头被禁,引起广泛争议。
但是影片经修改勉强通过审查后,却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
电影放映限额制度
朴正熙的军政府在1966年开始施行限额放映制度,本意是过滤掉西方的某些影响,但在以后的数年中,它却成了保护民族电影的一张安全网——政府立法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体天数后有变化)的本国电影,这就是所谓“电影季节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译为“电影放映限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