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现状及特点讲课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4
行政执法机关防止职务犯罪授课稿一、为什么要讲这一课一方面是司法、行政机关对的履行职责需要各个司法机关、各行政机关均有各自职权,如法院行使审判权、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煤炭安全监察机关行使煤炭安全监察职权。
这些权力都是根据宪法和法律或行政法规赋予,法律在予以权力同步也予以了一定限制,就是要对的行使权利,权利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
滥用权力、不用权力导致后果,不是违法就是犯罪,不承担行政责任,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我这里所说违法是普通违法行为,不是应负刑事责任那种违法行为,违法不一定是犯罪,但犯罪一定是违法,这是法律理论问题,不多说。
既然滥用权力、不使用权力导致一定后果,要负责任,那么作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就得明白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
也就是说只有知法、懂法、才干守法,才干依法履行自己职责。
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说,与履行职务行为关于犯罪就两种,一种是贪污贿赂犯罪,一种失职侵权犯罪。
咱们今天重要是研究失职犯罪,弄清晰失职犯罪与履行职责关系,就能促使咱们对的履行自己职责,从而防止失职犯罪。
因此咱们学习是为了履行职责需要。
另一方面是检察机关宣传反失职侵权工作需要刑事诉讼法规定,贪污贿赂犯罪、失职侵权犯罪由检察机关备案侦查,这两种犯罪统称为职务犯罪。
从现阶段来看,这两种犯罪在社会上影响力是不同样,贪污贿赂犯罪由于检察机关近二十年来宣传和打击,可以说已经进一步人心。
普通人都懂得将公家钱揣自己兜里,给别人办事收取好处费是犯罪。
但对什么是失职犯罪,失职犯罪社会危害性有多大,都不是十分理解。
就连咱们相称一某些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不是很清晰。
有人以为,咱们不贪不占,都是为了工作,就是没干明白,出了点差错,也不是故意,怎么会是犯罪,因此当被查处时,觉得怨屈。
咱们在办案中经常会碰见这种状况,犯罪嫌疑人不理解,说情者也不觉得然,以为咱们小题大做。
其实,不贪不占就不是犯罪这种思想是错误。
失职犯罪不需要具备贪和占情节,它需要看是你与否对的履行职责,与否给国家和人民导致经济损失。
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与对策(一)【内容摘要】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在从事公务活动中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财产之类的腐败行为已成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最深恶痛绝的职务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行为,是腐败的极端表现,它对国家政权的危害程度比其它的犯罪行为危害都令人愤慨和唾弃。
现在职务犯罪情况不容乐观。
(一)犯罪人员的级别越来越高,从一般的科、县、市级公务人员、到省、部级领导,被查处的人员逐年增多。
(二)涉及的经济数额也越来越大。
(三)犯罪后携款外逃的人员的情况特别突出。
(四)职务犯罪人员的年龄分布均匀。
从50—60岁到20—30岁都有。
为什么在当前的社会中会出现这么多的职务犯罪人员呢?究其原因就是:(一)一些国家公务人员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放松了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学习,没有能抵御住腐朽思想的侵蚀,对奉献和索取,权力与职责产生了错误认识。
(二)权力过分集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这也是容易造成职务犯罪的一个原因。
当前的职务犯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职务犯罪人员从个人犯罪发展为集团犯罪,(二)从单一占有生活资料和金钱转向生产资料、生产资本。
(三)由过去的几个部门、行业已渗透到国家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
(四)个别部门、行业的职人员务犯罪呈现出一批接一批的不正常现象。
如何遏止和预防职务犯罪呢?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规范权力运用,加强监督和制约。
(二)改革财经制度,加大财经监管的力度。
(三)改革人事制度,提高民主、公开、竞争程度,严把干部的选拔任用。
(四)加强廉政教育和建立廉政机制。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经济保障机制。
(六)加大法律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以威慑欲犯罪的人员。
什么是职务犯罪?具有国家公职身份或其他从事公职事务的人员,通常称为国家公务人员。
职务犯罪就是国家的公务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在从事公务活动中违反职责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了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权谋私,即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即人们常说的腐败。
论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对策目录一、写作大纲----------------------------------------------2二、内容提要及关键词--------------------------------------3三、正文--------------------------------------------------4四、参考文献----------------------------------------------18写作大纲(一)、首先点明职务犯罪的概念。
职务犯罪是指从事国家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或者侵犯公民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依照国家法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二)、职务犯罪的特征: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刑事犯罪,具有其他犯罪的共同特征:1.主体的特殊性;2.犯罪行为与职务的关联性;3.明显的行业性;4.手段的智能化;5.计划的周密性;(三)、我通过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案例来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成因和根源以及带给当前中国经济的严重危害性。
1、封建思想残余,崇尚拜金主义腐朽思想是职务犯罪的思想根源;2、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失衡是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3、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失衡是职务犯罪的主要诱因;4、领导干部抗腐败能力不高,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是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四)、针对如何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对策,逐步完善权利监督和制约体系,我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1、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遏制不正当竞争,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中之重2、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思想教育,增强自觉抵御诱惑,拒腐防变、执政为民的能力;3、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反腐倡廉,建立社会群众共同监督的平台;4、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5、优化执法环境,提高执法执纪人员素质,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法制教育讲座预防职务犯罪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各位同志:大家好。
今天我们我来以案说法,作一次的法制宣讲,目的是让大家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爱岗敬业,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特征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和廉洁性,侵害国家、集体利益或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
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93条规定: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自己主管、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利及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方便条件,例如:购销人员利用采购,销售之机,骗取本单位的款物。
“不负责任(不履行)”是指行为人应当履行且有条件,有能力履行职责,但违背职责,没有履行,其中包括擅离职守的行为。
“不正确履行”是指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职责规定,马虎草率,粗心大意。
在1997年10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订中,对原刑法作较大修正,补充了很多内容。
其中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共有53个罪名,其中经济类12个罪名,渎职类34个罪名,侵权类7个罪名。
第一,贪污犯罪。
贪污犯罪是一种典型的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而且发案率高,危害性很大。
它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第二,贿赂犯罪。
贿赂犯罪是一种常见的职务犯罪,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权钱交易。
职务犯罪及其预防案例教学方案一、案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作为腐败的高级或者极端形式的职务犯罪,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它极大地损害着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
通过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分析、讨论、总结),提高学员对职务犯罪的深刻认识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学员要认真阅读教学材料,通过案例教学并结合本人和本单位的实际进行深入思考,总结收获。
二、案例教学具体安排:第一环节:教学组织者介绍案例教学背景材料;第二环节:分组讨论;第三环节:各组代表分别发言;第四环节:总结。
炮炮案例教学组织者:法学部张春喜材料1:近几年,我国职务犯罪领域的基本情况2008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和10.1%。
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
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境内外追逃工作,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00名。
2009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439件41531人,件数比上年减少3.3%,人数增加0.9%.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70人,其中厅局级204人,省部级8人。
讨论:各组学员就上述我国近几年查处职务犯罪的数据材料以及所了解到的职务犯罪的具体案例报道,分析、讨论我国当前职务犯罪有哪些特点?(各组经分析、讨论后,要概括出我国当前职务犯罪呈现的特点应不少于四个方面)材料2: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章程等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或者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①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可以分为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预防职务犯罪讲座1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预防职务犯罪讲座一、金融系统常见的职务犯罪(一) 贪污罪定义: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 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 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 伙同贪污的, 以共犯论处。
客观表现: 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
”侵吞”是指将自己合法管理、使用、经手的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
”窃取”是指用自以为不为她人所知的秘密获取的方法, 将自己合法管理、使用、经手的公共财物占为己有的行为。
”骗取”是指使用欺骗的方法,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其它手段”是指侵吞、窃取、骗取以外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立案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予立案: 1、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 2、个人贪污数额不满在五千元, 但具有贪污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款物及募捐款物、赃款赃物、罚没款物、暂扣款物, 以及贪污手段恶劣、毁灭证据、转移赃物等情节的。
讲到这里有人会想, 立案标准是5000 元, 那我只贪污4900 元, 而且不是以上所列的几种款物。
这里, 我告诉大家, 法律规定的2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数额应累计计算, 一次不够5000, 两次不够, 三次总够了吧。
有句话讲”人心不足蛇吞象” , 钱的诱惑力是特别大的, 几乎任何人都难以抵抗。
只要有了第一次, 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 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甚至越陷越深, 不能自拔。
因此, 有句话说: ”莫伸手, 申手必被捉! ” 。
处罚: 《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 对犯贪污罪的, 根据情节轻重, 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1、个人贪污数额在10 万元以上的, 处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能够并处没收财产; 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死刑, 并处没收财产。
职务违法犯罪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职务违法犯罪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法律责任;2. 使学生掌握我国刑法中关于职务违法犯罪的相关规定;3. 帮助学生了解职务违法犯罪的危害及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2.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预防和抵制职务违法犯罪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明白职务违法犯罪对社会的危害;3. 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品质,自觉抵制职务违法犯罪。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法律知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制观念,预防职务违法犯罪。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但可能对职务违法犯罪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职务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危害;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总结;3.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职务违法犯罪概述- 定义、类型及特点- 我国刑法关于职务违法犯罪的规定2. 职务违法犯罪的危害- 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具体案例分析3. 职务违法犯罪的预防- 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 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律意识- 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4.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章:职务违法犯罪概述(1课时)- 第二章:职务违法犯罪的危害(1课时)- 第三章:职务违法犯罪的预防(1课时)- 第四章:案例分析与实践讨论(2课时)5.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完成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 第二周:完成第三章的学习,进行第四章的案例分析与实践讨论6. 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 教材第四章:违法犯罪与法律责任- 第一节:违法犯罪的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职务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职务违法犯罪的预防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保障:1. 紧密结合教材,按照课本章节顺序进行教学;2. 以案例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强调预防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