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苏省人文地理现象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江苏区域发展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的地理区位、经济、产业、交通和人口五个方面,以及一些城市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和现状,对江苏的区域发展做出对比与总结。
一、苏南1、地理区位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苏南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传统意义上的苏南包括常州,无锡,苏州。
苏南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东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
属于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组成部分。
苏南地区区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00万人。
苏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地段,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东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
苏南地区的地势,东部和中部总体上极为低平,为坦荡的太湖平原,太湖周围偶尔分布一些孤丘,如无锡的惠山(328米)等;西部南京、包括南京紫金山(448米)、茅山(372米)等。
苏南地区大部分地方河道纵横,尤其以东部太湖平原的河网最为密集。
苏南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包括太湖、澄湖、滆湖等。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2、经济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201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根据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测算的“2010全国百强县(市)”名单,前十名中江苏占了六席,分别是昆山(第一),江阴(第二),张家港(第三),常熟(第四),吴江(第六),宜兴(第九),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全国百强县”第一。
并且这些县市全部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
3、产业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目前苏南以县为单位已全部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成为我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多、发展质量最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体制机制活力最强、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正逐步形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初步形态,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实力全国领先。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经济发达,城乡差距相对较小。
由于地理、经济、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不平衡分布,江苏省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相对贫困差异。
本文将从地理、经济、教育等方面对江苏省的三大区域(南区、中区、北区)的农村相对贫困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是地理因素。
江苏省南部地势低平,土地肥沃,农田面积较大,农业发展较为便利。
而北部地势相对较高,土地贫瘠,农田面积较小,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中部地带介于南北两个极端之间,农田面积适中,农业发展相对平衡。
从地理上来看,南部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低,而北部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高,中部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程度居中。
其次是经济因素。
江苏省南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工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农民的收入相对稳定。
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
从经济上来看,南部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低,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程度相对较高。
江苏省的农村相对贫困差异主要受地理、经济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南部地区相对较为发达,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低;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相对较不发达,农村相对贫困程度较高。
为了缩小区域间的贫困差距,江苏省可以加大对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全省农村的共同发展。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江苏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资源、人口等相关问题。
以下是高一地理知识点的总结,主要涵盖江苏地区的相关内容。
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形态和结构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江苏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平原和丘陵。
2. 地理经纬度江苏位于北纬30°46'至35°20',东经116°18'至121°57'之间。
3. 地壳运动与地貌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理作用,江苏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有平原、丘陵和水网地貌等。
4. 自然灾害江苏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台风和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分布江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口密度较高。
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地带。
2. 经济地理江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省份,有着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农业。
苏南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尤其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
3. 城市与乡村发展江苏有着众多的城市和乡村,城市发展较快,乡村则以农业为主导。
4. 资源与环境保护江苏地区的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同时,环境保护也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重视的问题。
三、地理问题与挑战1.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江苏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规划和管理成为重要议题。
如何合理规划城市发展,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挑战。
2. 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江苏地区农业发展丰富多样,但也存在着土地资源有限、农田面积减少等问题。
如何适应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 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江苏地区工业发达,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总结: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江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了解其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
江苏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于江苏地理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江苏的地理特点和发展现状。
本文将对江苏高三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江苏的地理位置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南临长江,北邻山东,西连安徽和浙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江苏距离中国的首都北京大约1000多公里,距离上海仅30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二、江苏的自然环境1. 地形地貌:江苏地势平坦,地势普遍较低,主要地貌类型有河流平原、湖泊盆地和滩涂地带等。
盛产滩涂资源,并且江苏境内还有长江、淮河等重要河流交汇,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2. 气候特点:江苏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种植和人居环境。
3. 植被分布:江苏的植被以丘陵山地、滩涂和湖泊为主,植被类型丰富。
江苏是我国重要的林果区之一,盛产苹果、梨子、草莓等水果。
4. 动植物资源:江苏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草木龙虾、江豚等珍稀物种是江苏的特有物种。
三、江苏的人文地理1. 人口聚集:江苏是中国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人口众多。
尤其是城市地区,如南京、苏州、无锡等都市化程度高,人口聚集密度大。
2. 经济发展: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拥有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基地。
苏南地区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3. 农业发展:江苏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具有广阔肥沃的农田资源。
江苏的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稻谷、小麦、棉花等农作物,其中水稻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4. 文化遗产:江苏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如南京的明孝陵、扬州的个园等。
江苏的文化底蕴深厚,对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 城市规划:江苏的城市规划注重人文环境和生态建设,鼓励可持续发展。
例如,苏州、南京等城市注重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同时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江苏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难点剖析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江苏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人文地理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地理空间的差异等诸多内容。
本文将围绕江苏省考研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剖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复习相关知识。
一、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及空间格局1. 城市化进程: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高。
在复习时,考生需要了解江苏省城市化的时间节点、速度和发展模式,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2. 空间格局: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的特点是“南北错落、沿海突出、西部薄弱”,即南北部分城市发达,中西部城市相对落后。
考生需要掌握江苏省重要城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规律,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二、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1. 乡村振兴的背景:考生需要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2. 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考生需要掌握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
3. 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掌握江苏省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如“三变三以”等政策措施,了解其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三、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对策1.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考生需要了解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导向等因素。
2. 区域发展对策:根据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考生需要掌握相应的对策,如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等。
四、江苏省的乡村城市化1. 乡村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考生需要了解乡村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即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乡村发展成为拥有城市属性的村庄。
2. 江苏省乡村城市化的现状:考生需要了解江苏省乡村城市化的现状,包括乡村城市化水平、村庄面貌以及村庄功能的转变等。
江苏地理学习要点概述
本文旨在概述江苏地理研究的要点,提供研究指导和参考。
1. 江苏省的位置和边界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东海,南界杭州湾,西接安徽、山东,北濒长江。
江苏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
经济发达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2. 江苏省的地貌特征
江苏省的地貌主要分为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
平原地区主要由
长江、淮河和大运河的河流冲积形成,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丘
陵地区则由长江三角洲、苏南平原和苏中丘陵组成,有着丰富的矿
产资源。
3. 江苏省的气候特点
江苏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4. 江苏省的人文地理
江苏省的人口众多,且经济发达。
人文地理上,江苏省有着悠
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苏州园林、扬州八怪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和文化爱好者。
5. 江苏省的典型景点
江苏省有众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苏州园林、周庄古镇、南京
夫子庙等。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以上所述仅为江苏地理学习的要点概述,具体内容还需根据教
材和课程要求进行深入学习。
江苏省有关人文地理1、江苏省——中国古代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的发祥地。
江苏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将这块富饶土地的文明史追溯到距今35万年前的远古时期。
早在公元七世纪的中国盛唐时期,江苏就为那悠长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美绫玉帛,省会所在地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创造了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长江文明。
2、江苏省概貌江苏省,简称“苏”。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地居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西连安徽,北与山东接壤,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
全省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总人口7000多万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
全省辖13个地级市,31个县级市,33个县,省会南京市,其他省辖市有:有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盐城、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
3、政区沿革: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4、地方传统文化江苏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厚。
江苏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众多,名家迭出。
现存的戏种有20余个,影响较大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
昆剧,又称昆腔,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百戏之祖"的美称。
5、地理: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主要有老山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云台山脉。
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6、河流与湖泊:全省主要河流湖泊大致可分为沂沭泗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长江和太湖水系等三大流域系统,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湖泊近300个,水库1100多座,由江河湖泊组成的水面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之大居全国之冠,故以鱼米之乡而着称。
第40讲江苏省自然和人文概况一、自然地理环境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地跨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东临黄海。
陆地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共26个海岛。
江苏省简称“苏”,省会南京,共辖13个地级市。
江苏省政区图2.地形(1)地势:地势最低的省区,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
地面高程在45米以下的平原低地占总面积85%, 其中半数以上在5米以下。
(2)地形: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由苏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
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4.3%。
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为江苏最高峰,海拔625米。
3.气候(1)类型: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特征: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降水集中、梅雨显著、光热充沛、气象灾害多发。
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补充点拨 1月份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4.河流、湖泊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陆地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15.7%。
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和京杭大运河,主要湖泊有太湖、洪泽湖。
5.自然资源耕地和海域面积广阔。
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97%,人均占有耕地0.99亩。
湿地资源丰富,海岸湿地、湖泊、河流、沼泽等类型众多,沿海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4。
东部沿海渔场面积达10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著名的吕四、海州湾、长江口、大沙四大渔场。
江苏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徐州的煤、连云港的磷、沿海淮北盐区的盐、宜兴的陶瓷土等全国闻名。
二、人文地理环境1.人口2016年末,常住人口7998.6万人,比2015年末增长0.3%。
2010年末常住人口7 866.09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率为0.56%。
浅谈江苏省人文地理现象差异--以苏南苏北为例河海大学路端 13级商学院会计专业 1307070104摘要:本文从介绍江苏省整体人文自然风貌入手,总体了解江苏省人文地理概况。
从“对比”切入,以长江为界,通过介绍历史上苏南苏北的人文风貌,对比差异,剖析原因,浅谈其对现如今苏南、苏北经济、自然、人文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南自热地理历史人物对比1.江苏省总体概况1.1地理概况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
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江宁府”与“苏州府”之首字。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
[3-4] 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
2014年,江苏常住人口达7960.06万人,居中国第5位。
2014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81874元,居中国各省首位。
1.2人文情怀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
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江苏历史悠久。
这里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
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
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
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试述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
第一,水文化形成的智慧特征。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的下游,湖泊众多,河流密布,水的灵动使智慧在江苏文化发展中发挥出突出的作用,使江苏人形成了勤思、善思和奇思的优良传统。
第二,南北文化交流形成的宽容特征。
中国历史上文化有南北之分的说法,这两大文化从地理上看以长江为交汇点,江苏就处于这个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价值多元化、富于交融性和社会和谐的宽容特征。
首先,价值多元化。
其次,富于交融性。
再次,社会和谐。
第三,富庶安定形成的尽善特征。
江苏人追求尽善,地尽其利、事尽其心和人尽其才,富庶安定的地域条件为之提供了可以实现这个追求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
扬州就是利用运河水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唐代即有“扬(扬州)一益(成都)二”之说。
明代状元89人中有16人出于江苏,清代状元112人中有49人出于江苏,江苏的人才之盛可见一斑。
也有学者认为,研究江苏地域文化应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江苏地域文化很难用一种文化来囊括全省文化。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江苏地域文化,江苏地域文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文化,现尚未完全定型。
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各地政治、经济等制度文化逐渐同一化,地域文化特色日益不突出,研究地域文化重要的是要突出各地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代表性文化。
封建社会后期,江苏地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如金陵文化不仅是江苏地域文化,更是中国都城文化。
南京文化的特征:1、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
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应天、南京、天京……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
2、依稀可见的都城印记南京的“城”更是南京历史人文的集中体现,其独特的形态和规模,国内外首屈一指。
至今仍沿用的内城门有太平门、金川门等。
外城门有麒麟、仙鹤、观音、佛宁等门。
3、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南京作为古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
梳理南京的地名,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
江苏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人文规律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江苏地理知识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将为大家总结江苏高二地理涉及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理的分支学科江苏高二地理学科主要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大的分支学科,其中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2. 气候与气象江苏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环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
江苏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温差较大。
3. 水文与江河湖泊江苏是水网密布的省份,拥有长江、淮河、大运河等重要水系,同时还有洞庭湖、太湖等大型淡水湖泊。
这些水系和湖泊不仅为江苏的水资源提供了保障,也对江苏的经济和交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江苏也面临着气候变化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现象、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对江苏的沿海地区尤为重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和适应措施。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化江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口众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苏各地城市不断发展壮大。
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成为了江苏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2. 农业与工业江苏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大省。
江苏的农业以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为主,农田利用率较高。
此外,江苏还发展了以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重要工业。
3. 交通与运输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发达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体系。
江苏的港口和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方便了江苏与其他地区的货物和人员流通,也促进了江苏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
4. 生态与环境保护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江苏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严重的挑战。
江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了污染治理,保护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地理实践与应用1. 地理实地考察江苏高二地理课程中通常会组织地理实地考察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深入了解江苏地区的地理特点和问题。
江苏南北文化差异,宁镇扬淮、苏锡常、徐州各据一方
江苏南北文化饮食风俗差异,可分为苏锡常饮食文化圈、徐海饮食文化圈、宁镇扬淮饮食文化圈与通盐饮食文化圈。
这大体与今天的苏南、苏北、苏中经济区大体相符。
南北分区
江苏最北部为徐海地区,徐州的铜山、丰、沛、邳等县市和海州及赣榆县一度隶属过山东省。
因此,徐海地区的民俗文化从大的方面来划分存留着齐鲁文化的影响,属于北方南端的文化圈,徐海饮食民俗具有着豫西、鲁南的特色。
江苏东南部为苏锡常地区,形成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饮食文化圈,保持着吴文化的特征,苏锡常的饮食文化与浙江地区同属吴越大文化圈。
苏锡常
宁镇扬的饮食风俗也与与苏锡常有着明显的区别。
淮安、镇江与扬州同处运河沿线,饮食风味相同,吸收了北方菜的特色,又由于清代扬州盐商大半为徽商,故淮扬饮食习俗保存着徽菜风味,南京因历代移民,与镇江、扬州也有着相同的南北文化交汇的历史。
宁镇扬
南通、盐城两地由于是在隋唐前后才逐步成为陆地,至今一千多年历史,两地的居民大多分别从苏南和徐淮各地迁移而至,故两地饮食文化既可以与淮扬两地统属江淮文化,又保留其独特的方面。
苏南、苏北主要饮食差异在于:徐海人主食以干食(面食)为主,“非干不饱”。
主食以麦面和杂粮面为主,主要制作成馒头、馄饨、饺子、煎饼等品种。
文化分区
宁镇扬和通盐地区主食以米饭、米粥为主,佐以面食。
苏锡常则是米食糕团为主,米粉制成的食品主要有各式糕团、汤圆(一称元宵)、汤团、船点。
江苏地域文化江苏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与人文精神的二重性江苏地域文化首先是水文化,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过,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后来的文化交流可使文化的固有风貌得以充实、丰富,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区域文化的原初形态。
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在黄海和东海之滨冲积出连绵千里的平原、丘陵、河网、湖泊和大陆架。
在这两大水系和海洋的拱卫、滋养中,发育出了一片传承数千年文明、汇通南北民风、守恒与开放并举、物华与人文共荣的生命和文化沃土,这就是江苏。
江苏主要有以下三种水文化形态:江海文化、运河文化、湖泊文化。
因为长江,江苏文化区分出了汉风和吴韵的南北差异;因为运河,又把南北文化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使江苏文化形成了多样性和一体化的特征。
在长达数千年的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同属于一种文化系统。
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在地缘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统一体,成为江苏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
应当说,水文化的概念准确地反映了江苏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平原文化在江苏地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山文化则是水文化的衬托。
水文化、平原文化和山文化孕育了江苏特征各异的人文精神,且其特征具有二重性。
建立在水文化基础上的江苏人文精神的主体特征是:自强不息、机智圆通、崇尚和谐、儒雅守规、兼容开放。
上几个方面作为建立在水文化基础上的江苏人文精神的主体特征,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江苏人文精神的底蕴和深层形态。
从另一方面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会有自身的局限和缺失。
江苏水文化除了承载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业绩外,也存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水文化相联系的江苏人文精神相应地具有一些负面特征:一是稳重守规中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
这些有待江苏人的加强与完善,江苏水文化的内涵也需要伴随时代的发展得到新的诠释。
江苏省有关人文地理1、江苏省——中国古代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的发祥地。
江苏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将这块富饶土地的文明史追溯到距今35万年前的远古时期。
早在公元七世纪的中国盛唐时期,江苏就为那悠长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美绫玉帛,省会所在地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创造了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长江文明。
2、江苏省概貌江苏省,简称“苏”。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地居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西连安徽,北与山东接壤,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
全省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总人口7000多万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
全省辖13个地级市,31个县级市,33个县,省会南京市,其他省辖市有:有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盐城、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
3、政区沿革: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4、地方传统文化江苏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厚。
江苏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众多,名家迭出。
现存的戏种有20余个,影响较大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
昆剧,又称昆腔,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百戏之祖"的美称。
5、地理: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主要有老山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云台山脉。
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6、河流与湖泊:全省主要河流湖泊大致可分为沂沭泗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长江和太湖水系等三大流域系统,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湖泊近300个,水库1100多座,由江河湖泊组成的水面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之大居全国之冠,故以鱼米之乡而着称。
关于苏州地理的论文1000字高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的前茅。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地理区域划分苏州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南北较长而东西略短的地形状态,决定了本地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总体的地域分异格局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背景下,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占主导地位。
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在苏州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中,既有地带性的分异,也有非地带性的分异,但以非地带性的分异为主,地带性分异为辅。
由于纬度差异而引起的地带性分异主要是指气候的分异。
苏州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地区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植被、土壤也存在着南北分异,自然带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界线为:从太湖西部的宜深山地向东经洞庭东山和西山,再经吴江平望折向浙江省嘉兴以南,此线北部的自然带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南部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地带。
圩田平原区主要分布在苏州古城周边沿太湖地区以及工业园区、相城区和昆山、太仓的南部。
地貌上又可分为滨湖圩田和低洼圩田平原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吴中区西南部以及吴江沿太湖地带为滨湖圩田平原,间有岛状低山丘陵分布;后者主要分布在昆山的阳澄淀卯地区,为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碟形洼地,海拔不到2米,是本区地势最低洼的地区。
东南部湖荡平原地区主要包括吴江的大部分以及昆山、吴中区的一部分。
地势低洼,海拔2至3米,湖荡密布,湖荡之间均有河道联系,湖荡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底质坚硬。
地面由于长期采用湖泥垩田,填高田身,故荡田一般较高平,设有圩堤。
本区是太湖平原蚕桑的重要产区。
(二)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本地独特的人文环境;宽广的平原和湖泊、众多的河流,赋予了苏州这方土地以灵气。
江苏地理新高考知识点江苏地理新高考知识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方面。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与地图、地貌与水文、自然资源与环境、生物地理等内容;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旅游等内容;区域地理则是分析江苏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方面,地球与地图是基本内容之一。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东海,面向太平洋。
江苏面积较小,但人口众多,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省份之一。
地貌与水文方面,江苏地势南部低平,北部丘陵较多。
最大的河流是长江和淮河。
自然资源与环境方面,江苏富集中,境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盐等资源丰富。
生物地理方面,江苏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以马尾松、柽柳和一江红等为主,动物资源也比较丰富,有很多种鸟类和鱼类。
人文地理方面,人口与城市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江苏的人口密度很高,城市化水平较高,苏南城市群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农业与工业方面,江苏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中国的“粮仓”。
盐城、南通、宿迁等地是重要的农业产区。
同时,江苏的工业发达,以苏南地区为主,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比较突出。
交通与通信方面,江苏交通便利,有发达的公路、铁路和水路交通系统,南京和苏州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江苏的通信发达,拥有完善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宽带接入网络。
区域地理方面,分析江苏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重要内容之一。
江苏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江苏拥有良好的水运条件,发展了水路交通和港口经济。
同时,由于江苏地理位置的优势,也促使了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南通港、连云港等地区成为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
人文特点方面,江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南京和苏州的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品等都是江苏的人文特色。
经济发展方面,江苏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也比较高,特别是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猛。
江苏省地理小高考知识点江苏省地理小高考是每年的一项重要考试,作为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一次检验,其考点将会涵盖各个地理知识领域。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家总结和归纳一些江苏省地理小高考的知识点。
一、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工具的应用。
在江苏省地理小高考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等。
此外,地球的水资源和陆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二、江苏省的自然地理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纬度在北纬30°45′-35°20′,东经116°18′-121°57′之间。
这个区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江苏省境内有长江、黄海、太湖等重要水域。
这些特征将会成为地理考试的重点内容。
此外,江苏省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稀土等,在考试中也会提及。
三、江苏省的经济地理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在江苏省地理小高考中,我们需要了解江苏省的经济布局和发展特点,如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苏南、苏北地区的经济差异等。
此外,江苏省还有一些特色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四、江苏省的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表特征的影响以及人地相互联系的模式。
在江苏省地理小高考中,我们需要了解江苏省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等重要内容。
江苏省还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如南京的明清古建筑、苏州的园林艺术等,这些也是考试的考点。
五、地理技能和方法地理技能和方法主要是指地图的阅读和解读,包括地图的标志和符号的理解,通过地图判断地理要素的分布和特征等。
在江苏省地理小高考中,地图解读将是必考内容。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读图和解读地图的信息。
六、地理案例分析地理案例分析是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方法。
在江苏省地理小高考中,我们需要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浅谈江苏省人文地理现象差异
--以苏南苏北为例
河海大学路端 13级商学院会计专业 1307070104
摘要:本文从介绍江苏省整体人文自然风貌入手,总体了解江苏省人文地理概况。
从“对比”切入,以长江为界,通过介绍历史上苏南苏北的人文风貌,对比差异,剖析原因,浅谈其对现如今苏南、苏北经济、自然、人文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南自热地理历史人物对比
1.江苏省总体概况
1.1地理概况
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
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江宁府”与“苏州府”之首字。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
[3-4] 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
2014年,江苏常住人口达7960.06万人,居中国第5位。
2014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81874元,居中国各省首位。
1.2人文情怀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
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江苏历史悠久。
这里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
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
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
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
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
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
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江苏人文荟萃。
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为代表的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这里还产生过众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如书画家顾恺之、龚开、米芾、唐寅、边寿民、郑板桥、龚贤,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及近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诗人柳亚子、当代作家苏童、黄蓓佳、范小青、毕飞宇。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江其虎等。
以刘田依(刘田一)、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程大利、亚明、言恭达、汤永、宋文治、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徐培晨、刘继青、肖娴为代表的书画艺术大师享誉世界;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更有“百戏之本”的称誉;苏州刺绣、南京云锦、淮阴年画、淮阴剪纸、扬州漆器、扬州玉器、南通风筝、宜兴紫砂陶器、常州梳篦、苏州和扬州的盆景等都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工艺精品。
2从历史文人对比苏南苏北差异
关于江苏省划分的依据有很多,在此根据通识,以长江为界,大体将江苏分为苏南、苏北。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长江以南的苏南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均远超长江以北的苏北地区。
但是,通过研读历史及资料调查,却发现江、淮之间的地区(包括了现在的苏北以及和安徽、山东接壤区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猛人辈出,培养了无数英人武将。
翻开中国的史书,当公元前2世纪以中原为核心地区的上古春秋战国文化解体后,从秦末起,中国的国家政权不再像以往那样由分封领地的上层贵族世袭垄断,农民起义军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从此中国出现了很多枪杆子里打出来政权和王朝,江淮地区的英雄举足轻重。
项羽,秦下相人(今江苏宿迁),带者家乡的江东子弟,秦末大破秦军,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和几个老乡萧何、曹参、樊哙、一起打败了西楚霸王,开创汉朝,成为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韩信,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汉朝最优秀的军事家,
后来被刘邦害死;陆秀夫,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
南宋抗元名臣。
拥立南宋小朝廷,在明知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和元朝在福建、广东沿海决战,失败后抱着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投海殉国,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朱元璋,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
他的爷爷迁居在泗州(今天的江苏盱眙),最后定居于安徽凤阳(江苏盱眙就在安徽和江苏交界地方,行政上有时候算安徽,有时候算江苏),朱元璋带着自己的老乡汤和、徐达一起造反,建立明朝政权,当然后来也杀了不少功臣;张士诚,元末明初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东台白驹场人(今属江苏大丰县大龙乡张家墩),走私贩盐发家,带着几个兄弟和盐场穷人造反,成为朱元璋的劲敌,战败死后仍被苏州当地人纪念。
放眼近代,共和国元勋中,周恩来总理即生于江苏淮安。
到了今天,苏北的扬州、泰州也出大人物。
如果扩大范围,江苏省会南京和安徽省会合肥仅仅相距约100公里,合肥周边曾出现了近代军事史上有名的淮军系统,李鸿章手下出现不少猛将,刘铭传、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
相反,在长江以南的江苏,却以其温婉恬适、小桥流水、才子佳人、鱼米之乡而闻名于世。
同为江苏,苏南的温婉与苏北的粗犷对比明显。
3 影响
上述江淮地区的历史名人都有共性,很多出身穷困家庭,经济条件差,没读过多少书,胆子很大,有造反精神,善于团结身边的勇猛之士,敢闯敢干,造就很多朝代的开国元勋。
据徐州当地人称,隶属于徐州的几个县(如新沂、邳州),百姓都很彪悍,传说乾隆皇帝到徐州巡查就曾发出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感慨。
直到今天,比较一下苏、锡、常、嘉、杭地区居民的说话口音、行为举止、饮食习惯,还是能体会到江淮地区的彪悍之风,例如苏北本地盛产很多品牌的烈酒,酒的广告在苏北到处可见,酒店提供的菜量很大,不像江南地区那么精致,通常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方言也是高亢激昂,不爽的时候直接动手干一架也没得话说。
可以开玩笑地说,如果出现朝代更迭,需要草莽英雄揭竿而起的话,
就顺着地图往江淮地区(包括苏北、安徽东北部、山东南部)去找,保证能找到未来的历史名人。
从经济发展来讲,今天的江淮区域经济落后于长江以南,彪悍的性格更加适合于反抗,而精细务实的性格更加适合于建设,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也可能是恶劣的经济环境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处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们不得不变得彪悍,舒适的生活可以提供环境让人们进行为务实的精耕细作和技术革新,在这种生活条件下的人们性格相对变得温和,更加关注财富的积累和生活的安逸。